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竞争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常态。
此外,政府的行为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与对策。
为何会有地方政府间竞争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产生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人口、投资、产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流动创造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更多的资源。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还涉及到宏观经济中的财政分权、行政法规等诸多方面。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经济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部资源,不仅会采取优惠政策,还会进行招商引资,加强地方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虽然这种竞争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益,但不能盲目追求,搞“一年热、一年凉”,更不能短视地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而举行竞争。
如果地方政府过分依赖招商引资,就会忽视当地经济的根本因素,导致当地经济萎缩,失去经济优势。
社会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还会在社会方面产生影响。
通过对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提高和改善,地方政府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如果各地政府为了争取资源,形式主义、工程奴役、官僚主义等现象就必然会产生,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
如果大力推广工程奴役型市政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的发展,导致公共服务水平倒退,根本上无法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务。
政治上的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在政治方面亦会产生影响。
政府组织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力。
地方政府在地方选举竞争中的角色,也是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因素之一。
如果某地政府操纵选举,一心想要扩大权力,怎么可能真心地想为当地的经济和民生做出贡献呢?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对策适当引导: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各地政府有必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引来更多的外来市场和资本,但也需要政策引导,不能耗费政府财力和人力建造无意义的工程。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这个竞争中,不仅包括了政治和行政资源的争夺,更重要的是各个地方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争夺。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
本文将就这一关系展开分析。
首先,地方政府竞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本地。
这种努力往往会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例如,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税收、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增长。
因此,地方政府的竞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
然而,地方政府竞争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为了吸引投资,地方政府往往会大肆扩张政府项目,耗费大量财政资源。
有时候,政府甚至会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取投资,例如干涉竞争、变相补贴企业等。
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也对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其次,地方政府的竞争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而贫困地区却无法参与竞争,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机会。
这种不均衡发展往往会加深地区间的差距,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理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和监管,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在竞争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反馈,公开透明地进行政府绩效评估。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竞争政策的统筹和协调,避免出现相互制约和竞争相消极的现象。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和人才引进,带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增长。
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区域政府间竞争与合作
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区域政府间竞争与合作作者:尹灵枝武明楠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6期摘要:随着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作为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区域政府间的行为备受关注。
本文从区域政府间竞争的涵义与基本形式入手,论述了区域政府竞争走向合作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区域政府合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府竞争合作区域公共管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政区竞争的加剧而兴起的。
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区域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社会活动。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包括区域公共物品供给、区域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区域政府竞争与合作和区域政府竞争力研究等,区域政府间竞争与合作是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的涵义与基本形式人类社会充满着竞争,竞争是一种识别机制,它能从成本过高的事物中识别出对人们自己有益的事物,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的涵义区域政府间竞争是指行政区域政府力图获得或维持其他行政区域政府也在力图获得的并非各方都能拥有的资源的行为。
区域政府间的竞争体现为辖区间政府为了获得各种资源以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围绕制度、政策、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竞争。
区域政府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政府,而是拥有独立地方利益和横向竞争压力的开放型政府。
(二)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基本形式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基本形式有:同质的竞争、差异的竞争与合作的竞争。
同质的竞争下,区域政府的策略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成功的关键在于击败对手。
竞争往往集中在某一焦点上,竞争产生的条件是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竞争各方满足流动要素的能力有限,属于一次性博弈。
差异化竞争下,区域政府成功的关键在于赢得目标流动要素。
目标流动要素被不断地细分,竞争各方力图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竞争产生的条件是有足够多的目标流动要素,区域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重复博弈。
合作的竞争下,区域政府认识到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利益,聚焦于自己的核心能力。
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垄断与市场竞争研究
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垄断与市场竞争研究公共事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如水、电、燃气、交通等。
在许多国家,这些公共事业通常由政府垄断经营,这种垄断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共服务的普及和稳定性。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对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垄断与市场竞争的研究。
首先,政府垄断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政府垄断可以确保公共服务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由于公共事业的特殊性,其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基本需求,如供水、供电等,这些服务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垄断可以确保这些服务不会被私人利益所左右,而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此外,政府垄断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效率和经济性。
然而,政府垄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垄断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下降。
由于缺乏竞争的刺激,政府垄断往往缺乏动力来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
其次,政府垄断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
在垄断经营的环境下,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可能会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损害公众利益。
最后,政府垄断还可能限制市场竞争和创新。
在垄断经营的环境下,私人企业难以进入市场,这将限制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因此,市场竞争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市场竞争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私人企业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可以通过创新和竞争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市场竞争还可以激发政府垄断的动力,促使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市场竞争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服务的不公平。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私人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而忽视一些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其次,市场竞争可能导致服务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私人企业可能会因为利润考虑而缩减投资,导致供应不足和服务质量下降。
