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实际操作: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测量活动指导书。

2.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尺子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测量技巧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2. 板书内容:- 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厘米、米- 测量方法与技巧- 数据记录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在作业本上,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测量过程。

2.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测量活动,并将结果整理成报告,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使用尺子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和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测量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掌握测量相关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如量衣服、桌子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2)针对测量误差的控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从起点开始,让直尺紧贴物体,避免斜视等,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解释问题,如通过测量结果判断物体的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等。
(2)测量误差的控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如读数不准确、刻度线对齐不准确等。
(3)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测量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应用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将数据应用于解决问题。
举例:
(1)针对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通过对比和总结,逐渐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说课稿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创度量之尺、孕量感之魂”。

什么是度量呢?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继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

度量包括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方法和度量值。

度量的本质是单位的累加与细分及度量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度量分为抽象度量和具象度量,抽象度量是用计数单位去计数,其着力于数感的培养具象度量是用计量单位测量其着力于量感的培养。

量感是一种人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觉,来源于度量。

形成量感的主要途径有,在理解度量意义中发展量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量感,在估测活动中发展量感。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二年级主要是长度单位的度量,是感悟度量本质的基石。

对于一维度量单位的学习毫米的认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分米和米是通过厘米累加得到的,毫米是通过厘米细分得到的,所以厘米起着非常重要的承重墙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学习和理解,制定了本单元的具体观念。

长度是对一维空间的度量及线的长短,是用统一单位的累积,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

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

根据单元具体观念制定了关键问题,怎样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会有哪些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使结果一样?量不同的物体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去量呢?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我对学生进行了数据调研,目的是看学生单位累加的理解情况,是否有单位细分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基础上,量感的建立情况。

根据调研意图设计了调研题目。

在估计绳子的长度时,有57.9%的学生回答正确,有了长度及单位累加的经验,其他同学理解得不够好,所以我们本单元会持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渗透、度量思想。

第二题是当厘米无法满足测量要求时。

学生15.8%的学生是没想法的,这些呢是分了没结果的,这些是学生有准确结果。

但是依然要问为什么要有毫米等等这样的困惑。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量的概念与单位。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巩固学生对于测量实物时的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锻炼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重量、容积等量的概念与单位。

2.能够正确使用相应的工具(尺子、天平、容器等)进行测量。

难点1.区分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与单位,和它们之间的互相换算关系。

2.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本节课将进行测量活动,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测量器具与物品,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器具(如尺子、天平、容器等)。

2. 新知讲解(10分钟)通过示范,介绍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与单位,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让学生听懂,学会正确运用。

3. 学生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种测量方式进行练习,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相应的测量物品和工具,让他们用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4. 学生讲解(15分钟)让每组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交流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再次强化学生对于测量概念、单位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产生了优良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依靠测量活动来实现知识点的教育,老师应当密切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注意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检查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规正确,提醒他们注意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及优化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有序开展相应的评价。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有关长度、重量、容积三个方面的知识。

2.了解测量的典型工具,并能够准确使用。

3.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建立准确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 长度测量通过日常实物与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如线段的细节观察、测度方法的讲解等。

2. 重量测量通过游戏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量测量,如秤的发明、称量方法等。

3. 容积测量通过生活实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容积测量,如液体的倒、装、加、减等计量方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测量工具和相应的实物,如长度尺、秤、器具、水杯、勺等。

2. 教学过程(1)导入在开始学习之前,提出“数学与生活中的测量”这一问题,同学们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进行测量的。

(2)朴素认识学生首先会通过直观感受认识长度、重量和容积这些概念。

在课堂上,老师展示并让学生看、摸、拿、比较等多种方法认识长度、重量和容积的概念。

(3)观察实物由老师或学生们提供实物,带领学生进行观察。

例如,长度测量可观察的物品有尺子、书桌、蓝色草稿纸,而重量测量可观察的物品有秤盘、石头、水果等。

(4)测量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直观观察和比较测量结果的差异。

例如,长度测量可让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而重量测量则可让学生使用天平、蛇皮袋、罐子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5)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讨论每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6)练习在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例如,让小组进行每日使用习惯调查,如测量自己身体的长度、家具的高度、一杯水的容量等。

