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性能优化_王伟杭

合集下载

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信息技术论文获奖名

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信息技术论文获奖名
新疆石油管理局ERP实施方式探讨
曾昌华
新疆试油公司
二等
22
浅谈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实现
蒋元明
新疆石油管理局技术信息档案馆
二等
23
基于GPRS技术的临变电量采集系统
哈丽旦 李亚静
供电公司
二等
24
动态链接文件的认识及应用技巧
周远福 何海生 赵玉杰
地质录井公司
二等
25
浅谈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翁绍鹏
通讯公司技术发展中心
裴雪峰
克区政府信息中心
三等
80
关于我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吕晓兰
独山子区地税局
三等
81
构建政府安全网络体系
笪智
市科技局
三等
82
推进税务信息建设之我见
王伟
白碱滩区地税局
三等
83
采油工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王济新
油田公司开发处
三等
84
地震勘探数据管理规范流程与研究
姜元刚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三等
85
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研究一体化作业中协同软件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等
8
克拉玛依市政府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及发展模式初探
李伟胡克
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一等
9
对网上申报模式的思考
向新平
克拉玛依地税局
一等
10
构建石油地震勘探PC集群存储系统
林茂张峰许涛
塔伊尔刘磊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等
11
局域网环境下安全准入认证方法的研究
刘磊关宇杨敏孙鹏龙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等
12
用WOW进行新疆油田全盆地数据的发布

02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盲审结果

02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盲审结果
适当修改
19
吉二雷
01081496
无线网络中的信任管理方法分析研究
适当修改
20
王宇帅
01081506
点扩散函数估计方法综述
合格
21
余款
01083006
基于web的虚拟通信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
合格
22
郭文
01083064
IPv6接入子网主机源地址验证技术
适当修改
23
凌程云
01083096
邮件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适当修改
5
安轶蒙
04081106
天线结构制造误差影响反射面的精度的分析方法
大量修改
6
唐雅琼
04081123
足球机器人竞赛实验平台开发
适当修改
7
刘春
04081164
基于Solidworks的机床主轴箱机械设计与动态仿真
适当修改
8
郑嘉豪
04081196
四旋翼飞行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适当修改
9
马彦怀
04081206
02081006
数字脉冲压缩信号产生技术研究
合格
2
易尚
02081023
小型智能无线电子跟踪器
适当修改
3
王刚
02081064
智能教练系统中匹配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未提交
4
杨菊
02081096
高速电路有损线的串扰分析
合格
5
王泽玉
02081106
雷达弱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合格
6
陈培利
02081123
TI-DSP程序设计
合格
7
李林
05081164

海底光缆网络的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

海底光缆网络的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

海底光缆网络的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通信网络不断扩展,海底光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信媒介。

然而,由于海底光缆网络的传输距离较长、接入节点数量众多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传输性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海底光缆网络传输性能的优化方法,以提高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一、信号调制技术的优化光信号调制是海底光缆网络中传输性能的关键。

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衰减和噪声干扰会导致传输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传输性能,研究人员可采用高级调制技术,如相位调制、频率调制等,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容量。

此外,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信号受到噪声干扰时的重传率,提高传输可靠性。

二、光纤通道优化光纤通道作为海底光缆网络的物理介质,对传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减小光信号的衰减和失真,可以通过增大光纤的直径和改善光纤的材料结构来提高传输性能。

此外,合理设计光纤的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布,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光损耗和非线性影响,从而提高传输质量。

三、调制解调器设计优化调制解调器是海底光缆网络传输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和降低误码率,调制解调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对于多信道传输系统,采用多级解调器设计可以提高传输容量和降低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其次,优化调制解调器的算法和参数设置,可以提高解调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

最后,结合硬件和软件的优化,在调制解调器中引入高效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有效提升传输性能。

四、网络拓扑优化海底光缆网络的拓扑结构直接影响传输性能。

合理的网络拓扑设计可以降低传输延迟、提高网络吞吐量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采用分层网络拓扑和减小网络路径长度的方法可以提高网络效率和传输性能。

此外,根据不同地域网络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节点位置和连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海底光缆网络的传输性能。

五、网络监测与优化网络监测和优化是保障海底光缆网络传输性能稳定的重要手段。

基于小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船舶通信系统微弱信号自动增强方法

基于小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船舶通信系统微弱信号自动增强方法

运营维护技术基于小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船舶通信系统微弱信号自动增强方法王伟(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在对微弱信号进行增强处理时,受原始信号中噪声干扰,导致增强后信号的误码率偏高。

因此,提出基于小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船舶通信系统微弱信号自动增强方法。

以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为基础,构造一组特定的正交函数表示目标通信信号,再利用连续小波变换的方式对原始通信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在微弱信号增强处理阶段,引入压缩感知技术,采用高斯随机的方式量化将压缩感知过程,以满足约束性等距条件为约束,实现对信号的增强处理。

在测试结果中,设计增强方法的测试结果中,处理后信号的误码率始终稳定在小波变换;压缩感知;船舶通信系统;微弱信号;自动增强;降噪处理Automatic Enhancement Method of Weak Signal in Ship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Wavelet Transform and Compressed SensingWANG Wei(COSCO SHIPPING Heavy Industry (Yangzhou)Co., Ltd., YangzhouAbstract: In the enhancement process of weak signals, the noise interference in the original signal leads to highTelecom Power Technology利用该小波函数对原始的待增强微弱通信信号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处理。

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表示为(1)表示连续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待增强微表示原始的待增强微弱通信信号;B 表示尺度参数,决定了小波变换的执行范围;a表示表示连续小波表示以目标通信信)的方式,结合实际待增强微弱通信信号中噪声的分别情况,对伸缩因子和平移因子进行适应性调节,直至连续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待增强微弱通信信号时域内不存在异常扰动。

