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因此,对于世界的解释实际上从来不是完全客观的,而 是由文化构建的。
行动也需要空间定向的能力,即从一个客体 或地点转向另一个客体或地点的能力。在任 何社会,地点的名称和有意义的特点是区别 和代表空间定向参照点的重要手段。
个人为了从一个地点转向另一个地点,必须 知道他们曾在什么地方和将在什么地方。他 们也需要维持自我连续感,以至于过去的行 动与现在和将来的行动联系在一起。
个人通过这个过程成为社会成员,而且濡化是 从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在所有社会,濡化的 第一个媒介是个人出生之家的成员。起先,这 个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新生儿的母亲,但是 家庭的其他成员很快就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 用。其他成员正好是谁,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家 庭结构是怎样的。
当年轻人长成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这 个过程中来。这些个人通常包括其他亲属, 而且肯定包括个人的同龄伙伴。后者可能 非正式地归入游戏形式的群体,或可能正 式地归入同龄社团,在那些群体或社团中, 儿童实际上进行相互学习教育。
行为环境 (客体定向、空间定向、规范定向)
为了使自我意识形成并发生作用,构成自我酝酿行动的 心理场的基本定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个人都必 须认识不同于自我的客体世界。这种非自我世界的基础 是我们通常设想为各种事物的物质环境。
然而,这种物质环境在文化方面是有组织的,而且是通 过语言由符号来传递的。
第七讲 文化与人格
1690年,约翰·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一书 中提出了白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新生的人 就像一块空白的石板,个人在生活中变成什么 样,都由他或她的生活经历书写在这块白板上。
所有个人在出生时,在其人格发展的潜力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相同的,他们的成年人格 完全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在不同 文化中是不同的。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马林诺斯基由此问到:弗洛伊德所叙述的恋母情结是所有文化都可发现的普遍现象,还是某种特殊家庭制度的产物?马林诺斯基对初布兰人的梦作了分析。

他了解到,在有关性的梦中,几乎没有和母亲有关联的,相反与姊妹有关的倒有人承认。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W·H·霍尔姆斯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e Anthropology。

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二、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其希腊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研究之意。

但是,亚里士多德当时并未将其作为人的研究的概念。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真正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有关的是1501年,当时德国学者M·亨特在其著作《人是万物之灵》中使用了这个词。

1655年,在一本未署名的著作《抽象人类学》中,才出现该词的英文形式,该书还对人的研究首次作了科学的区分:“人类学或人类本性史,迄今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第二类为解剖学,即通过解剖揭示人体的结构或者构造。

”大体上讲,第一类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第二类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多种名称的由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这一术语常常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同义词,它最早出现在1607年。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来使用,则是1830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他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

1839年,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将这个词用作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该学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民族学会,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欧洲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与关系。

到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即“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主义学派的“出生证”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补充a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再次,地域、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2、文化相对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将文化行为放在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6、民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一切文化的思想。

二、早期人类学理论1、进化论:人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学形成的标志性学说。

古典进化论又叫早期进化论或单线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的中后期,被称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的。

进化: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进化论的贡献:使自己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社会特性。

局限: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19世纪末,进化论受到了其他学派和学者们的批评。

2、传播:指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

传播论学术要点:中心向边缘;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向同行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名词解释: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整体观民族中心主义:也叫“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

---------- 文化沙文主义---------种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全盘赞同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是非不分的虚无主义文化整体观:首先指的是人类学家们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文化人类学家在比较各民族文化时,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

再就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无论从地域还是从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简答:1.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文化整体观;文化相对观;文化普同观;文化适应观;文化整合观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2).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也就是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3).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也称为自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研究法也称为他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1。英国泰勒: 第一,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二是生活环境的 普遍相似性。
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
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 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美国的摩尔根:社会进化分三个阶段,即“蒙 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
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
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
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 的知识和态度”。 他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它具 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
巴厘岛的斗鸡游戏的分析。
巴厘岛 斗鸡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 网视频 286
类学中的心理学派,或叫做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代
表人物有拉尔夫 · 林顿、艾布拉姆 · 卡丁纳、玛格丽
特· 米德和露丝· 本尼迪克特等。
林顿的“基本人格类型”与卡丁纳的“基本人格
结构”。两人既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又强调
人格对于文化的影响作用。
本尼迪克特深入北美,研究印第安人的民俗和宗
教,反映在《文化模式》一书中。
米德的《来自南海》三部曲揭示了这样的观点: 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的抚养方式,对于人的 个性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
二、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
1。马林诺斯基派的功能主义 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
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文化,即工具的整体及
第三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所谓新进化论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复习概念:文化普同论:所谓普同性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

进一步说,人类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上的共同性特征就是人类学关注的普同性内涵。

整体论:又称整体论,是指在人类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人类学家以不同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人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当代人类学家至今仍需要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是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文化相对论:也称文化相对主义。

