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中国语言文学基本要求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招生专业简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创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60年余年的历史。
本一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
学科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省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7人。
近5年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社科联社科项目53项,各项科研经费755.9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701.7万元。
获科研成果奖48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22项。
在权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出版学术专著56部。
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100多人次。
中国语言文学是海南师范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2004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又相继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 2011年3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立项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现有6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文艺学文艺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
文艺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人员。
文艺学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学科带头人是单正平教授。
单正平,1956年生,甘肃凉平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文联副主席。
主要从事于民族主义研究,其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具有开拓性意义,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语言文学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学科2006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授权建设学科。
本学科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交叉综合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取向,目前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本学科获得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包括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省部级以上项目达到69项。
学科研究成果获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高级别政府奖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学科目前拥有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学科(2010)、2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2009)、2个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006)、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6)、1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5)以及1份名列包括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所有学术核心期刊库的《语言科学》杂志。
本学科积淀深厚,影响深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中有许多担任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或重要企业的总裁、董事长,或省部级领导职务等。
目前已形成本科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层次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近年来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拥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许多研究生科研成果发表在包括Brain、《中国语文》、《心理学报》等国内外一流专业期刊。
有多名学生考取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博士生。
二、培养目标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中国语言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一、学科概况“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迄今为止,汉语言文字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均有辉煌的建树。
中华民族的文学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口头创作,文字出现后的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历代存世文献十分丰富,对中国文学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的成就,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语言文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
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学科内涵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面向世界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理、分析和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现象,总结其发展规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2017年修订)一、培养目标(一)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
(二)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一)文艺学(文艺理论、文艺美学、音乐评论)(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域外汉籍语言研究)(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一)在学院统一组织下,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三)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注重对研究生独立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主要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着重培养研究生自我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正确判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华师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要求: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门人才,要求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
2.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接受相关专业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
4.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或中学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要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研究方向1.文艺学(1)文学批评该研究方向为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文学批评的性质、方法,同时关注当代文学批评前沿理论,并力求将理论研究成果向批评实践转化。
(2)文学基础理论该研究方向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本质、起源、审美特征、流派、思潮、风格、创作、欣赏、批评、体裁、语言等等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3)美学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美学的对象、美感、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审美教育等美学原理探索问题,还研究西方美学史和东方美学史问题、影视美学理论。
(4)马克思主义文论该研究方向是华中师大文艺学的特色之一,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问题。
0501中国语言文学基本情况对照表
方向二
方向三
方向四
方向五
方向六
方向七
方向八
7.课程与教学
研究生课程设置合理,体系完善,教学力量充足,教学质量良好。每个学科方向拥有3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拟开出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3门,课程有学术性和前沿性。
8.培养质量
硕士研究生培养社会认可度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继续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在读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数占研究生总人数的10%以上。
用于博士研究生学术训练和实践教学的条件、场地、设施情况
图书馆与资料室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所需的专业期刊、图书、数据库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类相关图书情况(万册)
订阅中国语言文学类学术期刊情况(种)
所在院校有完善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情况
研究生奖助制度完善、奖助类型情况
是否有健全的学风教育及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措施制度和专门机构
获得过较高级别的科研奖励数(项)
指导硕士研究生情况(届)
三、人才培养
6.培养概况
每个学科方向至少招收和完整培养过1届硕士研究生,生源稳定,生源质量高,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和选拔上有相当比例的校外生源。5年内年均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不少于30人。
招收和完整培养硕士研究生情况(届)
校外生源数及占比
5年内年均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人)
带头人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项)
在本专业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过有影响学术论文数(篇)
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数(部)
获省部级或同类高级别的科研奖励数(项)
指导研究生情况(届)
参与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经历情况
学术骨干
姓名
职称
学位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Curriculum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专业代码:0501一、培养特色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部分学院实行分类招生,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按中国语言文学类入学,前3学期按照中国语言文学类进行学习,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和中国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第4学期按照学校规定的专业分流原则和流程,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含汉语言文学方向和影视文化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等2个专业选择一个专业进行学习。
大类培养基本学制为4年,前3学期为基础培养阶段,后5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165学分,达到毕业与学位要求者,按所学专业授予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证书。
二、基本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诚信做人。
2.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3.具备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健全人格。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0501 )二级学科名称:文艺学(代码:050101)二级学科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代码:050102)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代码:050104)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二级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代码:050106)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代码:050108)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创办于1958年,199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获批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08年以来,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等。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者57人。
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人才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本学科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8篇,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含重大重点3项),获部省级社科成果奖15项。
本学科现有七个二级学科方向,方向带头人均为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本学科既注重继承学术传统,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在俗文学研究、语言应用与语言服务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岭南地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经典作家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三、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是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构成、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适用专业:050101文艺学、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Z1对外汉语、0501Z2语文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后备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2.掌握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3.具有在高等院校或中学独立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学术交流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文艺学文艺美学、文艺批评、西方文论、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及小说理论、西方文学美学关键词(双语课)。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3.汉语言文字学汉字研究、汉语史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语义研究、汉语篇章语义研究。
