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禁苑区 北部为政治禁活宫动区区
邸府区
南部为经济活动区
2.2 道路采用
传统的经纬涂 制,东西一条 干道通(迎春 门—金明门), 南北向有三条 干道。东西干 道与中轴线干 道丁字相交于 宫门前,并建 有三座止车门, 形成一个关闭 形的广场。
2.3 水 系 及 园 林:城中的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 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 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 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 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 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 还考虑了安全问题。
但是由于改朝换代,便革也多,在个别地区的特定 条件下,也出现了像曹魏都城邺城这样的杰出的城市 规划。
社会经济发展脉络
1.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 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
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政治混乱
2.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 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 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1)市 场
这块画像砖 反映了汉代 城市中市场 的格局。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2、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
2011中国城市建设史(1)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半坡、姜寨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 周朝
丰京及镐京、王城及成周(陪都制开始)
《周礼》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 城市的起源
4000~3000.BC
王权促使村庄向城市的转变 • 夏朝 偃师二里头 • 商朝 郑州商城、尸乡沟商城、殷墟
“城以盛民”的思想的先进性
体现
超越诸侯城规模界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3) 城市的形制 正方 反方 《周礼·考工记》 “方九里,旁三门”的规整形制;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淮绳” ,《乘马》
重地利,讲实效,崇尚自然
体现
城市多为不规则形 (春秋战国时期)
丰镐两京,隔水相望,一桥飞架,近在咫尺
b. 板瓦
丰、镐京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 王城及成周(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 地点
王城(洛邑)/洛阳城西涧河东岸
成周:白马寺附近
管制“殷顽民”为由
建设背景
王畿之伊洛及关中
陪都制度的开始
王城特征
不太规则的方形 与“方九里”面积相同 “王城居中”
诸子百家争鸣
老子及管子、墨子的思想
第一章 我国殷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城市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城市概述
(1)第一阶段:“违规建城”(春秋初期及中期)
(2)第二阶段: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末期至秦汉) 新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及墨子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城市规模及数量
新型城市类型出现 (秦汉)
城市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位置
• 一般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 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 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规模
• 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 集。
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 各时期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及其理论著作
教学难点
古今中外各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
讲授方法
以讲课为主,讨论为辅
参考文献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2
钟纪刚.《巴黎城市建设史》,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2
绪论
城市发展建设史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理节点上(一个或多 个的具体城市),在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起,经过从古到 今,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下,其 所兴衰演替的过程。
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地位和要求
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城市 历史与理论以及西方城市历史与理论两部分。
•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第三条是实质,第四、第五条是基础 和保证。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形成
夏朝后期城市形成的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址
商朝城市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河南偃师二里头Leabharlann 号宫殿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西周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2
4、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
5、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 居民仍聚族而居。
6、城垣都具有“卫君”(含统治阶层)的性质,而不是为了保卫邦国 中全体成员的安全。城垣并非构成夏商西周三代都邑的必要条件。
3)转型期
1.时间: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 长足进步。 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 步发展,导致其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 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5、城市性质的转变。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 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 要素之一。 6、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 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居住形态的变化: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城郭内以 “里”为居住单位;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 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
(1)、转型期的代表城市 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
特点:
1)是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的。
2)出现了“内”、“外”城。
3)建筑技术几建筑材料进一步发 展。
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我国著名文学家刘邵 在<<赵都赋>>中写道, 赵王城,"百里周回,九 衢qú 交错,三门旁开, 层楼疏阁,连栋结阶。
1)平面近似长方形
2)北城墙长约1690米,
西约1700米,南、东约1870 米,周长近7公里。 3)城内外包括宫殿、平民住 宅、手工业做坊、墓葬区等。 4)奴隶主住宅及城墙出现了 “版筑墙”。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
中国城建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城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制度产生背景】1、社会伦理。
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
【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经典课件: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中国部分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内容框架
2.1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2 我国城市的产生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1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1.1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发明;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聚 族而居形成原始居民点——聚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期逐渐解体,过渡到奴隶社会;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1 夏朝后期的城市(前2070—约前1600)
