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全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孕前评估
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PCOS知识,包括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孕前准备等,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
01
建议患者采用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
运动锻炼
02
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以减轻体重
、改善胰岛素抵抗。
戒烟限酒
03
和误诊的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06
共识实施建议与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孕前、孕期及产 后的管理,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
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对PCOS患 者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面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 的加剧,PCOS的发病率逐年上 升,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
题。
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是PCOS 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障母婴健康、改善妊娠结
局具有重要意义。
多囊卵巢综合征概述
PCOS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 特征。
适量运动
根据孕妇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如散步、孕妇瑜伽等。
控制体重
适当控制饮食,避免体重增长过快,降低并 发症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以保护母体和胎儿安全。
04
产后管理
产后恢复与评估
体重管理
产后应密切监测体重变化,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逐步恢复至 孕前水平。
血糖、血脂监测
对于孕前存在糖代谢、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产后应定期检测血糖、 血脂水平,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2020年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2020年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最新)艾滋病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减少新生儿HIV感染的风险,提高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水平,我们需要做好HIV阳性孕产妇的管理工作。
本文旨在规范HIV阳性孕产妇的全程管理,包括孕前咨询和保健、妊娠期管理、分娩期管理以及产后管理。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我们可以降低HIV母婴传播率,提高婴儿健康水平和存活率,并关注母亲及所生儿童的健康。
尽管抗病毒治疗(ART)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复制,减少HIV传播,但艾滋病仍然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大约有110万HIV感染的孕产妇。
未经干预的情况下,母婴垂直传播可达15%~45%。
但是,随着我国自2015年起在全国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及避免母乳喂养等综合措施的实施,HIV围生期传播率可下降到1%以下。
自2001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预防HIV母婴传播应该综合考虑三个原则:降低HIV母婴传播率、提高婴儿健康水平和存活率,以及关注母亲及所生儿童的健康。
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包括孕前咨询和保健、妊娠期管理、分娩期管理以及产后管理。
在孕前咨询和保健时,应了解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提供有关安全性行为的信息,以减少非意愿妊娠。
HIV感染时可以选用多种避孕方法;但在使用激素避孕药时,应考虑与ART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达芦那韦/利托那韦(DRV/r)、福沙那韦/利托那韦(FPV/r)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可导致激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降低,醋酸甲羟孕酮(DMPA)与ART药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激素避孕药没有影响。
此外,我们也应该鼓励孕妇戒酒、戒烟,避免滥用药物。
1.2育龄期HIV感染妇女的ART管理会面临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身体和认知功能的损伤、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内疚感、担心将HIV传播给婴儿、病情被披露、多个性伴、母亲HIV感染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多胎生产以及耻辱感等。
2020最新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最新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孕妇在孕期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孕妇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1.3 孕妇应注意饮食营养,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同时,孕妇应避免过量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以避免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1.4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期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
对于正常分娩及择期剖宫产的孕产妇,在围分娩期应按照ERAD临床路径实施。
具体措施如下:2.1 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医生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与孕妇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决定分娩方式。
2.2 分娩前应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肠道准备,以减少分娩中的腹胀和胃肠道不适。
