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文学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30年代文学类: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
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
时间:1931主要成员: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主张:倾向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刊物:《光明》《战地》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名称:新感觉派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时间:主要成员: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主张:新感觉主义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1第 1 页共8 页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代表人:沈从文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
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
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
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
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国统区文学创作1.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
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3.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
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解放区文学创作1.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
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2.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
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中国现代文学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中国现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40年代文学由国统区、、沦陷区和四个区域文学构成。
2、因提出现实主义的精神核心是“揭露民众的精神奴役”而在在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内引发了一场关于问题的论争的作家是。
3、被称为“中国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小说是由创作的。
4、40年代以悲情武侠著称的小说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5、老舍小说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构是,分为、《偷生》与《饥荒》三部。
6、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是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及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的语言风格。
7、40年代“野草”派杂文创作中的重要作家有、。
8、路翎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9、较早将上海“八一三”事变的战斗实况写成报告文学的作家是,代表作品如。
10、李季的代表作是叙事长诗,采用了陕北民歌的体式。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30年代“现代派”的主将诗人是:A 艾青B 李季C 臧克家D 戴望舒()2、以下作家中属于“后期新月社”的是:A 何其芳B 戴望舒C 陈梦家D 朱湘()3、话剧《孔雀胆》、《南冠草》的作者是:A 郭沫若B 曹禺C 田汉D 夏衍()4、苏青写现代女性挣脱家庭成为职业妇女经历感受的长篇小说是:A《风萧萧》 B 《结婚十年》 C 《蚌》 D 《上海的早晨》()5、30年代标志丁玲创作转折的标志性作品是:A《韦护》 B《水》 C《母亲》 D《我在霞村的时候》(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作家中属于30年代京派作家的有:A 鲁迅B 废名C 施蛰存D 萧乾()2、下列作品中属于海派文学的有:A《春阳》 B《包氏父子》 C《公墓》 D《沙菲女士的日记》()3、以创作被称为“现代罗曼司”的都市大众传奇小说的作家是:A 张爱玲B 徐訏C 无名氏D 苏青()4、下列小说人物中出自张恨水作品的有:A 范柳原B 吴荪甫C 金燕西D 沈凤喜()5、下列诗人中属于七月诗派的有:A 艾青B 冯至C 穆旦D 田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红色鼓动诗2、文协3、沦陷区文学4、战国策派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赵树理小说创作对民族形式的探索及其对新文学的贡献。
40年代文学小说1
二、钱钟书
• (一)钱钟书简介 •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
聚,江苏无锡人。 • 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年)、长篇小说《围城》(1947 年)、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年)、 学术著作《宋诗选著》、《管锥篇》等。
• 爵青的《欧阳家底人们》。
• 冯至的历史诗剧:《伍子胥》。
• 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结 婚》等。
• 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文化小说的路子,《复 仇》、《老鲁》、《鸡鸭名家》
• 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
• 夏衍的《春寒》
17
• (四)通俗与先锋——都市新小说 • 予且的新市民小说 • 张爱玲(1920-1996):见后。 • 苏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 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 • 徐訏的《鬼恋》、《风萧萧》 •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
22
• 5)小说的艺术特点
• 学识与智慧:小说是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大文章,被 称为“学人小说”。语言博喻多讽。
• 象征与讽喻: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整体象征寓言。 • 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智慧的讽刺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
四十年代文学
1
• 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
