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年6月修订)------学院二○一四年六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学院: 财经学院执笔人:专业负责人:制定(修订)时间: 2014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基本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本章重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本章难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思考拓展】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GDP的算法【教学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名义GDP和实际GDP【基本要求】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本章重点】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本章难点】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思考拓展】1.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5.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基本要求】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理解: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掌握: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本章重点】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本章难点】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思考拓展】1.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2.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第三章一般均衡【教学目标】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教学内容】1.投资如何决定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4.LM曲线5.IS-LM分析6.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要求】了解:投资如何决定理解:IS-LM分析掌握: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章重点】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章难点】IS-LM分析【思考拓展】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涵义第四章宏观经济学政策分析1.财政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2.货币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教学内容】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效果3.货币政策的效果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基本要求】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掌握: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本章重点】财政政策效果【本章难点】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思考拓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五章宏观经济学政策实践【教学目标】1.宏观经济政策的几个具体目标2.财政政策的具体模式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教学内容】1.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资本证券市场5.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理解: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章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章难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思考拓展】1.财政政策的具体模式2.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第六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教学目标】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3.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4.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各自效应【教学内容】1.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曲线的一般说明3.长期总供给曲线4.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5.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6.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7.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基本要求】了解:总需求曲线理解: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掌握: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本章重点】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本章难点】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思考拓展】1.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2.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失业与通胀间的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失业经济学解释2.奥肯定率3.通胀原因4.菲利普斯曲线【基本要求】了解:失业经济学解释理解:通胀原因掌握: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重点】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难点】通胀原因【思考拓展】1.通胀原因2.菲利普斯曲线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教学内容】1.汇率和对外贸易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基本要求】了解:汇率和对外贸易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本章重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本章难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思考拓展】1.推导蒙代尔弗莱明模型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古典增长模型【教学内容】1.增长核算2.新古典增长模型3.经济周期理论【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周期理论理解:增长核算掌握:新古典增长模型【本章重点】新古典增长模型【本章难点】新古典增长模型【思考拓展】1.推导新古典增长模型2.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四、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以学生关注的经济实际问题、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应修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2、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Δ(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Δ(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

(2)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2、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Δ(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Δ(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Δ(5)乘数论(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8)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

(3)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

(4)了解利率的决定。

(5)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6)掌握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2、教学内容(1)投资的决定Δ(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Δ(4)LM曲线*Δ(5)IS—LM曲线分析(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方文革绪论一、本章的学习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二、教学安排本章安排2个课时三、教学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相反,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

宏观经济问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导了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

现在,任何有一点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划分。

然而,直到1930年代,经济学家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

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

他这样写到:“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

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

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的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沃尔夫。

1941年,沃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整个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去很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从80年代开始,很多重要的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

他们在研究理性并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二: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一)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经济增长的源泉
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 劳动力投入等。
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
包括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创 新驱动战略等,不同战略适用于不 同发展阶段和国情。
经济发展政策选择
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区域政策等,政策选择需根据 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和调整。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0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这些工具通过改变市场利率、货 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通过 这些渠道,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而实现经 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类型。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下降时,通 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时,通货 膨胀率下降。
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是指人们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它 受到过去和现在的通货膨胀率、经济 增长率、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 而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 间不存在稳定的反向变动关系。同时, 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 位置和形状,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未来 物价会上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会向 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在相同的失业率 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会更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配合方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实 现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 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 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时 期,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抑制总需求,控制物价上涨。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将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引入BP线来分析汇率、国际资本 流动等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政策搭配与协调
在开放经济下,政府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搭配与协调 ,以实现内外部均衡。
0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变动税收 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从而 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分析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贸 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区域经济一体化
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对成员国经济 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国际金融市场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功能和作用,以及国际金融市 场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 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中央银 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能力,以及通 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
货币政策的实践:在实践中,货币政 策通常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中央银 行根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 宏观经济指标,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 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和减少 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 济衰退时,则可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 策,如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以 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因素
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 术进步、制度变迁等,这些因素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时期和 地区而异。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而不平衡增长则主张优 先发展某些地区或部门以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学习讲义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学习讲义
生产单位 棉农 纱厂 布厂 制衣厂 专卖店 消费者 原料采购 0 1.0 1.2 1.5 1.8 1.9 产品销售 1.0 1.2 1.5 1.8 1.9 0 当年存货 0.8 2.1 0.5 4 0 —
试求:(1)、用定义法计算GDP; (2)、用生产法计算GDP; (3)、用支出法计算GDP; (4)、用收入法计算GDP。
第13章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课
1.设在一个经济中,新创造产品和劳务销售价格NDP=1000,政府税收T= 100,政府开支G=90,个人消费支出C=810;个人储蓄S=90,投资I=100。 试计算政府财政盈余,并表示出财政盈余与储蓄及投资的关系。 2.一个棉农一年生产1000元籽棉,他售给轧棉厂加工成1400元棉花,轧棉厂又 将这些棉花售给纺纱厂加工成棉纱… … 。根据下表分别计算总产值和总增加 值。并分析为什么不易用总产值来衡量一国的财富。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例题(参见教材P425) 三、若干常用字母的记号含义
典型习题
教材P429第9题:从下表资料中找出: ①国民收入;②国内生产净值;③国 内生产总值;④个人收入;⑤个人可支配收入;⑥个人储蓄。 求解提示: 此题中,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 和企业都针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任何其它形式 的理解将不利于求解本问题。 注意,本题的求解和尹伯成的《宏观习题 指南》提供的解略有不同。 ①国民收入=雇员薪金+企业利息支付+ 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 入+社会保险税; ②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③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折旧; ④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 保险税)+政府支付利息+政府转移支付+红 利;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 税 ⑥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 付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2014年6月修订)学院二○一四年六月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

