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教案11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阳光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灯泡、座架、屏风、物体(树叶、纸板等);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一张纸板或者一片树叶,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通过观察,学生评价彼此的回答。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a. 不同光源角度和高度对影子的影响;b. 物体相对光源位置的影响;c. 光源亮度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a. 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光无法透过物体,光线被物体阻挡,形成了一个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即影子。
b.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的位置、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c. 影子的变化:随着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3. 实验探究(30分钟)将灯泡放置于座架上,调整灯泡的高度和角度,让学生围绕灯泡放置不同的物体,如树叶、纸板等。
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4. 讨论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影子,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总,展示给全班。
5.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室外的影子,引导他们注意不同时间和天气对影子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一种光源,为什么我们不到太阳下面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6. 巩固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找一些物体,利用阳光观察它们的影子,并画下影子的形状。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阳光下的影子》是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的第2课。
在第1课中,学生通过让学生找影子和做影子实验,了解影子形成需要的条件。
教材以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树影变化,并利用日影模拟装置进行实验,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简易日晷观测时间,了解日晷是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的原理制作的。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和利用日影模拟装置来探索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通过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充分锻炼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都会认为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形成的影子产生影响。
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位变化两个方面。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此的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并未对其规律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能通过观察,描述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规律。
3.知道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能使用简易日晷测量时间。
4.能在教师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1.利用简易日晷进行长时间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
2.能根据观察记录,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学生:科学教科书、笔、纸板、观察记录纸、小短杆、指南针、固体胶等。
教师:教学课件、关于日晷的知识单张。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4. 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加注意,多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是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阅读。2. 培养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
(2)介绍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时,需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比现实情况和影子情况,理解影子背后的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影子的解读,揭示事物的深层含义。
3. 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阳光下的影子文本,例如寓言故事、诗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2. 学生如何运用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阳光下的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阳光下的影子可能有什么含义。引发学生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兴趣。
2. 学习。
(1)讲解阳光下的影子文本的含义和特点。阳光下的影子文本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事物或现象的表现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阳光下的影子文本通常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才能把握其内涵。
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四年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和长短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说明影子变化的实验。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跳棋棋子、白纸。
2.演示实验材料:投影仪、铅笔盒。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通过有趣的手影游戏引起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打开投影仪的开关,使光投在屏幕上。
(也可以利用照在墙上的太阳光。
)2.教师演示:表演一种手影。
3.谈话:这个影子像什么?谁还会表演手影,请到前面来表演。
4.学生表演手影。
5.谈话:关于影子,你有什么问题?6.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影子的秘密。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1)谈话:你认为影子是怎么产生的?(2)讲述:为了弄清为什么会有影子,我们来做个实验。
(3)演示实验:此实验方法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进行单因素比较。
①开灯(投影仪),灯光中没有挡光的物体。
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②举一物体(例如水碗或瓶子),关灯。
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③开灯,在灯光中举一个水碗。
问学生:有影子吗?(4)讨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认为怎样才有影子?(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有影子,这是产生影子的二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此外,还要有屏幕、墙这样的东西,使影子能投在上面,否则也看不到影子。
2.指导学生认识影子方向的变化(1)谈话:同一个物体的影子都一样吗?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3. 掌握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大白纸、黑色纸、透明胶带、彩色铅笔、白色纸板、手电筒、光线穿透的玻璃块、尺子等。
- 准备一些与阳光、光线有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阴天和晴天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否穿透不透明的材料,比如纸板,黑色纸等。
探究活动:3. 使用手电筒照射在黑色纸上,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4. 为了进一步观察影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白色纸板上放置一个物体,比如小球,用手电筒照射在小球上,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解释活动:6.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并解释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阳光下,物体才会有影子?实践活动:8.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光线穿透的玻璃块照射在纸上,观察影子形成的变化。
9. 学生用彩色铅笔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并用彩色笔标记出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10.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1.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12. 能够简单解释光线和阴影的现象。
总结活动:1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评估活动:15. 教师设计一些简答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与光的传播和影子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延伸活动:16. 学生可以再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如提供一个容器,让学生填充水,观察物体在不同水深下的折射现象。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22《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引言:《阳光下的影子》是小学科学第22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设计的一节科学课。