2.3 分娩前应进行足够的宣教和心理疏导,减少孕妇的紧张和恐惧感,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
2.4 分娩中应根据孕妇的疼痛程度和分娩进展情况,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和助产器械,以减轻孕妇的疼痛和加快分娩进程。
2.5 分娩后应及时进行产后护理,包括产后休息、饮食调理、产后恢复体操等,以促进产妇的快速康复。
总之,将ERAD理念应用于围产期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孕产妇的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ERAD理念,并在产科临床实践中加以实施。
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规范管理可以降低母胎风险并加速产后康复。
其中,妊娠期贫血与低出生体重、早产、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因此应明确贫血原因并及时纠正。
此外,加强妊娠期体重管理也很重要,最佳的妊娠期增重应以孕妇的孕前BMI为基础。
对于孕前BMI<18.5kg/m2或逸25.0kg/m2的孕妇,需要制定个体化孕期营养方案。
在孕期血压监测方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显著增加母胎患病率及剖宫产率,应关注子痫前期高危人群筛查及预防。
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也显著增加母胎患病率的风险,孕前及孕期血糖需及时有效地控制在达标水平。
2020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何时终止妊娠是处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时面临的常见问题。
过早终止妊娠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早产,而过晚终止妊娠又可能增加母儿风险,甚至发生孕妇或胎儿死亡。
规范终止妊娠时机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全国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重点关注需要终止妊娠的常见疾病,包括母亲、胎儿、胎盘、脐带、羊水和子宫各个环节。
本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各国最新的指南和临床研究,并通过3轮德尔菲法(Delphi法)专家意见调查及多次讨论。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终止妊娠时机是产科医务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母儿安全管理极为重要。
终止妊娠时机的争议大,困惑多。
过早终止妊娠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早产,而过晚终止妊娠又可能增加母胎风险,甚至发生孕妇和胎儿死亡[1]。
我国很多地区的新生儿ICU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完全引用发达国家的指南和共识可能与中国国情不符。
目前,我国对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的时机尚无全面统一的认识。
因此,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全国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适合国情的专家共识。
规范终止妊娠时机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产科情况极其复杂,专家共识无论如何详尽,也不可能概括所有的临床情况。
本共识只是提供方向性的建议,个体孕妇何时终止妊娠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孕妇意愿决定。
当孕妇和胎儿面临生命危险时,例如羊水栓塞、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或重度胎盘早剥,终止妊娠多是毋庸置疑的。
有些临床情况已被明确认为不是过早分娩的的指征,例如脐带绕颈、单脐动脉及甲状腺疾病等,本共识未包括这些内容。
把终止妊娠时机这个重要问题归纳起来,有利于临床工作。
在制订本共识的过程中,专家们充分考虑了既往发布的指南和共识。
如果终止妊娠时机已经在相关指南或共识中明确指出,本共识即沿用相关标准,保证本共识与现行指南和共识无冲突。
体质量管理在超重肥胖不孕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体质量管理在超重肥胖不孕患者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超重肥胖不孕患者体质量影响不孕的机制、超重肥胖不孕症患者医学减重方式、体质量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体质量护理管理策略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人员更好地实施科学有效的体质量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质量超重肥胖不孕不孕不育指一年未避孕性生活正常而没有成功妊娠的现象[1]。
我国女性不孕症患者已超过5000万,占育龄女性的15%[2]。
现寻求不孕治疗的人群中,约有1/7的不孕患者受到肥胖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导致其生育力降低[3]。
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目前通常采用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超重为24kg/m≤BMI<28kg>㎡,肥胖为BMI>28kg/m[4]。
体质量管理就是通过科学、有效、健康、安全的方式,把“非标准体质量”变成“标准体质量”或者向“标准体质量”靠拢并维持的过程[5]。
也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营养、运动和饮食行为方案,以达到并保持理想体质量和良好健康状态的方法[6].1.体质量影响不孕的机制1.1体质量影响自然妊娠的机制女性体质量指数与生育能力呈依赖性正相关,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肥胖者下降达18%,BMI越高受孕年龄越大[7]。
与正常体重夫妇相比,超重夫妇自然受孕时间延迟1年以上的概率为正常体重夫妇的1.41倍,而肥胖夫妇则为2.74倍[8]。
肥胖者多由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高瘦素及瘦素抵抗等内分泌紊乱造成排卵障碍而不孕[9]。
专家共识指出,超重肥胖不孕患者体质量控制目标为在6个月内减重5%~15%或更多,可提高受孕率[10]。
1 .2体质量影响IVF助孕结局的机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发展至今,已成为治疗不孕症最有效的方法[11]。
但超重肥胖会影响卵子和胚胎质量,降低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因此建议减轻体质量再进行助孕治疗[12]。
2020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2020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终止妊娠时机的专家共识(第二部分)3. 子宫、胎盘及脐带因素:(1)瘢痕子宫:推荐20有既往子宫破裂史的孕妇,可在36~37 周终止妊娠(推荐等级:C 级)。
有既往子宫破裂史的孕妇不多,如何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并无很强的循证医学证据。
