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佛教基础知识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 ,般若能度愚痴。
四摄
布施摄 爱语摄 利行摄 同事摄
六根
根是能生之义,以能对外境产生感知认识,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种: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产生认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产生认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产生认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产生认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产生认识,故谓触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产生认识,故谓意根。 此六根,又有“六受”、“六入”、“六处”等名。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住的 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想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想俱无但识心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既六种感官与外境想对时,不于境中生起欢喜或不欢喜之 念,就是对种种外境无动于心,但心中了了分明。这在佛教中是相当 高的境界。 六根不清净
即对境生心,为境所转。从这一点来说,众生莫不如此。
佛教的原素论——四大、五蕴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以坚硬主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 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都是坚硬性的地 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度性的水大;一 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佛教基本知识
学佛必须知道的基本佛教常识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1.佛教来源于印度,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是一个尊重自然和平等的宗教。
2.佛教信仰重要的是福报和破灭苦难,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自由和解脱。
3.佛教的核心观点是四谛,即赞叹苦谛、起因谛、离苦谛、道谛。
4.佛教并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它强调人类的自我造成和自我救赎。
5.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念佛、观想、布施、清净等。
6.佛教不推崇物质财富,而注重内在的心灵修养和正道行为。
7.佛教的经典包括《大智度论》、《金刚经》、《心经》等,是了解佛教和修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8.佛教场所一般为佛堂和寺庙,佛像、佛诞和佛教节日都是佛教信徒们常常参与的活动。
9.佛教尊重生命和宽容,强调慈悲和平等,不说谎害人,不杀生,不淫犯。
10.佛教是一种温和宽容的宗教,其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化解个人的苦恼,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九年级佛教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学习佛教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和思想。
以下是九年级佛教知识点的总结:一、佛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立者是释迦牟尼(佛陀)。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派别,传入中国后又形成了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各个宗派。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 四谛:佛陀指出人生的苦、苦的起因、苦的止灭和通往止灭的方法。
这四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准则,包括正见、正思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个方面。
3. 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因果律,即个人行为的因果联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 三毒: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人类痛苦的三个根源,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摆脱三毒。
5. 凡夫与菩萨:佛教中追求解脱的修行者称为凡夫,而以利他为重的理想追求者则称为菩萨。
三、佛教的主要宗派1. 禅宗: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觉悟真理,强调悟道的个人体验。
2. 净土宗:净土宗主张通过念佛来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修持念佛即可超脱轮回。
3. 华严宗:华严宗注重广宣佛教教义,强调见性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佛教的研究文化1. 佛教经典:佛教有大量的经典著作,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对于理解佛教教义非常重要。
2. 古寺庙宇:中国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学习佛教文化和了解佛教历史的重要场所。
五、佛教的影响与扩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禅定思想对于人们的心灵修养和精神追求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佛教是一门深奥的宗教,有助于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九年级对佛教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历史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对佛教的尊重和理解。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 m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卢殿或藏(z eng)(z a 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 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 a 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肖寺(sh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 <1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 )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15个佛学常识问答,值得收藏!