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栗欢欢汪若尘何志刚汪先锋
16.大型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
江苏省电力公司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韩冰赵家庆高宗和丁宏恩霍雪松
庄卫金钱科军李春吕洋
17.高纯镓的制备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京金美镓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谢乃明王正新
吴利丰曾波袁潮清罗党刘斌
姚天祥
13.氧化石墨的杂化及其在能源中的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常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汪信朱俊武郝青丽付永胜徐超
陈胜王华兰黄华杰陈海群孙小强
夏锡锋
14.林木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
完成单位:南京先欧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范大明唐少春高文华陆春华赵建新
尹青堂闫博文王丽云卢兵
36.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信息中心
主要完成人:张长宽王颖沈毅王建邹欣庆
完成单位:江苏格美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南通华润新材料有限公司
南通纳威数码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陆建辉王玉丰付少海邹竞谢宜风
罗孝勇李文彬
23.新型微通道反应器系统设计及在硝化反应中的规模化应用
完成单位:常州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通龙翔化工有限公司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2020特别关注02.001九州同愿,共克时艰云访谈02.002江亿院士:战“疫”胜利时与大家共议建筑节能新思路02.005赵锂院长:办公建筑安全运维,确保返岗人员工作健康战“疫”视线02.007许鹏教授:从传染病防治看南方采暖的必要性02.010央企担当,共筑建筑这座战“疫”堡垒03.001朱颖心教授:战“疫”期谈谈“建环”产学研那些事特别视线09.001国内外南极科考站建筑节能策略孙弘历,段梦凡,赵海湉,周浩,庄惟敏,张翼,任飞,林波荣政策法规07.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07.09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筑碳中和11.001基于数据挖掘的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析张仲宸,周浩,林波荣,李嘉麒,田昕,吴佳欣,陈帅元,黄莉11.007公共机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晓姣,廖虹云,刘馨,桑婧萌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01.001广州番禺图书馆共享大厅空间自然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策略研究张进,赵立华,梁耀昌01.0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案例研究彭渤,吴雅典,杨彬01.013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王莹莹,黄琼,张颀01.020围合式庭院对建筑边界冬季温度场的影响探究孔雪姣,吴克,王蕾,崔苗苗,袁景玉01.024基于PKPM绿色建筑软件的医院建筑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及评价刘超,周建民01.030徐州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王磊,徐峰01.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自然通风设计指标的简化与应用胡达明01.040昆明地区办公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实测分析杨柳,张孝怡,周晓慧,赵勇,洪笃勤01.044“纸”材料在建筑中的生态性利用孔俊婷,邢腾腾02.011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及分析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吴晓海,狄海燕,张晓彤02.016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张坤,孟丹,孙晓璇,葛圆圆,刘娟02.021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趋势及可视化技术探讨周浩,余娟,林波荣,张仲宸,常晨晨,丁杰02.029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变电站建筑能耗的影响刘洋帆,张宇峰,蔡振华,张军,刘倩妮02.034加州大学2018年校园最佳奖建筑作品解析及启示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陈国瑞02.039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刘剑03.022美国零能耗建筑最佳案例与激励政策研究吕燕捷,张时聪,徐伟,James Connelly 03.031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王芳芳,王陈栋,李博03.035严寒地区绿色农房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与运行杨海鸿,田斌守,米应映,邵继新,张馨予03.040动态表皮类型对采光和能耗影响的比较研究汪丽君,史学鹏03.045浅谈宁夏首个绿色运营三星项目刘妍炯,滕飞03.051采光顶下微气候形成效果测试与分析孙多斌,严淇函,王珏,谢笑坤03.055大型公建后评估与绿色建筑评价比较研究卢凌寰03.058北京共有产权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尹灵03.063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位置对能耗的影响项慧珍,程世丹,黄凌江03.070苏州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光热环境实测与能耗分析研究杨柳柳,李振全04.091美国高性能建筑研究初探赵小刚,刘雨青,高金峰,张欣烁04.097新疆严寒地区井干式木结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何金春,高颖,熊亚荻04.101章丘山区民宿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影响因素何文晶,桑志奇,王艺晓04.107兰州市私立幼儿园室内热环境初探刘妍妍,王天鹏05.001绿色住宅适宜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邹琼,王雅平,吴邦本,张嘉龙05.007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节能设计与经济性研究周雯,陈宏,王文超05.011一种相变材料驱动的动态建筑表皮应用研究朱仁杰,刘向峰05.019平面布局对建筑群体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李静05.027严寒地区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徐结晶,张永益05.033基于BIM-LCA的建筑方案设计优选方法章驰,李希胜05.040建筑设计视角下呼和浩特高校餐厅热环境实测分析高崇森,贾晓浒,许国强,周家绪05.049基于数值模拟的绿色粮仓储存的节能研究俞晓静,王远成,戚禹康06.027温和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实际热环境评价研究孟瑶,牟迪,曹彬,朱颖心06.033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办公楼运行实际效果研究周荃,丁可,黄志锋,张广铭06.040基于天然采光的高校教室窗洞口宽度优化设计研究黄博超,苏晓明,郝占国06.046桂林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评价研究梁秒梦,巩新枝,陈爽,刘晶06.051合肥某高校夏季教室物理环境问卷研究董淑月,王旭06.055基于低碳可延续性的高层办公楼遮阳采光节能设计柴云峰2020年总目录202007.039使用需求参数对建筑大数据能耗预测影响规律初探赵海湉,王需,林波荣,朱颖心,张菁华,孙弘历07.043冷通道封闭数据中心机柜热环境指数分析叶思鹭,史伟民,彭来湖,李建强,汝欣07.048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崔艳秋,金明明,王志,赖震洲,江朝梅07.053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区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刘衍,张沫岩,陈睿昕,郭向斐,杨柳07.05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宋冰,杨蕾07.062基于BIM技术的NFE ES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分析高喜峰,刘丹阳,韩庆华,徐杰07.066基于层次熵物元可拓模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李强年,赵巧妮07.072某商业广场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闫加贺07.076基于CFD通风模拟的剧场建筑设计手法浅析贾逸群,郭智,米俊仁07.081光的非视觉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张沁宜,林波荣,曾云一,余娟08.001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李璐,陈昌勇08.010景迈山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周钰,李显秋,熊凯,侯志凌,朱栩君,饶成玲,饶峻峰08.018既有居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实践研究康熙,赵士永,白佳慧,郝雨杭08.0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云松金域华府项目高性能外窗应用技术浅析潘玉勤,原瑞增,孙旭灿,杜永恒08.028建筑性能导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周浩,邓庆坦,陈平,滕绍鹏08.03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零能耗建筑研究薛一冰,孙雅鑫08.038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应用研究纪伟东,袁振皓,乔亚萍,葛葳09.097BIM与绿建设计的结合应用解析卢琬玫,叶青,马辰,赵强,李昕阳09.104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价及分级方法研究狄彦强,廉雪丽,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李小娜,吴晓海09.111从乡土到零能耗———干热地区传统蒸发降温技术的工业化演变尹红梅,王崇杰,房涛09.115基于风环境优化的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姚昊翊,吴笛,张海麟,任昕瑜,刘迪09.120自然通风系统在地下车站公共区应用分析池东10.021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夏季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分析洪安东,范征宇,时雨辰,胡冗冗10.026北方地区某大型博物馆关键技术节能效果分析王雯翡,吕丽娜,李晓萍,周立宁,李以通,田露10.03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的绿色建构虞志淳,孟艳红10.039高层办公建筑风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宋宇辉,曲冠华,原野,张颀,董伟星10.046某示范建筑中庭冬季光热环境的实测与分析常建国,陈先志,范立,付梦菲,刘鸿超,吕栋10.051建筑能耗预测与建筑节能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侯广明,卓强,孙宇10.056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张诗达,卢琬玫,宋昆10.063基于被动式视角下的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探讨赵莹莹,何青,赵营,田毓丰,刘长春10.067基于ANP-Fuzzy法的装配式绿色建筑评价李强年,鲍俊超,牛昌林11.045建筑多能源系统优化评价方法研究冯晓梅,张瑞雪,李骥,乔镖,薛汇宇11.051装配式自保温双墙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张奕,韦佳,徐乐11.058陕西关中农村传统民居绿色优化设计虞志淳,孟艳红11.06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研究李晓萍,李宝伟,王国慧,张成昱,李以通,郭振兴11.067室内高温环境评价指标简化计算方法吕一行,孟晓静,卢棒棒,徐扬帆11.071植物冠层单层模型叶片温差的预测与实测沃文叶,付海明,董玉芳11.075绿色技术在地铁站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赵鹏飞,张同杰,郭建民,任爽爽11.080三位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中的气候设计分析高奇枫,黄琼,张颀11.086甘肃地区绿色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策略研究毕晓莉,贾丽芬,李鸿飞11.093绿色商场建筑和普通商场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对比研究张永超12.001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设计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董轶欣,李绥,Mar