对这类孕妇应个体化处理,一般,可在36~37周终止妊娠。
子宫破裂的原因复杂,如果既往子宫体部破裂者合并其他并发症,且孕晚期有可能再次发生子宫破裂,终止妊娠的孕周可考虑提前到34周[2,30]。
推荐21有古典式剖宫产术史的孕妇,可在36~37 周终止妊娠(推荐等级:C 级)。
古典式剖宫产术切口穿过子宫体部甚至子宫底部,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切口性质不同。
分娩时子宫下段以被动性扩张为主,下段切口破裂的发生率较低。
而子宫体部和底部是肌肉强烈收缩部位,如果完整性遭到破坏,分娩时子宫破裂的概率较高且后果严重[31]。
有古典式剖宫产术史的孕妇最好在规律宫缩出现之前行择期剖宫产术[31],推荐在36~37周终止妊娠。
推荐22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的孕妇如果需要剖宫产,可考虑在36~39 周终止妊娠。
可以根据手术情况,例如剔除肌瘤的数量、深度和部位,进行个体化处理(推荐等级:C 级)。
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的孕妇如何处理颇有争议。
一般,如果子宫肌层完整性未受破坏,孕妇可以考虑阴道分娩,例如:经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或浅肌层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孕妇[1]。
分娩期间仍应严密监测,高度警惕子宫破裂。
如果子宫肌瘤剔除术破坏了子宫肌层完整性,分娩时发生子宫破裂的概率较高。
ACOG建议[1],有以下两种情况时可在37周~38周+6行剖宫产术:①子宫肌瘤剔除时切口穿透宫腔;②肌瘤剔除范围较大。
子宫完整性破坏严重者可在36周行剖宫产术,与有古典式剖宫产术史者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不同,肌层缝合的恢复程度通常不如开腹手术,很多子宫破裂发生在36周之前[32]。
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者终止妊娠的时机争议较大。
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0版)
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随着对围术期患者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以及外科理念的重大变革,一个全新的理念———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 FTS) 随之产生。
最早被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
FTS 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手术应激和并发症发生率为目的,因而也被称为促进术后康复措施。
快速康复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delivery,ERAD),不仅强调产后快速康复,更提倡产妇享受分娩的过程。
一、将 ERAD 理念应用于围产期的管理1.阴道分娩 ERAD 管理方案2.4 出院指导摇见表 42.择期剖宫产围术期 ERAD 临床处理方案通过改善术前管理计划及风险评估、饮食、围术期降低感染风险、做好疼痛管理、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体液平衡内环境稳定及避免低体温、术后早期活动及血栓预防、术后营养等多个环节,建立优化的剖宫产围手术期管理体系。
一、术前准备备皮:进手术室前半小时完成。
禁食禁饮:合理调整术前禁饮禁食时间,有助于缓解术前口渴、紧张及焦虑情绪,避免低血糖发生、减轻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减少术中术后恶心与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及其他并发症发生,保证产妇围术期生命体征和体液容量稳定,利于产妇术后肠功能恢复,减轻空腹时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进而降低手术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三、术中管理规范的术中管理可以提高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包括:1.术中麻醉管理2.术中低体温预防3.剖宫产手术技巧4.围手术期液体管理5.新生儿产时护理(一)术中麻醉管理1.区域麻醉是剖宫产的首选麻醉方法。
2.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相近,但腰麻的有效阻滞起始时间更短,且术中疼痛发生率更低。
腰硬联合麻醉可能比单纯腰麻时的时机能恢复更快,而且硬膜外导管可改善腰麻的阻滞不足。
3.腰硬联合麻醉联合腹壁局部麻醉可以改善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
2020《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权威解读
2020《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权威解读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手术应激和并发症发生率为目的,因而也被称为促进术后康复措施(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FTS改变了以往的围术期管理模式和处理准则,对麻醉、疼痛、外科手术方式和手术前后等环节进行优化,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了患者康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分娩过程中,无论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分娩,均涉及到疼痛、麻醉、分娩和手术方式及分娩前后的管理,因此需要融入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delivery,ERAD),不仅强调产后快速康复,更提倡产妇享受分娩的过程。
近日,《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参考国内外FTS相关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产科临床实践提出对于正常分娩及择期剖宫产的孕产妇,在围分娩期推广ERAD理念并按照ERAD 临床路径实施。
为了诸位同道能对《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中国妇产科网特邀请共识执笔专家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蔺莉教授对共识进行了权威解读。
ERAD理念亟需在产科推广,共识制定提供参考规范《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
产科快速康复基于外科快速康复(ERAS)理念而提出。
外科快速康复是基于许多外科医生只关注手术本身,手术做的很完美,但对术后患者恢复关注度不够,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应激反应或并发症,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
ERAS 理念提出以患者为中心,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把手术做的漂亮,同时需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全面康复,使患者经过医院的整体管理,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产科历史悠久,发展至今成果显著,但是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禁食禁水以及留置导尿管等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母乳分泌和患者康复,仍需改善。