1.宫殿基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 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2.宫殿座落在整个遗址的中部,由堂、庑、 门厅等单体建筑组成,此外还有平坦的庭 院。
.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交换频繁—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现象—主人和奴隶、剥削 和被剥削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奴隶制国家产生—城市产生……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2 我国城市的产生
2.2.2 城市产生的条件与动因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2 城市的产生
2.2.1 城市产生的时期
• 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 末期;
• 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 前2000年)
• 从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 朝前期,其间经历了数百年。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周公、召公当时的规划方法是“相土”法,即“审视和勘察”,这是有古代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观念综合发展的一种处理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建设方法,建立在关于自然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其过程还深受宗教、祭祀影响。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遗址
三、夏朝城市(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禹都阳城,南面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开创夏朝,阳城位于河南登封县内,嵩山南麓,成为记载的古代第一个都城。体现了原始的“相地”方法。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诞生背景: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测量土地,疏通河道,人民开始居住在平地上,种桑养蚕,播种粮食,安居乐业,形成城镇居民点。
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居住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穴居、巢居)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
○新石器时代出现村落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第二节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夏代共17个帝王,迁都10次。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1、测量技术提高,禹“随山刊木”
2、农业进一步发展
3、原始的天文、授时技术的发展——夏历
○夏代出现了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活动——筑“坛”。“坛”本意是高形的台。
○由于古代宗教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社稷变为祭祀的建筑,影响有两点:一是形成了原始社区组织(community),即中国封闭院落居住单位细胞的最初原型。二是逐渐演变形成了古代的坛庙制度。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 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 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
中外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
2021/2/2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 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 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 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远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的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的形成
社会第一次分工促使社会居民点的形 成,而第二次的分工则促使形成了最 初的城市。
城市的产生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的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 市之制,简而不伙,约而不费,故不以屡迁为劳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有关。据 史料记载,夏代有六次迁都。 夏代的生产力低下,当时国土洪水泛滥,社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争取生存 权,城市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且第一代帝王对山川的有效治 理。
周代城市建设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周—隔水相望的丰京、镐京。 “两京度”—保留旧城,附近另建新城,一座都城两个不同的功能分区 •概况 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河两岸,西周王朝都城。《诗·大雅·文王有声》记载:周文王“作邑于丰” ,又其子发——武王营建镐京。丰京在沣河以西,镐京在沣河以东,两者隔河相望。丰京遗址面 积约6万平方公里以上,镐京遗址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共10多平方公里,包括客省庄、马王 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 • 建筑 丰京遗址的北部,马王村和客省庄一带,发现夯土基址建筑群。基址成组布置,已发掘和探明 了14座。4号基址最大,平面呈“T”形,面积1800多平方米。使用年代为西周早中期之交至晚期 偏早阶段。 镐京遗址的北部,斗门镇官庄村、花园村一带,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群基址。在东西长3公里 、南北宽2公里的面积内,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建筑基址11座。5号宫殿最大,夯土台基面积3300平 方米,宫室朝向东南,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居中,两翼为对称的附属建筑,建筑面积 2800平方米。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 以上两个大型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丰京和镐京的城市中心区域提供了线索。 • 道路 在丰京遗址群区域探出一条10米宽的大路,已探明的长约200米。 • 设施 陶质水管铺设的排水设施。 • 作坊、窑藏和墓葬等 ——张家坡、马王村、新旺村有多处铜器窑藏。 ——张家坡、客省庄、普渡村发现较为集中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 ——洛水村、张家坡、新旺村、普渡村等处发现制陶、制骨作坊。 • 总体格局——“一城两区” 文献和考古材料表明,整个西周时期,丰镐并用,同为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际上 可看作是一座都城的两个区域。西周末年,由于戎人入侵,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遂被放 弃。
中国城建史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共25页文档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ND
中国城建史中国城市的产生 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展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与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从起源初期的简陋、原始到后来的繁华、庄严,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概述古代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原始而朴素的城市与建筑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城市与建筑还处于比较原始和朴素的阶段。
在城市方面,战国时期的都城,如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规模尚小,城墙简陋。
而古代的农村社会则更为常见,农民们在河流旁边修建简单的房屋和农田,形成了村落的雏形。
在建筑方面,古代中国的建筑主要以家庭住宅为主,以木材、泥土等天然材料为建筑材料,形式简单而实用。
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有楚腴、鲁缶、郑墩,这些建筑风格以木构作为主要特点,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实用主义精神。
二、秦汉时期:宏伟壮丽的城市与建筑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力强盛,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城市方面,秦朝修筑了长城,连接了北方边防,并在各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