4.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儿童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
7.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8.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语文教学与反思、语文教师教育。
三、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为两年半到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记6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经历了长期办学实践,内涵明确,构成合理,基础知识体系完整,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既有体现学科特色的培养目标,又有不同方向的侧重。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进步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普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理、工、农、医、经济、管理、法律、外语、艺术等各种类型的高校也大多设有本学科所属的部分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不仅关系中文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育人文情怀,提升综合素质。
2 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汉语国际教育(05010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4)古典文献学(050105)3 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l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参照这一培养目标,在准确把握学科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适用专业: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1文艺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研究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具有广博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能够承担高层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中国古代文学史(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3)古代文学与文献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3)比较文学3.文艺学专业(1)美学(2)文学理论(3)文体学4.汉语言文字学专业(1)古文字学(2)汉语训诂与词汇研究(3)汉语语法研究(4)汉语教学研究三、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在学期间,若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已公开发表了3篇以上(含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尤其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侧重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并培养博士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
2.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负责人一名。
导师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培养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0501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0501)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最优久的学科之一,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有较为深厚的研究积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也是重庆三峡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
下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为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为重庆市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主持教育部及其它部级项目17项,市级及其它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500多万元;出版著作(含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项。
本学科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博士22人;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教育工作终身贡献奖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4人,硕导(含兼职)12人,外聘兼职教授19人。
学科目前有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市级研究学会1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机构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建设有学科专业图书资料中心、研究工作室等,能满足中国语言文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能积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和研究动向,掌握本学科研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地运用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运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摘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0501中国语言文学基本要求
0501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 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汉语言文字学 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均有辉煌的建树。
中华民族的文学远 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口头创作,文字出现后的文学 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历代存世文献十分丰富,对中国文 学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的成 就,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文化宝 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 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从先秦至清 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
及至清末“西 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 立的学科。
1981 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 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 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弘扬民中国语言文学形 中国1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文化认同,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开展 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研 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 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面向世界语言文学的发 展趋势,同时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 理、分析和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现象,总结其发展规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 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 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既正确把握中国 语言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规律,也通过中国语言文学 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语言文学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世界 各民族语言文学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招生专业简介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招生专业简介(一)学科专业介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创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60年余年的历史。
本一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
学科中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5人;省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才9人。
近5年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项目55项,各项科研经费700余万元。
获科研成果奖48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22项。
在权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8部。
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100多人次。
中国语言文学是海南师范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2004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2011年3月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3年7月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二)学科方向介绍中国语言文学现有6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文艺学(050101)文艺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
文艺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人员。
现有教师6名,他们分别是单正平、周泉根、张伟栋、张浩文、高云球、姜岚、闫娜和陈道谆。
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
周泉根教授,江西南丰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本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国学所所长、省优专家、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0501)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0501)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年修订)指导思想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一、硕士生培养目标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1.统招生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
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分初试、复试两段:初试:考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
两门专业课的考试科目分别是:1. 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2.语言文学基础(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 语言(含语言学理论30%、现代汉语30%、古代汉语40%);2.语言文学基础(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考A组科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B组科目。
复试: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成绩排序,差额复试,复试包括专业知识面试、外语口语听力面试、专业课程笔试。
笔试科目为考生报考的专业课程。
考试科目如下:①文艺理论专题;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③现代汉语专题、古代汉语专题;④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⑥外国文学史专题;⑦戏剧与戏曲专题2.免试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下列四项条件者,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A.德智体全面发展;B.全国重点大学、名牌学科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C.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平均在80分以上,英语成绩达到国家六级或四级优秀;D.前三学年总评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
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经历了长期办学实践,内涵明确,构成合理,基础知识体系完整,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既有体现学科特色的培养目标,又有不同方向的侧重。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进步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普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理、工、农、医、经济、管理、法律、外语、艺术等各种类型的高校也大多设有本学科所属的部分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不仅关系中文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育人文情怀,提升综合素质。
2 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汉语国际教育(05010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4)古典文献学(050105)3 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参照这一培养目标,在准确把握学科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二、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4.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一)、文艺学(050101)。
(二)、语言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三)、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