• 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 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文学自 觉的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使命,战争与救亡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 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 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 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 本阶段文学的区域化特征很明显,可以分为:国 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 (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 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近现代文学 40年代小说
财主底儿女们
写的是苏州首富蒋捷三一家的分 崩离析。财主的儿女们在大时代 浪潮冲击下的苦难心灵历程。 小说主要人物: 苏州首富蒋捷三及三个儿子: 蒋蔚祖 蒋少祖 蒋纯祖
《财主底儿女们》
小说的背景:从“一 ·二八”到“七七”事变。
小说的主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
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
蒋纯祖的形象:从追求理想到碰壁再到狼狈而逃,最
后病逝。蒋纯祖的生命之路一部分是现实的,社会性的,又 有一部分是纯个人式的、心理的,他仿佛穿行在人世间古往 今来能遭遇到的崇高和卑下、抗争和败退、正义和邪恶、理 性和疯狂、生存和死亡之中,感受了一切,领悟了一切,最 后被作者在大时代中送上死路。这个人物从社会层面上可以 看作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没 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极度 动乱的世界上对生命的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
二、文学风格
远离文学主流,以纯粹个人化的人生体验和 文学理念进行创作,形成独特的讽刺文学风 格。
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洞察了人生的虚 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芸芸 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三、《围城》
1、情节:以方鸿渐的三 次旅行结构情节,围 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 两个地方展现了其留 学、恋爱、求职、婚 姻等人生过程。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三记”(《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
艾芜《山野》《石青嫂子》
吴组缃《山洪》等。
Hale Waihona Puke 3、文化分析小说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沈从文《长河》 巴金《憩园》《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师陀《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等。
15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p5
1、抗战初期(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 抗战初期文学在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
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战斗精神和普遍高昂 的爱国热情,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盛极一 时。
p 14
4. 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1945年11月,茅盾的《清明前后》和夏衍的
《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反响强烈,《新华日报》 为此组织了讨论,茅盾作品之主题和选材都有强烈 的现实政治意义,但艺术明显不足,而夏衍的则正 相反,艺术上颇有特点,但却和现实政治有一定距 离。王戎等人著文否定《清明前后》的“唯派政治 倾向”,何其芳等人批判《芳草天涯》的“非政治 化倾向“。冯雪峰发表《题外的话》,反对将政治 性和艺术性割裂开来。何其芳则根据《讲话》精神 对其进行驳难。
p8
基调:凝重、深沉的格调 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
情诗。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较前有了发展, 由注重短期效应的轻型作品发展为苦心经营 的有历史感的作品。
p9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 月)。 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不可救药,民主运动的高 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文学上的直接反 应,便是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杂文、 讽刺诗和讽刺喜剧,在埋葬旧世界,迎接新中国的 前夜,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同时,解放区文学 和世界进步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以及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也对本时期国统区文学发生了重大影响, 前者推动着国统区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向民族化和大 众化迈进,后者则分别对两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 —“七月派”和“九叶派”产生影响,显示出文学 在向革命化、民族化迈进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化、 现代化的潮流靠拢。
15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p 15
5.1945-1949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长期论争 论争始于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 发表的文章《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舒芜的 《论主观》同时发表。胡风的主观意图是反对文学 创作的教条主义,公式化倾向,推进现实主义的创 作风气,他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舒芜从哲学上支持胡风的观点,他把主观提到决定 性位置,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引起了普遍批评。 何其芳、冯雪峰、乔冠华等都有文章批判他们。 1948年,胡风又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进一步阐 述自已的观点,对批评文章,一一加以反驳,论争 到建国前结束,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p 13
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这一讨论于在1939-1941年间,国统区、 解放区都进行。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 族形式的来源,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 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一再 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 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的形式代替 中国作风,是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 反对的一方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 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 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 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40年代文学思潮