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与合谋研究
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与合谋研究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已引起了许多学者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人们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带给区域发展的活力,但地方政府合谋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却关注不够。
本文在研究地方政府竞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地方政府间竞争实际上通过两种手段实现:一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冲突竞争;另一个是本文认为的合谋竞争。
论文首先对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与合谋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进展作了梳理和评价;其次,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了从上下级地方政府合谋和同级地方政府合谋两层面深入地研究政府合谋的存在及其必然性,认为作为非耕地用途的土地需求方厂商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市县政府谋取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土地规划失灵;再次,对周黎安地方官员竞争模型和江孝感的事权委托-代理模型进行修改,探索性的给出地方官员竞争的一种解释,证明了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竞争的含义既指利益冲突的竞争也包括利益相容的合谋,又证明了作为“政治参与人”的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为什么合谋,合谋后的地方政府的“理性经济人”行为成为导致全国耕地锐减最典型的因素;最后,用文中模型得到的结论分析了黑砖窑问题及重复建设两大问题,在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竞争
正确看待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姓名:邹佳男班级:行政管理班学号:201200032102 如今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之间,也同样表现在地方政府之间。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究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握地方政府竞争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快速高效发展。
.仔细品读当今的舆论风向,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侧重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确实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利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是什么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过多的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如今较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都是由一个中心按照单一的经济标准自上而下地来考核、比较的。
又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是对上级负责,因此各地方民众的追求并不是当政者的首选追求,如果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地方特点以及民众诉求为出发点,那么单纯的经济发展一定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环境的诉求必然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
单地说,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导向的政绩观及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诱导地方政府官员投入到了增长的竞争中。
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产生诸多问题也不足为奇,这种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地区保护以及区域分割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产生负面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保护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阻止外地产品流入,保证本地企业产品的当地销售,不利于整体区域发展;二是对本地企业的大肆维护,乃至放松监察力度,易导致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不合格产品反而愈演愈烈。
区域分割在我看来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每个地方经济体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经济体系,每个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市场特征。
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
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现象及其意义。
在不同级别政府间的竞合动因方面,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政绩考核等方面存在竞争。
竞合关系下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地方形象提升等。
地方政府竞合博弈也存在局限性,如信息不对称、制度约束等问题。
影响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因素有制度环境、市场需求等。
本文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现象。
结论部分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博弈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合博弈、政府间关系、动因、行为特征、局限性、影响因素、实践案例、发展趋势、应对策略、未来研究、竞争、合作、博弈理论。
1. 引言1.1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在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关系日益凸显。
这种竞合博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使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竞合博弈也反映了政府间权力分配的调整和政治关系的演变,对于政府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还在于,通过竞合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
竞合博弈可以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动力,促使其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竞合关系也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体治理水平和效能。
1.2 研究背景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作关系也日益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对于理解地方政府行为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助于为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的内涵地方政府间合作是指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范围和时间内,通过政府机构、部门之间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协作行动的一种行为。
合作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其体现了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指地方政府在资源争夺、地位争夺、政绩争夺等方面的竞争行为,竞争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其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地位和荣誉时所进行的一种竞争行为。
1.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风险共担。
多方参与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通常需要邀请多个相关方参与合作,以确保合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资源共享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对资源进行共享,以满足合作项目的需要。
互利共赢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通常需要确保各方获得合作的利益,以促进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风险共担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共同承担合作项目的风险,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之间既存在竞争性关系又存在合作性关系。
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关系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既有协调又有矛盾,二者之间既有相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
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关系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既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合作的效益,又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竞争的效能。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行政单位,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日益加剧,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原因1.经济发展压力与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维护本地区的竞争能力。
而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无疑都会遇到经济发展的压力。
由于国家制度的存在,地方政府需要有一套保障制度,以应对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
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2.资源禀赋与争夺地方政府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它们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竞争的存在。
地方政府会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并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资源优势,以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3.政绩和职位晋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与领导干部职位晋升密切相关。