tin Wollensak 12.010既有工业建筑适应性再生及节能后评价研究杜书波,杨丽,赵庆双,张鹏12.015基于LCA性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参数敏感度研究杨崴,羊思静12.024遮阳设计与用户行为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能耗的探究分析张楠,刘刚,满孝新12.030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屋顶类型的建筑能耗评估闫春辉,任婧,刘吉营暖通空调01.050相变回填材料配比对地埋管换热器蓄能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杨晶晶,杨卫波01.057相变材料应用于空调蓄冷中的研究进展唐瑞,桂树强,颜俊,李东阳01.062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源热泵系统精细化设计魏俊辉,褚赛,刘启明,申雪云,鲍超01.068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贵阳某建筑的应用分析赖振彬,黄巧玲,王玉麟,张宇01.072主动式冷梁性能实验研究胡晨曦,吕静01.077空气膜防结露型空调辐射板的可行性研究余志锋01.080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及节能初探孟欣,王浩,何伟02.043高校宿舍室内新型空调气流组织及舒适度评价赵福云,成瑾,刘宝,徐颖,申广,王汉青02.052一种气流分布量化描述方法佘昭,潘毅群,黄治钟02.058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水蓄能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褚赛,魏俊辉,刘启明,樊宏图,李永祥02.062地源、空气源热泵联合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庄浩,李新锐2020年总目录202002.069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热回收探讨肖新文02.074冷却塔免费供冷在不同地区商业建筑内区适用及经济性分王硕03.004适于在线应用的空调机组风量连续测试方法特日格乐,赵天怡,刘中杰,张吉礼03.009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03.015不同通风方式对被动式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的分析李永,句德胜,崔晓梅,刘士龙03.019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新风负荷预测研究李佳殷,周勃,乔清锋04.001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乔富荣,闫军威,胡小芳04.009空调用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增稠特性实验研究谢奕,史波,冯叶04.014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区岩土体热承载能力评价王洋04.019地能采集井设计工作的数值模拟分析肖天辉,苏柳文,王辰,刘海明04.024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吴少光,廖晓华04.028基于建筑调适工作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反思刘广东,张野,唐千喻,李婷05.054基于深入挖掘制冷站监控数据的节能分析及思考何子睿,刘烨,辛本波,唐千喻05.060夏热冬冷地区复合式地源热泵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於继康,温勇萍,于国清05.065竖直平板上蒸汽层流膜状冷凝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夏长伦,郭鑫,刘琳05.071天津某文体中心游泳馆空调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丁逾凡,吕静,奕婧05.076基于eQUE ST的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节能分析杨福,王衍金,王伟宵06.063膜式叉流新风热回收装置结霜及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黄俊峰,白姣,张舸,王立峰,曹阳,曲凯阳06.069分体式空调冷凝水产量计算方法研究廖德妮,张玉,蓝静,谢天明,黄文豪,雷敏聪,杨鸿滔,张磊06.074太阳能-热泵热水机组末端应用与分析王宇翔,王芳,刘登辉,汪青青,宋一昂06.080青岛某大型综合医院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胡军06.084无锡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研究仇铮,倪文晖06.089某文体中心体育馆狭长静压箱气流组织设计优化刘坡军06.091AC F-TiO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实验研究冯国会,张峥,张亿先06.097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对厨房PM2.5分布影响及其数值模拟袁扬,朱能,王清勤,李春龙07.003冷风侵入下的大空间地板辐射采暖效果实测分析刘刚,殷宣宣,徐弋,董伟星,黄文龙07.009供热系统换热站供热参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朱佳,孙春华,齐成勇,夏国强,陈佳丽07.014强化学习算法在空调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丁志梁,潘毅群,谢建彤,王尉同,黄治钟07.021地下水渗流对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刘卫,张之强,刘琬铭,刘鹏,郭洁,徐博荣07.027基于EED软件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设计分析陶鹏飞,薛宇泽,韩元红07.033大型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诊断与调试优化王波,刘铁,单斌08.079寒冷地区土壤源供暖系统土壤取热及补热特性吕轶娜08.086医院非供暖季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分析王思叶,于振峰,赵伟08.091某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空调及通风设计赵忠梁08.094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被动制冷潜力的影响任宇鑫,柳靖09.018空调外机百叶罩S型叶片最佳叶型及倾斜角度研究祁冰,原瑞增,李展,王可可,段飞09.023基于模糊评判法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冯艳,王志国,连恩广,赵子琦09.029污水源热泵年运行性能实验研究及预测郑仁春09.036剧场座椅下送风不同上座率的最优参数分析黄华明,聂贤09.042喷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张瀚月,罗浩,刘荔,赵宇09.04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季性能分析汤海波,翁文兵,李霞,柳艳艳09.051清洁供热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王东,左河涛,方豪,李政09.055青岛市某健身房内冬季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王英黎,王海英,徐曼殊,石崇根,王琳09.060室内热环境对室内人员工作效率影响研究郁文红,董娜娜,江超文10.072上海某社区文体建筑人员密度及冷负荷研究吕静,奕婧,丁逾凡10.078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郁文红,李辉,白金超10.083上海市某研发中心空调系统整体节能优化分析焦乾峰,曾艺,杨丹10.089胶球在线清洗装置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践及节能评估李昶,张建风,刘昊儒,邹凯凯,孙忠尧10.093某体育馆冰蓄冷空调方案经济性分析李兰10.097沈阳商业中心区多尺度温度变化研究杜思宏,孙贺11.01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方法与实测分析唐辉强11.016严寒C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供暖系统正交优化分析赵芝蓉,唐汝宁,李军军11.023间接蒸发在数据机房的新风节能与过滤特性谭浪,刘鹏,周雪梅11.028冷却塔供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刘乃玲,王淑玲,李向东11.033基于TRNS YS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吴昊,徐以洋,谢若怡,张绍志,陈光明11.038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DHC系统负荷时序预测方法焦良珍,陈海生,高革,李冠男,胡云鹏12.055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及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的节能热舒适性研究胡俊涛,王赞社,尹芳汀,吴越12.062“红飘带”显示屏背后腔体的通风散热方案分析周浩,张菁华,刘建华,刘加根,洪迎迎12.069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贺延壮,曾贺湛,赵晓宇,潘立君12.073基于Airpak的冬季办公室机械通风研究宫克勤,杨子昱,张楠2020年总目录2020运行管理与调适02.137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监测技术体系需求分析李振全,雷亚平,高信,马思聪,施海星,许政涛03.148上海地铁某基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肖琳04.144医院建筑节能与运维管理分析赵丽娜,许壮莹09.064基于数字孪生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王艺蕾,陈烨,王文10.001我国建筑调适发展现状与前景逄秀锋,宋业辉,徐伟10.008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孙洪鹏,陈晨,张广智10.014某高校区域供冷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任德瑜11.116广州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计算研究与分析李叶红,黄涛,江向阳,杨建坤保温隔热与材料01.129聚合聚苯板燃烧热值测定的试验研究王彬,徐长春,陈刚,于跃洋,李振宇,张文华01.133硅酸盐水泥-碱矿渣配制低密度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田聪,陈丽红,秦旭飞,王宏园,张敏02.079不同窗型对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潘玉勤,孙旭灿,付梦菲,常建国03.089豫中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节能窗应用探讨于冰清,赵威,吕红医04.033屋顶绿化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模拟研究任婧,闫春辉,赵莹莹,刘吉营04.039阜新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巩玉发,郑文瑶04.044湖北省公共建筑外墙自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及适用性研究黄倞04.048相变材料耦合太阳能在冬季建筑采暖中的应用晁岳鹏04.052一种热致变色调光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陶勤练05