15个佛学常识问答,值得收藏!一、什么是佛?答:“佛”字是佛的简称。
佛是梵文音译,意为“智者”或“觉者”。
佛陀,广义上是指自觉证悟到究竟圆满的人,狭义上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2、什么是佛教?答:是佛得无上正觉后,根据自己对世间一切法的了悟而为大众所宣说的教法,称为佛法。
3、什么是佛教?答: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广义上包括经书、仪轨、僧伽等,都与佛教有关;狭义上指佛陀的一切教法。
4.什么是三皈依?答:皈依同归,就是回头;依是依靠的意思。
皈依意味着将一个人的身心转向他并依赖他。
三皈依专指皈依佛、法、僧。
皈依三宝者,皆为佛弟子。
5.西方三圣是什么?答:西方三圣指的是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个助手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6.什么是三学?答: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也叫无缺三学,这是佛法的基本三学,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学。
7、什么是“三毒”?答:是指“贪、嗔、痴”三种习气,因为这些习气会阻碍自性、毒人的法身、智慧和生命的现现,所以称为三毒。
8、什么是三印?答:印就是印佛教的三法印,就像皇帝印证文书真伪一样,是区分真假佛教的标准,包括一切无常,一切无我。
dharmas,以及涅槃的宁静。
凡不持三法印者,非法。
9、“四大”哪个都是空的?答:在佛教中,四大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四种最基本的元素,包括地、水、火、风。
10.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答:大乘佛教重利他主义;小乘佛教专注于实现自己的解脱。
11.什么是五戒?答:这是佛陀为四类弟子制定的最基本的五戒,包括杀、盗、淫、妄、饮。
12、佛经是释迦牟尼本人写的吗?答:没有。
释迦牟尼在世时,只言传身教,没有文字记载。
他圆寂后,为记录佛陀的言教,弟子们组织了多次集会,通过弟子们的背诵,将佛陀一生的言教汇集在一起,就是现在的佛经。
13、和尚为什么要剃发?答:比丘摇头,这是获得比丘功德所必需的。
14、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什么?答: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道场——安徽九华山;普贤道场——四川峨眉山。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佛教基本常识一、寺、院、庵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
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
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
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
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
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的简译音。
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
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据称,阿罗汉辟支佛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
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
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
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极为复杂,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信仰广泛流传。
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
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楚缽陀罗(今尼泊尔地区),他在30岁时离开家庭,开始了为期6年的苦行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二、佛教的教义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圣谛是佛教对人生苦恼与克服苦恼的基本观念。
2. 八正道:佛教的修行方法,分别为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言语、正确行为、正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正确定。
3. 缘起法:佛教中的基本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所形成,无一物体是独立存在的。
4. 三宝:佛教信仰的三大对象,即佛、法、僧。
佛是佛陀释迦牟尼,法是佛经和教义,僧是佛教徒修行者。
5. 四谛观:佛教修行者在修行中要观察四圣谛中的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从而了解生死的本质并达到解脱。
6. 四梵行:佛教修行的四种境界,分别为慈、悲、喜、舍,这是所谓佛教的四无量心。
7. 四念处:佛教修行的四种修行法门,分别是观身念住、观感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
8. 禅定:佛教修行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修行禅定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专注。
9. 般若心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般若智慧为主题,是佛教内心修行的重要依据。
10. 四阿含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释迦牟尼的言行和教诲。
三、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历经三个主要时期:传入时期(公元1世纪至4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佛教经历了由官方儒家反对到佛教与道教互相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中逐渐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拥有许多信徒,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四、佛教的教派和宗派佛教有着诸多不同的教派和宗派,主要包括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和北传佛教(大乘佛教)两大教派。
小乘佛教为主要分布在南亚的佛教教派,包括南传佛教和东传佛教等。
有关佛教知识点总结
有关佛教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是印度尼泊尔王国的国王后裔,在成为佛陀之前,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
佛陀出生于公元前563年,在他30岁的时候,他离开了王宫,开始了他的苦行生活。
在他35岁的时候,他获得了他的觉悟,成为了一位佛陀。
在他80岁高龄时,佛陀圆寂,将佛教的教义传承给了他的弟子摩诃迦叶。
佛教的起源与印度教有很深的关系。
佛陀生活的时代,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
佛陀的教义批判了印度教的部分传统,例如贵族制度、祭祀、牺牲等观念。
佛陀主张一种与印度教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是人类真正的目标。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教义主要包括四大真理、八正道和三宝等。
1. 四大真理:佛陀在成为佛陀后,首次在鹿野苑为五个弟子讲授了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它包括苦、集、灭、道。
其中,苦是指痛苦和苦恼,集是指痛苦的原因,灭是指痛苦可以被消除,道是指痛苦的根源原因和脱离痛苦的途径。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四大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修行途径,它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认为只有按照八正道的要求来修行,才能获得觉悟。
3. 三宝:佛教徒向佛陀、法、僧三宝表示崇敬。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和灵魂导师,法是指佛陀所传授的教义,僧是指佛教的学者、僧侣和任何信仰佛教的人。
以上是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它们构成了佛教信仰的核心。
三、佛教的修行佛教的修行主要包括五戒、八戒、禅修和般若波罗蜜。
1. 五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陀认为只有遵守这五戒,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2. 八戒:八戒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吃肉、不用华丽饰品、不用软席等内容。
八戒对于佛教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更为严格的戒律。
3. 禅修:禅修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打坐和内观的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觉悟。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一)什么是佛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
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佛教基础知识
a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 ,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 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 致苦的助因。
a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a
24