政绩是评估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职位晋升则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
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政绩突出。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加剧,各地方政府争相提高政绩以争得更多资源和机会。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问题1.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结果常常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各地方政府可能会在同一地区同时推动相似的项目,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还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经济效益。
2.利益偏向与不公平竞争由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存在,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各方面给予本区域企业更多的关照和支持,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利益偏向往往会导致地方政府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竞争着吸引外来投资,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种竞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会提供不同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种竞争可以促使政府不断改革,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
通过这种竞争,地方政府能够借助投资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
在竞争中,政府会更加重视本地的优势产业,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
这种竞争可以引导资源的集聚,形成产业链和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地都纷纷推出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地方政府竞争也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
首先,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宣传和承诺,虚报项目,导致大量的投资被浪费。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供了过多的优惠政策,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了一些债务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竞争行为。
在竞争中,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通过低价土地出让、减少环保审批等方式来吸引投资,这样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对环境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竞争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可能存在不当的行为,如滥用职权、腐败等,损害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监管。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监管,确保政策的公正、公平和可持续性。
其次,应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项目审批和评估机制,避免虚报项目和资源的浪费。
另外,也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监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减少不正当竞争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竞争问题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竞争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当前,各级政府之间不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或财政领域,都存在着竞争。
本文认为政府间纵向竞争本质上是政府间不断博弈的过程,为了在横向竞争中取得优势,下级政府积极从上级政府手中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与经济利益。
文章结合政府竞争的最新实践,主要从各级政府间纵向竞争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纵向竞争制度创新政府博弈引言当前,政府竞争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从竞争层次上可以将政府间竞争划分为纵向竞争与横向竞争。
纵向竞争是处于垂直方向上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围绕着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划分与调整而展开的竞争。
横向竞争是水平方向上同级地方政府间围绕着各种经济利益与经济资源、政治晋升机会等方面而展开的竞争。
地方政府既和上级政府进行竞争,又和与同级别的其他地方政府竞争,并且纵向竞争与横向竞争是高度相关、相互兼容的。
当前理论界对同级政府间竞争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政府竞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分析上下级政府间的竞争原因与表现形式。
由于我国政府组织结构间的高度同构性与“自上而下性”,本文所称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各个省级政府等,诸如省级政府与市级政府、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与中央——省级政府之间的纵向竞争关系类似。
中央与各个地方政府纵向竞争目的是及时发现地方辖区政治、经济等各种信息,以便纠正地方政府损人利己的、不利于全国统一利益的行为,肯定地方政府先进性的试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扩大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鼓励地方政府的正外部性行为等。
政府纵向竞争的诱因分析(一)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制度下拥有独立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拥有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经济性分权使地方政府竞争有了现实的手段与工具,基于业绩考核的辖区间竞争不可避免。
Qian、Roland (1997)等认为,中国地方政府间经济结构是典型的M型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是水平的,竞争会造成政府利益的冲突,这就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
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
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显得尤为不足,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开始慢慢进行改革,而改革的主导力量就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竞争。
随着我国政治的崛起、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找出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对如何构建良好的地方政府竞争提出自己的见解。
大众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促进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加快中国进入世界强国的脚步。
本篇论文通过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进行分析,理清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府竞争;府际关系;新趋势引言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各自的政绩,开始不断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甚至在暗地里打响了优惠政策这场大战。
这种行为虽然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业绩,但长此以往,对中国良好府际关系的形成没有好处。
中国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在内部“打仗”,而是要团结一致,联合各个地方政府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对于“竞争”这个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有的人却认为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竞争十分关注,并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来谈论自己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政府竞争是一个跨区域的竞争,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技术人才,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创建地方法规等形式来促进本区域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务院实行的评优制度和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压力是产生竞争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国务院制定的总政策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来进行具体实施,特别是总政策只是确定了一个方向,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商榷,国务院实行的评优制度带给他们压力,不得不想尽办法来提高业绩;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就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利用当地的优势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从而来弥补财政空缺。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合作与竞争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合作与竞争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与市场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协调与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系列活动。
政府与市场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合作与竞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负责监管和规范市场活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
同时,政府还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例如教育、医疗等领域,通过与市场主体合作,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
其次,政府与市场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发挥有限的作用,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
政府需要放权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与市场通过竞争来促进改革与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
