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改革217192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PPT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内容较 为简单,但却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途径。
近代新闻事业
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西方的报业开始进入 中国,中国的近代新闻事业逐渐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报刊。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经历了 初步融合、深度融合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呈现 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信息分发 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和 变革。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
01
人工智能技术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新
现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产 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 响力。
02
外国新闻事业史
古代新闻传播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01
口耳相传、烟雾信号、鼓声、烽火等。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02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容易失真。
古代新闻传播的影响
03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
版权保护
中外在版权保护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加强了对版权保护的力度,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重视 版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
04
新闻事业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
1 2 3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态、媒介平台和信息传 播方式的融合,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媒体生态 。
00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讲ppt课件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 足发展 (1815-1895)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讲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讲 外报“渐行于中土”与垄断局面的形成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
报刊的出现
3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由葛理出面承顶并任发行人,实际产权
未变,主笔改由管才叔继任。后聘朱莲 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 为《益报》至年底《益报》停刊。
《新报》:1876年11月23日创刊,名为
商办,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
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 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10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其中有 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以 供参考。
“澳门新闻纸” “澳门月报”
魏源依据林则徐留下的资料和文献,整理编 著成《海国图志》。
林则徐
5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 萌生
(2)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 办报主张
(1)王韬
王韬是发表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的第一人。
主要文章是:《倡设日报小引》、《本局 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 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
主要观点:借日报立言 ;民隐得以上 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 事于外” 、“通外情于内”;“知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 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 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 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新闻 篇”)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 “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浒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二.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五.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的房出版的小报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抄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的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掘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二.{遐迩贯珍}的问世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掘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办报活动的先声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第二节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三.国内革命派报的出现与"苏报案"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经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国民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三.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第二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三.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办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四.新旧思潮在报刊的大激战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三.中俄通讯社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工作改革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三.工人报刊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五.军队报刊的出现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四.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间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国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二.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三.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二.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报刊三.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二.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三.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开展四.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五.范长江/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动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新闻学研究二.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三.新闻教育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二.重庆/桂林等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一.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四.上海"孤鸟"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第十章人民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哀落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趟向全面胜利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第十二章全面建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二.新华社三.广播与电视四.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五.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三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第四节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新闻宣传中"左"倾错误的发展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四.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五.杂文的大发展第五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一.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二.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三.邓拓新闻思想研究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一.报纸与期刊二.小报的兴衰三.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林彪"四人帮"的宣传伎俩二."四人帮"控制下的党报的彻底堕落三."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上)第一节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一.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新闻本位的回归三.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影响第二节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一.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二.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四.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五.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六.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第三节受众的变化一.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受众对新闻媒体内容的评价三.媒体受众的影响四.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我国的受众调查第四节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的变化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二.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三.新闻立法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五.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下)第五节各部类新闻的发展状况一.报纸二.期刊三.通讯社四.广播事业五.电视与纪录电影六.网络媒体的发展第六节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学术研究二.新闻教育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的台湾/香港/澳门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传播事业一.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二.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通讯事业三.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四.台湾的新闻法与台湾当局的新闻政策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一.香港的报业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三.香港的新闻政策与媒介管理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澳门报业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业三.澳门的新闻管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第八章课件
二、《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 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领导要重视新闻工作。 3、如何办好地方性报纸。 4、十分重视报纸展开监督批评的问题。 5、提出“大家办报”的口号。
第三节 邓小平新闻思想评价
一、从党和国家建设大局考察新闻传媒的地位 与作用 他把报纸看作党工作的一部分。 他要求报纸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他提出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他把新闻舆论监督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联系 起来。 他把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到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 境来认识。 着眼于“多做少说” 沟通开放” 二、着眼于“多做少说”、“沟通开放”,引 导新闻改革不断深化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本质上是开放的。
第八章 邓小平新闻论 著和新闻思想
第一节 邓小平新闻经典论著
邓小平有两次参加党的报刊工作 1922-1924年参加旅欧支部的团刊《少年》和 党刊《赤光》的编辑出版工作; 1933-1934年主编红军报纸《红星报》。 、《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 一、《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 方向》 方向》 1941年5月,邓小平以129师政治委员的身份 作的报告。 文章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文化工作服从政治任务; 二是129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 向; 三是宣传队工作。
其次, 其次 , 部队的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 部分, 部分 , 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就是文化工作 的内容。文化工作应当服从政治工作。 的内容。文化工作应当服从政治工作。 1、加强对敌的文化斗争,展开激烈的思 想战; 2、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 3、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 4、提倡科学,宣传真理; 5、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了解他们,帮 助他们解决问题; 6、尽可能给友军以文化食粮; 7、加大对外宣传工作。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四版)PPT 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八章
第二节 概念和思考题
•概念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思考题
1 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布局经历了 怎样的沿革? 2 现行法制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实施怎样 的管理? 3 现行法制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实施怎样 的管理? 4 现行法制如何保护广播电视设施?