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指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认同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参与观察者以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并理解诸文化事项及其行动的意义,梳理其整个的文化脉络,并加以诠释。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指没有提纲的访谈,主要由被访谈对象自由阐述。

结构性访谈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文化震撼:人类学家在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下做调查时,除了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之外,其身体、心理和情绪上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

人类学把这种为了适应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精神压力称为文化震撼。

民族志乱伦禁忌:限制血缘亲属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的禁忌。

内婚制和外婚制交表婚:即一个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

平表婚:是指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

核心家庭:也称小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古典进化论学派一、古典进化论(文化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等人。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三、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拉菲托、亨利霍姆、亚当弗格森;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

四、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一)泰勒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人类学之父”;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发表了其代表作《原始文化》;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②宗教理论方面提出了“万物有灵论”③将人类的进化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④对婚姻家庭理论的研究⑤方法论方面提出了“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4、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1、《原始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与发展;2、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基督教、非基督教、神灵信仰);3、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区别五:对待爱情,80后想着以后,90后一场游戏一场梦
对于爱情,80
后和90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80后的感情相对于90后有一些复杂,还掺杂
着责任在里面,而90后则不然,对于爱情更像速食,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
更偏重于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以后;笔者的同事曾和一个90后MM聊天,说
谈谈初恋,结果女孩不以为然,“谁还谈初恋,咱们直接谈谈初夜吧”,想
必这样的对话也不止少数,可见两代人对感情的看法有多大的区别;
区别六:80后怀旧“校内”,90后脑残“开心”。
区别七:家庭观念不同
80后的家庭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凡事都是以家庭
为重,而90后则不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与父辈感情还好,但是与亲戚的
关系则较为疏远,没有家族观念;而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来说,80后或许是因
当年轻人长成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这 个过程中来。这些个人通常包括其他亲属, 而且肯定包括个人的同龄伙伴。后者可能 非正式地归入游戏形式的群体,或可能正 式地归入同龄社团,在那些群体或社团中, 儿童实际上进行相互学习教育。
在某些社会,专业人员被引入濡化过程, 他们提供正式的指导。
在许多社会,儿童几乎允许按其自己的进 度通过观察和参与来学习。
同样是时代的原因,80后从小就
受着“四有新人”之类的熏陶,因此从小就有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远
大理想;而90后自生人后,就不愁任何事情,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对“共产主
义”相对弱化,社会上的大基调也有所改变,因此90后可谓是茫然的一代,
对于“理想”没有深刻的概念,当然,笔者不可否认,80后的部分人也没有
包容能力比较差,固定的知己也少之又少,朋友在一起极少涉及家庭和学习,
基本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攀比较为严重;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出 现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热潮,并在文化与 人格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笔 者简要介绍几位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 物及其理论。
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 • • • • • • • • 1923年,本尼迪克特在博 厄斯的指导下以《论北美 守护神灵的概念》一文获 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受当时心理学 思潮的影响,本尼迪克特 十分注意文化与人格之间 的关系问题,并于1934年 出版了《文化模式》一书 。
(2).博厄斯对文化与人格学派兴起的贡献
博厄斯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 “文化人类学之父”,他对人类学研究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
• 1.他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 逻辑性,主张对各种文化进行“主观地 探究”,即透过可观察到的现象的层面, 把重点放在把握文化的观念上,真正深 入到“内部”去看待文化。 • 2.他大力倡导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 过深入细致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 真实可信的民族志,并由此而开创了文 化人类学“透视性”研究的风气。
3.人格特质论
• 该理论由美国心里学家奥尔波特最早提出 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个人在不同 情景中经常出现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和 行为特点。他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 特质两种。他极力主张对单一的个案作深 入研究,而不是对某个做平均值的概括式 研究。
3.人格特质论
• 与奥尔波特刚好相反的是卡特尔,他更注 重于对共同特质的研究。他认为,一个社 区的成员虽然都有相同的特质,但这些特 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而 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的。

3.他力图置身于一个较为正确的位置去了 解异文化的思维模式。他明确主张,要真 正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唯一可行的 办法就是设身处地从该民族的立场出发。 他不同意泰勒和斯宾塞等早期进化论着对 原始民族的一些偏见,反对他们关于原始 民族智力低下等说法。他根据客观事实及 自己的亲身体验指出,所谓原始民族的低 智力与劣根性等问题,只有在观察者将欧 洲文化的一些观念加在一些土著居民思想 上时才会显露出来。他还由此总结出了在 人类学研究中沿用至今的主位和客位研究 方法。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第一节古典进化论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它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被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创始人:拉菲托——美国野蛮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较古典进化论学派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所学校。

它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它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盛行。