2020年妊娠前、妊娠期、产后肥胖管理——国际妇产科联盟指南主要内容(上)
2020年妊娠前、妊娠期、产后肥胖管理——国际妇产科联盟指南主要内容(上)摘要妇产科医生有能力通过产妇和女性保健服务影响人口健康。
肥胖在育龄妇女中很常见,患病率在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中都在上升[1]。
肥胖影响评估、监测和干预的需求,并可能影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结局。
妇产科医生需要相关的指导,以提供肥胖的育龄妇女在与妊娠有关的所有时间点的诊疗,包括如何处理可修正的危险因素,如饮食和体育运动。
目前已制定的指南很多,尽管在范围、方法和个别建议方面有所不同。
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委员会关于妊娠前、妊娠期、产后肥胖管理[表1]回顾了以往发表的国际文献中证据较为确凿的临床实践建议[表2-4]。
可作为一个实用性的资源,以帮助妇产科医生处理肥胖女性。
我们强调临床医生利用这段与女性接触密集时间,在预防和处理女性妊娠前、妊娠期、产后肥胖方面发挥作用。
FIGO期望根据本指南建议中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当地的需求、实践、政策和可利用资源,进而制定出具有循证依据又有自己国家针对性的肥胖管理指南。
表1 FIGO委员会妊娠前、妊娠期、产后肥胖管理指南时间点A:妊娠前A.1 所有女性都应该测量体重和身高,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应考虑种族差异。
A.2 所有BMI≥30的妇女都应被告知肥胖对生育的影响、妊娠和分娩期间肥胖的直接风险以及肥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包括她们及其子女发生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相对更高。
A.3 应该鼓励所有肥胖女性通过调控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肥,包括适度的体育运动。
如果有指征,可以考虑其他减肥干预措施,包括减肥手术。
A.4 建议所有肥胖的女性在拟妊娠前每天服用至少0.4mg(400μg)叶酸,依情况可考虑增至每天5mg,持续至少1~3个月。
时间点B:妊娠期B.1 在第一次产前检查时,所有妇女都应该测量体重和身高,并计算她们的BMI。
2020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
育龄期女性发生1次SA的风险为10%左右。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发生率为1%~5%,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
曾有3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丢失率为40%~80%。
如果不及时干预,不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RSA 的规范性诊治已成为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RSA 病因复杂且异质性强,加之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缺乏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措施,多数从业人员未接受过生殖免疫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专业培训,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超适应证用药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进一步规范SA尤其是RSA的诊治,本刊组织了多学科包括妇产科学、生殖免疫学、生殖医学、风湿免疫病学以及循证医学专家,根据2008年、2016年中国发布的RSA诊治共识、2011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ricians and Gynaecology,RCOG)、2012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ASRM)、2017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ESHRE)发布的RSA诊治最新指南,结合目前我国RSA的防治现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和进展,讨论并制定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在SA和RSA的诊疗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参考。
本专家共识中推荐的部分观点仍为初步认识,尚需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验证。
1 SA的定义SA通常是指一定妊娠孕周前的妊娠过程失败,主要包括生化妊娠、空孕囊、胚胎发育逐渐停止、胚胎或胎儿死亡以及胚胎及其附属物排出等表现。
2020版: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意外妊娠是全球性的问题,每年约有8500万例意外妊娠,即40%的妊娠都是非意愿妊娠,而其中50%的非意愿妊娠以人工流产为结局[1],即每年有4000~6000万例人工流产。
我国妇女高效避孕率低,高效避孕方法知晓度不佳,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2]。
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2014年人工流产数量高达约962万例[3]。
人工流产方式中,无论是负压吸引术还是药物流产,都会破坏妇女自身的防护屏障,损伤子宫内膜,对生殖系统及其功能造成潜在的危害[4]。
故重视避孕,是保护女性生殖健康的第一步。
WHO《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5]是计划生育“基石性”技术指南,对现有各种避孕方法的有效率进行了权威性评价,宫内节育器(IUD)、各类激素避孕方法、正确使用避孕套等均为高效的避孕方法。
但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及合并不同疾病时对避孕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需要在考虑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对不同生理阶段及不同疾病状态进行评估后选择。
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所含的内容广泛,涉及较多的领域。
本共识旨在多学科合作,着重探讨合并妇科疾病、人工流产后及产后3种不同阶段女性的特殊避孕需求,保证不同阶段及不同疾病状态下女性正确使用避孕方法,尤其是合并妇科疾病女性的特殊避孕共识部分,为本共识的重中之重,意在缺乏全球指南或共识的现况下,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统一的指导建议。
合并妇科常见疾病且有避孕需求的妇女,应充分考虑自身疾病与避孕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禁忌,还应考虑到避孕方法对妇科疾病的预防甚至治疗的功效,不同妇科疾病应选用适宜的避孕方法。
此外,妇科手术后的妊娠间隔时间是影响妊娠及其结局的关键因素,同时大手术术后4周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因素[6],更应注意采取适宜的避孕方法。
