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依据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

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

(本书为广义)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①城市的行政管辖围比实体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的起源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 粮食剩余,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形成的根本动力: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起源地 、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2、近代城市 、
1)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工业城市 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 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旧城更新与改建 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殖民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3、现代城市 、
1)城市问题加剧 ) 2)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 )卫星城-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就业联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多为独立于母 城的小城镇。 城的小城镇。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缺乏鼓励人们向卫星城定居 的优惠政策。 的优惠政策。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来自母城的限制和来自子城的限制不利于卫星城 发展。 发展。 5)不同类型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以某种专门 职能为主的城市 为主的城市。 职能为主的城市。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教案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十三章:城市问题教材:《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第一章绪论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讲义

城市地理学讲义

城00 周五5~8节(B二417)理论必修课,1~9周,周4×9《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即: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

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授课内容:第一讲城市地理学概述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讲城乡划分及城市地域 (2)(城市概念及标准—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讲城市的产生及发展 (3)(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讲城市化原理………………………(4、5)(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模式)第五讲区域城镇(市)系统………………………(6、7)(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变化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第六讲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 (8)(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及感应空间)第七讲城市问题 (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源流和基本内容构架;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2.运用城市地理学方法进行基本的“城市—区域”的联动研究,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心理行为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汇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汇总,推荐文档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第一二三章

城市地理学第一二三章

二、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二)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五)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城市 区域
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 的生长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 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 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 人的行为等 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 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崔功豪:男,1934年生,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 理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研究和 规划工作,专著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地 理学》、《中国城镇发展研究》等,在国内外刊 物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数十篇。
•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
•闫小培:中山大学港澳洙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研究 员,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地 理 学
普通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 陆地水文学 气候学 海洋地理学 动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交通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 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 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 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开展较晚,是地理 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之一,直到近 年来才得以较为迅速的发展。
城市结构、城市 生活方式、城市 社会组织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全套精品课件【共12章】

城市地理学全套精品课件【共12章】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 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
城市
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
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区域
4、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 的一个分支。
研究领域
地貌学
气候学
历史 地理学
经济 地理学
社会 地理学

城市 地理学

区域 地理学

大气现象



历史发展



经济活动
社会组织机 构和制度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规划学
技术科学,偏重空 间组织和设计,工 程性较强
城市形态学
城市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理 学
地 理 学
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地理学
世界区域地理学 国家区域地理学
普通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
陆地水文学
自然地理学 气候学
海洋地理学 动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理 理论地理学 学
人口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定义城镇的标准
1. 产业构成:非农活动 2. 人口规模:人口较多 3. 景观: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 物质构成: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 职能: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 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二章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二、城市地域概念1、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

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功能地域城市化地区(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1986年,周一星在分析中国城市概念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时,提出这一概念,以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相对应。

形成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新城市地理学整理

新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地球运动、人口、城市知识点总结地理精品文档6页

地球运动、人口、城市知识点总结地理精品文档6页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梳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的种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

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4)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由里向外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5)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体积、质量等条件不突出(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的主要能量来源②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球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③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④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运动、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选择题(3)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的气候(黑子与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影响地球的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③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出现极光。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绘制:过球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冬夏至日,晨昏线与经线斜交。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是晨线; (3)时间计算: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东边经线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早(时间数值大);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的间隔(东“+”西“-”);例如东八区与东九区相差一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相差13个时区。

城市地理求索

城市地理求索

我们学习这些理论要为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学以致用。人文地理学研究能为制订国家
政策作贡献,例如: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5)城镇人口统计的规范和稳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昨天、今天
1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回顾
1.1 1949-----1957 年是建国初短暂的城镇化正常发展时期。 1.2 1958------1978年是城镇化大起大落的时期。 1.3 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稳步增长时期。
(1)中国郊区化的基本动力来自城市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可能 是近郊或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以至百倍以上,地价的不同 就导致城市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 (2)住房制度改革和大规模危旧改造促使人口外迁在计划体制下, 城市居民的住房由国家负担。 (3)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起了很大的 作用。 (4)国内的大量投资为旧城改造和郊区化得以进行提供了资金 保障。 二、中国与西方郊区化的比较 中西郊区化的异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比较:
(4)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基础、技术
水平、协作配套等条件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
镇人口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
所以: (1)我们所谓的“均衡”分布工业和城市确立 一个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目标,建立一个可以衡 量的标准以指导实践,“均衡”分布城镇的发展 战略应该从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国防、土地空 间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2)城镇分布均横化应该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 概念。 (3)所说大体均衡是指城镇化在宏观尺度的大 体而言。 (4)均衡分布的发展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 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考虑重点。
2 中国城镇化已经处在中期加速阶段 3 中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已基本适应 4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刍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