p1
4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指 从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 日)的12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
p2
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国土被分 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 (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伪 统治下的沦陷区和上海英法等外国租界 的孤岛四大部分。文学也因此构成国统 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 岛文学。
p 12
2.文化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战国策” ,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是一个 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而是一个政治、哲学、 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以汇集 于西南的一些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为代表。 他们在昆明创办《战国策》,于昆明共出17期,在 重庆创办《大公报·战国》副刊共出31期,他们的 哲学基础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他们声称 当时是战国时代的重复,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 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大母题”。他们着重宣扬 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观唯心论,鼓吹自我中心, 强调心灵表现,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这一派中只有陈铨是作家,剧作《野玫瑰》是其代 表作。
40年代小说概述
面对自己:
在抗战旳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 分子旳苦难历程,于是出现了当代文学史 上又一种知识分子题材作品旳创作高潮, 产生了路翎《财主底子女们》、夏衍《法 西斯细菌》等作品。
美学特点:都自觉地追求历史感,具有史诗
性品格,这一时期旳文学在审美风格上具 有沉郁、凝重、博大旳风采。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 : 文学旳主题和题材大致上沿着前一时期旳 开拓继续发展,而又更集中于两个领域: 对黑暗旳诅咒与对腐朽旳现实政治旳否定, 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旳自我反 省与历史总结。
转向历史:
★或者从漫长旳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脊梁, 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 作为现实旳借鉴,由此也形成了以郭沫若 《屈原》为代表旳历史剧创作热潮;
★ 或者从生活旳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老式、 民族性格旳优劣得失,萧红旳《呼兰河 传》、老舍旳《四世同堂》、曹禺旳《北 京人》、《家》都是这么旳代表作。
各类题材、体裁旳作品几乎都笼罩着时代大 转折时期特有旳气氛:紧张、愤激、嘲谑 和痛苦,希望、待、焦躁和不安,从而 呈现出繁复旳音响,但依然能够看出挖苦 旳主调。突出旳体现是挖苦暴露性旳喜剧 增多。
如丁西林旳《三块钱国币》、陈白尘旳 《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 官图》,宋之旳《群猴》 。其他文学题 材也大都突出显示了以挖苦为主要手段 旳喜剧性色彩,如小说中旳《围城》、 张恨水旳《八十一梦》,诗歌中旳袁水 拍旳《马凡陀山歌》、臧克家旳《宝贝 儿》等等都是明显旳喜剧性作品。
二、国统区文学发展概况:
国统区文学创作是40年代文学旳主流。
●在不同旳战争阶段,文坛旳变化巨大,呈 现出不同旳基调和风貌。
●抗战早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
40年代文学
国统区文学思潮
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机关刊物为《抗 战文艺》,由老舍主持,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
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 入战争现实生活。实现了文 艺界的大联合,是现代文学 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文艺 界的大联盟。它标志着文艺 界
沈从文支持梁实秋的观点,
又发表《文学运动的重造》
但是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
学所取得的价值,又发表了 《文学之贫困》
(五)对“战国策派”的批
评
“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出 现的一个综合性团体,但是 他们主张的“盛世文学”遭 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
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于1943年发表在《解放 日报上》
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之下组成
了最广泛的的民族统一战线。
一、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文学大众化”的倾向,40
年代初关于“大众化”问题 的阐明。
向林兵《论“民族形式”的
中心源泉》,认为是“民间 形式”。
对立观点:葛一虹《民族形
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的 “民间形式”么》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 论争
(一)在解放区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 前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 潮流” 周扬的《文学与生活漫谈》
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
批判小生产者的习气和作风。 杂文《三八节有感》《我们 需要杂文》
(二)国统区
1945年围绕着茅盾的话剧 《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 《芳草天涯》展开座谈。
(三)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
评说20世纪40年代文学发展状况
评说20世纪40年代文学发展状况20世纪40年代作为中国近现代大动乱时代的一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融会交融的十年,无不体现出它的纷乱与不平静。
由于1937—1949年长达十余年的战争,40年代文学也必不可免地受到这战火的影响。
这一时期,抗日救亡的现实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时代文化发展中民族意识的强化,促成了抗战文化的产生,影响文学向民主主义靠拢。
但就另一方面来看,民族矛盾的突出与深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的政治力量对立的格局。
民族矛盾与政治对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和排斥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这一切也促成该时期文学复杂性的发展。