这节课将着重介绍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分析、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形成影子的基本原理;2. 能够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实验器材准备、活动设计;2. 学生:图纸、铅笔、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的影子》,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心;- 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或观察过影子?它是怎么产生的呢?2. 知识讲解(10分钟):- 利用PPT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简单介绍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速度、直线传播等;- 解释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是光的阻隔所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在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3. 实验探究(30分钟):- 分组设计实验,每组3-4名学生进行合作;- 实验1:利用手、书、树叶等不同物体,观察它们在阳光下的影子特征,并记录下来;- 实验2:将不同物体的影子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3:移动光源,观察影子的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对影子的特征进行总结;- 学生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和思考;- 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拓展应用(10分钟):- 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观察和记录影子的特征,并制作一个小手册或海报;-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物体或地点,记录下影子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影子的存在。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当有物体遮挡阳光时,就会产生影子。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理解和探索影子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子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幼儿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一、目标:1. 认识影子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3. 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影子;4. 探索影子的变化,并能解释原因。
二、材料:1. 光源(太阳或手电筒);2. 幼儿可观察到的物体,如书、绳子、水杯、球等;3. 幼儿练习本和铅笔。
三、教学活动:- 让幼儿参与一个小游戏。
教师拿着一团颜色鲜艳的气球,靠近灯光。
然后请幼儿观察气球上的影子。
问幼儿他们认为什么造成了气球上的影子。
引导幼儿思考光源的作用和影子的原理。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的影子”。
2. 影子观察实验(30分钟):- 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光源(太阳或手电筒)。
- 指导幼儿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将它们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它们的影子。
鼓励幼儿观察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 让幼儿使用铅笔在练习本中绘制他们观察到的影子。
鼓励他们根据观察到的影子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一样?为什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造成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影子?3. 观察影子的变化(30分钟):- 引导幼儿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影子的变化。
提出问题,当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会变得更大还是更小?- 让幼儿观察不同距离光源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 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索其他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如物体的形状、光源位置的变化等。
- 进行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 引导幼儿归纳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 鼓励幼儿在练习本上总结和描绘阳光下的影子的特点。
五、扩展活动:- 制作手影剧表演。
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会进行简单的记录过程;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能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能科学地进行思考、实验和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能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
2、教学难点:提出观测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组记录表格,kT板,白纸,竹签,橡皮泥,尺子,指南针。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
一、创设情境导入1、出示早操图片师:各位同学?今天早上,老师看了大家做广播体操,做得非常整齐。
我们看一看。
从这张照片中你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了影子师:今天,我们就研究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二、观察影子的准备1、师:我们从上节课已经知道影子产生需要3个条件,谁知道?生:阳光、物体、屏(影子在哪里?)2、师:早上9点同学们的影子是这样的,那现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记录表)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用木棒代替同学,早上9点太阳在木棒的东方,影子在木棒的西方,到了现在,下午2点,太阳发生了移动,请同学猜一猜,木棒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怎么变化呢?请同学们拿出1号信封里的记录单,将你的猜测画下。
(找1-2个典型的学生上台展示)师:刚才同学已经做了猜测,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影子是不是这么变化的?我们通常是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测的?生:实验。
师:那我们讨论下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引导:用什么代替人?竹签立不住怎么办?测量时有橡皮泥怎么办?有了这些材料实验怎么进行?材料准备实验过程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设计,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看视屏中这个同学是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的?(出示学生示范操作视频)师:视频大家都看明白了吗?那老师考考大家:①视频中的同学是怎么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的②为什么要在白板周围画方框?③橡皮泥旁边的圆圈是做什么用的?师:现在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对于实验老师有一个要求:每4分钟记一次,总共记3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教材还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影子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投影仪、白板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个物体,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阳光和物体,现场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长度和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阳光的角度,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影子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影子的现象产生好奇和探究欲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探究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实验来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解释影子变化与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棒、白色卡纸、量角器、直尺、记录表格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如手影表演、建筑物的影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与影子有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新课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被物体挡住时,物体后面没有光线照射的地方就会形成影子。
通过实例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位置关系。
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进行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实验。
实验步骤:将小木棒垂直立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照射小木棒,观察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用量角器测量手电筒光线与桌面的夹角,用直尺测量影子的长度,记录在表格中。
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
4、总结归纳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正文:一、教学背景与目标《阳光下的影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阳光下欢快的游戏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亲手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乐趣。
该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能力,激发他们在平凡中发现快乐的能力。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3. 学会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阳光和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5.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阳光并谈论自己对阳光的感受,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通过朗读课文和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以下任务:a. 小组内互相讨论并总结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b. 列举课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c. 小组内分工合作,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创作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和心得。
5. 深化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讨论:a. 为什么主人公在游戏中感到快乐?b. 你在阳光下也能发现快乐吗?你是如何做到的?c.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6. 拓展延伸(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在阳光下发现快乐的方法和经验。
鼓励学生通过插画、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并鼓励积极发言。
三、课后练习与反思1.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感受阳光带来快乐的短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阳光场景。
