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实用文档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实用文档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
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
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
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
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
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
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
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
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
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
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
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
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桑代克 的三大 学 习定律
式方 法 。
1 .桑代克的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 ,比如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
3 .桑代 克 的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 ,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 ,那 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 ,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 应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就会愈加牢 固地与这种
学园 I x u E Y u
2 0 1 5年 第 2 2 期
桑代克的学 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韩佳红 扬 州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 摘 要】 美 国心理学家桑代 克通过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 习律、效
果律以及一些辅助定律 ,系统地构成 了以 “ 尝试一错误”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学习研究其中的原理对于今 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积极 的意义。 【 关键词 】 桑代克 学习定律 “ 尝试一错误”
的、普遍性的、原理性 的知识容易迁移。先让学生掌握
一
2 0 1 5年 第 2 2期
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 么,认为这样就可以在成功之路 上走捷径 。 但很多时候 ,言传往往起到的效果并不 明显 ,
让孩 子 自己去经 历 ,自己去尝试 , 这 样 的体验 才最 真 实 , 记忆 也最 深 刻 。所谓 “ 失败 是成 功之 母 ” ,让孩 子 自己去 走 ,哪怕走 弯路 甚至 犯错 ,因为很 多路 必须 自己来走 。
知 识加 以巩 固 ,加 深在 脑海 中的 印象 ,对 于知识 的理解
二 桑代 克的 辅助学 习定 律
1 . 类 比反 应 与联 想性 转移 桑代克实验发现,经过迷笼实验的猫 ,在被放入不 同的其他迷笼后 ,会注意新情境 中与原先情境相似的成 分 ,并利用这些相似的成分 ,做出适当的反应 ,从而提 出了类 比反应 的理论 。 联想性转移是指一种情境的活动往往是协同的,它 产生的结果既有它 自身固有性质的因素,又有在它之前
桑代克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桑代克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作者:何肖平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3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早在九十年前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尝试错误说”之学习理论(try and error).他将学习设定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满意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一学习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仍然闪烁着特异的光彩,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宝贵见解,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学习桑代克的这一理论,结合物理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学有积极意义和启示.1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桑代克的学习效果律指出:“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都会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人和动物概莫能外.”众人从事各种活动皆有其目标,都有成功之渴望,而一旦取得该活动的成功,就能进一步激发对该活动之兴趣,并由此提出与之相关的进一步目标.对目标之追求,即是人类社会活动之动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达到更新更高目标之过程.学生每达到一个目标,对他本人来说就是一次成功,而教师则是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得成功.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1.1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性各异、思想活跃、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情感爱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便使学生获得成功.为此,在担任新班教学时,对学生可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家访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状况,同时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达到相互了解和有的放矢起到铺垫作用.1.2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学生追求的目标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大到人生理想,小至日常的一举一动.要实现大目标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表现在学习中就是要落实到每一节内容、每一堂课、每一道题、每一个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启发的方式,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目标,让学生在每达到一个目标时,就明显地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从中受到鼓舞,并为下一个目标做好准备.例如:初中物理《水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可进行以下教学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演示下端扎有橡皮膜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注入一定量的有色水,引导学生观察);(2)组织学生讨论(橡皮膜为什么向下、向外凸?)并得出结论一(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3)提出新问题(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实验探索(实验前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学生谈实验现象与结论),得出结论二(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5)提出新的追求(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除了跟液体的深度有关外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实验再探究(对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探究);(6)寻求新的发现(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得出结论三(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压强大小是不同的,密度大的压强也大).这样提出问题,追求成功,达到目标,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中不感到“苦”而感到“乐”.1.3布置问题的情景及评价标准应有层次性第二层次是要求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内容,即通过教学要求大部分学生知道杠杆的转动是由力与力臂的乘积的大小共同决定的.同时会对“半明杠杆”问题的作图,如图3和图4所示,要使杠杆静止,或圆柱体通过一个台阶,在此装置中加一个最小的力作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力臂.第三层次为较高要求:即通过教学使部分学生明确“暗杠杆”问题的作图.如瓶起子、剪刀等在使用时的杠杆作图.我们不能按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应做到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资质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成功(每人都能摘到“桃子”,但大小可以不一),从而产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学困生,更应积极鼓励,耐心辅导,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都给他们以成功的机会.1.4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成功对于学生的成功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如在教学中可串插一些“某某同学的发现,某某同学的观点、结论”等语言.在学生的试卷或作业本上可作些小批语,如“画图认真、表达准确、观察细微、思路巧妙、解题规范”等,即便是细小的成功、点滴的创见都应尽力挖掘出来,予以肯定,学生会因此而备受激励.对于学生的不成功之处,比如解错习题或者得出了某一错误的论证,也不应简单加以否定,而需在指出错误的同时,尽量挖掘和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追求——成功——新的追求”这是成功教育和学习的一个公式,只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2让学生掌握成功的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也是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桑代克的学习准备律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是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学生可塑性大,应从早从紧抓好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就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是获得学习成功,实施成功教育的首要条件.2.