成熟的象征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根的古代社会。

古典进化论学派将其视为文化进化的驱动力:思想与自然的一致性,即人心的一致性,人们在一个地方思考。

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多样性,但它只是将文化差异解释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为文化歧视乃至种族歧视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它还拓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人。

原始文化,论制度研究方法:婚姻继承法的适用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由进化发展而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接一个地被继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精神(所有宗教历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从母系到父系;婚姻习俗:抢婚和异族通婚。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摩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

他首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易洛魁部落联盟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

《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原始社会阶段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而定:无知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_玛格丽特_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

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_玛格丽特_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

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玛格丽特・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张 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天津 300071)摘 要: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是20世纪著名人类学家,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以人性、人格和文化变迁为主题,无论是对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研究、对马努斯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的观察、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关系的探查,还是对代沟问题的研究,都充分证实了文化多样性对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表明先前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模式的描述与阐释并不具有全人类绝对普遍的意义。

米德的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作用,她的一系列“证伪实验”有力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并使20世纪前期颇为流行的生物决定论遭遇严重打击,为博厄斯学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理论。

米德的文化决定论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决定论 文化与人格学派一、米德文化决定论思想的基本背景(一)生平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

米德1901年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

1923年,她以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毕业于巴纳德学院,并于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

1924年是她整个一生的转折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结识了近代人类学一代宗师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及其女助手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这两人渊博的学识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令米德十分崇敬,于是她迅速完成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加入博厄斯麾下转攻文化人类学,并像比她年长十四岁的师姐本尼迪克特一样,迅速成为波亚士麾下一员骁将。

后来,她深受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Ed ward Sap ir)的影响,与他们共同创建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从心理学入手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研究,试图将文化人类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兴起
• 文化与人格的定义 • 文化:是指包括一个社区的所有社会习惯, 个人对其生活于这种习惯的反应,以其由 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是人类学的研究 范畴) • 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 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 身心组织。(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 一.绪论 • 二.主要内容 • 1.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兴起 • 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 3.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新发展 • 三.笔者的思考
绪论
• 文化与人格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 领域之一。心理学与人类学在长期发 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互动并形成不少 积极成果。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 出现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则把心理学与 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堆向了一个新的高 度。
• 《萨摩亚人的成年》、 《新几内亚儿童的 成长:原始教育的比较研究》、 《三个原 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被称为“南海三部曲” 米德试图通过“南海三部曲”从根本上否定 生理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达到建立文化 决定论的目的。
3.卡迪纳等人的基本人格结构论
• 1919年卡迪纳到维也纳跟随弗洛伊德学习 精神分析理论。1939年,卡迪纳与一些精 神分析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出版了《个人 及其社会》,该书的中心议题是:一个社 会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由初级制度塑造的, 而基本人格会通过投射系统塑造次级制度。 所谓基本人格结构即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具 有的有效适用工具。所谓初级制度主要包 括家庭组织、群内的结构、养育方式、基 本的训练,性的禁忌与生计方式等。
• 1928年,米德又到新几内亚北部的阿米拉 提群岛的马努斯人中进行田野调查,1930 年出版《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原始教育 的比较研究》。在这部著作中,米德对弗 洛伊德儿童早期经验与人格的关系理论进 行了验证。她认为,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形 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 1935年,米德在对新几内亚境内三个原 始部落的性别角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又出版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 质》。该书主要是针对 心理学界流行的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由性别决定的观 点所作的研究。米德认为,人的气质不 是天生的,也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 文化影响的结果。
• 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出版,英国人 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即刻前往新几内亚特罗 布里德群岛进行田野调查,验证弗洛伊德的 俄狄浦斯情结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 · · · · 马林 诺夫斯基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验证 不仅丰富的精神分析理论,而且拓宽了人类 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 。正如马林诺夫斯 基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时所说:“精神分析虽 遭人唾骂,但我认为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应 该使精神分析理论为人类学学者所重视 。”
•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作为精 神分析的代名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图如下:
意识 超我
人的心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
本我
• 如果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就会正常发展。 反之,人格就会出现偏离,导致神经症。 人类学在田野调查中所作的恋母情结,养 育方式,青春期等方面的研究都与精神分 析理论有直接的关系 。
3.人格特质论
• 卡特尔发现人的特质有根源特质和表面特 质之分,并从各种特质中筛选16种根源特 质,编制出著名的人格量表:16PF量表。 这一量表除被心理学界广泛使用之外,人 类学家在研究文化与人格过程中也把该量 表作为重要的人格测量工具。
杜拉。他们认为,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调整最终形 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或人格特点。人类学家 在研究文化与人格中多用这种观点来解释 田野调查中出现的具体材料。
• 人类学与心理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 直存在着互动。人类学界一直重视心 理学理论对人类研究的价值,而心理 学界则是从人类学的研究中获得证据。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中人格 理论与人类学中的文化理论发生契合, 在人类学界出现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 新动向。该研究以文化和人格作为其 研究对象,探究文化与人格之间存在 的关系。
(1)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类学研究的影 响
• 20世纪初,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家纷纷用不 同民族的心理现象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或用 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不同民族在心理上的异同,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切 活动都受性本能“力比多”的支配。在此基 础上,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和伊勒克辍情 结 。1913年出版《图腾与禁忌》一书,书 中作者认为:也许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它 的历史的开头,基于它的犯罪意识,使俄狄 浦斯情结成为宗教的最后根源。
(2).博厄斯对文化与人格学派兴起的贡献
博厄斯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 “文化人类学之父”,他对人类学研究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
• 1.他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 逻辑性,主张对各种文化进行“主观地 探究”,即透过可观察到的现象的层面, 把重点放在把握文化的观念上,真正深 入到“内部”去看待文化。 • 2.他大力倡导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 过深入细致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 真实可信的民族志,并由此而开创了文 化人类学“透视性”研究的风气。
• 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出版,标志着文化与人格学派正式成立。
(3)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几种人格理论
• 心理学界对人格看法多种多样,每一位心 理学家对人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而导 致人格理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一 些理论对人类学界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产生 了重要影响。
1.精神分析论
5.人格评估技术
• 该技术与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937年,奥尔波特汇集的人格评估技术有 14大类52种具体方法。这14大类包括文 化模式研究,生理记录,生活情景等。人 类学家在研究文化与人格过程中涉及的很 多人类学方法都是从心理学的人格评估技 术中移植过来的。
• 总之,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 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的心理学人格理论对人 类学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学界一 直重视心理学理论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并在 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和人才培养等发面做了很 多工作,两个方面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
•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是多种 多样的,但一个族群只能根据自身的价值 趋向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选择的行为方式 包括对待人的生死、青春期、婚姻制度, 以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等领 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文化整合最 后演化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 她认为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完 全相反的,但每一种文化模式的存在都有其 存在的理由,绝不能因为其他文化的好恶而 有所取舍。模式是文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 而不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用来统摄材料的 工具。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用其文化模式 理论对日本人的人格问题进行了研究。 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中,作者用菊与 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人格。
3.人格特质论
• 该理论由美国心里学家奥尔波特最早提出 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个人在不同 情景中经常出现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和 行为特点。他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 特质两种。他极力主张对单一的个案作深 入研究,而不是对某个做平均值的概括式 研究。
3.人格特质论
• 与奥尔波特刚好相反的是卡特尔,他更注 重于对共同特质的研究。他认为,一个社 区的成员虽然都有相同的特质,但这些特 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而 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的。
• 4.他极力反对用欧洲文化的理性标准作为
人类学分析的标准,并慎重地选择了用 “情绪”作为替代物。他认为文化的基础 不是理性,应当是情绪,理性不过是附着 在情绪上的,因为情绪就是人们将他们习 以为常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加以合理化的手 段。

