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用歌诀学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是一个记忆口诀,用于帮助学习中医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版本:
风寒湿热行,火毒与湿邪,六经为基础,六淫入体内。

少阳为表里,阳明为表穴,太阳与少阴,太阴表病穴。

太阳阳明寒,表里应相干,阳明太阴湿,里外相对串。

阳明湿与热,表里不同病,太阴与少阳,表里反流行。

阳明胃为病,寒湿肠内蓄,少阴心为病,火热向外走。

厥阴肝为病,寒湿气郁滞,太阴与少阳,里外相反治。

这个口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中医六经辨证的要点,帮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请注意,口诀仅作为记忆工具,具体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进行。

1/ 1。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

见微知著局把体,以XXX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

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

XXX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XXX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

XXX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

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XXX创三因。

XXX,三焦辨证XXX。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

彩图辨舌指南书,XXX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XXX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XXX十问歌1、问诊的办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

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

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

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2、问诊的普通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元记实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XXX家族患病查相传小我嗜欲和气亦有影响问全面3、问目前病症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来往无纪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按时发前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感冒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冷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迁移转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中医诊断学歌诀(2023最新版)

中医诊断学歌诀(2023最新版)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四诊合参章人脉色舌体,张口视四诊。

需揣摸虚实,审玄审察真。

雌雄错人兽,不可偏执持。

神志形色动,病机爆发痕。

稍胖喜出血,瘦弱喜益气。

腹胀见过胀,面赤火气炽。

头昏怕上晕,恶水且喜食。

唇青舌苔厚,胸痛善痛胸。

舌红苔黄腻,大便热依依。

二、望诊章视目耳鼻口,察四肢爪甲。

头顶色脉隐,白显黑黯黯。

风水皮肤候,壮者披黄毛。

肥胖多生癣,薪瘦多生毒。

眼光浑圆亮,流泪爱漂流。

流泪因风火,泪多爱走针。

黑眼见五痰,黄眼为黄痰。

青眼见湿痰,白眼为水痰。

眼红看风火,目瞪为物望。

洗脸站风口,容易依风分。

耳鸣多心火,鼻燥多肺气。

口干少水分,开啼无精神。

四肢臂指刚,指刚抓可痹。

指甲色溅涂,壮者亦隐公。

指甲色壳白,弗忌看外癖。

身搔恐遗毒,身痛防骨刺。

身风多骨痹,热痒多虚病。

三、闻诊章聚识脉象散,发散浑车快。

大而弦指状,隐隐不曾过。

弦一从其发,病因得知初。

弓形徐而浑,言之无不通。

针状无弦产,见金亦隐显。

陷结小无力,气质静无出。

细迅无中度,走针为风火。

急如走水注,慢如走明水。

浑失为寒证,得和乃迂观。

中风泛泛瘦,适手浑势好。

妙指得高深,走针气顺通。

勿错若呻短,先起约真约。

脉舌望眼耳,洗脸检开口。

上诊揣纳念,自诊意无偶。

四、问诊章询问有技巧,需细心观察。

问其尺寸清,询其上下行。

问温问寒热,问舌苔历日。

问精问神志,问饭问大便。

问尿问闲话,问闻身有些。

月经需询问,不可忽略去。

多问少说话,得病非常多。

五、附件无附件内容。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看病歌诀

中医看病歌诀

中医看病的歌诀包括望诊歌、闻诊歌、问诊歌和切诊歌。

1. 望诊歌: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例如,“春夏秋冬长夏时,青赤白黑黄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
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五脏五窍相对应,生吉克凶合时机。

肝目心舌肺开鼻,肾耳脾口呵相推。

颜色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2. 闻诊歌: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

例如,“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
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言语粗细强弱视,举止动静阴阳别。

脚步传音体传气,盛衰死生细琢磨。


3. 问诊歌: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

例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问经产带,天花麻疹儿科见。

生辰八字阴阳宅,时空往来虔占验。


4. 切诊歌:切诊是用手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
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这些歌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的总结,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中医辨证口诀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法来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证口诀:1. 寒热虚实、上下证并治。

2. 诊舌明目、观舌色察情。

3. 辨脉定病、神色语言须察。

4. 问寒热痛痒、闻味声音观病。

5. 行针药物、切勿误病机。

6. 其身若死、骨腰如颤。

7. 病势渐涌、血气病形凹。

8. 重加强脾、发汗解毒。

9. 肝气郁结、心痛下走,水湿气腹胀,下部湿痿。

10. 咳嗽痰稠、宜栀壮石膏。

11. 上连项下骨、寒热结胸。

12. 寒胀白者、当温煮百裂砂。

13. 下结悬风、骨癀无太阳。

14. 脉盛则缓、生气脉质逆。

15. 气逆脉弦,气滞脉芤。

16. 寒凝则厥、血逆则衄,衄多则热,热多则溃。

17. 寒邪入肌、肌失相连。

18. 热邪入络、络忽摇悸。

19. 逆太阳雀陈脉,从之为迅风,逆之为热。

20. 寒分合于中焦、要下乃能除。

21. 上温下寒、不可相通。

22. 傍击散针、散之如漏。

23. 白虎去后撤巨阳。

24. 外寒而内风、寒鬼昏冒。

25. 脉弦病轻、脉洪病重。

26. 脉弱无力、四温不通。

27. 寒邪袭于肌、正气被伤。

28. 三阳所欲传化,身热烦渴,舌裂状无瘀点,可治重副。

29. 四时之气、上通天下通地。

30. 冬不忍食生冷,整日味噥口甘香,骤下便泄酸气涌,是心寒也。

这些中医辨证口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参考来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的辨证治疗。