在流产后2周妇女即可恢复排卵,所以在首次月经之前即可能再次妊娠,而短期内再次妊娠会对女性造成更大的伤害。
为了避免重复流产,流产后应立即落实高效长期的避孕措施,必须坚持和正确使用。
2020中国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对超重/肥胖患者已经形成了一些综合医疗管理的指南和共识,然而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的体质量管理尚无具体的管理路径和流程。
因此,为更好地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孕前干预,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和减少产后体质量滞留,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的诸多证据起草了我国首个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
此共识能进一步规范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设立标准化体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使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更加科学,便于更多的临床专业人员及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肥胖;超重;不孕不育;体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所导致的肥胖人数越来越多。
中国肥胖人口总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男性4320万人,女性4640万人[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0.1%和11.9%。
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25~34岁女性孕前超重率为17.0%,孕前肥胖率为2.4%,35~49岁的女性孕前肥胖率为4.2%。
女性体质量指数(BMI)与生育能力呈依赖性正相关,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肥胖者下降达18%,BMI越高受孕年龄越大[2]。
肥胖亦明显增加男性不育的发生率,当极度肥胖(BMI>40 kg/m2)时,精子的数量明显下降,形态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无精子症发生率上升至9.1%[3]。
女性肥胖不仅影响自然受孕,也影响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增加自然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而孕前减重可增加可移植胚胎数,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肥胖患者在辅助生殖助孕前,短期内减重≥3 kg 可使成熟卵子(MII卵子)比例增加[4],并增加活产率。
对于超重/肥胖男性而言,减重有助于改善性激素水平和性功能,包括勃起功能。
肥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体质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肥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体质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概述尿失禁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女性人群中有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又是占比重最高的疾病。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时腹压增高后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
以往,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就诊率低,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就诊率明显提高。
SUI限制了女性日常活动及运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导致巨大心理压力。
国际尿失禁专家咨询委员会及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医疗优选研究所建议对尿失禁患者首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对于肥胖合并SUI的女性,减重是一线的治疗方式。
因此,从体质量管理的角度迸行临床干预对于完善SUI 的整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症状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站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腹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2明确的危险因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发年龄为45~55岁。
生育:生育的次数、初次生育年龄、生产方式、胎儿的大小及妊娠期间尿失禁的发病率均与产后尿失禁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紧密相关,两者常伴随存在。
肥胖:肥胖女性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3肥胖是SUI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均证实肥胖与SUI的相关性,其中包括前瞻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
NHS研究证实超重女性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明显增高,体质量每增加1kg,风险上升3%;BMI 每增加1kg/m2,风险增加7%。
Dallosso HN等报道肥胖女性发生SUI 的风险较正常体质量女性升高1.74倍。
4减重可有效改善SUI多项RCT研究证实减轻体质量可有效控制压力性尿失禁,体质量只需减轻5%-10%即可显著改善SUI的症状。
肥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体质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I SUI的诊断
依据中国《2017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 治疗指南》⑸,SUI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观
症状和客观检查,并需除外其他类型的尿失禁及
膀胱疾病。
7.1 SUI的诊断 1.1.1基本病史和检查:①病史:包括全身状
况,SUI症状,漏尿次数及严重程度,泌尿系统的 其他症状,其他病史(既往病史、月经生育史、生
关键8 :肥胖;压力性尿失禁;体质量管理;压力试验;指压试验;尿培养
中图分类号:R72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20)02-001-05 DOI: 10.76°/jcmp.202202201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aara iacoutiaeace,
SUI))
