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是谁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05e6bb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7.png)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展开全文中国历代文状元,总共664位,隋唐160位,五代十国36位,两宋118位,辽56位,西夏1位,金39位,伪齐2位,元32位,明90位,大西1位,清114位,太平天国15位。
武状元共293位,记有286位武状元,4位失考,文武状元共有957位。
隋代进士(状元)榜(7人)1张损之:江苏人,隋大业中进士,官至侍御史诸曹员外郎。
2孙伏伽(-658)河北故城人,607年赐进士,大业中所置。
622年考中状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3侯君素:名侯白,字君素,隋魏郡(今河南临漳)人,大业间赐进士,大业中所置。
4杨纂(-650)陕西华阴人,隋唐大臣。
父文伟,仕隋官至温州刺史。
大业中进士,授朔方郡司法书佐。
5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山东淄博)人,唐初名相。
18岁举进士,授羽骑尉。
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6温彦博(573-635)字大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
出生书香之家,父温君悠曾任北齐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
开皇末年,通过对策及第,授为文林郎,直内史省。
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7黄凤麟(555-626)字魁熹,号江夏逸叟,湖北江夏(黄冈县黄鹤乡)人。
605年中状元,历任弘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
唐代状元榜(153人)孙伏伽:贝州武城(河北清河)人,卒于显庆三年。
622年壬午科状元,唐代第一科状元,官至大理卿。
1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河南原武)人。
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任为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
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
2宋守节:籍贯和生平不详,670年庚午科状元及第。
同榜有杜审言等。
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曾任雍州司功。
3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河北邯郸大名)人,出生太原阳曲,唐朝名将,宰相。
刺史郭善爱子,少有大志,十八岁举进士,初任通泉县尉。
因写《宝剑篇》而得到武则天赏识,授右武卫铠曹参军,奉宸监丞。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https://img.taocdn.com/s3/m/a3f0c0205727a5e9856a61d9.png)
三鼎甲一探花清代贵州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称为“三鼎甲一探花”。
第一个是武状元,名叫曹维城,贵阳人,在康熙42年(1703年)夺取了全国武科魁首。
光绪12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炯中文科状元,那时云南还没有状元,所以成为“滇黔两省以状元及第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继后,贵州麻江人夏同龢(hé)又于光绪24年(1898年)中文科状元,因正值戊戌变法时期,中试后有机会留学日本,成为中国惟一的状元兼留学生。
遵义的杨锡谟曾在《公车上书》签名,因怕影响录取,改名杨兆麟,于光绪29年(1903年)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来留学日本,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武状元曹维城曹维城,生卒年月不详。
原籍(或祖籍)福泉,定居(或落籍)贵阳。
于康熙42年(1703年)以武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一甲第一,成为自唐代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32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止,一千二百多年间贵州仅有的一名武状元。
一举成名来之不易武状元考试与文状元不同,文状元考试有试帖(试卷)、八股文、策对等书面文字留传,而武状元考试,主要是体育动作,当时又无录像机之类将其动作摄下,因此,局外人要了解武状元殿试项目的成绩,确实不易。
为探寻武状元考试项目及录取标准,笔者从《大清会典》及有关资料中,查到了武状元殿试项目。
殿试分武场、文场。
武场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等。
武场考试完毕,合格者才可参加文场考试。
文场考试分策与论,策是策问,论是评论。
策问是由考官提出有关经义、治国安邦等问题,考生写出献言、献策的文章。
评论是考官提出有关时事、社会问题等,考生写出建议改进的文章。
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是在殿试中产生。
殿试完毕,评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一甲只取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
并由皇帝亲临考场,用笔点出一甲三名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取二甲者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者称“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在宫廷举行,故称殿试,也称廷试。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https://img.taocdn.com/s3/m/9e6a40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
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
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在1283年间,历史有名有姓记载的,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一、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顼。
李遵顼顼(1163年-1226年),党项族,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遵顼年少时虽贵为宗室,但勤奋上进,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
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改元光定,是为夏神宗,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夏神宗任内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发兵侵金;金宣宗也不遑多让,决定痛击西夏。
更不幸的是,夏军军力早已废弛,因此不断战败,反而没有令遵顼知难而退,更激起他的野心和战欲,继续发动战争,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经济严重破坏,国势直线下降。
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想过与金国议和,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但一一被他痛骂,包括其子李德任。
1223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1226年病卒,年64,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二、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的武状元郭子仪。
历代状元中,唯一一位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f790024c964bcf84b8d57b37.png)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作者:李利锋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5期在河北抚宁籍历史人物中,最值得邑人骄傲的有二人:一是明朝嘉靖年间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翟鹏;一是清朝咸丰十年武状元、甘肃镇海协副将马鸿图。
然翟鹏史料较多,旧县志中马状元记载比较简略,故搜集整理如下。
马鸿图(1838—1902),直隶永平府抚宁县榆关街里人。
其先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抚宁县榆关,仍然沿袭祖居地练武之习。
