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推动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对培养人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身方法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近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身体素质。

标签: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1.体育教师专项范围偏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院系毕业生的专项范围有所扩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三自主教学形式”在高校推行以来,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种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体育教师专项范围偏窄的矛盾日渐凸现,能够开设跆拳道、散打、拳击、体育舞蹈、羽毛球、网球、民族体育等新课程的教师明显不足。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有待增强

在许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在学生整个学习中的比重非常有限。由于体育课程课时设置的局限,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和定位模糊,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因素都极大的挫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其职业素质提出了更大考验。

3.师生比例失调

自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也逐渐壮大。笔者对西北部分高校体育课堂师生比例进行了调查,其比例平均为1∶48,这与教育部相关领导提到的大学体育课师生人数比例(1∶25~1∶30)进行比较,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明显偏少,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体育课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负担,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是班级人数符合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放羊式”教学在所难免;二是体育课人数较多,不能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体育课师生比例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4.职称与学历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队伍系统的功能。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

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二是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比重偏低;三是教师队伍过于老龄化。笔者对西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进行调查发现,从学历结构上来说,工农兵及本科学历约占总人数的70%,在职教师获得硕士学历的约占10%,具备国家统招研究生学历约占20%,博士研究生约占总人数的0.4%;从年龄结构上说,36~55岁以上教师约占总人数的71%,55岁以上约占4%,除体育院校外,高级职称约占5%。由此可见,高级职称和获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极低,大部分教师都抱着“熬职称”的态度,这种态度无意识地辐射到青年教师的身上,从而使得体育教研室像一盘散沙,这也就很难使体育教师团结起来从事科研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5.思想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体育教师甚至领导的思想在各种利益面前开始动摇,逐渐向拜金主义过渡。部分专业水平较高的跆拳道、羽毛球、网球等青年教师,上体育课时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性,却把精力放在校外俱乐部的兼职工作上。甚至极少部分教师利用关系之便向体院单独招生输送不少“人才”,从中谋取利益,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专业水平一般的体育教师除了上课,其余时间沉浸于网络游戏中,不关心时事政治,致使教师明辨是非的能力降低。这些工作责任感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师德水平不高的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们的职业信念,而且还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6.评价体系引导片面

当前普通高校对体育专业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參与出版了多少教材,主持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为标准,存在明显的“科研偏好”和“简单量化倾向”。其主要目的是鼓励体育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体育教师理论素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事实恰好相反,在“名利双收”的科研和“出力不讨好”的教学的对比中,更多的体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科研而轻教学,兴手段而废目的,体育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将教学视为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这与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度设计初衷完全背离。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正确做好体育教师的自身定位

1.1 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新时期下,传授运动锻炼技能、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应当是广大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首要责任。在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这样一句话带来了很多争议,也有部分人片面的理解了其意思,认为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学练方法,然后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而这似乎与当前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从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来看,其结果并不理想。相反,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甚至学习兴趣也下降了。究其原因,主

要还在于没有能够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除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以外,还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传授给学生几项常用的运动技能,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无疑是重大的。1.2 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科学锻炼习惯,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求知欲和自身技艺的提高,乃至在与他人的竞争时可以获得优势地位。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组织、指导学生练习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并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技术特点,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结束时,使学生了解自身练习时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练习的重点,并可以适当的布置数字化的练习任务;利用巧设问题及合理创设技术难度要求等方式保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练习动机。此外,体育教师还应适时的向学生讲授一些身体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让大家明白如何简易的评测自己的体质状况,了解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如,锻炼的次数、时间、强度的选择,锻炼后的放松方式和恢复标志等,让大家切身体会到科学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并最终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3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因此从世界观、价值观、到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社会都给予教师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而且,由于知识的传授需要一个过程,一般会涉及个人的相关经验、观点。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传授层面,还是做人的标准方面,教师都将影响学生(向教师学习知识的人),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课堂不同于一般的室内课堂,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在个性展现等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体育教师较其他学科教师更能及时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给予那些自信心不足、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以特别的关爱,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那些难以融入群体的学生则需要安排一些小团体学习、小组任务分配等活动,并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帮助他们尽快的融入到群体中。当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理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洒脱的举止、阳光的外表、稳重的处事风格都应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外,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的诉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名引导者。现行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面对学生加以培养,部分体育教师在设定和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时感觉无从做起,其实,仅靠一周两节左右的体育课去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确实有一定困难,因此,对于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其更应该内化为体育教师的一种意识,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课堂独特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扩大教师规模,调整师生比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因此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体育课堂更是如此,体育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