.111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参数与导热性能的相关性赵伟同,胡东方,江春伟05.11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性能研究姜奇奇06.001典型外墙构造复合相变层的热工性能研究乔宇豪,鲍嘉阳,刘衍,杨柳06.006墙体热阻测试过程三维导热的模拟研究寇方铖,王馨,邹瑜,莫金汉06.012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能耗模拟研究俞天琦,王艳06.018SEPS-VIP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研究原瑞增,李展,贾云飞06.022围护结构二维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王立娟,王海波07.090双层定型相变墙体结构在中国三种典型气候区的温度与能耗模拟研究亓文超,刘志强,俞佳明,张冠华07.096α石膏制备轻质发泡隔墙材料的研究李永生,韩菲菲,徐龙,李美红09.071蒸压加气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中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艳娟,孙立新,杨静芬,张孟林,张松浩09.074建筑玻璃贴膜节能性能研究谢建华,宋文荣,龚延风,段凯09.082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型材的尺寸变化率试验研究胡薇月09.086气候变化下蓄热层构筑墙体保温改造热性能研究邓蕾10.102相变特朗贝房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研究邓仁洁,朱娜,胡平放,雷飞,罗振宇,吴涛,唐广11.098国内规范岩棉板外保温抗风设计对比分析曾松春,徐晓攀,李安娜11.102夏热冬冷地区墙体外保温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研究杨少玮,张伟捷12.036西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墙体蓄热性能建议李峥嵘,斯阳,赵群,谢一建,陆世康12.041常见外窗型材填充保温材料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梅国永,李琪,杨娇娇,李海滨,李迪12.046农村建筑外墙局部保温及性能测试王冬计,刘联胜,高英,王爱新,祁广钰,王恩宇,胡玉洁12.051再生聚丙烯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叶邦土,吕润平可再生能源及其应用03.075基于气候风洞的大型太阳辐射模拟系统研究李令令,孟庆林,张磊03.080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高朋,刘启明,魏俊辉,刘嘉,张伟东03.084基于弃风利用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信博文,南新元,陈慧05.080江水源热泵系统取退水对水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瑞霞,郭啸峰,张彬彬,岳玉亮,钱堃06.102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应用杨凡09.008公共机构浅层地热能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冯国会,柳梦媛,李环宇09.0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运用研究祁焕嵬11.106商业综合体建筑减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刘烨,燕达,郭偲悦12.077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系统模拟计算平台开发乔镖,倪晶,冯晓梅,李骥,薛汇宇12.083严寒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热环境模拟田晓焱,马广兴,梁春阳12.089太阳能百叶窗应用于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室内热环境研究白梦梦,王沣浩,王志华,康彦青,郑爱平节能改造与技术01.115旧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探析毕晓莉,徐杨杨,张顺尧01.122轴向微槽结构平板热管毛细力表征及性能研究张芳莉,杨庆,丁昀,卢玫洁01.127高校教室智慧照明改造案例分析卢彦铮02.097中国公共建筑的建筑典型模型建立陈智博,沙华晶,许鹏,奚培峰02.100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姜向阳02.103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性能研究李御锋,杨金钢,朱林,曹东旭,邓兰西02.107基于CFD的变压器室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张勇,徐天光,王永庆,朱超,马玉龙,傅金柱02.112冀南地区农村民居生态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孔俊婷,刘苗02.118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方法探讨陈岩02.121节能监管平台在高校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王洪瑞,耿守浩03.094热激活蓄能墙体流热耦合特性动态分析及优化李佳奇,曲世琳,胡玮聪03.100小区级灵活分布式可调控供暖系统研究杨波,宋健京,陈卉,杨肖,杨冬梅2020年总目录202003.106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实践朱晓姣,柳松,宋波,张思思,叶少华03.111泉州农村石构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及优化吴钟奇,夏博,韩婧,梁坤03.116高校既有学生公寓外窗节能改造方案评价赵泰,程东03.121某示范建筑暖通和给排水绿色节能设计分析邹宇亮,杨少林,金鹏04.057天津农村既有住宅现状及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岳晓鹏,罗浩,高源,王舒扬04.062多孔铝介质-石蜡复合蓄能炕的热性能对比研究陈月,马秀琴,贺晓杨,胡明月,王慧04.068基于热响应试验地埋管分层热物性研究汪启龙,张卫东,田东蒙04.073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引水管道颗粒沉积现象的模拟和优化节能分析郭啸峰,李瑞霞,熊泽宇,齐月松,钱堃04.081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初探李德新,安欣然,李浩宇04.087高校浴室节能改造及优化提升方案探析姜永增,潘军刚05.084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民宿节能改造研究魏广龙,付钰,李睿乾,褚娟娟05.090坝上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新型节能窗适寒设计研究杨孟秋,于沈尉,王金奎05.095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优化研究徐楚星,赵敬源05.100无锡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技术研究仇铮,倪文晖05.106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黄玉珠06.117基于双源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相变储能研究梁栋06.122基于既有传统乡村建筑改造的研究芮如忆,莫弘之,刘晓哲,项浚,李钢06.126山东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调查研究徐振红,李星宇,王鸿宇,刘俊红07.123土体热物性对能量桩换热效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令永春,刘大鹏,季伟伟,陆浩杰07.128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王玉来,李永安07.134传统民居的天然光环境优化研究侯薇,袁景玉,高源,谭柯07.141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风管穿外墙热桥研究刘少亮,强万明07.146建筑用电流向分析在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探索汪剑,冯一,代勇,杜栩08.042某校区供热系统改造及分时分区运行优化姚震,周美玲,林日亿08.048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任彬彬,安晓莹,冯策08.053冀西山区传统村落石窑洞民居节能改造初探赵小刚,闫晓颖,吴楠,刘雨青,徐良08.059湖南省双峰县伟训堂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彭小洪,伍国正,任雯,郭俊明08.065影响建筑整体气密性关键因素研究综述李扬捷,徐伟,董宏08.070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的既有建筑节能规划分析吴豆豆,斯依提艾力·艾麦提,吴振08.076上海传统民居屋顶节能特性研究刘晓哲,莫弘之,芮如忆,王海松09.124供暖邻室数量对非供暖房间热环境的实验研究沙心奕,李进,龙恩深09.130天津某医院冷凝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董明,刘勇,王永亮09.134大型冷库室内保温吊顶创新施工关键技术任斌向,张增国,郭卫萍09.139高寒地区铁路站房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刘韦伟,赵艳,严建伟,张兴艳,欧眉10.109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王建军,李东彬,熊珍珍,郭向勇,袁骥10.116绿色生态视角下乡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舒平,郭昊阳,解丹10.122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李建华,刘阳,郑欢欢10.129颗粒浓度对含纳米氧化铝石蜡光热特性的影响高梦,杨瑞桐,卢丽冰,李栋,吴洋洋11.124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敏感性分析金虹,张乙川11.129基于过渡季舒适性的寒冷地区东西向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初探李建华,刘玉,任彬彬,梁志恒11.135自动脱气设备在高校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永增,潘军刚11.140PP P模式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研究李强年,徐弘毅,牛昌林12.096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照明情况现状调研与分析罗运有,刘畅,余鹏12.099基于实际热需求的单一建筑类型区域供热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姜永增,刘涛,潘军刚12.105医院业务增加引起的能源浪费及节能措施分析李智慧,赵琨浩,李树勋12.111集中淋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蔡辉旺,陈亦文,曾清标准规范与检测02.126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万成龙,张素丽,单波,王昭君,王俊洋,王洪涛02.130民用建筑典型场所机械排烟口分布因素分析陈捷,刘国成02.134建筑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王学成,曹杨,张新玉,吴美升03.144广西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张小静05.125马鞍山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能耗定额研究黄志甲,甘琳,江陆军,沈正05.128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建筑———浅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修订郭夏清06.059住宅通风设计标准研究任俊,高峣12.129建筑节能率的计算和转换关系研究殷健,瞿海霞电气与智能建筑07.100基于非线性特征工程的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王振亚,范成,李达生,曾妍洁,刘明辉07.108低压直流配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秦文军,陈文波,房建军,李忠,严建海11.111基于BIPV示范项目的低压直流配电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房建军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01.13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能耗特点王会粉,徐俊芳,王皆腾,梁元元,赵会刚。