5.从19世纪末开始,博厄斯就对心理学问 题进行了专门地研究,并把它应用于人 类学研究中,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种族 心理问题的文章,1911年出版的《原始 人的心智》。该书重点探讨了环境,遗 传对人种类型,种族偏见,原始人与文 明人的心智特征的影响等问题。该书的 发表时间比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要早。正是由于博厄斯自己很早就关注 不同民族的心理问题,所以他的学生中 出现继承导师的这一思想并与当时盛行 的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开展文化与人格 研究的领军人物——露丝· 本尼迪克特和 米德。
• 19著作。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 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 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2.米德的文化决定论
• 1924年,米德从心理学专业转到博厄斯门 下攻读人类学,这为她从人类学角度验证 某些心理学结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5 年,米德在博厄斯的指导下,只身远赴波 利尼西亚群岛萨摩亚人中进行为期9个月的 田野调查。1928年完成《萨摩亚人的成 年》,该书对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霍尔 的“青春期危机”理论提出了挑战。她认 为,青春期危机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是 所有青少年在青春期都会出现心理危机。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出 现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热潮,并在文化与 人格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笔 者简要介绍几位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 物及其理论。
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 • • • • • • • • 1923年,本尼迪克特在博 厄斯的指导下以《论北美 守护神灵的概念》一文获 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受当时心理学 思潮的影响,本尼迪克特 十分注意文化与人格之间 的关系问题,并于1934年 出版了《文化模式》一书 。
2.人格类型论
• 将人格按一定标准分为不同类型是一种区分人格差异的 方法。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根据人的体液把人分为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俄国神经学家 巴普洛夫根据人的神经活动特点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 型,安静型和抑郁型四种,等等。这些人格分类方法虽 然其分类标准有很大差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不论按哪一种方法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大量的 例证。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所作的人格类型划分的研 究与这些理论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