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学生有无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提出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环境氛围息息相关.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方法;(2)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环境;(3)创设机会并提供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发言;(4)开展每课最佳一问、最佳一答评比.激发学生之提问动机,养成学生之提问习惯,这是纠正当前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没有问题是最大问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途径.2.3注重“学、用”结合桑代克的学习练习律指出: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凝聚力,一个联结的失用,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削弱或遗忘.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促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1)重视有用知识的学习.现代学生不但追求新知识,希望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以付诸实际.教学中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多讲解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感悟求知即美德之哲理.(2)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应用总结,使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问题发现探讨法、探索规律实验法、构建解题模型法、等效代替法、实验验证法等.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若遇到有关的典型例子则要反复强调,指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学用结合,在应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获得成功学习的重要途径.2.4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并应用模型来分析解题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我们碰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某个事物之发展过程或某个状态之变化过程往往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而没有看到事物间所具有的共性,只注意到有很多因素起作用,而没有分析哪些因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哪些因素的影响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便难以找出客观事物变化中的规律.我们学习中的研究方法正是抓住事物在变化中的本质特征,从而找出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同一类型的新问题.所谓模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突出决定研究对象的本质因素,忽略其非本质因素,而对一个过程或状态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因素.每一个问题,包括学生做的练习题,就是由这些模型组合而成的,或者说一个问题就对应着一个新的模型.这一问题的实施,在教学中需有长远计划,逐步进行.构建物理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物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成功教育的重难点问题.“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学用结合”这是成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要创设充分的条件给学生以时间与机会,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优良的学习方法,为日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对教学的启示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啊!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那种一头栽到地上的感觉,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这种试错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反复尝试和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就像是做饭,刚开始你总是会放错调料,炒菜的时候也可能烧糊了。
可是,经过几次“失败”,你就能掌握诀窍,做出美味的菜肴。
说到教学,桑代克的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犯错。
你看,有些老师总是希望学生完美无瑕,结果把孩子们的创造力给扼杀了。
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像打游戏一样,过不了关就再来一次,慢慢摸索,最终才能通关。
想象一下,如果每次失败都能让孩子们觉得没关系,那他们在学习上就会更加放开手脚,愿意去探索。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最好给学生一些反馈。
桑代克提到,连接强度越大,学习效果越好。
所以啊,及时的反馈就像是在他们的“学习道路”上铺设了一条光明的前路。
当学生们做对了什么,老师不妨大声夸奖一下,像在鼓励他们打怪升级,让他们觉得自己真棒!即使出错了,也要告诉他们“没关系,下次再来”,这样他们才不会气馁,反而会更有动力去尝试。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游戏。
比如,进行一个“问题大挑战”,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想出解决方案,哪怕是错的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过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桑代克的理论告诉我们,理解和应用才是关键。
比如说,学数学时,光是记公式是不够的,得多做题,多进行实际操作。
就像我们学游泳,光在岸上看别人游是没用的,必须跳入水中,体验那种自由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错误,学生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
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的追求,拥抱过程中的各种可能。
就像生活一样,谁不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前行呢?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将会被无限激发。
桑代克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学实践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积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桑代克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旨在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桑代克的教学实践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积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桑代克的教学实践。
二、桑代克的教育理念1. 教育应注重实践与经验积累桑代克认为,教育应注重实践与经验积累。
他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育应遵循渐进原则桑代克提出,教育应遵循渐进原则。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提高自身素质。
3. 教育应关注个体差异桑代克强调,教育应关注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三、桑代克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桑代克主张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实验教学法桑代克提倡实验教学法,即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观察教学法桑代克强调观察教学法,即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桑代克的教学实践案例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在某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运用桑代克的案例教学法,以“分数的意义”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1.桑代克的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充分的,那么当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
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练习律的一个反映。
多加练习,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
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实。
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行练习,掌握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开车就又会忘记。
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
要坚决避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以当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多的负担。
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
这里,满足意味着奖励,失败意味着惩罚①。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1.桑代克的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充分的,那么当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
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练习律的一个反映。
多加练习,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
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实。
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行练习,掌握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开车就又会忘记。