清嘉庆年间,曾祖马从云,因马鸿图贵封武显将军;祖父马冠英,封武功将军;父亲马殿柱,封武显将军;伯父马殿梁,封武功将军;叔父马殿桢,以侄鸿图封昭武都尉。
马殿梁有二子:长子马雄图,次子马壮图。
马殿柱有三子:长子马鸿图,次子马鹏图,三子马负图。
在五个叔伯兄弟排行中,马雄图居长,马壮图行二,马鸿图行三,马鹏图行四,马负图行五。
明清时期,武科考试与文科一样,先后顺序为县府童试,考中者称武秀才。
在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人。
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入围者称贡士。
殿试在皇宫举行,也称廷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合格者为武进士。
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二场考弓马技勇,称为外场。
第三场考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第三场考试。
乾隆年间,第一场又增加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第二场考步射、技勇。
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
所谓技勇,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
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
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
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
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https://img.taocdn.com/s3/m/a3f0c0205727a5e9856a61d9.png)
三鼎甲一探花清代贵州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称为“三鼎甲一探花”。
第一个是武状元,名叫曹维城,贵阳人,在康熙42年(1703年)夺取了全国武科魁首。
光绪12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炯中文科状元,那时云南还没有状元,所以成为“滇黔两省以状元及第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继后,贵州麻江人夏同龢(hé)又于光绪24年(1898年)中文科状元,因正值戊戌变法时期,中试后有机会留学日本,成为中国惟一的状元兼留学生。
遵义的杨锡谟曾在《公车上书》签名,因怕影响录取,改名杨兆麟,于光绪29年(1903年)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来留学日本,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武状元曹维城曹维城,生卒年月不详。
原籍(或祖籍)福泉,定居(或落籍)贵阳。
于康熙42年(1703年)以武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一甲第一,成为自唐代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32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止,一千二百多年间贵州仅有的一名武状元。
一举成名来之不易武状元考试与文状元不同,文状元考试有试帖(试卷)、八股文、策对等书面文字留传,而武状元考试,主要是体育动作,当时又无录像机之类将其动作摄下,因此,局外人要了解武状元殿试项目的成绩,确实不易。
为探寻武状元考试项目及录取标准,笔者从《大清会典》及有关资料中,查到了武状元殿试项目。
殿试分武场、文场。
武场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等。
武场考试完毕,合格者才可参加文场考试。
文场考试分策与论,策是策问,论是评论。
策问是由考官提出有关经义、治国安邦等问题,考生写出献言、献策的文章。
评论是考官提出有关时事、社会问题等,考生写出建议改进的文章。
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是在殿试中产生。
殿试完毕,评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一甲只取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
并由皇帝亲临考场,用笔点出一甲三名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取二甲者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者称“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在宫廷举行,故称殿试,也称廷试。
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
![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https://img.taocdn.com/s3/m/893bb079f242336c1eb95e1b.png)
直 到清末 后 终结
。
经 过 万 里挑 一 选拔 出来的
那么 武
,
应 该说
,
是武 阉中最 具 代
武状元始终是科 举考试 最荣雄的 一级 考试 中
。 ,
应 试武的举子都 是 什 么 人 呢
、 ,
表性的人物 武状 元 是 武科举最高一级考 试 即殿试后皇帝对 贡士 中选 定 的
二 甲第 一 名踢予的称谓
。
,
并 没 有 形成 确 定的 制 年 开始的 以后一 持续到科举制度的最
、
就 是 紫禁城中的头等侍卫 高级武官
。
,
成为
李 白曾说 过 十倍 获头
一 登 龙 门则声誉
“
殿试形成制度化是从 北 宋开
,
而 通 过 殿试作 为 全 国第
宝 六年
武状元 是 在大
的武举 子里
。
一 的武状 元则被世人叫作
,
独占
”
唐以
之功
都
废 之 理 清末停废武科 实 乃 穷 则变通 之举 另 一 方面
。 ,
后尤甚 功 等
, ,
,
如 果 武将 没 有盖 世 之
“
有难 以解释 的部分 家境 富足 才能练功
、
如果说 只 有
又 怎么解释
也反
如郊 子 仪
,
再造唐室
”
映 了应 武试者的不同的情 况有着
一 定的 历 史 因 素
,
则 不能为整 个社会 所暇 目 就是他 们的事迹
。
中最 辉煌
科举对 于 应 试者 也 是 有 限 制 的
,
的幸 运儿 以武艺求功名的 人 经 过 层 层 缔选 在皇帝亲 自认定 之 后才得中武状 元 挑一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https://img.taocdn.com/s3/m/e1967b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a.png)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
半千,最后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一位武状元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中状元的张三甲。
郭子仪是历代武状元中最有名的一位,于唐开元初年中武状元,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两度为相,爵封“汾阳郡王”,皇帝称其为“尚父”。
李遵硕是西夏的武状元,也是历史上唯一做过皇帝的状元,庙号夏神宗,是西夏的第8位皇帝,后传位于子李德旺,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也是历史上唯一做过太上皇的状元。
朱虎臣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武状元,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钦点其为武状元,官封承信郎;张玉景是历史上唯一的女武状元,明永乐三年,张玉景女扮男装参加武举,在京考试时,暴露了女子身份,因而犯了欺君大罪,朱棣好奇,便亲自接见了她,后为她临死也要为家乡父老争取瓦房建筑的心愿所感动,特赐其为武状元,并让她担任皇宫的武术教官。
马全两次参加武举,一次是在乾隆十七年,中武探花,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中武状元,唯一一位参加两次武举的武状元;郑冠是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唐长庆三年中文状元,唐大和二年中武状元。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ee874e0ccfc789eb172dc8ab.png)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文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状元共532人(隋代不计)。
唐149人五代十国35人两宋118人辽56人西夏1人金39人伪齐2人元32人明90人大西1人清114人太平天国15人一、隋代状元(进士)榜张损之江苏人孙伏伽河北人侯君素杨纂陕西人房玄龄山东人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温彦博山西人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黄凤麟湖北人比部员外郎二、唐代状元榜(149人)1孙伏伽河北清河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唐代第一科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官至大理卿2宋守节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状元。