(7)拓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更多有关测量方法的知识,如单位换算、精度控制等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 测量(单元教案2课时)|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 测量(单元教案2课时)|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测量(单元教案2课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够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物体的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对于测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 单位换算: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3. 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4.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5. 数据记录:如何准确地记录测量结果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使用,单位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数据记录。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间接测量,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和米。

二、新课导入1.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2. 讲解单位换算,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厘米转换为米,以及如何将米转换为厘米。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2.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四、总结与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间接测量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二、新课导入1. 讲解间接测量的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场景。

2. 讲解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强调记录数据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间接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物体的长度。

2. 引导学生准确地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总结与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图片,图片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物体和空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些物体、空间有关,那就是——测量。”
2.学生分享自己对测量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测量的重要性。
师:“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长短、大小、高低等。那么,你们知道测量有哪些基本方法和单位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4.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学会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发现规律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掌握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将测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61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巩固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计算。
2.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或空间,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过程及结果。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时,容易产生误差。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难以将测量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
3.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测量问题,如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复杂物体的体积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适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理解长度测量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长度测量方法4. 长度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理解长度测量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多媒体课件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及关系。

(2)讲解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3)讲解长度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步骤。

(4)讲解长度单位换算,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测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长度测量方法4. 长度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4. 实践题: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长度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测量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测量

⼩学数学(北师⼤版)⼆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测量第五单元测量单元教学⽬标: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操作能⼒。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分⽶、1毫⽶、1千⽶有多长,并知道千⽶、⽶、分⽶、厘⽶、毫⽶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能估计⼀些物体的长度,进⼀步发展估测意识。

4、结合⽣活实际,经历⽤不同⽅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统⼀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厘⽶的含义,知道分⽶,毫⽶,会进⾏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些物体的长度,并进⾏测量。

教学重点:1、实际感受1分⽶和1毫⽶的长度,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2、建⽴1千⽶的长度概念,掌握千⽶和⽶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1、正确的实际测量与换算2、千⽶概念的建⽴教学时间:6课时第⼀课时铅笔有多长(分⽶、毫⽶)教学⽬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和1毫⽶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操作能⼒。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估”“量⼀量”等活动,发展学⽣的估测能⼒。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和1毫⽶的长度,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的实际测量与换算教具:投影;直尺;铅笔等学具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认识分⽶1、每⼈⼀根10厘⽶长的铅笔,估计⼀次,这根铅笔有多长?2、测量这根铅笔的长度到底有多长?3、汇报测量结果,找差距。

4、⽤⼿⽐⼀⽐10厘⽶有多长。

讲:10厘⽶就是1分⽶。

分⽶是⽐厘⽶⼤⼀些的长度单位,可以⽤字母dm来表⽰。

1dm=10cm5、量⼀量教室⾥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

汇报6、⼩组讨论:⽶、分⽶、厘⽶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1m=10dm活动⼆:认识毫⽶1、量⼀量你⾃⼰的铅笔,看正好是整厘⽶吗?2、讲:⽐厘⽶还⼩的单位是毫⽶(mm),毫⽶和厘⽶有什么关系,请你观察直尺上的刻度,3、汇报⼩结:1cm=1mm4、⽤直尺量出学具(橡⽪、课本、练习本)的长度(单位:厘⽶毫⽶)活动三:练习1、完成P41(2)2、先量⼀量再填空:( )分⽶()毫⽶3、⼝答2⽶=()厘⽶;5厘⽶=()毫⽶;20毫⽶=()厘⽶;3分⽶=()厘⽶;150毫⽶=()厘⽶;10⽶=()分⽶=()厘⽶课桌⾼8();⼀分硬币的厚度是1();⼀本字典厚8();⼀根粉笔长13();⼩明⼀步的距离约是56();⼩芳的⾝⾼132();楼房⾼20()4、填适当的计量单位5()>5()>5()70()<3()实践作业:⽤长20毫⽶的⼤头针去测量数学课本的长,量了10次,还剩10毫⽶,数学课本长多少毫⽶?板书设计:第⼆课时1千⽶有多长教学⽬标:1、通过“⾛⼀⾛”、“估⼀估”、“想⼀想”等活动,体验1千⽶有多长,初步建⽴千⽶的空间表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好奇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精选】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量》优秀教案