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 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 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a
25
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 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 道;
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 于大众。
“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涅槃即是对生死 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
a
17
三宝
➢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 、法宝 、僧宝 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 。
➢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 “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 弥勒佛)之分。
a
39
三身佛(身:体貌;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
报身佛
法身佛
应身佛
卢舍那佛 (光明遍照)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
佛经过长期 修行获得“ 佛果”之身
佛教真理 凝聚所成 的佛身
a
佛为超度众 生,随缘应 机而呈现的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佛学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它包括了佛教、道教、密宗等多个流派,也渗透到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佛学常识和名词众多,以下按类别进行介绍。
一、佛教基础知识1. 佛:又称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教主。
2. 佛教:一种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生苦难、解脱轮回的宗教信仰。
3. 法:佛学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和教义。
4. 僧:指修行佛法、供养法师和传承佛法的人。
5. 奉行五戒、常住恶行和积攒善行是基于佛教信仰和原则下的履行。
6.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7. 四圣谛:痛苦存在、痛苦原因、痛苦停止、痛苦停止方法。
8. 十二因缘:指人一世到下世、生、受、想、爱、取、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再生。
二、修行方法及流派1. 禅修:通过打坐等方法,消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2. 念佛:一种对佛、对法、对僧的虔诚信仰和慈悲心。
3. 淨土:以信、愿、行来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4. 观修:通过思考及练习感官及心灵的观察与反省,达到解脱境界。
5.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瓦解贪嗔痴等烦恼。
6. 台密法:追求超越自我、化身佛性的方法,以神秘的仪式实现。
7. 禅宗:流传于中国的一种佛教流派,注重提高修行者的宁静、专注、觉知之能力。
8. 淨土宗:强调以一心念佛、朝西禅定为修行方法,以建立实相世界为目标。
三、佛教名词1. 因果报应: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指善恶行为必定有相应的结果。
2. 菩提:意为“觉悟”,指悟道成佛之意,同时也指实现无上解脱的目的。
3. 佛性:指人身上的潜在潜质,是心性无尽、本具智慧、真实自在的特性。
4. 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各个阶段,如修行思想、行为、修持等。
5. 缘起: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 觉悟:指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
7.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重要的对五种感觉与心理现象的分类。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2、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什么是五蕴?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
4、什么是佛教中的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什么是佛教的三界?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6、和尚剃光头的三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7、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慈悲观。
8、何为三藏?经、律、论。
9、东方三圣是哪三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10、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贪、嗔、痴。
11、四恩是指什么?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12、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13什么是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14什么是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5、什么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6、什么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7、五明是哪些?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8、十法界是指哪些?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9、什么是十善呢?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等。
20、人都有哪八苦呢?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盛苦等八苦。
21、十二因缘是什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2、什么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3、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
佛教知识
佛教文化知识一、佛教的建立: 佛教是释加牟尼创立的。
释加牟尼延生非同一般,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多年不育,45岁时夜梦巨象,从左胁入胎,右胁生出来,下地后就东南西北各走十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传入中国后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中国以左为大),出生七天后,母亲去世。
悉达多从小受所罗门教育,父亲净饭王希望他继承家业。
但悉达多看到农夫耕地,人有生老病死,人生痛苦,百思不得其解。
父亲给他取了漂亮妻子,生了儿子,仍未摆脱烦恼。
终于在一天晚上离家出走了。
苦行苦修,在菩堤树下苦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觉悟了。
开始讲经说法,收的第一个弟子是父亲派来找他的大臣,后在印度讲经四十多年。
悉达多圆寂(灭度,涅磐)后,火化结成舍利,在天观寺火化,结的舍利有八斛四斗。
后阿育王将八斛四斗造了八千四百多座塔,流入中国有十多个。
据佛经记载,舍利有三彩,红色的肉舍利,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法舍利,全都放光,一般人看不见。
海登法师圆寂舍利子100多颗。
佛光舍利子不够,可用金、宝石、银代替。
所以舍利子是教徒信仰,并非都是佛的骨头。
二、佛教的传入佛教从西藏传入苏联,是西传之道,大乘佛教;从西亚缅甸传云南是南传之道,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之别在于解脱众生和自身,达到极乐世界。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两种说法:①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67年)②汉哀帝(公元2年,口授浮屠经,浮屠是佛佗,佛的意思)传入之时与佛教道教发生碰撞,由矛盾到融合。
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为奴,重金赎回,大量钱财流入寺院,寺庙经济迅速发展。
隋唐以后,佛教出现很多宗派。
依据各自的经典,流行最盛的是禅宗(参禅静坐)净土宗(阿弥陀佛,每天念,常年念,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廉价出售成佛的门票)密宗(念咒,小乘佛教)。
中国现代佛教分三个派。
一是汉传佛教,二是从海上传来,三是南方丝绸之路(印度——云南——四川)藏传佛教,喇叭教,从印度传西藏,青海再传西亚。
南传佛教,云南盛行。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最核心的思想理论,宗教信仰1、四谛:人间是充满苦难的娑婆世界,苦、集、天、灭、道2、十二因缘3、六道轮回:天、地、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
佛教文化常识
(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 ,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 ” 。
(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 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 )。 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 生的终结。
(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 论和宗教的特征。佛教依照这三条基本原则为印 鉴,凡符合者就是佛说的法,凡不符合者一律判 为“外道”,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也有些经典中称为“四法印”, 即在此三条之基础上加“有漏皆苦” 。