3°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132011; 32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3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030001; 34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215031;
3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 36.湖南省人民院,湖南长沙,410005;
30.北大医 中医院,山东
,255400; 33.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341000;
39.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164399; °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通化,134000;
4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湖北武汉,430014; 42.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10000; 43.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000)
25.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 26.东部战区总医院,江苏 南京,2100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031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031号建议的答复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031号建议的答复代表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重视我国妇女生育力保存的建议》收悉,经商公安部,现答复如下: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生育力保护是指对可能引起男女生育力下降的各种因素采取早防早治,使存在不孕不育风险的人群能够保护生殖潜能,以达到维护生殖健康、产生遗传学后代的能力。
生育力保护对象包括有生育需求的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生育力保存是指保存配子、合子或生殖组织的方法和手段,属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范畴。
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群众的生育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委围绕群众生育服务需求,推动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将免费提供避孕药具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安全分娩、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综合服务。
同时,着力加强计划生育技术、助产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管理,为生育力保护营造有利环境。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属于限制性应用的特殊临床诊疗技术,其应用除医学问题外,还涉及社会、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
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并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
近年来,我委着力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制度建设,通过规范技术行政审批、加强技术日常监管、建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长效机制,促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有序应用。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一)关于制定针对女性生育力保护与保存的法律法规。
生育力保护涉及推动适龄婚育、促进生殖健康等多方面内容。
2020版《40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指导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2020版《40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指导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摘要40岁及以上女性处在生育阶段的后期,总体生育率开始下降,但距离绝经还有10余年的时间,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仍有54%的月经周期有排卵。
此阶段女性是非意愿妊娠高危人群,且绝大多数均选择终止妊娠。
因此她们需要长久、高效的避孕方法。
由于40岁及以上女性有其特殊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异常子宫出血风险增加,绝经综合征的表现开始出现,部分女性开始激素补充治疗;此年龄段女性的伴随疾病如高血压、月巴胖、骨质疏松、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 40岁及以上女性对避孕方法的要求有其特殊性,不但要考虑其有效性,还要减少避孕所致的健康风险,更要考虑到避孕之外的健康获益,是避孕方法选择的难点。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组织专家讨论并形成了《40 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指导专家共识》(《共识》),并于2020年4月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本文从40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方法推荐、复方當体激素避孕方法的应用以及避孕方法的停用时间三个方面对《共识》进行解读。
40岁及以上女性处在生育阶段的后期,总体生育率开始下降,但距离绝经还有10余年的时间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仍有54%的月经周期有排卵。
此阶段女性是非意愿妊娠高危人群,且绝大多数均选择终止妊娠。
因此她们需要长久、高效的避孕方法。
由于40岁及以上女性有其特殊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异常子宫出血风险增加,绝经综合征的表现开始出现,部分女性开始激素补充治疗;此年龄段女性的伴随疾病如高血压、月巴胖、骨质疏松、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B中瘤等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 40岁及以上女性对避孕方法的要求有其特殊性,不但要考虑其有效性,还要减少避孕所致的健康风险,更要考虑到避孕之外的健康获益,是避孕方法选择的难点。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组织专家讨论并形成了《40 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指导专家共识》(《共识》),并于2020年4月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本文从40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方法推荐、复方當体激素避孕方法的应用以及避孕方法的停用时间三个方面对《共识》进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国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对超重/肥胖患者已经形成了一些综合医疗管理的指南和共识,然而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的体质量管理尚无具体的管理路径和流程。