攻克3G网优3大难点

攻克3G网优3大难点

通信产业报/2009年/8月/3日/第036版网优难点攻克3G网优3大难点本报记者孟祥初周晓娟伊佳2G/3G互操作是3G建网初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关键问题。

中国信标准化化会秘书长周宝信EV-DO无线信号对导频主导范围和外部干扰控制的要求远高于1X。

中国电信无线网络优化中心处长方伟TD网规网优工具环节还需加快成熟,多厂家设备兼容性仍需完善。

中国移动网络部通信组织处副经理沈忱除了站点资源外,网络资源也是运营商建设和优化3G网络的关键点中国联通网络优化中心无线网络优化处经理王睿应在不影响GSM网络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建设室内覆盖系统。

大唐移动市场技术支持总监廖镭鸣3G给射频测试带来挑战。

网络测试工具和优化工具是3G网络建设的基石。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市场工程师祁萌共建共享正在逐渐向传输线路等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延伸,并且逐步深入。

北京格莱瑞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通信网络工程师刘宇难点1提升用户感知网络优化“贴身”服务最终用户体验是检验3G网络质量的最后一关,3G对网络优化提出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2G/3G互操作、室内覆盖、端到端优化。

■本报记者孟祥初随着三家运营商网络的逐步完善,中国3G将面对真实市场的全面检验,谁能迅速赢得用户并形成规模效应,谁就能尽快回收投资成本并占领市场。

最终用户体验,成为检验3G网络质量的最后一关。

传统2G网络优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多设备间无线网络优化,维护为主的KPI指标优化,以及高铁优化、频率规划评估、容量优化等专题类优化,3G时代则对网络优化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例如网元变革使2G/3G互操作优化成为网优关键;3G业务流量大多发生在室内,室内覆盖成为3G建设重点;网络优化范围发生变革,从网元分别优化扩展到端到端优化,包括核心网优化。

关键:2G/3G互操作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秘书长周宝信强调:“2G/3G互操作问题直接影响终端用户体验,这是3G网络建设初期必然要予以充分重视的关键问题。