(五)、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其中课程学习主要集中于前两年。
学生第三学年时间主要用来撰写学位论文及进行社会实践。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补修课程三大类。
本专业应修满至少30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为7学分,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不低于3门不少于8学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史料学”为各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
方向课至少选2门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课2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一门,每门跨一级学科课程记一个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01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汉语言文字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均有辉煌的建树。
中华民族的文学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口头创作,文字出现后的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历代存世文献十分丰富,对中国文学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的成就,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语言文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
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弘扬民1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面向世界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理、分析和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现象,总结其发展规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既正确把握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规律,也通过中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语言文学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研究方向。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和渗透,从不同角度考察、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现象,并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本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全面把握本学科范围内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学科发展的2前沿动态,应对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有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对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学科领域有较好程度的熟悉与掌握,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
在研究中,应视研究领域需要,关注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和文学史发展、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能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深入、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拓展学术研究内涵,揭示中国语言文学各领域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把握总体性的世界语言文学发展趋势,并达到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互释互补、和谐共进,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研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研究做出贡献。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至少有一门外国语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水平;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要求具备扎实的古代汉语阅读能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具备扎实的相应少数民族语言运用能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要求能运用两种以上语言研究、处理所涉及的文化和文学问题。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 学术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充分了解、如实研究。
树立高远的学术理想,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怀有学术热情,将高度3的责任感和坚定的学术信念贯穿到科学研究中。
具备优秀的学术潜力和敏锐的学术意识,能够从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能够从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学活动中发掘有启发性的课题。
具有优秀的人文品格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不仅能专注于本学科的学术事业,还能将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意在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立足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当今世界的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动态以及人类普遍的生命体验、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等问题,以体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者的独特思维方式、视野格局以及敏锐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品质,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 学术道德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术风尚,恪守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本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署名、学术引文、学术成果、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严格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加强自律,维护学术尊严,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为学术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能力具备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重点是阅读与思辨能力。
主动阅读大量中国语言文学的文献资料,并根据学4科需要,将阅读视野拓展到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等领域。
阅读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卷帙浩繁的文献材料时,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去粗取精,有重点、有层次地获取知识,有效地抓住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重点问题。
对于疑难问题,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转益多师,既不迷信前贤结论,也不盲从当今权威。
注重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获得未载于书籍文献的知识,弥补知识空白区。
注意培养实践的热情和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科学地把握我国的语言运用实际,更深入地考察文学作品的流传、文学遗迹的留存、文学现象的演变,更全面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等。
2.学术鉴别能力密切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前沿动向,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论著和莫衷一是的学术分歧,具备较强的学术甄别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在尊重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取舍与融合,精要地吸收真正能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推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从而增强学术研究素养,扩大研究视野,开展具备真正学术价值的科学研究工作。
3.科学研究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发现和提出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问题或课题,根据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多方法地展开研究。
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事实,融会贯通所研究方向的各分支领域,充分吸收其他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综合、有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思路上不5拘一格,方法上博采众长,观点上推陈出新。
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地做出分析和解释,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全面认识,探寻中国语言文学的规律,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
4.学术创新能力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从中发现切合我国语言文学实际、有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
在学术研究中要做到:既探究历史,也关注当下;既立足本土,也面向世界;既有理论上的创新,也积极投入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注重在国际视角和多元化文化背景中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扩展新的研究视野,吸收新的研究方法,独立深入地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在前人和当今学术界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所深化、有所突破,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同时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如第一外语为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鼓励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
注意收集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积极地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语言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及时把握海外汉学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有效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拓展自身学术视野,在交流和互通中增强学术研究能力。
6在与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书面或口头交流中,较准确清晰地表达自身学术思想,充分地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积极开展学术合作,推进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和谐共生。
6.其他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所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知识、技能及网络应用技术。
如中文信息处理方向需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语音学方向要求具备语音声学分析等的实践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
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中国语言文学事实、阅读古今中外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所选论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基本研究设计。
选题应体现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研究或实际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启示和学术价值。
博士学位论文的综述应在充分调查和阅读相关领域重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规范撰写。
内容应包括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以及本研究对学术问题的解决、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2.规范性要求7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做到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的统一,论点鲜明,思路清晰,文字流畅,结构安排合理,内容系统完整,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并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乃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进步有一定价值。
在书写格式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封面、版权声明、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序言、正文、注释、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作者的致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以及封底。
博士学位论文应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严格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基本学术规范。
3.成果创新性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以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为基础,不仅体现作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语言、文学、文献知识,更展现作者富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论文或能以自己的研究发掘出中国语言文学所属各个领域内新的重要资料和思想、特征和规律,使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研究空白的意义;或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较前人有所推进、有所深化、有所提升。
论文应体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创新潜质和进取品格,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的蓬勃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促使中国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