而汉朝时期,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成为一个繁荣的时代。
在建筑方面,秦汉时期的建筑追求宏伟壮丽,体现了皇权威严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典型的建筑有宫殿、陵墓、寺庙等。
宫殿建筑如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洛阳白马寺的白塔,都采用了大规模、高大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三、隋唐时期:繁华炽盛的城市与建筑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代,城市与建筑发展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人口达到数百万,城市布局规划合理有序,市区繁忙繁荣。
在建筑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和佛教寺庙为代表,体现了隆盛富庶和文化繁荣的特点。
典型的建筑有大明宫、小雁塔、法门寺等,这些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细,雕刻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
四、宋元时期:精致与雅致的城市与建筑在宋元时期,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精致与雅致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中国城市的形成
1.3.1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同今天设市、设镇需具有一
定规模额标准一样。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
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技能。 3).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课程特点及要求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内容共分八章,系统地阐述中国城市
发展与建设史:从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一直阐
述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分别对各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背景、特点,重要和典型
城市的建设布局、功能演变等作较详尽的归纳与
提示,对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的发
战国时期城市的大量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的统
治地位也由此大大的巩固起来了。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周王朝自身也
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1.4.2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
1.3.3商朝城市
1.4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1.4.1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
也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
潮的朝代。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由
于纷封制的结果,便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
心,也就是出现了许多城市。这对当时尤其是以后春秋
原始社会时期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
也并不是必然会发展为城市,但是可以从中探索
到城市的最初形态。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再于集中,
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
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质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才为城市的
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点成为城市的基础,
如郑州、安阳、成都、南京等古老城市均发现有
黄河下游山东滕州西康留城址,章丘城子崖城址,
城子崖以东各相距约50公里的邹平丁公、淄博田旺、寿
光边线王三座城址,以及鲁西平原阳谷县景阳岗城址等;
1.2.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 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 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 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 会文化的中心。
2)考古发掘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随着对探索夏文化等考古工
作的深入发展,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
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先后
都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城市遗址。如:
黄河中游地区河南郑州西山城址,淮阳县平粮台城
址,登封县王城岗城址,辉县孟庄城址,郾城郝家台城
址,安阳后岗城址等;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尚简单,因而分区也
很简单。对人来说,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当然是
生与死的区别,因而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址及墓葬
地的区分。从西安半坡村遗址就可以看到这种简
单的分区。
半坡村遗址已发掘面积 南北300余米,东西200余米, 分为三个区域:南面是居住 区,发掘有46座房屋;西北 部是墓葬区,有墓葬250多个; 东北面是烧制陶器的窑场。 居住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 一道壕沟隔开。
岩洞在我国贵州、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地均 有发现,天然洞穴是当时被用作住所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 式;地势高亢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 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 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 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聚居点的遗址。
1.2中国城市的产生 1.2.1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
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
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 期(公元前3000年――2000年).
1)史书记载
在《周礼》、《尚书》、《左传》、《史记》等早期文 献中,都有关于三皇五帝建都的片断记载。南宋郑樵 《通志、都邑略》对其作了整理,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三 皇五帝之都的地点。
展与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等作简单的阐明,最
后对中国城市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二、本课程要求
1、课堂要求 2、作业要求 3、考核要求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1.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 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1.1.2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目前我国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点已 很多,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现,总数达1千余处。归结 当时的居民点,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位置 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选在背山面水的高
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 取水,又防备水患。如西安附近沣河中游长约20公里 的河岸上,分布的原始居民点有13处之多。
2)规模 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
和居住也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 内就发现村落69处,最大的遗址达20多万平方米。内 蒙古赤峰东八家石城遗址,东西约140米,南北约160 米,(面积2.24万平方米),分布有80多处居民遗址。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这一时期原始居民已普遍建筑房屋,并且比较密 集,成群成片。由于全国南北各地气候、地形、材料 等不同,房屋建造方式也各种各样,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 桩上建筑。
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技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
以及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这是和第1条标准相联系的评判
标准。
1.3.2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