三方合作超长跨距传输实验取得创新成果

三方合作超长跨距传输实验取得创新成果

2 bt 速率传输的 S H 系统上 ,单跨 本的显著降低 。 .G i 5 / s D 在 1 G i 速率上达到 了 4 2 m。此 次 0 bt / s 3 k S 一 8 r U L超低损耗光 纤和 武汉光 MF 2 () L
益做 出贡献。
( 陆勤)
邮 设 技 / 10 J 5 电 计 术2 3 3 o0 /
A A 和共享 L S A N d 要求 G S ) G N支 持 L T /P P隧 道技 术 。 2 PP T
3 )适 用 的 企 业
G E隧道 、 2 P隧道 等都 可 以通过 ID P N场 景 中 . 要 G S 需 G N和企 业 网络 网
李稷楠, 欣, 旭明, 伟雄 无 线 通 信 王 朱 朱
浅谈基于 WCDMA分组域 的行业应 用接八 方案 Ra i doCo mmu iain n t c o
图 4 结 合 G EV N 隧 道技 术 的接 人 方 案 ( 透 明模 式 ) R P 非
图 5 结 合 L T / fF 2 P P YPVPN 隧 迫 技 术 的 接 人 方 桑
头, 武汉光迅公司和美 国康宁公司组成的 联合 测试 小组在超长跨距测试项 目上取 得 突破 性成 果 。在 基 于 G6 2光 纤 以 . 5
距最 长传 输距 离达到 了创 纪录 的 5 4 i; 1k n
中能够有效地减少传输链路上 所需要 的 中继站点 ,同时可减 少线路运行期 间的 维护 费用 ,实现整体 网络的优化 以及 成
c s q。 e sRe
问 的 G P隧道 通常 认 为是 运 营商 内部 的 承载 网络 , T 是
安全 的 。
而 G S G N和企 业 网络 之 间 的链 路 可 以是 Itre, nen t 或 是一 个共 享 的 网络 , 因此 . 如果需 要也 可 以增强 这段

一种超密集网络基站分簇管理算法

一种超密集网络基站分簇管理算法

第57卷第11期2017年11月电讯技术Telecom m unication EngineeringV o l.57,N o. 11N ovem ber,2017d o i:10. 3969/j.issn. 1001 -893x.2017. 11.012引用格式:石峰,耿烜.一种超密集网络基站分簇管理算法[J].电讯技术,2017,57( 11 ):1295-1300.[S H I Feng,GENG Xuan.A cluster-based base station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ultra-dense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17,57(11) ;1295-1300.]一种超密集网络基站分簇管理算法+石峰,耿烜**(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306)摘要:为了降低超密集网络中基站管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并提升基站的能源使用效率,根据用户 密度、网络负载量等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的动态管理基站算法。

该算法首先根据用户测量报 告计算出理论最小需求基站数,然后对基站进行合理的网络分簇,最终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基 站休眠组合。

仿真结果表明,与未进行分簇的基站管理算法相比,该算法可以降低约60%的计算复 杂度,并能有效降低基站能源消耗。

关键词:超密集网络;基站管理;基站休眠;能源效率;计算复杂度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93X(2017)11-1295-06A Cluster -based Base Station ManagementAlgorithm in Ultra -dense NetworksSHI Feng,GENG Xuan(C o lle g e o 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Maritime U 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base station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ultra­dense network(UDN)and improve the energy usage efficiency of i t,a cluster-based dynamic management base st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customer density and network capacity.According to this algorithm,the theoretical minimum number of needed base station is first calculated based on user meas­urement report,then the base station is clustered in a proper manner,finally the hibernation combination of base station is determined throug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ose base station algorithms without being clustered,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by about60%and effectively cut dow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base station.Key words:ultra-dense network(UDN) ;base station management;base station sleep;energy efficiency;computational complexity1引言随着近年来移动设备数量以及移动数据需求量 的爆发式增长,无线通信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 超密集网络技术(Ultra-dense Network,UDN)是解决 未来移动通信网络高数据量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1]。

提高二三维图像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效率

提高二三维图像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效率

提高二三维图像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效率【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低网络带宽条件下提高二三维图像的远程传输效率。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远程传输的现状和低网络带宽条件下的挑战。

探讨了提高传输效率的方法,包括基于压缩算法的优化方案和基于传输协议的改进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在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二三维图像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图像传输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关键词】二三维图像、低网络带宽、远程传输、传输效率、压缩算法、传输协议、优化方案、改进策略、成果总结、未来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现状分析、挑战、探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二三维图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由于网络带宽限制等因素,远程传输二三维图像的效率仍然面临挑战。

在传统的传输方式下,二三维图像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导致传输速度慢、延迟高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如何提高二三维图像在低网络带宽条件下的远程传输效率变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二三维图像时遇到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传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网络带宽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二三维图像在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卡顿、模糊等情况,影响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传输方式和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提高二三维图像在低网络带宽条件下远程传输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优化压缩算法和改进传输协议,提高图像传输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清晰的远程图像显示体验,提高远程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未来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远程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2. 正文2.1 二三维图像远程传输现状分析二三维图像远程传输是指通过网络将二三维图像数据传输到远程设备的过程。

一种WPAN网络信标期融合改进方案

一种WPAN网络信标期融合改进方案

一种WPAN网络信标期融合改进方案
陈伟;邹卫霞;王志威
【期刊名称】《信息通信技术》
【年(卷),期】2010(4)1
【摘要】基于超宽带技术的ECMA标准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是高速无线个域网理想的选择,本文针对该标准的信标期融合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无线个域网的信标时隙复用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标期融合方案,经过仿真验证,该方案可以大幅减少网络稳定所需时间,有效减少网络开销.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陈伟;邹卫霞;王志威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ZigBee与6LoWPAN网络无缝融合的研究 [J], 王国隽
2.一种低功耗的6LoWPAN网络动态路由协议 [J], 王利国;张宏科
3.WPAN与有线电视网络融合应用 [J], 贾志城
4.一种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协议 [J], 王晓喃;钱焕延
5.一种6LoWPAN网络架构的逻辑地址分配及映射协议栈设计 [J], 李秦君;卢锦;王明伟;杨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BSCAN算法在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DBSCAN算法在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DBSCAN算法在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鲁飞;王任;翁维波;陈明;涂志龙
【期刊名称】《移动通信》
【年(卷),期】2018(42)12
【摘要】无线网络问题一般会呈现出空间聚集的区域特征,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点并进行提前干预对保证网络的整体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DBSCAN空间密度聚类算法的研究,结合手机APP上报的海量测量数据,提出了基于DBSCAN算法的SINR质差区域聚类方法.并且针对手机用户分布不均匀的实际情况,应用层次聚类和特征统计思想,降低了DBSCAN算法的参数选择难度,提升了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在网络优化工作中可以节省DT测试资源,提升工作效率.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鲁飞;王任;翁维波;陈明;涂志龙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宁波 31504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宁波 31504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宁波 315040;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DBSCAN算法在电子邮件网络社团发现中的应用 [J], 杨芳勋
2.DBSCAN算法优化及其在GSM-R铁塔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J], 胡淼淼;刘宏志;张铎
3.DBSCAN算法在城市科教文化设施集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r——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J], 刘甜甜;齐述华
4.一类改进DBSCAN算法及在金融中的应用 [J], 黄翰诚; 江渝
5.基于密度的快速DBSCAN算法在无线电自动定位中的应用 [J], 刘曦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纤在延长网络距离提高网络性能方面的进展

