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部编版高中历史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如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等。
2.针对每个时期的法治与教化特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相互关系,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强调法治与教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法治与教化的历史发展,探索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短文,要求不少于800字。短文内容需包括以下方面: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内容需与教材和课堂所学紧密相关,切勿抄袭;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
4.作业提交时间:两周后。
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法治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可能对法治与教化相结合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相关史实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知识运用到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幻灯片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 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唐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A.重建政治秩序 C.发扬民本思想
B.变革政治制度 D.构建官僚政治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答案 A 解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 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法 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需 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品,排除D项。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统编版]高 中历史 教材《 中国古 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说课稿 (最新 版本) 推荐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法律至上 B.礼法并用 C.承前启后 D.用刑持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知《唐律疏议》主张德礼与刑罚相互配合,体现了儒法并用的原则,故选 B项;材料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可见唐律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原则,排除 A项;材料只提到唐律的地位,没有涉及其承前启后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 调德礼与刑罚配合,无法体现用刑持平的特点,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高中历史ppt优质课件统编1
知识点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九_章__律___》。 (3)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 律效力。
【知识延伸】 “律”字及其含义 “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 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 “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 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 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 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要点探究
探究 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 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 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 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 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 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 简称“礼法合流”。
【知识延伸】 明律的特点 (1)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刑事镇压。 (2)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3)以重典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4)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严惩流民。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 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乡_约___教化乡里。 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 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治与教化在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b)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与教化的内涵和作用。
c)创设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课堂参与度。
2.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点讲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法治与教化特点。
3.分析法治与教化在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法治与教化在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古代法治与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法治与教化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本概念、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
1.法治与教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案例和具体史实进行阐释。
2.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演变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时间线、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
3.法治与教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需要教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4.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的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 立。(3分)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曾数次重修《问例。 ④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教化的演进
(2)宋朝以后:
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 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 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北宋
明朝
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 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 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清朝
特点: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 圣 谕 十 六
特点:礼法进一步结合
封建王朝的教化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 “设三老以掌教化”,这是对民众实施普遍的思想教化的政策。“三老”是 一种乡官,是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基层组织中的官职之一。 2、汉 独尊儒术,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两汉朝廷将儒 家的这种价值观融入进了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思考: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有何目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原因: ①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 ③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标志 标志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代表中国封建立法技术的最高成就,
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宋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如《宋刑统》《天圣令》。 6、元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7、明 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 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8、清 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优秀课件1
援引 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 《大明律》,开 创律例合编体例
圣谕
天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地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神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
纲
纪
法
度
政府基层组织代表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 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 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 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 “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 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 “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 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 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 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 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 约》
——叔向《左传·昭公六年》
前536年,子产铸刑书,自称“吾以救世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 成者荀子的弟子
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 并存的当代社会, 何以法律受到伦理 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怎样的发展规 律?
4·14聊城于欢案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 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 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开创律例合编
体例
教化 理学建立统治地位, 授徒、讲学、家训、 读物等;开创乡约
乡约宣讲“六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古代法治与教化的问题。例如,我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负责研究一个与古代法治与教化相关的主题,如商鞅变法、儒家教化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法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教化的内涵、形式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相互关系,理解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法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教化的内涵、形式与作用;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中的相互关系等。针对这些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案例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教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感。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名师课件【新教材】1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 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 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
(《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
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一统的必经路程。“仍
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 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理论来 源
人性善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4)法家的法治思想
代 表
韩非
商鞅
国 别
韩国
秦国
治国思想(实践)
社会教化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
的行为规范。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高中历史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件(54张)
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3)影响: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 意,甚至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 不适用于 列强兼并 、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2)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法治 , 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 耕战 ,保护新 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 下;君主 赏罚分明 ,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 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 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 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律例合编 的 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 大清律例 》。
2.教化 (1)儒学向基层渗透 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表现:南宋后期,以程颢、朱熹为代表的 程朱理学 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 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 《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族规、乡约处罚,甚至被递解官府治罪。
C.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 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 圣谕广训 》,宣讲时也常常 引用《大清律例》。
③趋势: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 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3)影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 了各国 君主专制 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 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周统治者建立起以 宗法 为核心的礼制,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完整版1
•
3. 每年的诺奖季,村上春树都会被预 测为热 门得主 ,曾几 何时, 连声称“喜欢的 日本作 家只有 村上春 树”的 石黑一 雄都已 获奖, 而村上 仍与诺 奖擦肩 而过。
•
4.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 吃好” 、“吃 健康” 的转变 ,在这 一历史 进程中 ,能否 保证公 众的食 品安全 ,取决 于政府 的执政 水平, 事关老 百姓的 切身利 益。
法家:“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 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儒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 《效律》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北宋.周敦颐
宋明理学
“天理流行,触 处皆是……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之 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
理学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
《小学集注》(宋.朱熹)教人以洒 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 隆师、亲友之道,是儒者为学的基础, 儒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
——(西汉)董仲舒撰:《春秋决狱》,载(唐)杜佑撰: 《通典》卷六十九
判案:《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他们 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代对“礼”的重 建和完善,有何作用?
汉代画像石《宴饮图》
世俗化,礼成为 社会各阶层共同 遵循的行为规范。
•
8、 横 向 立 意 :就是 在思考 问题的 过程中 ,思维 顺着原 材料所 告诉读 者的指 向去考 虑。我 们无论 做什么 事,都 不能脱 离实际 。这种 立意的 好处是 能紧扣 材料的 基本倾 向、主 要观点 ,因而 不会出 现偏题 、走题 的现象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讲义)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及对后世社会治理的影响。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中华法系“以礼入律”的重要特征。
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1)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思维点拨“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2.法治(1)早期国家:已经有了法律。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
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1)早期: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①内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②结果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知识拓展中国早期法制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中国早期法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不成文的。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 《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清朝 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点?
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史料实证】
理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探究不同时期法律制度不同发展的表 现,认识社会教化的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礼法结合”治理模式形
【历史解释】 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 ,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 、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
(2)教化:
①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礼制:教化在国家层面的体现。 ②强化基层教化: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③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
——《汉书·董仲舒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 当时法律制度有何特点。 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分析该特点出现的原因。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材料二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 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孟子和商鞅 境遇不同的原因。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
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 “促膝长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山东邹城孟庙 《孟氏宗传祖图》碑
孟子与梁惠王
商鞅与秦孝公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 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 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 “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名例篇》
思考: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自汉至唐的法律制度 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情境一:魏国——孟子见梁惠王(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乎?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
历史镜头三:浅显乡约深层内涵
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
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
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久远,吾不能 待。……”故吾以彊国之术 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 以比德於殷周矣。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部编版高 中历史1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部编版高 中历史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01
02
03
概况
特征
作用
自主学习•梳理概况
时间
概况
先秦 形式 时期 内容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情境二:秦国——卫鞅复见孝公(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促膝长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
历史镜头二:小案件大道路 材料一 案情回放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 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 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 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 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标志?
法律
自 秦 至
秦 汉
《秦律》 《九章律》
唐 魏 《魏律》
礼教 维护三纲五常
唐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宋宋 元明 以清
《宋刑统》 《大明律》 《大清律例》
乡约教化
乡约带有强制力, 与法律合流。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高 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16张PPT)人教 版部编 版
材料二 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 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 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北魏律·名例》 材料三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