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重试11人。
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
3郑益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状元。
取进士沈佺期、宋之问等45人。
4许且682年(唐高宗开耀二年)状元。
取进士刘知几、陈子昂55人,重试及第11人.。
5吴师道河北临漳685年(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状元。
先取22人,后又取5人。
官至吏部侍郎、户部郎中。
6陈伯玉687年(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状元。
同榜进士共65人。
7姚仲豫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状元。
进士共32人。
8常无名河南温县712年(唐睿宗景云三年)状元。
官至礼部员外郎。
9崔液河北定县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状元。
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
10 李昂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状元。
官至吏部郎中。
11范崇凯四川内江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
进士薛邕等16人。
12杜绾陕西西安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状元。
进士祖咏等21人。
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13严迪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状元。
进士31人。
14李嶷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状元。
王昌龄、常建等19人。
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
15虞咸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状元。
贺兰进明等进士20人。
16王正卿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状元。
17王维山西祁县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状元。
历代武状元之最
![历代武状元之最](https://img.taocdn.com/s3/m/358fd1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4.png)
历代武状元之最中国历代武状元(含武进士)表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科目授官员半千山东济南高宗永隆元年(680)岳牧举弘文馆学士孙思观辽宁辽阳长寿元年(692)武艺超伦不详张仁愿陕西渭南长安年间(702-704)不详兵部尚书王修福山西临汾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不详洛邑府左果毅王仁皎山西祁县中宗景龙年间(707-707)堪任将帅中郎将樊詠山西永济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兵部尚书裴敦复山西闻喜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堪任将帅刑部尚书房自谦山西闻喜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堪任将帅不详郑防山西闻喜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武足安边不详樊衡山西蒲州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武足安边不详茹义忠山西雁山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不详汾州刺史杨若虚不详玄宗开元九年(721)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张仲宣不详玄宗开元九年(721)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元o 不详玄宗开元九年(721)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马季龙陕西扶风玄宗开元九年(721)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刺史郭子仪陕西华县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不详中书令张重光不详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智谋将帅不详崔园北京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智谋将帅参谋河西军事李广琛不详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智谋将帅不详令狐朝不详玄宗天宝元年(742)军谋越众不详来瑱陕西邠县玄宗天宝年间(约742-752)智谋果断才堪统众中书门下平章事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科目授官李晟甘肃临潭唐朝中期不详中书令胡o 河北易县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军谋越众参谋范阳军事王翃山西太原肃宗上元年(760)才兼文武尚书右仆射夏侯审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侍御史郑儋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不详平知和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不详凌正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不详周渭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不详丁悦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不详许贽不详德宗贞元元年(785)识洞韬略堪任将帅不详刘伯文江西吉水科分不详不详程若川安徽休宁科分不详不详朱虎臣江西浮梁绍兴年间不详金代武状元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同榜进士额副总兵公鼐薛三省100不详不详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不详不详不详郑维城湖南武冈天启二年(1622)壬戌总兵、都督来宗道张鼐160姚万宪浙江会稽天启五年(1625)乙丑不详不详100朱可贞广东顺德崇祯元年(1628)戊辰守备陈仁锡李绍贤不详王来聘北京崇祯四年(1631)辛未副总兵倪元璐方逢年120 一说安徽怀安潘云腾陕西汉中崇祯七年(1634)甲戌延绥参将不详不详文武江西德化崇祯十年(1637)丁丑总兵不详不详一作刘穆翁之琪浙江仁和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左都督不详不详黄赓安徽休宁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泾县守备不详不详胡上琛福建隆武年总兵不详不详姓名籍贯年代职官考试官进士其他科分无考陈廷对福建崇祯年前总兵不详不详卢元鼎江西武宁不详都司不详不详张如兰江苏江宁人万历年间漕运参将不详不详徐国全江苏上元万历、天启年间都司佥书不详不详大西国(张献忠,年号大顺)武状元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张大受四川华阳大顺元年(1644)至三年(1646)清代武状元表姓名籍贯年代职官榜眼探花进士额郭士衡山东章邱顺治三年(1646)丙戌参将武韬缺额200金抱一北京顺治六年(1649)己丑参将李圣祥茹黑不详王玉壂浙江杭州顺治九年(1652)壬辰总兵不详不详不详于国柱江苏吴县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副将单登龙范明道220刘炎浙江山阴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总兵张国彦贾从哲不详林本直江苏上元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湖广提督黄建中武灏不详霍维鼐山东济宁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副将不详不详201吴三畏河北康熙三年(1664)甲辰副将不详不详100秦藩信江西永修康熙六年(1667)丁未头等侍卫张继善不详100张英奇河北深县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粤东高雷总兵不详张学纯200郎天祚浙江绍兴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参将李世威赵文璧100荀国梁不详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头等侍卫何天培聂达149罗淇浙江绍兴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