光纤在延长网络距离提高网络性能方面的进展

光纤在延长网络距离提高网络性能方面的进展George F.Wildeman;鲍赛红
【期刊名称】《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年(卷),期】1995()6
【摘要】色散位移单模光纤为系统计划者提供了在多信道上复用高数据率的选择方案,该方案具有高的性能价格比.
【总页数】2页(P59-60)
【关键词】网络;光纤链路;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作者】George F.Wildeman;鲍赛红
【作者单位】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18
【相关文献】
1.网络调制在提高无线网络性能方面的应用研究 [J], 殷欢;李欢欢
2.中国移动长距离移动网络建成——移动网络容量将大大提高 [J],
3.微结构聚合物光纤制造和性能方面的最新进展 [J], 吴静;商海英
4.光纤扩展网络距离和性能的进展 [J], Wild.,GF;陈晓燕
5.短距离高速无线网络基础理论:提升通信网络性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深度级联网络结构的单帧超分辨重建算法

一种深度级联网络结构的单帧超分辨重建算法

一种深度级联网络结构的单帧超分辨重建算法王飞;王伟;邱智亮【期刊名称】《光电工程》【年(卷),期】2018(045)007【摘要】利用深度学习进行超分辨重建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网络结构依然存在训练以及重建速度较慢,一个模型仅能重建一个尺度以及重建图像过于平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级联的网络结构(DCN)来逐级对图像进行重建.使用L2和感知损失函数共同优化网络,在每一级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最终高质量的重建图像.此外,本文的方法可以同时重建多个尺度,比如4×的模型可以重建1.5×,2×,2.5×,3×,3.5×,4×.在几个常用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准确性和视觉效果均优于现有的方法.【总页数】10页(P37-46)【作者】王飞;王伟;邱智亮【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设备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设备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设备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TP18【相关文献】1.基于非局部均值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J], 史延新;刘金龙;李博武;周燚2.基于非负邻域嵌入和非局部正则化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J], 彭羊平;宁贝佳;高新波3.一种改进的基于KRR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J], 史国川;龚连友;曹宇剑4.基于ANNF和结构相似性的单帧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 [J], 徐燕华;李荣;王华君;徐平平5.基于级联线性回归的单帧图像超分辨重建算法研究 [J], 梅雨;田雨杭;尚江曼;任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掌易CEO王伟: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指掌易CEO王伟: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指掌易CEO王伟:坚守初心方得始终安在【期刊名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4页(P88-91)【作者】安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创始人的性格总是能深刻的影响到公司的性格。

正如一贯低调的创始人王伟一样,指掌易也是一个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公司。

但低调不意味羸弱,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指掌易目前的情形更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位无名老僧,功力高深却隐匿功名。

据江湖传闻,王伟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对待陌生人的拜访更是惜字如金。

但面对此次记者的采访他却一反常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及指掌易的成长,他更是眉飞色舞,颇有指点江山之气。

王伟是个网络安全领域的连续创业者。

虽然上一次的创业经历随着公司被收购而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次创业经历是以巨大的商业成功和财务回报为结束的,因为接盘者正是当下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大哥——360。

在回顾王伟的第一段创业史之前,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下他对于移动安全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他做出这个判断的时间是2007年——那一年,苹果才刚刚推出第一代iPhone——“我当时认为,移动安全领域将按照这样三个阶段发展:通讯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移动安全领域行业正好就按照着王伟的预测发展着。

王伟的第一次创业在2006年10月,按照王伟的判断,那段时期属于移动安全领域的“通讯安全”发展阶段。

那时,在移动安全领域有两家公司是行业的佼佼者——网秦和信安易。

在当年的那个时间点,网秦认为,所谓移动安全的核心就是杀毒功能,并且当时资本市场也认同他们的观点,所以网秦几乎倾全力的在研发相关技术。

但作为信安易的CEO,王伟却坚定的认为,当年移动安全的核心应该是防骚扰,杀毒并没有那么重要。

即便几乎没有多少人认可王伟的看法,他还是坚定自己的判断。

基于此,信安易便破釜沉舟的将技术开发的重点放在了防骚扰上面。

几年时间过去,经过市场的检验,果然王伟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公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公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公告
题目:微小型无人机数字视频传输装置功耗优化研究
报告人:王帅凡
主持人:刘翔
时间、地点:2017.10.10 2:35pm 行政楼1323
学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
报告主要内容:
关于微小型无人机数字视频传输装置功耗的相关介绍。

主要介绍影响微小型无人机数字视频传输装置功耗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介绍了通过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的功耗优化方案,并计算其优化效果;介绍了微小型无人机数字视频传输装置计及锂电放电特性后的能效模型及其相关规律。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特此公告!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2017年10月1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性能优化王伟杭1,2,任勇毛1,岳兆娟1,2,李 俊1(1.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 要:从传输协议和网络节点两方面分析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因素,介绍中间节点拥塞避免、减少主机负载以及改进传输协议等各种性能优化方法,并结合仿真和实际网络实验验证,指出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对传输性能优化技术进行总结并给出设计终端性能自适应的传输协议。

关键词:高速长距离网络;性能优化;传输协议;拥塞控制Transport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forFast Long-distance NetworkWANG Wei-hang 1,2, REN Yong-mao 1, YUE Zhao-juan 1,2, LI Jun 1(1.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sive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port protocol and network node, and emphatically describes all kinds of optimiz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media node, reducing terminal load and enhancing transfer protocols, etc. Meanwhile, it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ll these techniques in emulations and real networks and points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ll these optimization technologies are concluded and a novel research direction designing terminal performance transport protocol is given.【Key words 】Fast Long-distance network(FLDnet);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transport protocol; congestion control DOI: 10.3969/j.issn.1000-3428.2011.14.030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7卷 第14期V ol.37 No.14 2011年7月July 2011·网络与通信· 文章编号:1000—3428(2011)14—0094—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P3091 概述近年来,由于DWDM 光网络、10 GbE 、100 GbE 高速以太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骨干网络带宽迅速提升,促使高速长距离网络(Fast Long-distance network, FLDnet)的快速发展。