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
要坚决避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以当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多的负担。
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克的主要观点1、联结主义学习论(1)经典案例: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2)实验结论: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动物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因而学习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②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即尝试与错误学习。
③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猫并非真正“明了”或“领悟”逃脱的方法,它是通过逐渐铭记正确的反应和逐渐消除不正确的反应而学会的。
[2]2、桑代克的学习律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给以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
在这里,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须的),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
[1](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但在他后来,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重复的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剌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
”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1.桑代克的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充分的,那么当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
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练习律的一个反映。
多加练习,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
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实。
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行练习,掌握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开车就又会忘记。
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
要坚决避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以当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多的负担。
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
这里,满足意味着奖励,失败意味着惩罚①。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教育方法的启示作者:雷献华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对中学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特别是进行课改之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中学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应用到中学的教学当中去,不仅有利于其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试误学习理论;中学教育;启示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立者,同时他还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饿猫的研究),提出了对学习问题的系统见解和理论。
他的学习理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随后的进半个世纪里一直支配着美国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习理论像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当然,他的理论和提出的规律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上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1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和五条从属的学习律,三条主要学习律分别是:准备律、应用律和效果律,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分别是:多从反映、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接转移、类比反应。
桑代克在后期还对试误学习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比如:对学习律的修改,使学习律从属于效果律,并且对效果律也进行了重大的修改。
2我国中学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相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教育理念进一步先进,课堂上的创新逐渐得到体现,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也为教学内容教授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但是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重视应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太重视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的三大定律是教育学界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性。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分别是:首先,补充性定律,这一定律代表一种“心理共振”的现象,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会对个体有所影响,并对持续对受过训练的学习模式产生特殊影响;其次,过程性定律,这一定律是立足激励性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表明个体在学习中参与的激励、社会情境、经验和行为均有很大影响;最后是象征性定律,这一定律代表心理遥远作用,表明个体的取向可能不会是其习得行为的单一形式,而是结合了个体的情感、知识、兴趣、技能、目标等多种元素。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学会如何有效的运用和理解,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永恒的办法是要关注学生的始终变化。
从补充性定律的启发,可以让学生个性前提的教学方法,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要深入理解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
从过程性定律可以得知,学生学习可以通过激励、社会情境、经验和行为来非常有效的实现,因此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考虑学生的综合状态,以提高其整体的学习效果。
最后,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学习。
从象征性定律可以得知,师生应当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特点,将现实和象征性综合起来,容许学生按照成人教学模式,运用各种策略去学习,使学生可以将其特殊性和多样性发挥出来。
从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可以得出,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主观性。
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环境,做到符合学生的双重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的得到发展,成长,并且也为学生的教育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有益的环境。
只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才能落实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的主观性最大正面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发现,。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修订的过程。
他将学习分为两种类型: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
他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互动探索来构建知识结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在一堂语言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探索语言知识的规律和应用。
通过参与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和修订。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个开放性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反思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改进。
此外,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社交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环境。
例如,在一堂历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共同解决一个历史问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和练习。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桑代克学习理论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启示
得以成 功或顺利完成的精神支柱和 内部驱 动力 。因 此, 教师不要对儿童不放心 , 要相信儿童 , 要学会大胆
放手 , 要 创造 条件 鼓励 智 力障 碍 儿童 大胆 尝试 各 种行 为 活动 , 鼓励 他 们 不 要 怕 失败 , 让他 们 明 白失 败 是成 功之 母 , 经过 多次 的尝 试 错误 后会 在 教师 的 正确 指 导 下逐 渐建 立起 一 种 固定 的正确 行为 。 在 行 为活动 过程 中教 师 一定要 注 意加 强对 儿 童 自信 心 的培 养 , 创 造使
二桑代克学习理论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教师要给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各种实践活动和尝试错误的机会并加强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痛苦的失败的打击太多因此自信心严重不足往往在干某种事情从事某种活动之前会首先产生一种预期失败的心理导致行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不足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或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严重影响其行为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 词 : 桑代 克 ; 学 习理论 ; 智力 障碍 儿童 ; 启 示
