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摘要霍山黄芽是现代恢复的历史名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茶人的坚持不懈努力,以及其他的诸多因素是霍山黄芽品质优异、声誉远播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霍山黄芽;名茶;成因

“中国黄芽,精品之最”,这是原林业部徐有芳部长品饮霍山黄芽之后做出的评价。霍山黄芽之所以获得如此高度的赞誉,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这里古时曾经隶属寿州。据《史记》记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这里的寿春之山所产黄芽茶,指的就是霍山黄芽。这也是霍山黄芽首次见诸史册。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霍山黄芽采用煮饮法,长期服用,能够让人得道成仙,可见其深受人们的欢迎。

此后,霍山黄芽一直流芳于世,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就记载:“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1]。长期以来,名优茶被人们称作瑞草魁,而在众多的名优茶中,霍山黄芽独占魁首。

2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指出名茶产地的环境条件极其优越。1972年,在恢复制作霍山黄芽时,曾选取自然生态环境好、海拔500 m以上的金鸡山、金竹坪、乌米尖,即“两金一乌”为中心产区。后来又加上金家湾,就形成了现在的“三金一乌”著名的霍山黄芽核心产地。

2.1 金鸡山

金鸡山在霍山县大化坪镇,历史上还流行“金鸡神茶”的传说。这里森林密布、山高岭大、溪流众多,生态条件好。最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在金鸡山茶园中发现一棵高1.40 m、树幅3.40 m的茶树,用其鲜叶炒制霍山黄芽,品质极佳,于是人们采用短穗扦插方法,繁殖了3 532株,建立了母本园。大化坪金鸡种成为霍山黄芽地方群体良种。

连续3年获得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五环茶”之一的“金鸡山”牌霍山黄芽,还有著名的霍山黄芽品牌“汉唐清茗”,都以金鸡山为核心产区。

2.2 金竹坪

金竹坪在霍山县太阳乡镇,位于大别山的主峰——白马尖之北坡。这里海拔在650 m以上,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丰富的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金竹坪”牌、“抱儿钟秀”牌霍山黄芽均产于此地。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在考察了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后,给53.3 hm2茶园颁发了“有机茶生产证书”。

2.3 金家湾

金家湾在霍山县诸佛庵镇,该茶区气候区域性差异及垂直性变化较大,土壤为酸性乌沙土,透气性好,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平均气温在25 ℃以下,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与积累。

2.4 乌米尖

乌米尖在霍山县佛子岭镇。乌米尖原来是山名,顶峰海拔675 m,漫射光多,土壤富含氮素和有机质。这里有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其发挥了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云雾缭绕,水分充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具有优势的生态环境。

当地流行俗语:“苏家埠的麻,乌米尖的茶”。一直利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霍山黄芽的茶叶企业——安徽省霍山县乌米尖礼智黄芽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安家于此,这也是目前霍山县唯一的一家手工霍山黄芽生产单位。

3 茶人的坚持不懈努力

霍山黄芽是历史名茶,又在现代得到了恢复制作。我国著名茶人、制茶专家陈椽教授,认为山区茶农要脱贫致富,必须发展名优茶,因此他始终坚持科技兴茶,积极倡导发展名优茶[2]。陈椽教授不仅首先提出发展名优茶倡议,而且积极投入恢复历史名茶的生产实践,促进茶叶更新换代[3]。于是,在安徽省开发名优茶的浪潮中,霍山黄芽获得了恢复制作。

陈椽教授非常重视霍山县的名茶开发。1959年,他就带领安徽农学院茶叶系学生,在霍山县诸佛庵成功地复制了历史名茶“菊花茶”[4]。这并不是花茶,而是造型茶,即菊花型茶,用丝线将若干茶条捆扎在一起,冲泡时吸水舒展,犹如盛开的菊花一样。

20世纪80年代期间,陈椽教授多次委派专业人员到霍山县指导茶叶开发,自己也多次亲临现场,教导制作霍山黄芽技术,提高霍山黄芽的颜色、香气、滋味、形状等品质,并亲自审评、鉴定,使得霍山黄芽声名远扬。

历史名茶——霍山黄芽恢复制作以后,陈椽教授再度撰著《安徽茶经》,总结安徽茶叶科技,专门增添了“金芽黄叶的霍山黄芽”一节内容[5],及时将新兴发

展起来的霍山黄芽写入了茶文化经典。

4 其他的诸多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其他的诸多重要因素[6]。简略例举如下。①茶叶专家学者的研发和推广。比如吴觉农先生,曾于1954年到霍山县考查茶叶产地、生产、品质情况;又如王泽农先生,曾于1990年到霍山县为霍山黄芽写诗题词。

②当地茶农与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推广。比如在1972年霍山黄芽恢复制作之时,霍山县农业局茶叶技术干部胡翠成、李胜修、谢家琪和茶农詹绪纯等人,就齐心协力,一起开展恢复炒制工作。③社会名士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比如原林业部徐有芳部长为其题词“中国黄芽,精品之最”;黄梅戏著名演员韩再芬、马兰等,在霍山县茶文化节期间献上精彩表演;荷兰莫雷先生在霍山县茶文化节上发表讲话。④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推广。比如霍山县政府坚持“逢单办会,逢双办节”,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茶叶会议,举办了多届霍山黄芽茶文化节;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也为推广霍山黄芽提供了平台。

5 参考文献

[1] 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97-305.

[2] 章传政,戴前颖.浅析陈椽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的贡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31-135.

[3] 陈椽.陈椽论文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

[4] 陈椽.安徽茶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46-47.

[5] 陈椽.安徽茶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1-63.

[6] 章意文,张德宏.霍山黄芽加工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1(16):4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