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

(本书为广义)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统计和口径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规定聚居10万人以上城镇可以设市,若不足10万,如重要工矿基地等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人口的居住区可以设置镇建制。

%963年更改为设镇下限提高为3000人,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人口85%以上。

1984年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超过2000人,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以上,可以撤乡建镇。

1986年“整县改市”,非农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称为该地区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建制。

总人口50万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gdp以上;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12万以上,年gdp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市区非农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市领导县。

2.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

一直以市镇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

1955年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住区人口。

1990年规定城镇人口由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造成市口径过大,市口径过小。

2000年引入人口密度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从而克服了口径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3.市带县体制。

其包括县市在内的设区市的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断的产物1.城市产生的几个阶段。

①第一次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商品交换,集市出现。

②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分工加大,集市变成城市。

其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的增多。

城市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阶级社会。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区位基础1.区域发展的地理作用。

①地理条件:城市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②地理位置:在区域背景的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的影响。

2.我国城市10种区域类型分类。

①滨海城市: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狭窄的滨海平原,背靠低山丘陵。

②三角洲平原城市: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

③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坡度,灌溉条件好,水源丰富。

④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城市。

⑤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位于河谷,临河。

⑥平原中腹城市⑦高平原上的城市⑧高原山间和谷底城市:第二阶梯高原上⑨中山谷底城市⑩高山谷底城市。

3.区域经济的地理条件。

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丰饶度极其组合,区域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条件在空间上的结合。

2.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小比例尺上进行分析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大比例尺上进行分析3.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区分。

①中心位置:一定区域的中心。

②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于优势地区的重心位置。

③临近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心。

④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尝尝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联系与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4.海港城市的类型。

海湾(青岛,大连)岛屿(厦门,香港)陆连岛(澳门)陆岬(开普敦)5.铁路位置的分类。

枢纽: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的区别。

通过位置:城市有两个方向的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第四节不同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三大类型。

①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②交通运输职能城市: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③专门职能为主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作用下而形成的,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2.转运功能的三类及转运职能城市前景取决条件。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到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这时需要支付关税。

港口城市可能包括以上三种转运功能条件:①经济腹地②后方疏运系统③城市本身的建设3.专门化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其产生和发展强烈以来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特点是职能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内容单一。

①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

②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都的经济效果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两大生产组织形式:国家大公司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1.城市化的定义。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过程。

是①人口结构②经济结构③地域空间④地域空间生活方式上的转变。

2.弗里德曼阶段城市化。

过程Ⅰ:包括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的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过程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分类。

①正统城市化:(1)人口和非农活动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城市中居住大量没有城市化的人。

③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

4.乡村城镇化(我国):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的乡村小城镇集聚,加速原有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两大前提。

①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②剩余农业劳动力。

其最根本的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

2. 城市化与工业化。

①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②劳动过程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

竖向分离的作用,同时大大加大横向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竖向结合产生的条件。

①可得到技术经济的场合,如钢铁联合企业。

②出于扩大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③打破生产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瓶颈。

4.地方化经济: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量的提高而降低。

5.城市化经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生产凉的上升而下降。

6.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不同。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个行业规模。

城市化经济为城市中的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7.竖向分立出现的场合。

①寻求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

②防止企业管理中的矛盾。

③降低劳动成本。

8.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因。

“推-拉假说”伯格: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两种拉力的结果。

“推-拉假说”李:综合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

“两部门模型”刘易斯:不发达经济又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组成,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①向心型: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等脑力劳动机关有对端向中心集聚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