然而,口诀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辨证的全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师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疾病发展过程、体质等因素,结合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判断。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中医学习中非常重要,以下是辨证必背歌诀列表。

1. 四诊合参,端正诊法
2. 肝藏血,心主神
3. 腎主骨,脾统血
4. 肺主气,胃主纳
5. 气血循行,营卫出入
6. 三焦化源,阴阳平衡
7. 病因辨证,标本相副
8. 六经辨证,兼顾肝脾
9. 自体平衡,病从母气
10. 入口出口,波及全身
这些诀窍涵盖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方面,包括认识肝脾肺心肾五脏的职能,体会气血循环的原理,了解阴阳平衡的作用,辨别病因和病机,
找到治疗疾病的对策,以及与身体的整体健康紧密相连。

只有掌握了
这些诀窍,才能准确诊断病情,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案。

因此,学
习中医辨证必背歌诀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注重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医
治疗水平。

中医辨证歌诀

中医辨证歌诀

中医辨证歌诀
-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 表寒证: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 虚证:虚证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 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 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环境等因素。

如果需要进行中医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八纲辩证歌诀

八纲辩证歌诀

以下是八纲辩证的歌诀:
表证:表邪犯肌表,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辩证十四种歌诀

中医辩证十四种歌诀

中医辩证十四种歌诀
篇一:
传统辩证法七种,三焦六经八纲确;病因脏腑营卫气,还有气血津液辨。

中医现代辩证法,七种病证结合先,微观藏象与病机,证素方证汤方全。

篇二:
八纲总括病实质,病性病位病势辩;脏腑病位辩寒热,气血阴阳虚实见。

六经伤寒辩外感,卫气营血温病选;三焦温病与内伤,辩证求索病因牵。

气血津液内伤别,深化具象八纲言。

篇三:
微观辩证沈自尹,现代技术添依据,客观量化指标现,物质基础寻病机。

证素辩证朱文峰,规范客观科学准,突出思维3环节,证候证素和证名。

方证辩证王永炎,证候要素应证合,多维多阶辩证法,化繁为简实用型。

汤方辩证分三种,专病专证专方驱;辩证治法思辩后,同类方中去对应。

藏象辩证新体系,自然环境体表应,涵盖传统多诊法,全面充分表整体。

病机辩证周仲瑛,病机证素
是核心,圆机活法新框架,增加简约操作性。

病症合辨陈可冀,中医病证结合取,传统现代合病证,现代疾病辩证立。

篇四:
歌诀来源文献:
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作者:于美丽,车方远,高翔,陈卓,徐浩。

中医辩证歌诀

中医辩证歌诀

中医辩证歌诀中医辩证,首要辩阴阳(阴阳辩证歌诀)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有神精足气化全,无神精亏病难全,二便反应真消息。

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之宜。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理中用;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合乎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当归四逆桂枝用。

太极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

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

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

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

阳黄小便必定黄,口渴饮冷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

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

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

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

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

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

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

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

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

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

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积聚大七气汤(《济生》)治积聚瘕,随气上下,心腹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京三棱蓬莪术青皮陈皮(各去白)藿香叶桔梗(去芦)肉桂(不见火)益智仁(各一两半)甘草(炙,七钱半)香附(炒,去毛,一两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主要内容【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基本原理【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基本法则【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辩病辨证相结合。

发展简史【歌诀】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望神【歌诀】有神目亮面色荣,表情自然神识清,体态自如呼吸稳,正气未伤脏不衰。

少神介于得失间,精神不振思维钝,懒言声低动作缓,心脾两虚肺肾亏。

失神目滞面色晦,表情淡漠意识昏,动作失灵呼吸弱,消瘦语乱正大伤。

假神临终垂危现,阴阳离决症突然,神乱见于癫狂痫,文癫武狂羊角痫。

面色分候脏腑【歌诀】灵枢五色划分法,前额庭颜眉间阙,鼻为明堂颊侧藩,耳门是蔽记心间。

素问刺热篇分法,偏与灵枢不相同,右颊属肺左属肝,额心颏肾鼻脾位。

常色与病色【歌诀】生理面色是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终生不变为主色,短暂改变属客色。