相 桑 代 克是 美 国著名 的心 理 学家 , 是 行 为主 义学 习 产生的行为结果会因重复或练 习而不断得到加强,
理 论 的主 要代 表人 物 。该理 论认 为 , 学 习是刺 激与 反 反也会因懈怠而削弱。 他还进一步指出不知道结果的 应之 间 建 立 的联 结 。他 提 出 的三 条 最 基 本 的学 习规 学 习是 毫无价 值 的学 习 。 律 .是 对 智 力 障碍 儿 童 进 行教 育训 练 的 主要 理 论 依 据。 桑代 克学 习理 论 的最基 本 思想 ( 一) 效 果律
2 0 1 3 年第 2 1 期
教 育 广 角
桑 代 克 学 习 理 论 对 智 障 儿 童 教 育 的 启 示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联结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二)联结主义的不足与其他所有理论一样,联结主义也存在不足。
作为遗传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桑代克过于重视遗传因素对人类的决定意义,他提出未来学习的可能性将以优生学和科学管理教育为基础的构想。
桑代克说过:“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这与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大相径庭。
他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人类的天生智能,也即智慧的基因,从一种可以与狗和猫的基因相比较的状况向着可以产生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状况变化,即使在相当不利的环境中,也产生了诸如亚里士多德们(Aristotles)、但丁们(dantes)、牛顿们(Newtons)、斯宾诺莎们(Spinozas)、巴斯德们(Pasteurs)以及爱因斯坦们(Einsteins)。
”强有力的展现出桑代克支持遗传决定论。
基因是智慧的遗传基础,因此自人类问世以来,学习能力可能在数量上或力量上有所增长,并能在将来进一步增长。
那么优生学的可能性将成为未来学习者类型的必然趋势。
但是从公平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生而平等”,优生学观点是对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否定,在现在的基础教育理念中是不可取的。
二、联结说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说与三大学习定律相辅相成,不仅在心理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当今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生乃至幼儿教育都有实际意义,只有将这些定律正确迁移到教学中才能发挥其真正效用。
(一)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个学龄儿童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学前辅导班的普及,入学时儿童的个别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把握这一现状,可以对入学的儿童做简单的学前测试,发现儿童中的差异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从而确立整体目标与分目标。
初等教育是孩子面临正规教育的起点,每个儿童的机会都应均等,如果在该阶段就以学习成绩划分儿童水平,对于年幼的他们是不公平甚至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桑代克连接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桑代克连接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姓名:陈玲学号:09515470谈桑代克学习律对教育的启示——对于音乐教育的启示桑代克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其创立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对我国课堂教学实践一直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这一面向普通学科的理论能否对偏重情感培养的音乐学科产生泛指导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谈谈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规律。
一、准备律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桑代克的理论与以往不同,它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且是以动物实验来推知人类的。
在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他发现用于实验的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否则,猫很可能在那里睡觉不做任何动作。
对于人类来说,可以这样解读,当学习者处于一种埘学习有所期待的准备状态时,如果这个期待得以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
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我们知道,动机足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同时,也决定学习者采用何种学习策略。
因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题。
遗憾的是,对音乐的学习准备不足令人满意的。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曾专门就中小学生喜爱音乐与喜不喜欢上爵乐课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约有95%以上的当代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但却有20%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产生这‘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准备不足,或者说没有学习动机足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音乐一直不是高考科目,甚至连学期末考试都没有。
因此,学生既无学习成绩或升学压力。
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动机。
即使个别学生有,也只是那些少量的艺考生。
另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主观原因是,教师长期以来把音乐上成技能课,作为专业课的培养,这与学生肤浅的认为,学习音乐就足学唱一些流行歌曲的土观愿望背道而驰,也就足说,学生的学习动机虽有,但不对,同时,教师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牛没有学习准备,因此,也就谈不上兴趣学习了。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二、理论概述2.1 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桑代克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教育者应根据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2 桑代克的情感发展理论桑代克还提出了情感发展理论,认为情感对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了情感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情感的发展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桑代克的教育实践3.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桑代克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差异。
他提倡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来构建知识。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同探索知识。
3.2 促进批判性思维桑代克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具备质疑和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3 联系学校和社会桑代克认为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实践案例4.1 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桑代克的理论,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他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2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营造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桑代克(Jerome Seymour Bruner)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的先知"。
他的贡献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展开讨论,从其教育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桑代克的教育理论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理论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构建主义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
他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桑代克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注重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他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了触发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触发式学习是指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促使其主动探索与学习。
而发现式学习则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框架"(scaffolding)非常重要。
框架可以理解为知识结构和概念的脚手架,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组织学习内容,促进学习的深入和扩展。
他主张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合适的框架,引导其学习并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三、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认知发展理论,分别是行动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符号性阶段。
行动性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直接的身体行动来获取知识,此时感知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象征性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达和组织知识,他认为这是儿童发展认知的关键阶段。