谈到文学的复杂发展性,则不能不谈到它复杂发展的两种态势。
第一种是文学复杂的分布态势。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国土实际上被战争分割为国民政府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和上海英、法等外国租界的孤岛四部分。
其中,国统区文学是指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创作。
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
首先是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期间,出现了大量以救亡宣传动员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则以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为基本基调。
第二,武汉失守之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期间的文学创作也转为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阴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艰难,探寻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第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讽刺为主的文学作品。
相对于国统区抗日救亡文学以及讽刺文学的描画,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则以对新社会制度、解放区的人民为对象,运用明朗朴素的基调探求文学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而沦陷区文学则是指沦陷区的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作。
他们的创作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则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和发现。
至于孤岛文学,它指的是上海沦陷为“孤岛”之后,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者们所创作的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
40年代小说概述
毛泽东强调文艺不能脱离政治,不存在为艺 术而艺术是正确的,但提出文艺必须从属 于服务于政治往往被理解为文艺为政治任 务服务,宣传党的具体政策,《讲话》之 后作品不注意刻画人物的个性,作家放弃 了自己的独特思考,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 的倾向。
编辑课件
在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问题上,把 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同起来 采取简单否定排斥态度,是不对的,造成 了文学史上创作题材的狭隘性,把农民身 上落后意识也加以美化。
第九讲 40年代小说概述
编辑课件
◆四十年代的文学局面 四十年代文学指的是1937年“七七事
变”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 段时间的文学。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十二年时间都在接连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中 度过,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至大,如 果把第三个十年的文学称为战争中的文学, 虽嫌笼统,但亦无不可。
编辑课件
一、抗战后中国政治地理的划分: 抗战后中国政治地理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国统区:中国国民党统治区 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区(东北、北平和上海地
区) 此外还有一个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日军占
据上海,租界处于被包围之中如同孤岛, 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 这个时段、 1944年9月-1949 年9月) : 文学的主题和题材大体上沿着前一时期的开 拓继续发展,而又更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 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以及 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反省与历 史总结。
编辑课件
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几乎都笼罩着时代大 转折时期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 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和不安,从而 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但仍然可以看出讽刺 的主调。突出的表现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 增多。
40年代文学
(一)题材
1.面对现实,深入揭露阻碍抗 战,阻碍民族更新的现实黑 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的痼疾。 代表作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茅盾的《腐蚀》
巴金的《第四病室》
2.转向历史。从民族历史中寻 找民族脊梁,总结民族历史 的经验教训,从生活的再现 中去探讨民族文化的传统,
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
萧红的《呼兰河传》
(二)以徐訏、无名氏为代
表的后期浪漫派 1.徐訏 1936年发表中篇小说《鬼恋》 《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 病患者的悲歌》
1943年中篇小说《风萧萧》
发表。
徐訏小说的创作特点
1.具有明确的大众意识,善于 编织奇幻、缥缈的传奇故事,
多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
2)徐訏小说心理体验层面
丰富。
40年代文学
国统区文学思潮
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机关刊物为《抗 战文艺》,由老舍主持,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
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 入战争现实生活。实现了文 艺界的大联合,是现代文学 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文艺 界的大联盟。它标志着文艺 界
岛”文学)
(一)苏青(1914年~1982年)
用女性的笔触描写男女间的 情事。
原名冯和议,字允庄,早年
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冯和仪, 后以苏青为笔名,上世纪40 年代,上海日据时期与张爱 玲齐名的女作家。浙江宁波 人。也是小说家、散文家、 剧作家。
代表作品
《结支持梁实秋的观点,
又发表《文学运动的重造》
但是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
学所取得的价值,又发表了 《文学之贫困》
(五)对“战国策派”的批
《简论四十年代文学的特点》
《简论四十年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回顾4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时期成熟的研究论著特别多,整体水平达到了20世纪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集中发展、深化时期。