因此,为更好地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孕前干预,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和减少产后体质量滞留,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的诸多证据起草了我国首个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
此共识能进一步规范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设立标准化体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使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更加科学,便于更多的临床专业人员及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肥胖;超重;不孕不育;体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所导致的肥胖人数越来越多。
中国肥胖人口总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男性4320万人,女性4640万人[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0.1%和11.9%。
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25~34岁女性孕前超重率为17.0%,孕前肥胖率为2.4%,35~49岁的女性孕前肥胖率为4.2%。
女性体质量指数(BMI)与生育能力呈依赖性正相关,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肥胖者下降达18%,BMI越高受孕年龄越大[2]。
肥胖亦明显增加男性不育的发生率,当极度肥胖(BMI>40 kg/m2)时,精子的数量明显下降,形态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无精子症发生率上升至9.1%[3]。
女性肥胖不仅影响自然受孕,也影响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增加自然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而孕前减重可增加可移植胚胎数,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肥胖患者在辅助生殖助孕前,短期内减重≥3 kg 可使成熟卵子(MII卵子)比例增加[4],并增加活产率。
对于超重/肥胖男性而言,减重有助于改善性激素水平和性功能,包括勃起功能。
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
对219 868例孕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无论孕期增重情况如何,孕前肥胖者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是孕前正常体质量的2.91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体质量组的2.78倍[5]。
妊娠期肥胖可增加剖宫产率以及阴道难产、引产失败的风险。
有研究也表明,在不考虑孕前基础体质量的情况下,孕期体质量增高,剖宫产的风险也随之增高[5]。
目前国际上对超重/肥胖患者已经形成了一些综合医疗管理的指南和共识,然而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的体质量管理尚无具体的管理路径和流程。
因此,为更好地对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孕前干预,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和减少产后体质量滞留,本刊邀请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的诸多证据,制定本共识,使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易于实施。
一.超重/肥胖的诊断方法1. 相关术语:不孕不育指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为不孕症,根据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在无避孕情况下,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或以上而未妊娠者,对男性则为不育症。
BMI=体质量(kg)/身高平方(m2)。
腰围指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水平位置处体围周径长度[6]。
常用来确定腹部脂肪分布引起肥胖等相关疾病危险度增高的体质量超重者。
臀围指经臀峰点水平位置处体围周长。
用于计算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即腰臀比(waist hip rate,WHR),目前临床上有用腰围替代WHR预测向心性肥胖的倾向。
体脂率(body fat rate,BFR)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7]。
人体脂肪的重量占体质量的百分比称为“体脂比”(percentage body fat,PBF)。
体成分的测定一般分为局部测量法与全身测量法,目前临床上常用方法有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双能X线吸收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T)。
BIA是基于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电阻抗值,通过计算可以推断人体的各项成分指标值,为最简单实用的测量方法。
此外,正常男性BFR为10%~20%,正常女性体内脂肪的比例比男性稍高,为20%~30%[8]。
内脏脂肪面积是评价是否属于隐性肥胖的重要指标,内脏脂肪面积大的人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可以作为冠心病风险预测的独立危险因素[9]。
人体成分(水、蛋白质、脂肪及无机质)的均衡是维持健康状态的最基本的条件。
内脏脂肪面积的测量,有生物电阻抗法、超声检测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CT等。
超声检测法的优点是简单、无创。
MRI是人体成分测量的“金标准”,是当前测定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但因价格昂贵,耗时长,临床工作中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另通过明确的CT值来判定组织的性质,结合软件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和皮下脂肪面积,进一步得出两者的比值,误差较小[10-12]。
2. 诊断标准[12]:目前通常采用BMI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
超重为24 kg/m2≤BMI<28 kg/m2。
肥胖为BMI≥28 kg/m2。