政府采购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与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进行合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最优质、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通过合作与市场主体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虽然市场有时候存在失灵的情况,但政府通过监管和规范,可以防止市场的异常波动,保持市场的稳定。
而市场的竞争也可以促使政府提高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出现政府行政垄断和滥用权力的问题。
如何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与竞争是公共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与市场主体进行对话和协商,形成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政府应该倾听市场的声音,了解市场的需求和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市场主体展开竞争。
政府需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
政府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的,通过携手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监管与市场竞争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监管与市场竞争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在各个领域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执行和监督的过程。
其中,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政府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和监督,以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
而市场竞争则是指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社会福利。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监管者的角色,监管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经济、环境、教育、医疗等。
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政府在经济领域监管市场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竞争和诚信交易。
政府还通过加强对金融、证券等行业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和市场垄断,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秩序。
政府监管的方式包括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管两种形式。
行政监管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和监督市场经济活动,例如人员调配、资源配置等。
法律监管则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例如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管相互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监管体系。
然而,政府监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府监管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进行监管工作。
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其次,政府监管还需要具备独立自主的监督能力,以防止监管部门的行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政府监管应当独立于政治利益之外,确保公正监管。
此外,政府监管还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监管与自律相结合的模式。
与政府监管相对应的是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机制,通过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市场竞争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竞争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
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和市场垄断。
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可以通过价格压低、扩大规模等手段排挤小企业,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策略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和相应的战略分析进行探讨。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较量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角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较量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经济实力的对比在战略竞争中,经济实力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标志。
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所以各地政府都会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资源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口、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给地方政府之间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战略分析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决定胜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考虑,关注国家战略和整体引导方向。
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紧迫而最需的经济形势。
2、人才引进战略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人才,而且需要积极争取外来人才,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3、资源整合和协调资源整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整合当地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流动。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观点综述
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时,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作为中央政府区域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因其所代表的局部(或个体)利益而使相互竞争进一步扩张,甚至逾越彼此的边界。
在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一方面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政府行为,因此,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
一、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研究的源起及内涵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的源起,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最早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的简要分析。
而明确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是蒂布特,在《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从一个消费者对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布莱顿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使用“政府竞争”概念的学者,他主张政府在本质上是具有竞争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蒂布特的理论提出后,在欧美国家有关“辖区政府间竞争”的经济学讨论和跨学科讨论日益增多,尤其是有关辖区政府间竞争的演化论分析日益盛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经济学家在政府竞争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虽然国内外对地方竞争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对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仍未有统一的说法。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区域吸引力及发展的角度分析。
其代表人物是布莱顿,他认为,各地方政府间关系总体上来看是竞争性的,政府之间、政府内部部门之间及政府与政府之外行为主体之间为供给合意的非市场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围绕居民和资源相互竞争。
国内学者张飞、曲福田等从吸引力的角度来界定地方政府竞争,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而展开的跨地区政府间的竞争。
浅谈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非理性竞争行为分析
浅谈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非理性竞争行为分析引言地方政府竞争是指不同地区的政府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竞争的现象。
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意味着地方政府在竞争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策略选择。
其中,非理性竞争行为是指在地方政府竞争中出现的违背经济效益原则、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现象,并分析其中的非理性竞争行为。
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特征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目标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其他地方政府更注重民生福祉,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的差异。
2. 产业结构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
有些地方政府更注重发展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重工业;而其他地方政府则更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差异。
3. 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政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而其他地方政府则相对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的差异。
非理性竞争行为的分析在地方政府竞争中,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异质化特征和利益冲突,常常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非理性竞争行为的分析:1. 地方政府间补贴竞争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大量的财政补贴手段,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补贴。