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

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

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

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宏观经济学》教案范例

《宏观经济学》教案范例
1.案例分析:通过“幸福感指数“的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使其带着问题和兴趣来学习新的内容。
2.任务设计:通过案例任务的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查询,驱动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
3.学生习设计
(1)分层、分组:将学生分层分组,按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将学生分为三个协作小组,各组中分别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相互帮助,互相合作,集大家智慧去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1.按人口计算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2.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是高的。
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也是高的。
4.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5.增长在世界范围的扩大。
6.全世界的增长情况是不平衡的。
Discussion:
我国人均GDP排名和国民幸福指数排名不一致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分工:课下在组长的指导下去完成不同的任务。
(3)交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制作成Powerpoint形式的小组报告,在课上汇报小组任务完成情况。
教材、
参考书
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
教学环节
A类指标:
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
经济周期
指经济活动水平随时间而波动的现象,包括经济 的扩张、高峰、衰退和谷底。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 口增长、政策调整等;经济周期则反映了经济活 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受到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 口等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传统微观经济 学的结合,强调价格刚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主张政府干 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价值总和。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
农村改革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农村改革,包括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化改 革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和农民收入。
城市改革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 施城市改革,包括国有企业 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促 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
开放政策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开放政策,包括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推动自由贸易区 建设等,扩大了对外经济合 作和交流。
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产业升级、企 业改革等,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
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停 滞。
结构改革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等,以应对经济 停滞问题。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案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案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程改革与
创新
加入了前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情况
作业与思考题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情况总结
授课计划较好地完成,引起学生兴趣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 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在学院
财经学院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课程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024年度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2024年度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况直接关系到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
物价水平。
02
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会通过汇率、利率等渠道传导至国内,影响宏观经济
稳定。例如,外汇市场上本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
03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资本流入可以增加国内
2024/2/2
30
08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2024/2/2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 率、通货膨胀率等核心指标。
2024/2/2
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对经 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 段的特征及其成因。
协调配合的实践
3
在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 等方面,需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 合,形成政策合力。
2024/2/2
26
07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Chapter
2024/2/2
27
开放经济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
2024/2/2
01
国际贸易的影响
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一国的进出口状
经济增长理论
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 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等。
32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A
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宏观经济政策对日常生 活的影响,比如利率调整对房贷的影响。
学员B
这次学习让我对经济周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 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国际经济部门•经济增长与发展•总结与展望目录0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

研究方法相似都使用数量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宏观经济学为微观经济学提供背景。

研究整个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水平。

总量分析均衡分析动态分析模型分析探讨各种市场和经济总体的均衡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引入时间因素,分析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

运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现象,揭示经济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GDP核算方法GDP与国民总收入(GNI)的区别与联系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01IS-LM模型0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03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加速原理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明,在产量或收入增长时,投资支出会增长得更快;在产量或收入减少时,投资支出会下降得更快。

加速原理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03失业与通货膨胀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他原因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失业类型及原因分析通货膨胀度量通常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度量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地上涨。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课程教学大纲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管理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类本、专科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消费、波动、1(1(2(3(42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了解CPI、PPI、PMI、痛苦指数等概念。

3、教学重点:GDP的内涵;支出法核算GDP;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4、教学难点: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GDP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及消费理论(2)乘数理论2、教学要求:掌握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乘数理论及其各种含义。

3、教学重点: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4、教学难点:1(1(223IS4IS1(1(2(32、教学要求:掌握AD、AS曲线的导出过程及其推导方法,掌握AD-AS模型的内容及意义。

3、教学重点:AD-AS模型的内容及意义。

4、教学难点:AD-AS模型的内容及其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教学内容:(1)失业及其特点(2)通货膨胀类型及其分析(3)理论解释及其政策2、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及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的基本类型、分类及其特点。

了解各种理论的解释及解决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

341(1(22341(1)经济政策及其目标分析(2)货币、资本市场、(3)衍生产品市场2、教学要求:掌握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分析、货币政策内容及其分析;了解货币、资本市场的基本内容,学会用IS-LM模型对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教学重点:经济政策及其分析、货币政策及其分析4、教学难点:经济政策及其分析、货币政策及其分析第十九章经济增长1、教学内容:(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其它增长理论(32344次。

最新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精品教案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最新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精品教案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略2、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 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消费中的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累积增加也小一点。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纯粹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公式11(1)b t --中指出。