2. 反思与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参考资料教师使用的课文:《阳光下的影子》教师备课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将得以全面理解《阳光下的影子》这篇课文中的情感转变和自然景物描写的技巧。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影子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影子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中有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图片中的影子,并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讲解(15分钟)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影子是由于物体遮挡光线而产生的。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相同。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用手遮挡光线,观察手的影子。
–用手指指向光源,观察手指的影子。
–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 实验(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盏手电筒。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4. 应用(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应用讨论,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张白纸。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纸上投影出影子,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3.学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晷、相机等。
5.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影子的应用。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和应用讨论,并培养团队精神。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
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3、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二、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寻找规律)。
四、教学准备:竿子、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格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探究活动:阳光下影子的观察(采集信息)①、出示竿子,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的影子。
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
使学生初步懂得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测量得既快又准确】③、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
第一次测量:各小小组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并且把你们小小组测得的数据马上报告给的组长,由组长作好统计。
记录表一:(实验小组组长用表)3、对Array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发现规律。
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
(老师示范画方格图。
)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
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放在学生研讨中)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②、各组汇报、交流。
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同的,我们③、小结:【记录表一、二结合起来分析】三幅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的样子相似,大小不同。
(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得出:太阳、竿子顶点、影子末端(太阳、物体、影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三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4、运用前面初步发现的规律讨论、分析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的特点。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掌握形成影子的条件及形态。
3.发现和了解影子的特性和变化。
4.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资源】1.平滑的墙面或纸板;2.图钉;3.太阳光;4.午后阳光照射的室外场所;5.影子实验器材(如人偶、球和瓶子等);6.影子观察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影子,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2.提问:请学生说出形成影子的条件。
解释正确答案。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PPT讲解:通过幻灯片介绍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以及形成影子的条件和形态。
2.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流,解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实验准备:将平滑的墙面或纸板固定在室内的一些位置上,并选择黑色实验器材(人偶、球、瓶子等)。
2.观察影子:让学生一个个拿起实验器材,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观察器材和墙面上的影子。
提问学生,影子的形态和器材的位置是否有关联?3.记录观察结果:学生记录下不同实验器材的影子形态,并绘制在影子观察表格上。
四、小组探究(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改变实验器材的位置、角度、形状等因素对影子形态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五、综合讨论(20分钟)1.总结规律: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学生总结形成不同形态影子的条件和规律。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供参考。
2.影子的用途:与学生讨论影子的实际应用(如判断方向、日晷等),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用途。
六、实践应用(15分钟)1.自由活动:将学生带至室外场所,利用午后阳光照射的条件,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绘画作品:回到教室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阳光下影子的观察和理解,绘制一幅创意画作。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关键因素。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描述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尺、记录表格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如早晚影子的长短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1)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通过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形成影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阻挡,在物体后面形成了无光的区域。
2、影子的特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
(2)改变手电筒与小木块的距离,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关于影子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如: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他的影子长度会怎样变化?(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的特点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
第 1 页/ 共 2 页。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设计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第二单元的内容。
阳光下的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他的形成与太阳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课让学生从研究阳光的影子开始,他们会感到非常的亲切、自然,同时也会十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为2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影子教材先用一幅照片告诉我们:太阳的光线要穿过环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再透过树林、建筑物等到达地面。
学生自然由此联想到阳光下的树影,楼房旁、天桥下的阴凉处。
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亲历到阳光下去测影子,记录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数据的活动过程。
第二部分: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在经历了影子的观测活动后,有必要认真地进行依次汇总分析和交流。
汇总比较各组的科学记录,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推理和科学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希望引领学生们思考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领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铅笔、直尺、表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测时间的时候想一想:日晷指针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描述了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学会了一天中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
知道了日晷指针影子的方向和大小与太阳的高度和角度有关。
实际生活引入
更能体会深刻
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的东升西落,那么怎么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呢?你能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一天中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吗?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ppt 3)
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影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呢?(同学们回答太阳或其他)。对,的确是太阳,那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是太阳的哪一个方面产生的影子的变化呢?是大小?是在空中的位置?还是其他?(孩子们回答是空中的位置)对,这个空中的位置其实指的就是太阳距离地平面的距离,也就是太阳的高度。那么是太阳高度大时影子长,还是太阳高度小时影子长呢?是早晨和傍晚时候的太阳高度大?还是中午的太阳高度大呢?