第二节 广播、电视
一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布局
❖ 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 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 构。
❖ 按“条例”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广 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计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 布局和结构。
第二节 广播、电视
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报纸、期刊
❖ 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 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 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 对全国报刊和其他出版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是国务 院直属机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较大的市则设有相应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
❖ 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由《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 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04项设定行政许可。2003年,广电 总局发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8 年,广电总局又同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 规定》。
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
❖ 互联网又称国际联网、因特网等,指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 算机信息网络。
❖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十分重视互联网法制建设。 ❖ 互联网的主管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 ❖ 据研究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立法有专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11
第三节 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一、新闻教育的发展 ✓高等院校新创办了一批新闻专业。 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科研与教学结合,研究著作同时又是新闻教材。
思考与练习
1. 评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 2. 评述探索时期毛泽东的新闻宣传思想。 3. 简述“大跃进”年代新闻宣传的主要经验教训。 4. 简述调整时期新闻宣传的主要成绩。 5. 评析国际国内“反修防修”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第二节 重大政治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二)国内“防修”的新闻宣传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新闻宣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在农村,对于农村社教的宣传,主要是 采取选派机关干部下乡宣讲文件,传达中央精神。 新闻媒体进行宣讲,并扩大宣传规模。
✓ 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反修也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 领域都应该抓一下。
第三节 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一、新闻教育的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成立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前身:1937年11月8日 在周恩来倡导和支持下、由范长江等一批优秀革 命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 会(1938年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第二节 重大政治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一、“整风”和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
(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宣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整风”运动根本指导思想的提出:1957年2月27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 上作的《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
✓《人民日报》:发文《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三)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新华社:建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改进和更新技术设备;编印的 《参考消息》逐步扩大发行范围。
第八章新闻事业与受众ppt-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首
但是在使受众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上十分有效。
缄默的螺旋实际
乐队花车效果〔每 团体都情列言论调查之后, 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宣布了« 重归群众传媒的强力观» 一文,宣称群众传达在影响群众意见方面仍能发生弱小 的效果。
据。
受众研讨的方法〔定性、定量〕
实地调查法
信函调查法
访问法
日志法 仪器装置
谋划阶段 ——执行阶 段 ——总结阶段
受众心思
受众团体空间增加到最低水平 受众的爱与归属需求尤为剧烈 认知需求出现出剧烈节日特点 审美需求较强的春节特点 市场上有较为矛盾的一批特殊受 众
元旦晚会
节目必需是新的
节目尽能够群众化
人们会权衡特定的媒介或讯息的报答水平 〔满意度〕与要想失掉这些报答必需付出的努 力的价值。
有限效果论
代表性的实际: 二次传达论 选择性实际 运用与满足实际
新的受众实际
电视暴力实际
电视涵化实际
议程设置
缄默的螺旋
电视暴力实际
电视对儿童的影响,电视是一扇早期窗户,它让
儿童在有才干和世界发作互动之前先让儿童很好地看到 了世界。
Mtv
〔音乐频道〕
CNN
〔国际旧事频道〕
Espn
〔体育文娱频道〕
电视频道专业化
电视文娱节目〔自娱——狂欢〕
说话类节目
引导受众
防火、防盗、防媒体〔易中天〕
媒体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商业企业〞〔李希光〕
引导受众
受众研讨与受众任务
受众研讨和受众任务的必要性