它的特征也相当明显,表现为四个方面。
以是研究格局的变化。
40年代文学主要有四种形态: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
从文学史上看,国统区文学整体呈现出开放的现实主义特色,并集中于两个领域:首先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其次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从作家的创作内容看,里面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但仍可看到讽刺的主调,突出的现象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蜂起。
具体有四种形态:小说、戏剧、诗歌、杂文,通过对主要作家的阐述,以点代面地呈现出国统区讽刺文学的全貌。
极具特色的是,文章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且通过许多途径迅速及时地反映出人民的爱憎,喊出人民的心声;符合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具有大众化的讽刺幽默艺术特征;文学风也格十分多样化。
它的兴盛当然脱离不了社会的现实黑暗和高层内部丑态百出;以及民众讽刺意识的空前凸现;高压统治下作家们开始迂回言说的方式;这都是导致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发展极为迅猛的原因。
国统区讽刺文学具有独特价值:切中要害的战斗作用;勇于剖析民族的痼疾,勇于批判的可贵文学精神;充实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而解放区文学的总特点是审美意识与主题意蕴的现实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问题形式的大众化,创作的基调为明朗、素朴,表现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
作家们很少再写以往新文学中常见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甚至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揭露,所替代的是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
解放区文学叙事中主题表现在革命伦理,而这一时代对解放区文学赋予了更不一样的革命论理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政治、哲学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承载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
从战争年代中悲壮抗争的题材到解放后的文艺教育,40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由于中国大地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有大量的抗战题材创作,如《暂别江南》、《红岩》等,描写了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和质疑过去的旧思想、旧文化,倾向于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鲁迅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对文学表达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40年代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和创作手法。
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基础上,冯唐、石泰峰等作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注重情感和感官的表达。
此外,代表作家迪话徐笛、徐朗、郁达夫等在作品中运用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
鲁迅的文学理念对4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强调批判和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他的文笔简练、生动的创作风格也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精神和思想对40年代的作家们起着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作品既承载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光荣,又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它们既表达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勇气和创造力。
4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此外,《讲话》还论述了党的文艺 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 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 问题 —— 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指出 了延安文艺界“严重地存在着三风不 正的东西”,“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 的整风运动”。
《讲话》具体针对解放区文艺工作 者与工农兵群众结合问题,文艺工作 者如何适应解放区环境问题和解放区 文艺工作中发生争论中所存在的各种 糊涂观念与错误认识问题,就文艺思 想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服务于政治”。 •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 首先是工农兵, “我们的文学艺 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为工农 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 所利用的”。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 惑的几个理论命题:
{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 简述
延安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思潮(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般统称为“解放区文学”) 的生发环境,既与解放区的创建、巩固、 发展休戚相关,又与解放区文学所形成的 延安文艺思想的确立、泛化的过程有关。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 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地文化界大体有三种文化观念的存在: 1、政治的文化观念(属于中国共产党核心 领导层的文化观念)。
2、知识分子文化观念(具有的超前性特 点) 。
3、农民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有着难以剥离的一体性)。
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所召开 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 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 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人 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由老舍支持“文协”日 常工作。 “文协”出版 会刊《抗战文艺》
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