2、制作并使用日晷计时。
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仪的实际操作和日晷计时,需要户外教学,课堂安全和秩序需要多加注意。
教学准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准备:① 视频:太阳东升西落视频,太阳高度测量器使用视频,日晷制作和使用视频,
提前录制上午9时、中午12时、下午15时日晷指针影子的方向与大小。
②两人一套太阳高度测量器,一人一套日晷制作材料(含指北针),
最终这节课用时43分钟,基本达成预计目标,但还有很多小的细节没有把握好,提前设计的探究活动之间的衔接没有过渡好,探究活动之后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环节也没有启发好。比如说:在用太阳高度仪测太阳高度角之后,我预设的衔接语是“同学们,我们能够根据太阳高度来准确判断时间吗?显而易见,只能大致判断时间,是不能够准确判断时间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表。那么,古代的人们没有手表,怎么知道时间呢?对,现代的钟表就是仿照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日晷做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种古代的计时器-日晷吧!……”可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太阳高度仪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一时担心时间问题就直接生硬的说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代的计时器-日晷吧……
当我们遇到类似这样的不确定问题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说做实验)。好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测量太阳的高度吧。
二、探究活动一
我们测量太阳高度用到的仪器是太阳高度测量器,也叫太阳高度仪。
1、现在每个小组的白色实验盘里都有一些实验材料:请先取出来太阳高度测量器,两人一套。(其他实验材料先不要动)怎么使用呢?我们来观看一段微课使用教程。(观看使用教程,约2分钟)观看完毕后,相信大家都已经学会使用了太阳高度测量器。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到实验室前面的空地测出现在这个时刻(约8:55)的太阳高度角。(户外实验约5分钟)
板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太阳东升西落
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太阳的高度和角度(太阳高度仪和日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华景小学和博雅智学合作的一个项目,博雅智学研究并提供符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最新版)”的新材料,我们在课堂采用,一起完成对新课标的探索。其实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从2个月前就开始了。上课前我就深切的明白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契机,需要好好把握,可是由于经验太少,前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和无所终的探索中度过,为此浪费了大量时间,至今仍让我后悔不已。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表。那么,古代的人们没有手表,怎么知道时间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日晷、沙漏等)对,现代的钟表就是仿照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日晷做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种古代的计时器-日晷吧!制作日晷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晷。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日晷制作教程。
现在每个人都拿到一套制作日晷的材料,和一份制作说明,请大家开始制作日晷。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日晷做的又快又好,谁先做完举手告诉老师。(来回巡视,看到大部分同学完成即可击掌停止实验)好的,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日晷制作,下面带上我们自己制作的日晷,到实验室前面的空地来测一测现在的时间吧。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8组同学都汇报结果。(汇报实验结果约2分钟)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使用过程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
三、探究活动二
刚刚我们已经测出8:55时候的太阳高度角,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等到10点钟再测一次太阳高度角,会跟刚刚测出的角度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为什么呢?(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因为太阳升高了,高度角就不一样了)哦,也就是说,时间不同,太阳高度角也不一样,是吧。那么,我们能够根据太阳高度来判断时间吗?(有学生回答能,有学生回答不能)显而易见,我们利用太阳高度角只能大致判断时间,是不能够准确判断时间的。
8卷细条双面胶,聚光镜
学生准备:塑料直尺、摘下手表(看能不能通过观察太阳判断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早上起床上学的时候看到太阳从哪边升起啊?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太阳从哪边落下啊?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视频来观看一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播放太阳和群星视频,ppt 2)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教案1
阳光下的影子(太阳高度仪和日晷)
教学目标
1、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2、说明一天中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学会使用太阳高度仪,测量太阳高度。
4、学会制作并使用日晷计时。
教学重点
1、使用太阳高度仪测量太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