这种竞争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和扩大投资,但在长期内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此外,不同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也可能引发竞争相消费的情况,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2. 地方政府间土地竞争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夺土地收入和地方税收,会采取过度开发土地、抢占土地等非理性竞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视域,地方政府,区域]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能力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能力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竞争已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区域增长的格局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呈现出了“三大阶梯”“四大板块”“三驾马车”“三类病灶”的态势。
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发展差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竞争力的强弱影响。
本文通过对政府竞争的基本内容、发展现状和双重效应的深入分析,最终提出提高政府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地方竞争力地方政府的竞争力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对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及其实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使中西部地方政府准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异,并通过提升竞争能力来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一、地方政府竞争及其主要特点“政府竞争理论,源于西方学者布雷顿所强调的‘竞争性政府’概念:在西方联邦制国家,政府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是竞争性的,政府迫于选民与市场主体的压力,必须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公民和组织的需求。
……类似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政府之间、政府内部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之外行为主体之间为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围绕居民和资源相互竞争。
”[1]他将政府竞争分为政府内竞争、政府间竞争以及政府外竞争三个层面。
政府竞争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由于我国单一制的国家性质,政府间的竞争主要在不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间展开。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指我国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本地区投资,在投资环境、市场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所开展的跨区域的竞争性活动。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制度竞争、非制度化竞争、技术竞争、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竞争、政府效率竞争。
随着地方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和发展,原先的“管制型”政府逐渐转向“服务型”政府,其职能也在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财政分权是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动因。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公共事业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基本需求而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提供的服务,如水、电、燃气、交通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的管理也逐渐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机制。
然而,如何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实现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的平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市场竞争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的效率和质量。
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服务提升。
同时,市场竞争还可以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使公众受益。
例如,在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后,电力公司之间的竞争促使其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并降低了电力价格。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公共事业领域。
首先,公共事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即在某一地区内,只有一个企业能够提供该项服务。
这样的自然垄断使得竞争的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可能缺乏动力来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
其次,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
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由于市场竞争的缺乏,企业可能不愿意进入,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而在一些富裕地区,由于竞争激烈,企业可能过度投资,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需要实现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的平衡。
公平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监管,确保公共事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公共事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提供的服务符合公众需求和质量标准。
其次,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准入规则,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增加市场竞争的程度,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市场竞争的监管,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保护公众的利益。
在实现市场竞争与公平竞争的平衡时,还需要注意公共事业的特殊性。
公共事业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公众,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则时,应当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当加强对其权益的保护,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共事业的服务。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与竞争力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与竞争力当今社会,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与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市场化是指将公共管理的运作模式与商业市场运作模式相结合,强调效率、竞争和公平。
而竞争力则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能力和优势。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与竞争力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推动公共部门的创新和发展。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使得公共部门更加注重效率和竞争力。
过去,公共部门主要以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往往以规模扩张和权力为导向。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公共管理越来越需要具备市场化运作的能力。
市场化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帮助公共部门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成本效益。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评估绩效,提高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也有助于推动公共部门的创新和发展。
市场环境下,不断突破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同样,公共部门也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可以激励公务员和机构不断改进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同时,市场化还可以吸引社会的各方力量参与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带来更多的智慧和资源。
市场化的机制可以有效消除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推动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发展。
然而,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场化往往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特别是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其他地区和群体则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保证公平和社会正义,公共管理的市场化需要谨慎权衡,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
其次,公共部门的市场化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政府需要大胆地推动改革,同时逐步培养和引进具备市场化思维的人才。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公共管理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公共管理部门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还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传统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以区域公共管理的视野审视中部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竞争秩序,符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潮流,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区域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竞争;中部崛起[文献标识码]A一、区域一体化浪潮催生区域公共管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国内学者在国内公共行政学界开始对“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