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40年代讽刺文学指的是1937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23日这一历史时期的讽刺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关于讽刺文学的论争、思潮和所有讽刺文学派别的作家的讽刺性文学创作。
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者内部的利益纷争,成熟的现代文学生产体制,为讽刺文学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40年代讽刺文学根植于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土壤,发扬现代文学第一二个十年的讽刺精神,接受外来讽刺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出色成就。
它经历了勃兴阶段、发展阶段和繁盛三个阶段。
40年代讽刺文学的生成是媒体、创作主体、统治者(在朝或在野)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讽刺文学场的建构正是建立在以上各种力量对讽刺文学的拒绝、干预或“借力”的较量之上的。
与文学场的建构相呼应,40年代讽刺文学合法性的理论谋求主要表现为小说领域的“暴露与讽刺”、杂文领域“曲折隐晦”讽刺笔法、戏剧领域的现实与夸张等问题的论争。
场域的建构与理论的论争为讽刺文学的生存提供了某种合法性,促进了这一文体的繁荣发展。
时评性及其超越是40年代讽刺文学创作主体、经营组织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时评性主题、人物与事件的提炼与深化,创作主体使作品超越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羁绊,走进了文学审美的殿堂。
为排除时评对象已经施加或可能施加的政治险情,40年代讽刺文学创作主体、经营组织者联手打造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讽刺文学空间。
隐晦曲折手法和寓言、故事新编体裁的使用是创作主体的自我保护策略,寻求强硬的政治经济后台、注意刊物编排中的软硬搭配、及时让创作者改名换姓甚至撤稿、换稿是文学经营组织者保驾护航的主要手段。
社会环境所具备的内在的喜剧力量和创作主体的幽默个性与喜剧意识是40年代讽刺文学拥有喜剧性的两大前提条件。
出于人们宣泄情绪的需要,创作主体塑造了“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的喜剧性人物、设计了滑稽尴尬的喜剧性情境(场面)、运用了“一碰就响”的喜剧性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物形象
1、方鸿渐:玩世不恭,但不失热情与正直 爱情上纯洁、热情、真挚 生活中的被动、无奈懦弱; 强烈的虚荣;虚伪无聊 2、其他知识分子形象 褚慎明: 虚伪卑劣 李梅亭:道貌岸然、卑鄙下流 高松年:空洞虚无、不学无术、趋炎附势
电视剧《围成》剧照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三)“学人小说”——充满智慧 (四)风格:讽刺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第三节
七月诗派
一、七月诗派简介 二、七月诗派的艺术特点
(一)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二)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三)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胡风
绿原
曾卓
牛汉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第四节 政治讽刺诗
一、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二、臧克家的《宝贝儿》、《生命的零度》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第五节 九叶诗派
五、《邪不压正》:对流氓无产者要加以警惕
六:《登记》:对农村妇女的命运给予关注
1955年5月出版的《三里湾》插图
第二章 赵树理
第三节
一、新评书体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情节完整,故事性强 (二)单线发展,扣子艺术 (三)团圆主义,喜剧风格 (四) 言行画人,绰号手法 (五)群众语言,“说”的文学
二、与“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比较
(一)提出问题的性质 (二)问题涉及的社会生活面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孙犁的小说
第一节
一、战争环境下的人情美 (一)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二)战友之间和谐与温情的人际关系 (三)军民鱼水之情 二、战争环境下的诗情画意 (一)清丽雅致的艺术画卷的描摹 (二)欢快的节奏 (三)大自然被赋予了坚毅品格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二、作品分析
(一)审美视角:言情,或者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二)主题: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 (三)基调:苍凉
三、艺术特点
(一)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二)雅俗融合 (三)丰富的意象:月亮、镜子、墙 (四)语言特色
1、语言视觉化——色彩语言的运用 2、语言听觉化—音乐化的语言 3、古典小说的遗风 4、多种修辞手法
二、《饥饿的郭素娥》
(一)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 (二)挖掘出“原始强力”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三、《财主底儿女们》
(一)写出青年中不同的精神路向 (二)蒋少祖:
1、追求自由、解放 2、革命失败后消沉、颓唐 3、战前的兴奋和紧张 4、贪图安逸、堕落
(三)蒋纯祖:
1、积极向上 2、经历重重磨难 3、孤独地死去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一、抗战初期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四、1945年前后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 而展开的讨论 五、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第二章
第一节
赵树理
赵树理生平
一、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二局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讲话》的背景 二、《讲话》的构成 三、《讲话》的内容
(一)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对象 (二)文学服务并从属于政治 (三)普及第一 (四)表现工农兵生活 (五)文艺的大众化与民族化 (六)改造世界观
四、《讲话》的影响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格局
《名优之死》剧照陈白尘饰记者
第六章
4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况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第六章
40年代散文
第二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一、生平及其他 二、主要创作内容 (一)人生情趣的咏叹与寻觅 (二)世相人态的刻画描绘 (三)人性弱点的展示与针砭 三、艺术特色 (一) “雅”是最突出的特色。 (二)简约质朴之美 (三)广征博引,文采斐然
一、阳翰笙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 二、阿英 《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
阿英
阳翰笙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第五节
于伶、吴祖光等的戏剧创作
一、于伶 《夜上海》:梅岭春 二、吴祖光 《风雪夜归人》玉春、魏莲生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第六节
陈白尘的创作
