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总体规划
(四)文化革命时期(1965~1976年) 1. 城市规划被迫中断 2. 城市建设“见缝插针”,提倡“干打垒”精 神,建设管理无序,违章建设泛滥,城市布局混 乱。 3. 三线建设进入高峰时期
唐山总体规划
规划基本方针: 有利生产、方便生 活、合理布局、保 护环境。 规划布局:一市 三城的布局结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一、社会政治背景
1. 1949-1957,中苏友好结盟时期
2. 1958-1977 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大国对抗时期
3. 1978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中国走向对外开放
二、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进程
1. 发展起步阶段
2. 城市化波动阶段 3. 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3. 城市规划法规的建立
4. 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变革
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特点
(五)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1978~1999年)
1. 1977~1979短暂的过渡 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
2. 1980年城市规划转折
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宣告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开始、全面批判了“左”倾思想在城市规 划中的影响、明确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和开 展城市规划工作做了部署,在会后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高潮
(三)“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经济困难时期 1. “三年不搞规划”
疏散城市人口、规划技术人员下放、机构缩减
2. 许多城市进入无规划的混乱自发建设状况。
(三)“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经济调整时期 1. 国民经济建设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 城市规划方面:“设计革命化”,降低规划标准。 3. “三线”建设方针指导下的城市建设 “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分散主义”建设手法,新建 “干打垒”式的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的城市。 城市类型:集中建设的城市;工业靠近原有城镇,促 进其发展;工厂进山进沟发展,形成小工业点和工人镇。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五年内全国
经济文化建设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420亿元,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
1.一五时期按苏联模式建立起规划体制和工作程序
(三)“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大跃进”时期 1. 社会经济发展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城市规划方面:“快速规划”,“人民公社规划”, “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
3. 城市建设方面:城市迅速增多、规模扩大,工业遍地 开花、城市布局混乱,建设了许多卫星城。
建筑教育开始学习苏联经验,从此基本上建立起了 以苏联建筑教育为蓝本的中国建筑的教育体系。
2.大规模进行城市规划
对十五个重点城市西安、兰州、太原、包头、大同 、成都、洛阳、湛江、石家庄、郑州、吉林、沈阳、抚 顺、邯郸等城市进行了规划,并对150个城市和工业镇进 行了全面规划。
3.城市规划特点
①重视城市各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此作为规 划的重要依据 ②重视利用和改造原有城市基础,尽量节约资金 ③采用一整套规划定额指标,对建设标准进行较严格 的控制 ④受前苏联设计方法影响,城市总图讲究构图和城市
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开展大 规模工业建设。 全面学习苏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理 论与方法,并制定城市规划法规。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 和延续。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思想是“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 。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 建设实行同步配套。
(三)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改革开放前制约城市化的因素
①农业的制约
商品粮
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
③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④国防安全因素 ⑤文化与价值观
重工业
国防开支 重农轻商
(三)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①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②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③国家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
建筑艺术,常布置众多广场,强调对称式布局。
4.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规划没有区域规划作依托,多是就城市论城市 ②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出现了一些规 划规模过大、占地过多、定额标准过高、求新求全过 急等情况
③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建设强调“生产性建设”,只
重视工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缺乏。
④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
三、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1.初步进行城市建设
整治城市环境、住宅和居住区建设、文教卫生建设
2.成立政府建设管理部门
基本建设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
3.城市规划工作起步
1952.9建工部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1. 城市化过程经过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实现了持 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 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 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 速度快于大城市 4. 小城镇迅速崛起,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 重要的推动力量 5.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城市规划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取得成就,而且具有完善 和开拓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意义,大专院校陆续培养 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
兰 州 市 总 体 规 划
1954
包头市总体规划
包头是建国 之初发展起来的 新兴工业城市, 在国家“一五” 时期,它是以钢 铁工业为主的重 要城市,为一城 三点布局形式: 老城、新区、钢 铁工业区。新区 又可分为昆都仑 区和青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