头等侍卫王塗储埙101王继先不详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头等侍卫徐启瑞郑继宽98姓名籍贯年代职官榜眼探花进士额徐宪武河北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副将陈廷玺李载96王应统不详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总兵林云汉吴开圻94张文焕甘肃宁夏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云贵总督袁钤韩良辅200曹曰玮北京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总兵丁爽石钧96缴煜章北京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头等侍卫不详胡琨101马会伯宁夏银川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云贵总督林浚朱士植100曹维城贵州贵阳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副将不详侯潆102杨谦江苏扬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总兵张国兴王维一94田畯河北献县康熙四十八(1709)己丑总兵官禄韩光愈101李显光甘肃宁夏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总兵杨炳不详99宋如柏甘肃宁夏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总兵丁士杰赵涟96赛都汉军正红旗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总兵孙世魁许履亨107封荣九不详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头等侍卫不详不详110林德铺广东揭阳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头等侍卫杨大立高瀚110李琰不详雍正元年(1723)癸卯一等侍卫毕应施景范136苗国琮汉军镶白旗雍正二年(1724)甲辰赐提督136 不详不详王元浩山东胶州雍正五年(1727)丁未总兵谭五格马大用116齐大勇河北昌黎雍正八年(1730)庚戌湖广提督张照不详118孙宗夏陕西商县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副将袁秉敬特格慎101马负书汉军镶黄旗乾隆元年(1736)丙辰陆路提督韩锜李星垣98哈攀龙河北肃宁乾隆二年(1737)丁巳贵州提督张浚霞冯哲107朱秋魁浙江金华乾隆四年(1739)己未副将哈国龙罗英笏28贾廷诏山西清源乾隆七年(1742)壬戌头等侍卫李世菘白钟骧110董孟汉军正黄旗乾隆十年(1745)乙丑固原提督李经世胡经伦85张兆璠江苏泰兴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总兵温有哲孙仪汤93张大经山西凤台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总兵卜永泰安廷召87哈廷梁河北献县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副将林建鼎马瑔65顾麟不详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头等侍卫徐渭刘虎臣59李国梁河北丰润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湖广提督桂璋曹龙骧60马全山西太原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甘肃提督赵琮孙庭璧61姓名籍贯年代职官榜眼探花进士额段飞龙河北永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头等侍卫李铨杨培枢60德灏满洲正黄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左军都司郭元凯叶时茂51白成龙不详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头等侍卫黄宗杰彭先龙51钱治平河北霸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头等侍卫金富宁林天洛47林天滮浙江金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江西游击薛殿元郑敏50李威光广东长乐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总兵左瑛赵士魁50王懋赏山东福山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总兵彭朝龙德成48邢敦行河北定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副将樊雄楚董金凤48黄瑞浙江金华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总兵阎燮和金殿安42刘双北京大兴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头等侍卫黄国梁黎大刚45刘荣庆江苏泰县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贵州提督李锡命卢廷璋45马兆瑞山东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头等侍卫候瑸麦鹰扬36刘国庆江苏泰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总兵马承基陈四安43王福汉军镶黄旗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参将曾琼琲王万清41徐殿飏山东掖县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总兵鲍友智周自超37邸飞虎不详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头等侍卫陈崇韬冯元32黄仁勇广东潮州嘉庆元年(1796)丙辰武功将军(副将)常鸣盛高适35李云龙河北阜城嘉庆四年(1799)己未一等侍卫曾大观张万清64姚大宁广东南海嘉庆六年(1801)戊辰一等侍卫满得坤李廷扬54李白玉河北藁城嘉庆七年(1802)壬戌总兵张大鹏陆凤翔60张联元河北献县嘉庆十年(1805)乙丑一等侍卫白凤池孙抡云60徐华道山东临淄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陆路提督尚永德王世平52汪道诚江西乐平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云南提督韩积善张青云57马殿甲河南登县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广西提督成必超林方标49丁殿宁山东益都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参将史鹄杨定泰48武凤来不详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一等侍卫马维衍王志元46秦钟英陕西神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一等侍卫缺额缺额43昌伊苏满州正黄旗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直录提督李凤和富成37张云亭河北清丰道光二年(1822)壬午参将李书阿程三光55张从龙山西临县道光三年(1823)癸未副将史殿元黄大奎53李相清山西阳曲道光六年(1826)丙戌乾清门侍卫崔连魁丁麟兆31姓名籍贯年代职官榜眼探花进士额吴钺山东蓬莱道光九年(1829)己丑头等侍卫秦定三张斯奎36李广金山西灵丘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江南总兵张金甲郝腾蛟73牛凤山河南汜县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头等侍卫孙和平张协忠38波启善满州正红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总兵奚应龙鞠殿华59王瑞河北徐水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总兵方台金连元60郝光甲河北任丘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总兵佟攀梅缺额45赵云鹏河南汝阳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头等侍卫王万寿李寿春71德麟汉军镶白旗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头等侍卫王振隆刘宗汉71张殿华河北枣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头等侍卫钱昱刘清江84吴德新河北东明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头等侍卫蕙椿赵鸿举69李信河北晋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头等侍卫姜国仲缺额68彭阳春四川成都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头等侍卫岳汝忠缺额52田在田山东钜野咸丰二年(1852)壬子平捻统帅张虎臣赵玉润54温长湧天津咸丰三年(1853)癸丑头等侍卫王虎臣许梦魁26王世清河南南阳咸丰六年(1856)丙辰头等侍卫韦应麒蓝家麟38韩金甲山东历城咸丰九年(1859)己未头等侍卫杜遇春李上崙29马鸿图河北抚宁咸丰十年(1860)庚申副将刘英杰德寿25史天祥河北邯郸同治元年(1862)壬戌头等侍卫徐寿春刘其昌43黄大元河北