【精选】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量》优秀教案

【精选】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量》优秀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包括千米、分米、毫米。

教材中安排了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估测活动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

第1节铅笔有多长【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主题图)、米尺、2分硬币一枚。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大家想不想听?(想听)“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筋,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引出新课,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探究新知】(一)认识分米师:赶快把你们文具盒里面的铅笔朋友请出来,估一估它有多长,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生思考估计。

师:谁想来说一说?预设:生1:我的铅笔有15厘米。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置小组竞赛,如“最快测量团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巧。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测量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如使用废旧物品制作测量工具等。
4.通过对测量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测量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面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测量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测量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互相交流测量心得,分享测量技巧,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和提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内容上,本单元主要包括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以及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3.结合实例,讲解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测量误差、测量工具的选择等。“测量教室的长度和面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测 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测 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估测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与估测4. 长度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直尺的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各种长度物体模型。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直尺的使用方法。

3. 演示与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小结:总结长度单位换算方法,强调测量注意事项。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长度测量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与估测4. 长度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铅笔、桌子等物品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2. 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3. 家长辅助完成一道长度测量题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测量技能。

3. 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直尺使用方法、长度测量与估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

第四单元测量第一课时: 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估测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皮尺、IC卡、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一支铅笔,它和你们文具盒里的铅笔一样吗?(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铅笔)2、引出课题:铅笔有多长。

3、我们大家估计,看谁猜的最接近。

(让生估测铅笔的长度)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实际测量铅笔的长度并验证。

(3)你知道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吗?(同桌合作)板书:1分米=10厘米1 dm =10cm2、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1)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

(例举生活中的1分米长的物品)(3)你能在米尺中找出一分米吗?(4)1米里有多少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1m =10 dm3、同桌的小朋友从铅笔盒拿出一支铅笔,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量一量它的实际长度,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学生估测并验证,指名汇报)(验证学生的测量,引出毫米)(1)你知道一小格的长度可以用什么表示吗?(2)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汇报自己的发现)(3)课件出示放大的1厘米长度,并数一数其中的小格。

(你能说一说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板书:1厘米=10毫米1cm =10 mm(4)拿出1分钱硬币,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学生动手操作)(5)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的物体吗?(6)估测数学书的厚和宽,并测量。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学设计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
教学设计
使用学校:通远镇灰堆坡小学
使用教师:周萍
第四单元测量
教学内容: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dm的长度。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课时:4课时
铅笔有多长 1课时
1千米有多长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1千米有多长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练习课课后反思:。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测量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测量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校际)一千米有多长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来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量一量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进行认识“千米”的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那么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的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学生分析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带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量一量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通过和他们玩游戏的活动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提问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用手势表示一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教学设计使用学校:通远镇灰堆坡小学使用教师: 周萍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体验1dm的长度。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课时,4课时铅笔有多长 1课时1千米有多长 1课时整理与复习 1课时练习课 1课时课题测量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铅笔有多长P34-35页知识与技能: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教学目标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流程]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课题测量课时第二课时[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

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新课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 1dm=10cm1米=10分米 1m=10dm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 1千米有多长P36-37页知识与技能: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二(玩中学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课题整理与复习课时第三课时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教学内容铅笔有多长P38-39页指名板演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公路边的里程碑摩拖车的速度表限速标志指路标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估一估。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

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三、学中做:完成37页的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1km=1000m 课后反思: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谈话引入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

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课题整理与复习课时第三课时(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教学内容铅笔有多长P38-39页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忆一忆。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课后反思: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独立测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进行验证。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旧课相关数学知识(二)练习1、完成习题1,习题2用手势表示或用语言表示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有多长。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2、完成习题3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应该怎样做。

3、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自己先估计自己测量同伴测量完成后,教师在全班进行交流,比比谁估计准。

(三)小结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四)作业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85?9 30?7 27?8 64?9 2、用脱式计算46,5×9 (14,11)?5 =46,45 =25?5=1 =581?9,14 63?(6,3) =9,14 =63?9=23 =756?8,77 64?(18,10) =7,77 =64?8=84 =8板书设计:练习课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