研讨受众的基本构成与散布 状况,了解受众的需求及心 思特征——空虚传达内容, 改良传达技巧,调整传达政 策,改善传达设备等提供依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三、朝鲜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卫祖国,保和平,就是保 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某部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的誓言记录下 来,整理成的诗歌形式的决心书,新华社记者引用在一篇通讯中,发 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作曲家周巍峙将谱上曲子, 传唱至今。
: 王芸生 天津版的《大公报》就改名叫了《进步日报》,他对李纯青说:“我们就把
《大公报》献给国家,献给人民,我想通了,不《大公报》这个名称了,我到解放区, 是投降来的。”
萧乾:郭沫若这样批评他,“什么是黑?人们在这一色下最好请想到鸦片,而 我所想举以为代笔的,便是《大公报》的萧乾。这是标准的买办型,自命所 代表的是贵族的芝兰,其实何尝是芝兰,又何尝是贵族,舶来商品中的阿芙 蓉,帝国主义者的康伯度而已!……《大公报》的萧乾正起着这种麻醉读者 的作用。”
赵超构(新民报)
储安平(《观察》) 徐铸成(文汇报) 刘尊棋 (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 非新闻组别的新闻人:徐盈、浦熙修、宦乡、李子诵、 萨空了、周钦岳(《新蜀报》创办人)、刘思慕等。其中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胡乔木:党内一支笔
江苏盐城人,清华毕业,同乔冠华是同乡和校友,人称“二乔”, 取自“铜雀宫中锁二乔”的典故。 先后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达20多年,也曾作为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 主持中宣部工作,正部长陆定一反而在他的领导下,反右时有人 抱怨他是“圣旨口”,主管过《人民日报》,人称《人民日报》的 “婆婆”。 党内众多的著名文件都是由他起草,比如《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经 验》等。此人思维缜密,但是过犹不及,所以一直受到神经衰落的 困扰,长期养病,也因此躲过文革劫难。 改革开放后曾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新民报的社论:新民报的同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的新闻观念……完全是幼稚的, 幻想的,迷信的。……在今天看二十年来的新民报,虽然主观上是追求进步 的,客观上却有意无意的替统治阶级起了帮凶帮闲的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优选版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 面发展(1895-1927)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第七讲 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的兴起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第法》二等法节律、民法令族的颁报行 业的走向
职业化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六3)讲汪自汉由溪新与闻《体一新制闻、与报民》政族报治业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 备。
汪汉溪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 刊地位的上升
(4)《大公报》新记 公司
《大公报》在1926年由 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 公司接办后,于 1926年9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 5万元并自 任社长,胡政之任经 理兼副总编辑,张季
吴鼎昌(上) 胡政之(左) 张季鸾(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 ,报纸、报
人生怕因言论而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 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 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 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 迎。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
中外新闻史09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建立改革与发展重点
对私营播送电台的改造也与报纸相仿。 至1952年底,全国34家私营播送电台 全部发行完毕,全部播送电台由国家 经营。
至此,中国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先于全国私营经济的改造而完成。 此后,中国私营新闻事业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不复存在。
二.新中国进展新闻事业的新举措
(一) 新闻总署成立与新闻法制建设
第八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演化
本讲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的调整与改革; 1957年至1976年中国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
中国当代媒体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把握几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媒
体的自身演化,分析建国以来政治运动中媒体 宣传的得与失。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3.播送的改革 4.改革的意义 首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
与解放。
其次,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 业,必需从中国的实际动身。
第三,受到了宽阔读者的欢送支持。
五.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大挫折
1.从“双百”方针的宣传到还击右派的斗 争
2.从“大跃进”到大兴调查争论之风 3.文革劫难与黑暗新闻界
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宣布撤销。 随后,各大行政区、省、市政府的新闻 (出版)局、处也先后被撤销。全国全部 的报刊均转归党中心宣传部以及各级党 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和治理。新华通讯社 和播送事业在行政上隶属国家机关,但 其宣传业务也由党的宜传部门直接领导。 新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中断,党的政 策取代国家法规调整新闻工作中消失的 种种问题。