在基于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的实际应用和性能测量实验中发现了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性能不高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解决此问题的各种性能优化技术。

2 FLDnet 的传输瓶颈随着高速长距离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在FLDnet 环境中,TCP 性能很差[1]。

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总的来说可将原因归结为两方面:(1)传统的TCP 协议,采用保守的加性增加和激进的乘性减少的拥塞控制策略,在较大的往返时延(Round Trip Time, RTT)环境中,慢启动和拥塞恢复阶段带宽利用率极低;(2)除TCP 协议本身外,网络中间节点及边缘主机的处理能力对高速网络传输也有重要的影响[2-3]。

近年来,针对TCP 协议的改进以及对节点的性能提高一直是高速链路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的重点。

2.1 传输协议性能瓶颈针对低速低时延的分组交换网而设计的TCP 协议,在FLDnet 中性能很差。

(1)拥塞避免机制过于保守。

TCP 采用的加性增加、乘性减少(Additive Increase Multi- plicative Decrease, AIMD)拥塞窗口调整算法过于保守。

在FL- Dnet 中,由于RTT 较大,一旦发生拥塞,拥塞窗口减小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文献[1]指出,在带宽为622 Mb/s 、RTT 为300 ms 、报文段大小为1 460 Byte 时,TCP 拥塞避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达41 m ,如此长的拥塞恢复时间导致TCP 传输速率较慢。

(2)流量控制机制过于保守。

为避免接收端的缓冲区溢出,TCP 使用滑动窗口限制发送流量。

默认的最大窗口大小只有64 KB ,对于低速低时延网络和早期的低性能终端,这个值较合适,但对于FLDnet ,带宽时延积(Bandwidth Delay Production, BDP)远大于这个值,链路管道容量利用率很低。

另一方面,目前终端性能已经大大提高,内存早已达到2 GB 、4 GB 等容量,64 KB 大小的接收缓冲区过于保守。

2.2 网络节点性能瓶颈用于LAN 连接的10 GbE 物理层规范(LAN PHY)在MAC 层可达到10 Gb/s 的数据速率,而用于WAN 连接的OC-192c/ STM-64c 光链路(WAN PHY)传输以太网数据的速率,则只有9.286 Gb/s ,这由OC-192c 的容量及SONET/SDH 帧封装开销决定。

由于TCP 采用基于窗口的发送速率控制机制(而非基于速率的调整策略),以底层能达到的最大速率发送窗口所允许的数据量,突发数据在LAN PHY 与WAN PHY 间转换节点由于接入端速率(10 Gb/s)大于广域端速率(9.286 Gb/s),可能导致缓冲区溢出。

因此,FLDnet 中LAN PHY 与WAN PHY 间的节点,成为传输的性能瓶颈[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ITER 计划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8GB 111000);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伟杭(1985-),女,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高速网络;任勇毛,助理研究员、博士;岳兆娟,博士研究生;李 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0-12-03 E-mail :weihang.wang09@第37卷第14期95王伟杭,任勇毛,岳兆娟,等: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性能优化除中间节点外,端到端吞吐率还受限于终端主机产生、发送、接收及处理数据的能力[3],因此,终端硬件速率(如网络适配器速率、I/O总线带宽、CPU处理速率、前端总线速率等)对吞吐率有影响。

TCP/IP协议处理在终端主机进行,对TCP/IP协议栈的处理占用大量CPU资源。

文献[4]指出终端系统处理TCP产生的CPU开销分为3个方面:(1)中断操作开销,包括每个报文达到NIC及传输结束等触发的中断操作;(2)数据复制开销,包括在NIC存储器与内核空间、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移动数据等所产生的复制开销;(3)协议处理开销,包括执行TCP/IP协议代码及相关的存储管理。

在高速网络环境中,这些开销会占用过多的CPU时间和存储总线带宽,大大降低终端系统对其他应用的处理能力。

3 网络节点性能优化3.1 中间节点拥塞的避免为避免LAN PHY与WAN PHY间转换节点发生拥塞,应避免短时间内突发数据充满瓶颈节点的缓冲区。

3.1.1 应用层速率抑制抑制应用程序为TCP栈供应数据的速率,是一种对输出到网络的数据速率进行控制的简单方法。

这种方法将应用程序提供数据的速率设置为一个低于整个通路瓶颈带宽的恒定值。

然而,在TCP慢启动阶段,窗口较小,快速到达TCP 栈的数据在TCP传输队列中排队,当有ACK到达时,TCP 立刻从队列中弹出数据并发送。

排队使得数据进入边缘网络的速率为10 Gb/s,LAN PHY与WAN PHY间节点仍然是整个通路的瓶颈。

3.1.2 接收窗口大小限制将窗口值设定为一个较小的值,可抑制TCP的传输速率。

文献[2]利用一个仿真的FLDnet,将TCP窗口值设为200 MB。

在端到端10 GbE环境中,以1 000 ms为观测间隔的吞吐率被抑制为约2 Gb/s,而以1 ms观测间隔的吞吐率达到9 Gb/s。

这说明,即使窗口大小被置为一个很小的值,仍无法避免突发数据。

大量的传输集中在每次ACK到达后,如果不能在整个RTT中均衡数据传输,那么就不能避免突发数据引起的报文丢失。

3.1.3 包间间距长度控制通过设定包间间距(Inter Packet Gaps, IPG),传输速率被抑制为不超过由下面公式定义的带宽:suppressed bandwidth=(full bandwidth)×(frame size)/((frame size)+(IPG length))其中,frame size指的是以太网帧从前同步信号(preamble)到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 FCS)的长度。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LAN PHY-WAN PHY转换节点处的报文到达速率。

3.2 边缘主机CPU负载减少尽管终端主机可以通过升级NIC速率、I/O总线速率以及前端总线速率等来提高传输性能,主机上的协议处理仍然占用相当多的CPU资源。

为获得硬件资源的最大性能,终端系统应最小化协议处理产生的3种开销。

3.2.1 中断减少网络速度越快,报文到达越频繁,相应的中断开销就越大。

必须寻找有效方法,尽可能减少中断操作发生的次数。

(1)报文段大小增加。

每当报文到达NIC或传输结束,网络驱动程序都会通知内核去处理,产生中断。

对于一定量的数据,采用较大的报文可减少报文个数,从而减少中断次数。

(2)Packet Coalescing。

网络接口卡的Packet Coalescing 功能抑制中断,使内核在一次中断处理过程中从NIC获取多个报文。

对于发送端主机,从NIC中取出的多个报文是ACK 报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