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7T14:02:0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熊晓滨1 姜绍伟2 [导读] 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熊晓滨1 姜绍伟2(1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 264006;2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50076)【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073-02

【摘要】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中药药性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配伍、炮制可降低药物肝毒性。掌握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对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

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重视和正视中药的肝损害,探讨中药的肝毒性,对深入开展中药肝损害研究及防治,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

中草药所致的肝损伤没有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可逆转。据文献报道[1],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有: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麻黄、何首乌、苦楝子、川楝子、苍术、金不换、番泻叶、槲寄生等。

2 引起肝损害的中成药

中成药引起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肿大[2]。中医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壅盛、蕴蒸肝胆;湿热内蕴、肝脾失调两型。实验室检查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但不乏以ALP和谷氨酰转移酶(γ2GT)明显升高的胆汁淤积型肝炎。

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以壮骨关节丸报道居多, 其次是治疗皮肤病的克银丸、消银丸、消银片、消癣宁等,其他常见中药复方[3]如小柴胡汤、复方青黛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天麻丸、润肤丸、脑安、益脑宁、脑力衰、消石丹、复方咳喘散、化淤丸、松刚益肝丸、昆明山海棠、消渴丸、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等多有报道。

3 中药药性与肝毒性的关系

宋秉智等[4]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寒性、热性药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苦味、辛味两类药物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归肝、脾、肾经三类药物的肝毒性明显偏高。由于中药的药性是通过推理、感官功能证实和临床经验验证得来的,因此中药的药性对肝毒性可能有直接的影响。

4 中药有效成分与肝毒性的关系

中药发挥药效或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含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其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集中[5],并且含有碱类、苷类成分的药物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含有其他成分的药物[4]。

5 肝损害中药的减毒研究

5.1炮制减毒:常用的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有净制法、浸法、漂法、清炒法、加辅料炒、沙烫法、复制法、去油制霜法、水飞法、煅法、焙法、提净法等。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多种,其配伍减毒的机制也有多种。如川乌头加水、加热或蒸法、煮法,促使其毒性成分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水解,水解产物苯甲酰单酯和乌头原碱的毒性较少,以此来减少川乌头的毒性。大戟中所含有毒的三萜类化合物与酸作用后的衍生物可消除其刺激作用,故大戟经醋制后,即可解除该物质的毒性[6]。

5.2配伍减毒从古至今,“相畏”、“相杀”都是在复方中应用毒性中药配伍减毒的根本依据,使用配伍减毒可提高应用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代研究不仅吸收了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而且又有许多创新。

如苍耳子的肝毒作用机制是抑制了机体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酶系和非酶系,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引起细胞损伤,而配伍黄芪后,因黄芪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内降低MDA的含量,且可提高GSH-Px和GST的活力,从而降低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7]。

6 正确认识中药药物性肝损害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具有药物的双重作用,即在治病的同时产生毒副作用。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认为中药是天然药材,没有毒副作用;也不能因为科技的发展,对中药的毒性研究发现的越来越多,就夸大它的毒副作用而禁止使用。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中药毒性,引导人们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第一,现有文献所载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多为中药的生药研究,而临床所用中药多为炮制过的中药,其毒性成分含量降低或化学结构改变,其毒性作用已减弱或消失。第二,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讲究辨证、动态地看问题,而单味药研究的孤立、静止、片面性与中医治则相违。中医经过几千年来用药经验的积累,有着严格的配伍用药规律,“十八反”、“十九畏”就是良好的经验总结,另外中医配伍用药有些不但能减毒还能增效。第三,合理使用中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服药的剂量过大,还是服用的时间过长,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都会增加。临床医生一定要合理、规范用药,结合病人体质、年龄、病症、病情辨证施治。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通过合理的炮制、配伍、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来降低或消除毒性,就能够使中医药发挥其独到的治疗效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一凡,蔡皓东.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999,1:27-32.

[2]金安萍.黄药子引起肝功能异常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77.

[3]邓培媛,傅琪.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8,7:142-145.

[4]宋秉智,施怀生.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1):18-19.

[5]丁涛.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4.

[6]刘树民.中药药物性肝损害.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59.

[7]刘树民,姚珠星,张丽霞.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1):17-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