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
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
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 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 这是第二次结集。
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
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
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
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汉语 系佛教及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
(二)三藏的形成
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由佛弟子 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经、律、论,这 是佛典的总称,故称“三藏”。精通“三 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
藏,意谓容器、谷仓、含摄等。 经藏,音译修多罗、素怛缆藏,有关佛陀教 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毗尼、毗奈耶藏,有关佛所制定 教团之生活规则,佛为弟子所制的戒律皆属于 “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摩藏,又 名对法。后人对“经”或“律”以殊胜之智慧加 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皆属于“论”部 类。此即通称“经、律、论”三藏。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1、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
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大彻大悟,开启佛教,遂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弘法45年。
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后人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2、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悲华经》中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他的大太子是观世音菩萨,二太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太子是文殊菩萨,八太子是普贤菩萨。
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
3、地藏王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合称为佛教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
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4、佛陀:佛陀简称为佛,意为觉悟者。
5、跋提:又译为拔提、婆提,意为小贤、善贤、仁贤。
出身释迦族,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五比丘之一,证阿罗汉果。
6、金毗罗:又译为金毗啰,禁毗罗,宫毗罗。
药师十二神将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之夜叉神王上首。
7、8、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是什么?悟到了人世生、老、病、死轮回的道理,即“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从无明(因)推到老死(果)是流转门的观法,从老死(果)推到无明(因)是还灭门的观法。
无明是无始的烦恼,过去没有开始,未来没有终结,永远轮回。
我们有了分别心,便有了苦乐;有了取舍,便造了业。
9、什么是佛法中的“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
佛就是释迦牟尼,法是佛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是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
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
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
也有手托宝塔的。
统率夜叉,罗刹等。
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
与佛教的有区别了。
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
与佛教有区别。
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③、韦驮菩萨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
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4)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
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
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
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的德号。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①、一尊佛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
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
释迦牟尼涅像。
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
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C、“横三世”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尼陀佛。
③、五方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
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④、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
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
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
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最为著名。
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à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⑤、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
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
两侧各九尊罗汉。
⑥、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岛观音)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
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
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
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é)侍(shì)。
⑦、东西配殿: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qié)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
两侧常供十八伽(qié)蓝神守护寺院;(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
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5)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
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①、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
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
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
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②、照堂: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
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
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
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③、讲堂: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
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
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
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
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④、经堂:为藏(zà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
它与藏(zàng)经楼不同。
藏(zà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áng)寺院内一切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