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2〕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
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政方式予以解决。
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政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GDP 崇拜和政绩主义、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等。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
另外,中国还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也还很低,仍基本处于“ 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
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伴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从集权与分权的政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实行经济性分权政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政府) 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
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政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为特征的公共管理新机制。
因此,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应运而生。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呼唤良好的竞争机制在区域公共管理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独立的博弈主体。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也变得由传统的兄弟合作关系,逐渐演变为竞争关系。
以中部为例:中部六省包括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和江西。
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部六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偏低,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高于中部。
2004年以来,中部崛起作为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逐渐受到中央重视,特别是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提出,更彰显出中部崛起的重要性。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部六省对于自身的发展却各自有着不同的打算。
山西明显有着“北上”跟随“京津圈”的倾向;湖南则很早就明确“湖南向南”,并加入了“9+2”俱乐部,大有加快融入“大珠三角城市群”之势;安徽显然在地理位置上,更倾向于“大长三角城市带”;江西很早就宣称是上海经济区的成员,后又提出成为广东“后花园”的想法。
而河南与湖北作为传统的中部大省也在为中部龙头之争各出绝招。
由于在我国各省地方政府显然是传统行政区内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对本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如何协调好中部各省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建立一套良性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新机制,避免“囚徒困境”的出现,也就成为了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政府竞争一直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个主要内容,只不过是在以往被其他因素所遮蔽而已。
而当前在中国社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转型特征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的趋势越来越突出。
按照冯兴元的观点:所谓政府间竞争,是指政府之间围绕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竞争,包括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
政府间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竞争或体制竞争。
该定义实际上是广义的政府竞争概念,包括国别政府间、地方政府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外延可以引申到政府和企业间的竞争。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张维迎、栗树和认为,“80 年代初的地方分权政策导致了地区间竞争”。
对此,冯兴元的进一步评论认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但中国的政府体系是竞争性的,即符合布雷顿所强调的‘竞争性政府’(Competitive governments) 概念……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国当代,政府间的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在地方化格局的基础上,中国的政府体系实际上表现出竞争性”。
如钱颖一等人就认为“中国的转型就是在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基础上,创造了来自与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支持机制,并且使得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形成经济上的制约,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财政联邦主义推动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
”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公司的许多特征,官员完全像一个董事会成员那样行动,这种政府与经济结合的新制度形式,称为地方法团主义.. 地方法团主义是指一个地方政府协调其辖区内的各个经济事业单位,似乎是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实业公司。
”〔3〕为了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地方政府除了继续充当提供公共产品的行政组织,并提高供应公共产品的效率的同时,也会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便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利益驱使各个地方的竞争日益激烈起来。
在有效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前提下,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助长政府结构的政治行政和司法性企业家精神,从而创造地,预先主动地加速生产力的增长,增强着竞争力。
”〔4〕同时中央政府采取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造成不同区域间增长反差明显,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诱导作用。
“在中央政府的“不同政策供给”的诱导下,各级地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产值意识、速度攀比情绪和旺盛的投资冲动。
”〔5〕中国地方政府的不良竞争导致的消极后果一定程度的地方政府竞争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如市场中公司之间的竞争一样,也许可能通过引致自我调整倾向产生实际利益,结果对于整个体制中运行有效率的解决方法产生压力。
”〔6〕“地方政府是连接中央治国者的制度供给意愿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7〕中部六省分头突围,各自投靠东部的三大增长极虽然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中部区域内部缺乏分工,加剧了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抵消了各自的努力。
长此以往,本地区就会失去区域特色,无法形成区域合力,无法建立起属于本地区的次级增长中心和增长极。
要实现中部崛起,并使之成为我国又一个增长极,就必须树立加强合作,实现“双赢”的理念,强化本地区区域力量的整合,构建良性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增强和放大国民经济的整体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区域的整体起飞。
综述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省与省之间的水平竞争对于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影响。
就中国的政体而言,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才是我国现阶段推动转型进程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方政府的利益、权限或政策空间越大,其在与同级政府的横向竞争中就越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改革后在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的基础上,中国的政府体系确实可以纳入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但相对于完全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明确的公共物品供给者的理想假设来说,中国政府的职能显然远非如此单一。
尤其是转型期,政府职能正处于艰难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的公共职能与自利意识同时增强,政府行为的多目标特征更为明显。
在产品市场上相互割裂,形成所谓的“有多少个地区就有多少个市场的“诸侯经济局面;在要素市场上限制劳动力(主要是人才) 和资本的跨区流动,形成区域要素壁垒;在政治市场上以计划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公平为背景,进行自利色彩极浓的制度竞争,从而形成一方面因强化旧有制度中的有利因素而产生制度刚性,另一方面为获得先发优势而积极进行制度创新的双轨做法与趋势。
总而言之,从经济转轨尤其是分权化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我国转型期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事实和现象。
如何以区域公共管理的整体视角来考量中部六省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实质及其发展趋向,以合纵连横的双赢思维来指导合推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实践创新,这也许能为破解当前中部崛起的困局提高一个良好的思路与平台。
[参考文献]〔1〕陈瑞莲,张紧跟.论区域行政研究〔J〕.公共行政,2002(5):74〔2〕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4-25.〔3〕甘阳,崔之元.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122-127.〔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4.〔5〕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型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5):24-30.〔6〕文特森,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1):46-50.〔7〕邹东涛.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