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年4月,党中心提出进展科学文化 的“双百”方针。提出“调动一切乐 观因素”的口号,鼓舞学问分子投入 社会主义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四、传播技术快速现代化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媒介技术和制度的 变革。从语言到文字,从手抄到印刷,从电子到网络,媒介技术不仅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 相关,而且成为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媒介技术发展 紧跟世界潮流,极大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更新换代和快速发展。
第三节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二、媒介形态迅速多样化 我国出现的媒介形态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新闻网站及商业门户网站 (二)电子报纸 (三)电子杂志 (四)网络视频 (五)手机报 (六)社交媒体
第三节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三、媒介功能多样化
(一)新媒体的发展使舆论监督功能强化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报道使媒体公共讨论功能更加成熟
第四节 新闻伦理的重视与新闻法制建设
一、新闻伦理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第四节 新闻伦理的重视与新闻法制建设
二、新闻法制建设的成绩与障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9条明确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 新闻以进行诽谤,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此后,我国又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新闻 传播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新闻法制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闻法规,如《关于报 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报纸法规暂行规定》、《报纸管 理暂行规定》、《广告法》、《印刷业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 理规定》。其他法律法规也有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如《著作权法》、《保密法》、《关于严厉 打击非法出版物活动的通知》、《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物的暂行规定》等。第二节 新闻观念的来自革三、政治观念的再强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加强了对新闻工作者政治观念的强调和指导。先后出台了“坚 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导向要正确”等一系列指导方针。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二)舆论导向的“祸福论” (三)“三贴近”及“充分重视网络舆情”
第三节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一、媒体发展步入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传媒业市场化步伐加快,新闻业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以后,传媒产业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很多媒体开始实行聘任制,对部分人 员实行政府和单位不包终身的聘用制。经营上有较多自主权,如版面、广告安排、价格制定、发行方 式和经营项目选择。当然,即使组建报业集团,中国传媒仍带有事业单位的许多特征。所有权、占有 权、使用权基本不分,传播业务受上级机构和党政部门直接控制,随时调节,领导体制党政合一。
第四节 新闻伦理的重视与新闻法制建设
虽然目前新闻法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大多数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 缺乏一部专门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闻法,且先天不足的新闻法规还要时常面临各种新闻政 策的临时性干涉。因此,制定新闻法显得尤为迫切。
【思考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管理体制上产生了哪些变化? 3、20世纪80年代的深度报道有哪些特点? 4、我国新闻法制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改革
本章学习要点
1、新闻界的拨乱反正 2、深度报道的探索 3、网络媒体的兴起对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4、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新闻媒体
一、拨乱反正中的新闻界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界参与揭发和批判“四人帮” 的斗争,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实现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做出积极贡献。同时,新 闻界也开始摆脱“左”倾思潮束缚,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第二节 新闻观念的变革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 (一)摒弃“文革”中的“假大空”文风、“阶级斗争工具论” (二)新闻改革的重新启动 (三)深度报道的探索
第二节 新闻观念的变革
二、经济观念的突出 (一)传媒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传媒经营方式的不断探索 • 发行方式多样化 • 子报子刊的兴盛 • 业外资本的引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粉碎“四人帮”后全国 进行乱反正以来影响非常强烈的一篇文章。文章从哲学视 角阐述真理标准问题,多次引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 经典文献,尤其多次引用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代表著作《实践论》中的观点,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 “不能到主观领域去寻找,思想、理论本身不能成为检验 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只有千百万人的社会 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第一节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新闻媒体
二、新闻媒体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界加快恢复正常化运作的步伐,停办媒体纷纷恢复工作,被解散的新 闻院系也重新组织起来,受迫害的报人也得到平反昭雪。
“三家村反党集团”一案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个大冤案,也是新闻界的第一个大冤案。 被错批的主要“头目”是邓拓、吴晗、廖沫沙,同时还有很多干部和群众受到牵连。邓拓在遭到 残酷批判后,含冤自杀;吴晗在“文革”开始后被捕入狱,1969年冤死狱中;“三家村”中只有 廖沫沙侥幸活到“四人帮”被粉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