怀安同治二年(1863)癸亥头等侍卫岳金堂敦凤举49张蜀锦河北广平同治四年(1865)乙丑头等侍卫桂林香侯会同83陈桂芬浙江天台同治七年(1868)戊辰总兵谢子元张光斗78丁锦堂福建上杭同治十年(1871)辛未参将王可相佟在田92张凤鸣河南西平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总兵赵端云刘云会135宋鸿图福建闽侯光绪二年(1876)丙子头等侍卫张忠祥景庆107佟在棠天津光绪三年(1877)丁丑头等侍卫马尚德林培基142黄培松福建龙泉光绪六年(1880)庚辰头等侍卫周增祥景元121杨廷弼河南开封光绪九年(1883)癸未参将周选青刘占魁135宋占魁山东昌邑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头等侍卫解兆鼎何乃斌119李梦说山东阳谷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头等侍卫徐海波傅懋凯140张宪周山东郓城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头等侍卫李承恩陈邦荣57卞赓江苏东海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头等侍卫张连同李连仲155姓名籍贯年代职官榜眼探花进士额张鸿翥江西鄱阳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参将杜天麟岳庆德123潘涛不详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头等侍卫武国栋王燧皋不详张三甲河北濮阳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头等侍卫任联捷苏克敦不详太平天国武状元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刘元合不详太平天国四年(1854)甲寅科天试武科覃贵福广西武宣东乡福隆村太平天国十年(1860)庚申科天试武科朝代姓名及第时间历史地位唐朝郑冠长庆三年(823)文状元及第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历史上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宋朝华岳嘉定年间(1208-1224)武状元中的军事理论家,著有《翠微北征录》一书。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d5c14c334afe04a1b171de68.png)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历代文状元名录隋代状元(进士)榜张损之孙伏伽侯君素杨纂房玄龄温彦博黄凤麟唐代状元榜孙伏伽陈伯玉杜绾李琚羊袭吉常衮李博杨凝张正甫陈讽班肃李顾行韦谌裴俅李余李从实狄慎思莫宣卿刘蒙赵峻许佑孙归黯羊绍素崔詹崔液宋守节姚仲豫严迪贾至杨护卢庚王溆王储牛锡庶李程徐晦李固言卢储李合陈宽崔岘顾标于瓖裴延鲁归仁绍郑合敬陆扆崔胶卢文焕李超弓嗣初常无名李嶷崔曙杨誉洪源张式魏弘简卢顼郑巨源武翊黄尹极白敏中韦筹郑确郑颢卢深颜标薛迈李筠孔缄郑贻矩苏检裴格赵蒙郑益李昂虞咸王阅李巨卿杨栖梧杨凭崔元翰尹枢张师德徐奭张观蔡齐王整宋庠王尧臣王拱辰张唐卿吕溱杨寊贾黯冯京郑獬章衡刘辉王俊民许将彭汝砺许安世叶祖洽余中徐铎时彦黄裳焦蹈李常宁马涓毕渐何昌言李釜霍端友蔡薿贾安宅莫俦王昂何焕沈晦李易张九成汪应辰黄公度陈诚之刘章王佐赵逵张孝祥王十朋梁克家木待问萧国梁郑侨黄定詹骙姚颖黄由卫泾王容余复陈亮邹从龙曾从龙傅行简毛自知郑性之赵建夫袁甫吴潜刘渭蒋重珍王会龙黄朴徐元杰吴叔告周坦徐俨夫留梦炎张渊微方逢辰姚勉文天祥周震炎方山京阮登炳陈文龙张镇孙王龙泽辽代状元榜高举高正郑云从石用中王熙载吕德懋王用极张俭陈鼎杨又玄初锡南承保邢祥李可封杨佶史克忠刘二宜高承颜史简鲜于茂昭张用行孙杰张克恭张仲举张渐李炯张昱张宥张仁纪刘贞刘师贞冯立邢彭年王寔王棠张孝杰梁援王鼎张臻赵廷睦刘霄刘瓘李君裕张毂文充冠尊文陈衡甫康秉俭马恭回李石刘祯韩昉王翚李宝信李球边贯道(西夏)李遵顼金代状元榜刘伪许必胡砺赵洞石琚吕忠翰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郑子聃任忠杰孟宗献徒单镒张行简王泽孙用康杨云翼张檝纳兰胡鲁剌李俊民李演张本李献能斡勒业德富珠哩察罕王鄂卢亚李塘赵承元郑时昌武明甫赵安时赵安荣刘海李安张继祖刘文龙元堪刘仲渊元代状元榜护都答儿忽都达儿普颜不花霍希贤泰不华宋本捌剌张益阿察赤李黼笃列图王文烨同同李齐拜住陈祖仁张起岩张士坚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朶烈图文允中薛朝晤牛继志侻征王宗嗣买住魏元礼宝宝杨輗张栋赫德溥化明代状元榜吴伯宗林震李旻茅瓒翁正春朱善曹鼐费宏沈坤朱之蕃丁显周旋钱福秦鸣雷赵秉忠任亨泰施盘毛澄李春芳张以诚皇观刘俨朱希周唐汝楫杨守勤张信商辂伦文叙陈谨黄士俊彭时康海诸大绶韩敬韩克忠柯潜顾鼎臣丁士美周延儒胡广孙贤吕楠申时行钱士升曾棨黎淳杨慎范应期庄际昌林环王一夔唐皋罗万化文震孟萧时中彭教舒芬张元忭余煌马铎罗伦杨维聪孙继皋刘若宰陈循张升姚涞沈懋学陈于泰李骐吴宽龚用卿张懋修刘理顺增鹤龄谢迁罗洪先朱国祚刘同升邢宽曾彦林大钦唐文献魏藻德马愉王华韩应龙焦竑杨廷鉴大西国状元榜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中国古代著名状元名录
![中国古代著名状元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cfd936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f.png)
中国古代著名状元名录
1. 孙伏伽(历史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隋朝开皇年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
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
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
2. 文天祥(状元之中的状元)
文天祥字宋瑞,自号浮休道人,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于宋理宗宝祐四年考中状元,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被俘后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从容就义明代追赐谥号忠烈。
3.郑颢(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
郑颢是唐朝时期的名士,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十分出彩,没有留下太多的政绩和文化成就。
4. 裴思谦(脸皮最厚的状元)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字自牧。
生卒年不详。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
为什么说袁思谦是脸皮最厚的状元呢,因为他这个状元完全是巴结权贵而得来的,而且是两次讨要才得来状元。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主考官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
5. 胡旦(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被认为是北宋时期最自信的状元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能都很高。
他曾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而被贬为殿中丞,但又因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受到太宗赏识。
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仍然被后人视为北宋时期的名人。
历史趣谈: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 千古名将郭子仪
![历史趣谈: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 千古名将郭子仪](https://img.taocdn.com/s3/m/ccfce72ba32d7375a41780f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千古名将郭子仪导语: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科举制度初期仅考文章经术,考武艺始于武则天时。
《新唐书·选举制》:“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作为封建时代青年学子之“金字塔尖”的状元中,有不少文状元名垂青史,妇孺皆知。
如诗、画成就甚高的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书法艺术炉火纯青自成一家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对晚清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有“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之誉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等。
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则甚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
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