对于中心型肥胖的人群,其参考值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3. 超重/肥胖合并不孕不育患者的体质量控制目标处理:在6个月的时间内减重5%~15%或更多,女性患者可改善排卵、改善月经情况、减轻多毛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降低血清雄激素指标。
一项纳入了116 671名女性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BMI与排卵性不孕发生风险之间呈U型关联,BMI过低(<20 kg/m2)或过高(>24 kg/m2)均增加不孕风险[13]。
女性肥胖患者在6个月内减重≥5%~15%,月经不调、排卵障碍、多毛等可显著改善,同时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降低雄激素水平;男性患者可改善少弱精子症、提高性功能、改善糖脂代谢异常及降低雌激素水平[4,14-16]。
目前尚无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控制目标的统一指南和专家共识,根据既往循证依据,鼓励超重和轻度肥胖不孕患者孕前积极减重至体质量正常(BMI<25 kg/m2);重度和极重度肥胖(BMI≥35 kg/m2)减重≥20%,助孕前BMI<30 kg/m2;以上所有患者至少减重5%~10%,并且在6个月内完成减重目标[2]。
超重/肥胖合并不孕不育患者的减重,首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认知-行为干预来实现;其次通过药物、甚至手术来达到减重效果。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不孕者,其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高达50%,能量摄入过量和膳食结构不当在PCO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类超重/肥胖者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一线治疗方案。
二.饮食干预建议每日饮食能量在原基础上减少500~700 kcal,富含营养素的膳食结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饮食习惯,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膳食结构模式,推荐低能量平衡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饮食、低脂肪饮食、地中海饮食、阻止高血压的相关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饮食等,均可减重并提高妊娠率[17]。
饮食的供给可采用限能量代餐或间歇性饮食的方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在临床营养师或/和医生指导下可采用极低能量饮食[18],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1. 低能量平衡饮食:低能量平衡饮食对于延长寿命、延迟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明确的干预作用[18]。
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ND)在《成人体质量管理循证营养操作指南》(2014)中提出[19]:只要能够达到能量限制的目标,就能有效减重或维持体质量,并且低能量平衡饮食更容易长期坚持。
目前低能量平衡饮食主要有3种类型:①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递减(能量减少10%~70%);②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500 kcal左右;③每日供能1000~1500 kcal,即低能量饮食。
对超重者6个月低能量平衡饮食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会有所改善,并降低体质量[20]。
对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的成人进行12周低能量平衡饮食(25 kcal/kg)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体质量、脂肪组织含量、内脏脂肪面积等[21]。
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及适当蛋白质的饮食模式能显著改善血糖和血脂状态,有研究显示能够在短期内减重更多[22]。
低碳水化合物指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45%以下。
3. 低GI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类、全谷类面包、谷物及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低GI饮食可改善血糖和餐后胰岛素反应[22]。
4. 低脂肪饮食:低能量摄入前提下的低脂肪饮食,脂肪摄入所产生的能量低于总能量的30%,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低脂肪饮食对血脂改善有益。
5. 地中海饮食:为富含全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和坚果等植物性食物,橄榄油是膳食中脂肪的主要来源,适量摄入鱼类和禽类;地中海饮食模式对减重无额外的改善,但可以减少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23]。
6. DASH:DASH饮食是一种为预防高血压而设计的长期健康饮食方式,它建议人们减少饮食中钠的摄入量,并且吃多种富含钾、钙、镁等帮助降血压的食物。
DASH膳食模式有助于超重/肥胖的PCOS 患者改善血压状况,减少体质量和脂肪量[24]。
三.运动干预运动是减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通过减少脂肪成分,增加肌肉含量,使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运动能明显提高妊娠率、活产率、生育力[25]。
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个人偏好,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运动量和强度应当逐步递增。
①有氧运动:建议超重或肥胖者每天累计达到60~9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健身操、游泳等),每周5~7 d[26];②抗阻运动:中等强度抗阻肌肉力量锻炼(如举哑铃、俯卧撑等)隔天进行,每次10~20 min[26]。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同时减少静坐。
根据患者体能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体育活动方案,可以提高减重的效果。
提倡增加体力活动与适当控制膳食总能量相结合,促进能量负平衡。
如希望在1个月内减重4 kg,即每周计划减重1 kg,则需要每日能量负平衡约1100 kcal,其中食物摄入中减少550 kcal;同时通过增加运动量消耗550 kcal,即每日需要增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2 h,或低强度体力活动3~4 h。
四.认知行为干预增加患者肥胖症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包括自我管理、目标设定、教育、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应激、减轻压力、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认知调整、动机访谈及动员社会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