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和每一位农民朋友关系重大,将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给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如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结合我国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全面实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才能解决农村的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人们常说:“农村的出路在农村之外,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目前城市化发展和城中村改造中,城中村由此走向城市化,从其城市化的历史进展轨迹

中,我们探讨其经验、规律、问题的解决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中村问题成因:城中村问题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对基于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属性的城中村地区,在户籍、土地、规划、建设、融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分析城中村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城市政府为节省开发建设成本,只征用农用地,绕开现有农村居民点;城乡发展缺乏统筹安排,未考虑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城市规划编制不完善,造成城中村建设无据可依;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不力。城中村作为一个历史遗存,城中村不仅日渐脱离主流社会的管理,存在着多种隐患,成了治安、卫生的死角和犯罪的温床,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而且还代表了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村民的人居环境、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改造城中村,建设新家园,成了向往现代文明的城中村居民的热切期盼。

城市化是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的数量,经济增长与社会活动的变化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量化指标。

国外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为初始时期,城市化的量化特征值在:25%以下为初始时期。第二为加速时期,城市化的量化特征值在:25%—75%为加速时期。第三为成熟时期,城市化的量化特征值在:75%以上为成熟时期。从现代城市化的意义上讲:

城市化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农民

破产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谋生。

在1800年以后,随着工业产业的扩大与发展,世界城市人口50年翻一番,具体数据如下:

185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6.4%

190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13.6%

195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28.2%

1999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46.0 %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总人口为75.0%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为总人口为40.0%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经历差不多,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为城市聚集阶段

这个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的全面繁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市聚集,工厂、市场、商店、学校、医院、金融、交通、文化中心云集,城市化出现飞速发展,开始出现“大城市病”。阶段二:城市中空化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城市中心区生活、生产、经营、交通、住房成本直线上涨。而郊区的成本下降,有钱人中产阶级向郊外迁移发展,城市中心变为商业区,形成白天繁荣,夜晚出现“空城化”现象。

阶段三:分散性集聚后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人口大量外流,商贸、金融、服务性行业也向城外扩展。导致城市中心地位被新区发展中心代替我,但低收入弱势群体无资本

转移,留在城内形成贫民窟,此时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而城市功能却十分分散,出现第三阶段局面。

此时国际社会对城市化理论出现争议:

悲观主义者认为;农村好,城市差。

乐观主义者认为:城市好,农村差。

但我认为,城市化发展是方向,从事实上看,不论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来分析研究,均为一部城市发展史。在历史实践中,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必由之路。

二、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发展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年至1960年城市化程度为:10.7%—19.8%发展;

(2)1960年至1976年城市化程度为:19.8%—17.4%发展;

(3)1976年至1989年城市化程度为:17.4%—26.2%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