他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乾坤。
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他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8大武状元
![中国历史上的8大武状元](https://img.taocdn.com/s3/m/e61cab7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0.png)
中国历史上的8大武状元众所周知,武状元是中国古代武科举中的佼佼者。
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
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作“独占鳌头”。
中国武状元有历史记载的共293人。
具体分布为:唐41人宋74人金1人明57人大西(张献忠政权)1人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
这里列出最为有特点的8位:01、郭子仪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则甚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
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
他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乾坤。
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他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
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居功至伟。
02、马全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03、许泰明朝江都人,许宁之子,袭职羽林前卫指挥使。
弘治十七年(1504年)武状元,以副总兵协守宣府,封为安边伯。
帝封义子,赐国姓(朱)。
曾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
王守仁平定辰豪之乱时,许泰为夺功劳,在南昌大肆滥捕、诬陷、刑虐士民为宁王逆党,祸害更甚於辰豪之乱。
又因为嫉妒王守仁对其万般排挤,并逮捉窘辱伍文定。
清人诗文中的武状元曹曰玮
![清人诗文中的武状元曹曰玮](https://img.taocdn.com/s3/m/baa2979f51e79b89680226df.png)
清人诗文中的武状元曹曰玮张全海关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武状元曹曰玮(继武)的资料散见于各处,在拳界研究他与心意拳的关系过程中,这些散见资料不断涌现、汇合,为廓清拳史疑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拳界流传的《六合拳序》是大家所熟知的关于曹继武的记载资料;在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各地的古代志书当中有比较多的信息,尤以乾隆四十四年《池州府志》和光绪九年《贵池县志》最为详细,郝心莲先生的《中华武术实用百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中曹继武条目就参考引用了《贵池县志》的内容,1997年西安郭华东托我找到了安徽的地方志资料,随后著成《曹继武和心意拳无关》一文(载《武魂》1997年12期),对《六合拳序》中关于曹曰玮的记载提出了质疑;后来又发现了曹曰玮的家谱、著作(《武经七书汇解》)等资料,为曹曰玮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参看:张全海《曹继武故乡行记》,《武魂》2003年4-6期连载);近期,本人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曹曰玮的武科会试考卷原件,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曹曰玮的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此件已作为清初武举研究成果的形式正式公布。
曹曰玮家族在康熙朝与当时的诸多文人名士均有交往,因此就有一些有关他的诗文材料留存于世,我有幸搜集到一部分这样的珍贵资料,特将其公布,供大家参考。
康熙三十三年曹曰玮高中武状元,清初著名的汉学家阎若璩(1638-1704)曾在赠曹寅(1658-1712)的《赠曹子清侍郎四律》诗中提及此事,其第三首诗为:“又得泥金信,风流第一人。
沙平新赐马,地近早攀鳞。
伊陟仍传户,延年但逊身。
古来饶盛事,未若此殊伦。
”(乾隆十年眷西堂《潜丘札记》卷六)在“风流第一人”句下有“谓阿咸状元”注文,这个“阿咸状元”,据《红楼梦》研究者朱南铣先生考证就是指曹曰玮,朱先生在《光明日报》1962年5月10日的《关于脂砚斋的真姓名》一文中说到:“……曹寅把一个入顺天籍的安徽贵池人曹光国的长子翰林院待诏曹曰瑛(即《诗钞》中的‘渭符侄’)、次子武状元曹曰玮(即阎若璩赠曹寅诗注中的‘阿咸状元’)……”“红学”专家刘世德后来在《曹雪芹祖籍辨证》一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个问题:“‘阿咸’用阮籍之侄阮咸的典故,借以说曹寅之侄考中了状元。
中国历代武状元一览表
![中国历代武状元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df99e4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1.png)
中国历代武状元一览表
武状元就是在封建社会中,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这就是武状元。
自古以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存在着文治武功。
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
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历代武状元289名,郭子仪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马全是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许泰是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朱虎臣是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郑冠是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张玉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武状元,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历代武状元中,籍贯可查的有206人。
浙江籍的最多,人数41人,其次是河北籍26人,福建籍22人位居第三。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813f2c62c281e53a5802ffeb.png)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赵英整理中国武状元有历史记载的共293人。
具体分布为:唐41人宋74人金1人明57人大西(张献忠政权)1人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一、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科目授官1员半千山东济南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岳牧举弘文馆学士2孙思观辽宁辽阳692年(武则天长寿元年)武艺超伦不详3张仁愿陕西渭南702—704年间(武则天长安年间)不详兵部尚书4王修福山西临汾705—707年间(唐中宗神龙年间)洛邑府左果毅5王仁皎山西祁县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堪任将帅中郎将6樊咏山西永济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兵部尚书7裴敦复山西闻喜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堪任将帅刑部尚书8房自谦山西闻喜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堪任将帅不详9郑防山西闻喜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武足安边不详10樊衡山西蒲州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武足安边不详11茹义忠山西雁山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详汾州刺史12杨若虚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3张仲宣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4元o 