当边际税率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小。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 3.5710.810.1⎡⎤⨯=⎢⎥--⎣⎦,若税率增至为0.25时 ,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2.5美元()112.510.810.25⎡⎤⨯=⎢⎥--⎣⎦,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愈大。

3、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案(2014年6月修订)学院二○一四年六月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

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

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

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

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一、资源稀缺假设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

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经济主体。

四、完备市场假说完备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竞争市场。

五、均衡经济假说宏观经济是应该而且可以实现均衡或趋近均衡状态。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二章国民经济流程与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流转过程一、两点说明第一,流程图所表示的是货币的流向第二,流程图所表示的是国民经济的主流,大量的、次要的支流被舍去。

二、二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家庭: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

企业:向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供给;同时向家庭购买劳动,形成需求。

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生产要素报酬。

产品市场:企业向家庭提供消费品和服务,家庭用所得报酬支付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居民的全部收入用于生活消费。

如下图,实线代表货币流通,虚线代表实物流通。

图2-1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两部门经济流程在图2-1中,C代表家庭的消费,同时等于企业的投入,Y代表国民收入,同时等于企业的产出。

两部门经济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家庭收入等于家庭支出,企业投入等于企业产出,即:Y=C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现代化大生产,其本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即经济的不断增长。

增长的动力是投资,投资的源泉是储蓄,储蓄的主体是家庭。

引入储蓄和投资之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均发生了变化(见图2-2)。

从家庭部门来看,其收入(Y)分解成消费(C)和储蓄(S),从企业部门来看,其生产分解成消费品生产(C)和投资品生产(I)。

为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地运行下去,居民的收入必须等于企业的产出且等于国民收入(Y),即Y=C+S=C+I由此可得,S=I可见,储蓄(S)等于投资(I)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必要条件。

图2-2 扩大再生产条件的两部门经济流程三、三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政府对国民经济流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通过强制的、无偿的税收制度,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形成政府收入(T)。

另一方面,政府药费其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形成政府支出(G)。

图2-3 三部门经济流程由图2-3可知,政府进入经济过程之后,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从收入流量看,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为保持经济的均衡,社会总收入等于社会总支出,即C+I+G=C+S+T若C+I+G<C+S+T,即I+G<S+T,则I(r)↑,利率r↓,G↑(增加政府开支,关税T↓)。

若C+I+G>C+S+T,即I+G>S+T,则I(r)↓,T↑,G↓四、四部门国民经济流程引入进口(M)和出口(X)。

图2-4 四部门经济流程由图2-4可知,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进口(M)从收入流量看,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为保持经济的均衡,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即C+I+G+(X-M)=C+S+T若C+I+G+X-M<C+S+T,增加出口X,减少进口M若C+I+G+X-M>C+S+T,减少出口X,增加进口M(进口产品,引进外资)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迁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存量所运用的一套指标、表格和帐户系统。

目前,世界上普遍流行的核算体系是国民帐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简称SNA体系。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叫“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二、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国民帐户体系(SNA)的指标以国民收入为核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五大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1)GNP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计算的是市场价值总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东西)GNP计算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GN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GNP包括有形产品及无形服务;GNP只包括本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包括以前生产而现在交易的产品,也不包括没有生产而仅仅是交易的市场价值。

(新房、二手房交易的不同计算)例:下列经济活动是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1)你盖了一座新房子(2)你买了一座旧房子(3)你对旧房子进行了维修(4)别人送你一座房子居住(5)你在市场上租了一套房子居住(2)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之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是按国民原则统计,而GDP是按属地原则统计。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创造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创造的收入例1、美国一公民为从事一项国内投资,向日本一家银行贷款,该项目每年为这位美国公民带来200万美元收入,但每年向日本支付利息10万美元。

在此例中:美国GDP :增加200万美元 GNP :增加190万美元;日本GDP :增加0 GNP:增加10万美元。

例2、韩国一公民在中国执教足球甲A联赛一年,获收入30万美元。

在此例中:中国GDP :增加30万美元 GNP:增加0韩国GDP:增加0 GNP:增加30万美元(3)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名义GDP=∑p i t q i tp i t表示第i种商品在t年的价格;q i t第i种商品在t年的数量。

实际GDP:用基年价格计算的GDP名义GDP因为价格的变动,不能直接进行历史或国际的比较,因此,必须将名义GDP 换算成实际GDP。

实际GDP=∑p i0q i t其中,p i0表示第i种商品在基年的价格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00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

NNP=GNP-折旧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净值之和。

NI=NNP-间接税-企业对外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同时它也是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所以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业主收入4、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个人收入(PI)指国民收入中分配给居民个人的部分。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5、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消费+储蓄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产品流动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一、用产品流动法计算的GDP产品流动法: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新增加值,即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对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产品对第三产业:营利部门按纯收入计算,非营利部门按员工的工资收入计算。

其它(个体、自产自用的产品和服务、自有自用的住房等)采用各种方法估算。

二、用支出法计算的GDP从国民支出角度统计国民生产总值。

1、消费(C)不包括建造房屋的支出,此项支出列入投资中计算。

2、投资(I)投资支出指企业(或居民)对资本品的购买,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对国内和国外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也可以看成是政府部门的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