病色首分善与恶,有无光泽定善恶。

五色主病【歌诀】面白虚寒失血证,黄主虚湿红属热,青寒痛瘀兼惊风,黑寒肾虚瘀血饮。

望色十法【歌诀】浮表沉里清主阳,浊阴微虚甚病实,散主新病抟拖久,泽为精盛夭气衰。

望形体【歌诀】形有强弱胖瘦分,强壮脏旺脆弱虚,胖而能食脾胃健,胖而食少脾虚湿,瘦而能食中焦火,食少而瘦中气虚。

望姿势【歌诀】身轻转侧阳热实,身重蜷卧阴寒虚,坐而仰首痰涎盛,但卧不坐气血虚。

角弓反张肝风动,肢软不痛多痿证,关节肿痛痹症寒,半身不遂中风见。

望头面【歌诀】头形过大伴弱智,肾精亏损脑积水,小颅多是先天亏,佝偻病儿方颅见。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1. 寒热症辨阴阳,气血虚实见八纲;
2. 虚证有寒阳助热,实证多热寒助;
3. 表证属阳里寒,里证属寒表阳;
4. 寒证喜温热药,热证嫌凉药忌;
5. 血热偏热证,血寒偏寒需治热;
6. 气郁多肝胃热,气急多肺肾寒;
7. 阴虚热,痰火多,阳虚寒,痰湿蓄;
8. 十病九表证,辨证需详察;
9. 起石不可热,水肿寒热隧;
10. 实热当清寒凉,虚寒添温补;
11. 寒热辨证全了然,治疗各病方能安;
12. 痰湿热热湿痰,气虚湿湿虚气;
13. 阳亢阴虚宜泻火,性燥痰湿应润燥;
14. 热盛火盛血常亢,火枯痰多血虚亡;
15. 阴阳八纲太是重,辨证医治两相通;
16. 阴阳失调真相象,八纲口诀最中用;
17. 阴阳八纲看病理,病源归纲治方达;
18. 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歌诀学辩证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31、气随血脱:气随血脱属亡阳,冷汗淋漓面色苍。

四肢厥逆神昏重,舌淡脉微参附汤。

32、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口咽干,唇舌肤燥大便难。

尿少舌红脉细数,养阴补津增液痊。

33、水液停滞:风痰风胜动挟痰,阻塞清窍头晕眩。

口眼歪斜舌不正,喉中痰鸣倒突然。

热痰互结黄稠粘,喉痹便结心内烦。

或发癜狂脉滑数,泻热豁痰滚痰凡。

湿痰胸闷多易咳,呕恶头晕胖嫩舌。

身重困倦脉滑软,燥湿化痰二陈列燥痰粘稠难咳出,咳痰如线或如珠。

口鼻咽喉舌齿燥,便干尿少津液枯。

痰饮胁满胃水音,呕吐痰稀头眩晕。

心悸气短口不渴,脉象弦滑苔白润。

悬饮胁痛胁胀满,气息脉短咳唾喘。

转侧呼吸牵引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溢饮重痛肢浮肿,发热无汗而恶寒。

尿少咳喘痰白沫,干呕苔白脉紧弦。

支饮咳逆胸膈满,浮肿难卧气息短。

痰白沫多脉弦紧,舌苔白腻弦晕喘。

太阳伤风恶寒风,发热汗出头项痛。

鼻鸣干呕苔薄白,脉象浮缓桂枝功。

太阳中风兼证繁,项强几几气喘痰。

身痛沉迟腹满痛,拒按时痛与喜按。

心下微痛尿不利,四肢微急小便难。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依提纲,脏腑经络病显彰太阳中风伤寒病,脉浮恶寒头项强阳明里热胃家实,苦干目眩少阳伤太阴虚寒腹满吐,食不下利腹痛当少阴寒化热化证,脉微细寐热烦纲厥阴上热下寒证,厥热吐蛔下利方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八纲关,具体伤寒辨证专八纲概括阴阳内,表里寒热虚实间二者源于内经理,相辅相成密相关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脏腑不可分,六经表浅脏腑深脏腑经络相联属,辨证论治求病因太阳伤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而恶寒。

身痛胸疼脉浮紧,喘呕麻黄汤可愈。

太阳伤寒兼证伤寒兼证在太阳,寒热几几项背强。

喘呕痰稀尿不利,利呕烦躁舌苔黄。

膀胱蓄水证膀胱蓄水尿不利,小腹胀满痛不舒。

渴不欲饮饮即吐,发热恶风汗自出。

膀胱蓄血证膀胱蓄血腹满胀,其人发狂而喜忘。

脉涩舌紫尿自利,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经证不恶寒兮阳明经,恶热烦渴汗蒸蒸。

心烦谵语气粗喘,苔黄脉大白虎清。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汗连绵,腹满拒按大便难。

苔黄芒刺脉沉实,烦谵循摸惕不安。

少阳经证少阳口苦目晕眩,往来寒热胸胁满。

咽干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象弦。

少阳兼证少阳太阳两相兼,发热微寒肢节烦。

微呕脘闷胁苦满,柴胡桂枝-------------------------------------------------------------------------------------------------------------------------------------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