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5马季龙陕西扶风721年(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刺史16郭子仪陕西华县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详中书令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17张重光不详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不详18崔园北京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谋河西军事19李广琛详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不详20令狐朝不详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1来瑱陕西邠县约742-752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智谋果断才堪统众中书门下平章事22李晟甘肃临潭唐朝中期不详中书令23胡o 河北易县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军谋越众参谋范阳军事24王翃山西太原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才兼文武尚书右仆射25夏侯审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侍御史26郑儋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7平知和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8凌正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9周渭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30丁悦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31许贽不详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识洞韬略堪任将帅不详32樊泽山西永济唐朝后期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节度33樊宗师山西永济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使谏议大夫34吴思不详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不详35李商卿不详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不详36裴俦山西闻喜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军谋宏远才任边帅不详37侯云章不详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军谋宏远才任边帅不详38郑冠不详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户部郎中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武进士全中的人。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https://img.taocdn.com/s3/m/dbf061c38bd63186bcebbc39.png)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
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1、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2、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3、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4、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5、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
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被削夺官职。
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6、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武则天创立隋朝开始“开科取士”,但只是选拔文官的途径之一。
唐朝科举制度开始时“六科”也都是以文取士。
到了武则天当政,在长安二年(702年),首次举行“武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各中射箭技巧,以及马术、负重等等。
以后武举考试兴废不常,很少有军官是以此出身的。
在新、旧《唐书》的列传中,提到武举出身的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出生寒素之家,年轻时“以武举异等”得以起家为军官,先是补左卫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
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成为当时唐皇朝最得力的大将。
宋代武举制度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
古代四大武状元:最小只有九岁,第一威震华夏
![古代四大武状元:最小只有九岁,第一威震华夏](https://img.taocdn.com/s3/m/bd9b63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8.png)
古代四大武状元:最小只有九岁,第一威震华夏
从隋炀帝开始,为了较好地选拔官吏,就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但那时候只有文科考试。
从622年开始举行武科考试,能够摘得桂冠的,就是武状元。
从622年开始,一直到1904年为止,共产生了700多位武状元,其中有四位很牛。
第四名:马全
1752年的时候,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获得探花。
后因与和大臣之间产生矛盾,就被削去官职。
马全觉得不服气,为洗刷耻辱,在1760年,再次参加武科进士考试,并考取了状元,也是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并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大牛。
第三名:李遵顼
李遵顼(1163年-1226年),在1203年,参加了西夏的科举考试,并摘得状元头衔,并被重用。
不满足的李遵顼,就发动宫廷政变,干掉了当时的皇帝,自己做了皇位,他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
第二名:朱虎臣
在九岁的时候,朱虎臣就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由于射箭奇准,而且很精彩了点评《孙子兵法》,并推演《诸葛八阵图》,被众大臣誉为神童,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他也是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
第一名: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在唐代开元初年的武举考试中获取了状元头衔,但并未得到重用。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就挺身而出,拯救大唐王朝于危难之中,其功绩威震华夏,受到万世景仰。
除了他们五人之外,还有很多武状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是谁
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科举制度初期仅考文章经术,考武艺始于武则天时。
《新唐书·选举制》:“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
作为封建时代青年学子之“金字塔尖”的状元中,有不少文状元名垂青史,妇孺皆知。
如诗、画成就甚高的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书法艺术炉火纯青自成一家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对晚清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有“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之誉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等。
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则甚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
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
他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乾坤。
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他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着。
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居功至伟。
郭子仪出身名门,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