一、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岁寒图》 二、暴露喜剧:《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
1、运用比喻进行讽刺 2、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 3、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 4、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第五节
一、生平
张爱玲的小说
(一)家庭:父亲:封建遗少 母亲:新女性 (二)少女时期才华出众;与父亲决裂 (三)香港读书期间学业被战争阻断 (四)上海阶段创作的高潮期 (五)再度香港—美国寂寞的隐居岁月;孤独地死去
课件目录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格局 第二章 赵树理 第四章 诗 第六章 散 歌 文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第五章 戏 剧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格局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
一、40年代文学特点: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并存 二、“文协”与国统区文学 三、解放区文学 四、“孤岛”文学 五、沦陷区文学
一、对战时心态的揭示 二、展望未来 三、对生存处境的思考
穆旦 王辛迪 杜运燮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况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新歌剧《白毛女》促进了话剧的民族化 三、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广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兄妹开荒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上海屋檐下》剧照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三)知识分子题材戏剧 《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三、艺术特征
(一)从小市民的生活出发,显示时代风云的影响。 (二)采取严谨质朴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三)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四)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第四节
阳翰笙、阿英的历史剧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一、背景:皖南事变 二、作品:《屈原》《棠棣之花》《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屈原》在重庆公演
《虎符》剧照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三、基本思想
(一)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 (二)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
四、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第二节
丁玲和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作品分析 以暖水屯为背景真实描写了土改运动的过程 (二)艺术成就
1、真实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村的阶级关系 2、细腻的心理刻画 3、浓郁的生活气息 4、语言细腻、蕴藉、凝练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四、反映“奴役创伤”的作品《罗大斗底一生》 五、关注农民思想转变《王炳全底道路》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第四节
一、生平
钱钟书的《围城》
(一)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二)得了庚子赔款赴英国留学 (三)学术巨著《宋诗选注》、《管锥篇》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二、《围城》
(一)主题
1、 围城象征婚姻 2、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3、人类困境的根源:心灵的隔膜
第四章
第一节
40年代诗歌
新民歌诗人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一)内容:崔二爷、王贵、李香香 (二)艺术特色:成功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二、阮章竞的《漳河水》
(一)内容:荷荷、苓苓、紫金英 (二)艺术特色:
1、成功运用了漳河两岸的民间歌谣小调 2、吸收了民歌的纯朴清新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一)作品分析 描写了东北元茂屯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二)艺术特色:
1、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2、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通过外部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4、语言单纯、明朗、简洁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第三节
一、简介
路翎的小说
(一)舅父为苏州首富 (二)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展露文采 (三)作品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 (四)重视“原始强力”
第二节
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介绍 二、诗歌创作:太阳组诗和北方组诗 三、诗歌内容
(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 (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三)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甘愿为国献身的精神
第四章 40年代诗歌
四、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世界——土地和太阳意象 (二)忧郁的诗情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 (四)自由诗体的实践者,提倡诗的散文美
沁水县尉迟村赵树理故居
第二章 赵树理
第二节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一、《小二黑结婚》:通过农村青年的恋爱故事 表现农村的变革,歌颂民主政权 二、《李有才板话》:反映农村尖锐的阶级斗争 和农村工作者的作风 三、《地板》:劳动创造财富的真理
第二章 赵树理
四、《福贵》:对破产后流入下流社会的农民 给予关注和体谅
(一)强烈的现实性—战斗性 (二)失事求似的原则 (三)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四)悲剧精神
第五章 四十年戏剧
第三节 一、生平简介 二、作品
夏衍的创作
(一)历史剧:《赛金花》和《秋瑾传》 (二)市民戏剧《上海屋檐下》
1、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2、善于刻画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3、善于创造与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 4、讲究戏剧结构,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