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的实力渐渐增强,成为实际统治者。

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与混乱,各国相互间的争斗与战争层出不穷。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政”、“礼制”等思想,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指导。

二、经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同时,商业、手工业也蓬勃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不仅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众多的商业巨头和手工业大户,也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封建经济的格局。

三、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纷涌现,各种学派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分别为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斗与战争十分激烈,但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将领和思想家。

他们的活动与思想作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百家争鸣的思想纷争,为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一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2015年题组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古代中国各个诸侯国间的割据混战。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一、政治上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以周朝为中心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局面。

其中,春秋时期是分封制渐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后来战国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分权分治、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央政权的衰落时期。

二、经济上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主导经济形式,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

随着各个诸侯国的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技术、商业贸易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三、文化上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历史文献、兵书以及哲学家的著作,这些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吴国的夫差、越国的勾践、晋国的文公、楚国的穆王和鲁国的文公。

他们在各自国家的统治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邯郸学派的兴起邯郸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主张法治和重视实际情况的治国方法。

这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著名的战争事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

其中最重要的战役有齐桓公对抗楚国的牧野之战、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城濮之战以及秦国攻打韩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战役标志着那个时期的政治剧变和国力竞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安徽卷)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安徽卷)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

这一变化说明()A. 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 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 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 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

故选C项。

2. 《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

《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 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B. 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 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D. 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市交易,这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国内贸易,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 项;榷场的设立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2新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2新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

2022新高考1卷《战国策·魏策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注】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

战国时齐国临淄人。

【翻译】秦王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在夜里召见了孟尝君。

对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你替我想想策略,该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魏王说:“我希望你去办好这件事。

”魏王为孟尝君隆重地准备了一百辆车。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翻译】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您这借兵用来救助魏国。

”赵王说:“我不会应允。

”孟尝君说:“我之所以敢向您借兵,是因为我忠于大王您啊。

”赵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曰:“夫(句首发语词)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翻译】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强;魏国的军队也不比赵国的弱。

但赵国的疆域每年不受到危胁,百姓没有年年死亡;而魏国的疆域年年受到危胁,百姓也每年都有因战事而死的,这是因为什么?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翻译】是因为魏国在赵国的西侧为赵国竖了一道屏障。

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不得不与秦国歃血结盟,赵国也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接界了,疆域也就将年年受到危胁,百姓也将年年有因战事而死的。

因此我说我这样做是忠于大王您啊。

”【翻译】赵王于是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为魏国出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翻译】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翻译】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

现在魏王【翻译】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燕王说:“大变化能说我听听吗?”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折节】屈服于别人。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1. 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D. 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C项。

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一、选择题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战国以前发掘的古墓中,可以明显看到黄河流域铁器实物出土较多,反映了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AC项明显错误,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战国以前,铁制农具在黄河流域使用普遍,但是在西南地区并非如此,故排除;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

关于古代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

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

与此同时,春秋以后,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

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析】【分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的宰相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其父辈或者是祖辈并无任何任职的情况,完全是由下层发展而来,因此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为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附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附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

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仁者,爱人“C.“兼爱”、“非攻”、“尚贤”D.“存天理,灭人欲”2 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提出了“仁”的学说。

对“仁”的解释正确的是()①贵贱有“序”②“仁者,爱人”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④“民贵君轻”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⑥“制于命而用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西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据此回答4-5题。

4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5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回答6-15题。

6 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②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③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④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的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1841-1868年B.1868-1895年C.1895-1922年D.1922-1949年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

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

此时的“工农阶级”()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8.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

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

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

毛泽东的主张()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9.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

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10.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

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1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 秦汉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 秦汉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

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5.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

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

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D.情感倾向的影响6.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7.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百家争鸣)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 “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
• 【答案】A
• 2.(2016·浙江高考·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 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 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 想的是( )
•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 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 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 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 科学的,故D项错误。
• 3.(2015·四川高考·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 想主张
•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 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 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 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 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 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 项错误。

春秋战国习题

春秋战国习题

一、选择题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5、(知能点2)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A、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6、(知能点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7、(知能点1、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9、2006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10、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初税亩”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11、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A、《秦律》B、《汉律》C、《大明律》D、《法经》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B、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一模拟)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

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

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2.(2023•金华模拟)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

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

”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

”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

这说明()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3.(2023•大同模拟)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西周虢国墓、江西省新干县的商代墓和陕西省扶风县的西周墓中发现了大量玉器。

经鉴定,上述墓葬中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新疆。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南北之间经济联系增强B.大规模商业活动比较活跃C.华夏地区疆域得到拓展D.内地与新疆存在交流迹象4.(2022秋•平阴县校级期末)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打破了先前诸侯割据的疆界,以禹的名义把战国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既包括中原地区,又涵盖了四夷之地。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有了统一族群观念B.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遭破坏C.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衰微D.此书托禹名义而无研究价值5.(2023•香坊区校级二模)平王东迁后,华夏诸国面临着北有狄族南下,西有戎族横行,南方荆楚兴起的情况,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后,中原地区诸侯国先后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抵御外族侵犯。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共15题;共30分)1.(2分)(2020·新高考I)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孟子和韩非子倡导“义”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

2.(2分)(2020·新高考I)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分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西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采用盐铁官营制度,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使商业发展进入低谷。

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3.“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 三教合一B. 百家争鸣C. 春秋大一统D. 学在民间4.《墨子》一书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这体现出墨子的主张是()A. 非攻B. 尚贤C. 非乐D. 节用5.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6.战国时期,某学派弟子以严密的纪律组成抗衡诸侯的民间组织,其代表人物认为,用竹木制成飞鸟的功用还不如能载50石重车轴的销子。

该学派是()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家7.《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8.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 “非攻”B. “无为”C. “齐物”D. “严刑”9.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反映了()A. 君臣平等的思想B. 限制君权的主张C. 近代民权的理论D. 重视教育的理念10.《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海南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海南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海南卷)一、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军队人数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加,进而军队的数量也增加。

因此材料中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B项正确;军事理论的形成对军队人数增加没有关系,A项错误;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C项错误;地形地势的利用与军队数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通过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这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朝廷各部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看不出行政中枢权力的扩大,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与材料的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朝廷各部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不能看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考真题
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2、(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4、(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16·上海单科·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6、(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7、(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8、(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9、(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0、(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1、(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2、(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14、(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组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

……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

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二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商鞅:“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

《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

材料三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

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

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

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

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术之兴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