少年时代的郭子仪,体高貌秀,聪明好学。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喜欢研读兵书,注重习练各种武术。
开元年间郭子仪以武举登第。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今属内蒙)使,兼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太守、朔方(今陕西北部)节度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县)起兵叛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惊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军(今宁夏灵武南)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命率本部军马东讨安史叛军,很快收复云中马邑(今山西朔县)、东陉(今河北属地)等十余郡,郭子仪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乱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骁勇善战闻于军旅,郭子仪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两虎不能并存之势。
当天宝十五年叛军猖獗,中原扰乱,玄宗遍求良将,并以河北(今河北地区)、河东(今山西地区)防务人选征询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立即推荐李光弼堪当此任。
在国难当头之际,郭子仪能秉公心、泯私怨,说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时人许之以高义,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
这时,哥舒翰为叛军所败,潼关失守,京城震动,唐玄宗逃往四川,仓皇失措如丧家之犬。
乱世之中,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身边只有临时凑聚的乌合之众,军容不整,士气低落,而盘踞两京(长安、洛阳)的贼军,声势浩大,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唐肃宗急诏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勤王,大军西进灵武,大唐朝野为之一振,从此郭子仪的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京的中坚力量。
肃宗即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仪大胜于潼关之后军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复永丰,自此以后,潼关陕西境内再无安史叛军的据点。
十月,郭子仪又大败安庆绪之军于陕州(今河南陕县)之西,安庆绪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阳),郭子仪护卫广平郡王李豫(后为代宗皇帝)入洛阳,东都人民夹道欢呼王师归来,极大地振奋了当时的民心士气。
由于屡建功勋,郭子仪被唐肃宗加封为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
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派御林军仪仗队迎于灞桥(今陕西西安市东)之上,唐肃宗慰抚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败于邙山,鱼朝恩败退于陕州;河中军哗变,杀死主帅李国贞;太原军哗变,杀死节度使。
朝廷担心哗变士兵与叛军合流,局面无法收拾,若派年轻将领前去弹压,不孚众望,没有权威。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再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军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
这一年3月,郭子仪临危受命,上任前辞别肃宗。
此时唐肃宗已卧病不起,无法接见。
郭子仪奏请说:“老臣奉命,将战死于外,不见陛下,死不能瞑目啊!”唐肃宗甚为感动,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谓郭子仪说:“河东之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郭子仪洒泪而别,君臣均很神伤。
郭子仪到达绛州住所,以雷霆霹雳手段,首先擒拿杀害主帅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等数十人,当众正法。
太原将领章云京亦效法郭子仪,擒诛贼首。
从此以后,诸镇官兵军纪肃然,军威复振,无人再敢叛乱。
唐肃宗之后,又立新君。
上元二年四月,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拥唐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对位高权重的郭子仪更加防范,奏请代宗罢郭子仪兵权,召回长安管理肃宗陵墓事务。
郭子仪回京后,将肃宗写给他诏敕20卷,献给代宗,使其洞察自己报国忠心,以释猜忌。
代宗阅后诏答说:“我不德不明,使大臣产生忧疑之虑,深以为愧,望勿以为怀。
”
此时,叛军首领史朝义尚盘踞洛阳,朝廷派雍王李适为元帅率师征讨。
唐代宗欲以郭子仪为副帅,恰值鱼朝恩、程元振杀大臣裴茂等人,扰乱朝政,关于郭子仪之任命也就悬之高阁了。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占了泾州,泾州刺史高晖被俘投敌,引贼深入京
畿,劫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东),逼近京师。
唐代宗无计可施,再次启用郭子仪,出镇咸阳。
上次郭子仪被罢职后,旧部散失殆尽,这次受命出征,只访求到旧部20人。
没有战马,只得借用农民耕田牲畜以代。
郭子仪赶赴咸阳之日,蕃军已渡渭水,代宗避难陕州(今河南陕县),蕃军进驻长安,扶持李承宏为儿皇帝。
这次兵难爆发后,朝野上下都怪罪宦官程元振。
程元振恐惧不已,不敢还京,挟天子迁都洛阳。
郭子仪上表恳请还都,以安定天下。
十一月代宗还京,赐郭子仪铁券以记功,并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忠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吐蕃之难刚被解决,叛将仆固怀恩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纥、党项联军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出镇奉天(陕西乾县),坚壁以待,敌军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仆固怀恩又诱引叶蕃、回纥、党项、羌、浑等蕃兵及山贼30万贼兵南下,天子亲征,急召郭子仪屯兵泾阳,以1万人抗击30万之众,被敌军围困数重,情况万分危急。
郭子仪沉着应付,处变不惊,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气概。
他命李国臣、高升二将拒其东,魏楚玉挡其南,陈回光挡其西,朱元琮挡其北,郭子仪本人率甲骑2000出没于前后左右,以为疑兵。
胡人见而问唐军:“此是谁?”答称:“郭令公也。
”回纥将惊道:“令公尚存?”回答说:“正率众将抗敌。
”回纥道:“仆固怀恩妄称令公已亡。
既健在,能见之否?”郭子仪脱去盔甲,布衣以出。
回纥众将大惊,伏地请罪。
郭子仪以酒相待约盟而散,终于化解了危机。
《太平广记》中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以下两则真实的小故事,可折射出郭子仪超人的官场智慧。
故事一: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族入侵中屡立奇功之后,却遭到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太监鱼朝恩的嫉恨。
郭子仪率兵在外征战,鱼朝恩竟暗地里派人挖毁了郭子仪父亲的墓穴,抛骨扬灰。
郭子仪领兵还朝,众人无不以为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不料当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时,郭子仪伏地大哭,说:“臣将兵日久,不能禁阻军士们残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这是天谴,不是人患。
”家仇的烈焰竟被他宽容的泪水熄灭。
故事二:鱼朝恩担心早晚会被郭子仪收拾,便想来个先下手为强,在家中摆下“鸿门宴”,然后请郭子仪赴宴。
鱼朝恩的险恶用心连郭子仪的下属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极力劝阻郭子仪不要去。
郭子仪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只便装轻从,带上几个家僮从容赴宴。
鱼朝恩见了惊讶不已,在得知实情后,阴毒无比的一代奸臣竟被感动得嚎啕大哭,从此以后再不以郭子仪为敌,反而处处维护他。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位高权重的郭子仪竟能化解诸多官场危险而得以善终。
唐代宗病死前,遗诏命郭子仪代理朝政并扶太子即位,郭子仪尊从圣命。
唐德宗即位后,尊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
两年之后病逝于任上,终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