而符号性阶段则是指学习者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
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
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
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
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
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
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
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
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
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
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
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
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简述桑代克的理论及教育意义。
答案解析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而联结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盲目尝试、不断地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这个理论对于人类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通过尝试错误实现的,它特别强调“做中学”。
(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2)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3)加强合理的练习。
(4)任何学习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
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
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
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
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
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
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
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
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
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
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
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
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
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实现的。
(三)学习定律。
桑代克发现,在用不同动物进行的多次实验中,结果相当一致。
于是,他总结并提出了两条基本学习定律(练习律和效果球)和五条辅助定律。
1、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这本书中对这两条定律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动物对某一情境刺激作出反应形成的联结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其在这一情境中形成有效联结的次数成正比,并与这些联结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持续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练习律练习律。
练习律效果律则是指,对同一情境所做的几种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那些能效果律使动物满意的反应将会更加牢固地联结于这一情激。
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也更容易再次出现。
相反,那些使动物不适应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将会削弱同这一情境的联系,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则改少出现。
也就是说,满足或不适应的程度越甚,联结的增强或价弱也越甚,这就是效果律。
在30 年代以后,桑代克对他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
主要改变是: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没有指导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所以,修改后的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
第二,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
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就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
这是对效果律的修改。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确立了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开创了对学习问题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先河,其理论以动物实验为依据,初步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另外,他的学习理论也反映了动物在本能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经验进行学习的实际过程,抓住了学习过程中刺激和反应这两个基本变量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能够用于解释许多简单的学习和新为训练问题,对于小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该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也没有充分注意认识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就显得过分简单、机械。
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
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
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保留下来,否者就会作为错误尝试而被放弃。
总之,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而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使用律失用律)。
换言之,所谓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学说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基础上的。
(迷箱)白鼠按压杠杆取食实验。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
分连续式和间隔式。
教学中注意:(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不必事事都表扬(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可以降低发生的概率,但是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三)新行为的塑造:当我们期望学习者习得的行为不是单一的反应,而是多个反应组合而成的复杂行为时,我们不能等到学习者完全表现出了这一行为之后再给予强化,而需要把目标行为分解,分成一个个的逐渐趋向目标的小步子,在学习者每表现出一种趋近目标行为的小反应之后就给予强化,逐步提高要求,直到把多个反应连贯成一种复杂的行为,这种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的方法就是塑造。
行为塑造有两种具体技术:1、链式塑造:是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每完成一步都予以强化。
步骤(1)终点行为(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反馈。
2、逆向链式塑造: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
(四)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
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
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1、循序渐进;2、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3、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4、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惯。
程序学习并非尽善尽美。
由于它主要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个体化学习方式,因此,人们对它的非议主要有三个方面:1、使学生学习比较刻板的知识,难于培养学生的智力;2、缺少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儿童社会化;3、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除在教育上的应用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动物行为训练、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应用批评与表扬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动机应注意哪些?作为一名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为这种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然而,不正确地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表扬能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多于批评。
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的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
批评当然不如表扬容易受学生的欢迎,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是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
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
根据优秀教师的经验,把奖惩结合起来运用,则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如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助于让自己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