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时间: 2010年02月01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二)

“浮滨文化”时期粤东闽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个王国,其中心区域,应该就在现在的饶平县。其幅员应包括榕河流域、韩河流域和黄冈河流域,以及与饶平、大埔毗邻的闽西南地区,也即福建的九龙江及其西溪流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粤东闽南区域。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我国八大方言区之一,即粤东闽南方言区。在这些山水相连互相毗邻的地区,在同一时期出现过具有极为强烈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同类型器物:釉陶大口尊、釉陶把壶以及釉陶豆等。根据《饶平文物志》的说法,认为“这类器物目前仅于粤东普宁县以东地区至闽西南(有出土),颇有地方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乃至祭祀礼器的同一性,反映了粤东闽南地区三千多年前的原住民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同一性。由此推断此一地区生活着一个族源、语言、生活习俗相同的单一民族——我认为就是畬族。

(上接上期)畬族的“畬”字比较晚出,宋代之后,才称为畬族。在此之前,北方华夏族即中原政权的文献典籍,上古之时,此一民族只包括在“南蛮”之中;魏晋南北朝隋唐则被包括在“獠”里面。但无论汉人的典籍文献对此一民族作何称谓,由其种姓决定其族源仍然是判断此一少数民族的不二法门。因为蓝、雷、盘、钟诸姓氏,是构成畬族种姓的主要特征。当然,瑶族的榜瑶十二姓中也有雷、盘二姓,所以在我国民族学上有“畬瑶同源”之说。最近,我就瑶族的来源及其分布,以及“畬瑶同源”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方面有一些了解。因为涉及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我只是强调,蓝、雷、盘、钟四个姓氏所构成的畬族,除与瑶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这种特色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我认为,畬族的这种特色,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因此,如果机械地寻求“畬”字起源于何时,“畬族”二字在哪个朝代出现,以这种简单机械的方法来探求其族源,是肯定不得其要领的。这里我想就关于畬民的问题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清道光十五年(1835)修《重纂福建通志》里面的《风俗考》,就有一章专讲“畬民”的。内中说:“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此处指本地土著民族,非指苗族)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畬客’。”

汀州因汀江而得名。汀江就是我们韩江的上游,在福建省西南部。《风俗考》还引用《明史·地理志》的资料,说“‘畬客’字仅见于福建省漳平县中,有百家畬洞,距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畬客’也”。

根据《明史·地理志》的说法,毗邻我们粤东地区饶平、大埔的福建西南部的漳平县有百家畬洞,以及畬人聚居的龙岩、南靖、龙溪各县,也都邻近粤东,

而且恰好位于有大量“浮滨文化”类型器物出土的福建西南部的九龙江流域,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说明粤东与闽南地区与畬族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根据《明史·地理志》的数据和现实的情况,福建基本上只有一种少数民族,就是畬族。而他们的祖地就是粤东的凤凰山一带。

以上引用的是一些明代的史料。我们再由明代上溯1000年,到初唐的唐高宗时期。根据福建《云霄厅志》的史料,说“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民苦蛮獠之乱。”“蛮獠”二字,指的就是畬民。唐高宗于是派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乱。唐高宗在诏书中指出:“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獠蛮之薮。”

这里就明明白白地指出,粤东闽南的潮州和泉州地区,是蛮獠也即畬民的渊薮。什么是“渊薮”呢?“渊薮”是群聚之所,是渊源所自的地方。因此,所谓“獠蛮之薮”,我认为唐高宗诏文中指明了潮州和泉州,是蛮獠也即畬民祖源之地,是畬民的大本营,是他们的根本所在。

正因为粤东闽南为蛮獠生命所系的祖地,也是他们最集中、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所以,陈政率领的唐朝军队遭受到最猛烈的抵抗。因此,乱不仅未平,陈政自己却死于任上。他的儿子陈元光奉潮州刺史常怀德之命,继父遗志,率军平乱。经过多年激战,反复较量,陈元光协助粤东闽南地方政府,给予暴乱的蛮獠极大的打击,保障了潮、泉二州粤东闽南一带平原地区老百姓的安宁。而畬人则退守至凤凰山区一带,利用山高林密,负隅反抗。陈政是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到粤东闽南平乱的,他病死后,其子陈元光奉命继承父志平乱,是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说明陈政在此处平乱己达十四年之久,经过如此长的时间而未能剿平,可见当时这个地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唐朝军队并没有占优势,否则便不会出现如此长期相持的局面。陈元光率领更多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激烈战斗,才将蛮獠从占领的平原地区,即唐代潮州与泉州之间的一大片地方,击退至深山老林。及后陈元光上表请求将此一地区建置为漳州。陈元光在《请建州县表》中,有一段话非常重要,说:“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穷凶极暴,积弊乃逾于十稔。元恶既诛,余凶复起。……诛之则不胜诛,徙之则难屡徙。……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

陈元光《表》中的这段话极为重要。首先,他点出了蛮獠暴乱的中心区域,“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就是明指闽南粤东地区。然后指出这个土著民族的特色,就是左衽椎髻、刀耕火种,这确实就是古代畬族的特色。所谓“火田之余”,取其中之“余”、“田”,这不正是“畬”字的来源吗?我认为粤东闽南的土著民族在唐代尚称“蛮獠”,宋后之所以称为畬客,显然与陈元光《请置州县表》中“火田之余”四字有关,说明其民族名称的演变确有其历史痕迹。而在实质上,这个以雷、蓝、盘、钟四种姓为主体的土著民族,是以左衽椎髻为外表特征,以

刀耕火种为生产形式的。唐代的统治者也间接承认他们是粤东闽南这片土地的原住民。陈元光在《表》中就直接说这些左衽椎髻、刀耕火种的“蛮獠”,“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此二州就是泉州与潮州。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唐高宗在总章二年(669)《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的诏书中已说得很清楚,说:“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獠蛮之薮”。这清清楚楚地显示粤东闽南的潮、泉二州,就是这个左衽椎髻、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的祖地。而陈元光所强调的“原始要终”四字极为重要,清楚地说明生活于潮、泉二州的此一少数民族,就是这块土地的原始土著。

陈元光在《表》中又提出极为中肯的建议,就是在处理唐朝政府与土著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他认为不能一味以战争行动解决问题,不能老用杀人或强迫迁徙的暴力手段,而应该在潮、泉之间这一地区创置州县,以推动地方行政,兴办学校以教化人民,其中包括土著民族也即畬族的人民,以达到彼沁沟通、和谐共处的目的,认为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唐高宗听取了陈元光的意见,在潮州与泉州的中间地带,建置了州一级的新的地方政府——漳州,并任命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所以,后来陈元光被地方百姓尊为“开漳圣王”,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的粤东、闽南地区,就有潮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行政单位,辖下近十个县。其基本形势是,平原地区是在唐朝军队保护、并在州政府统治下的汉族老百姓,而山区仍是由畬族所占领,主要盘踞在他们祖地凤凰山区。陈元光当时任漳州刺史,他除了处理一州行政,解决民生问题,兴办学校以教化民众外,他显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协调三州军事,防范蛮獠发动大规模暴乱。他在闽南乃至粤东地区苦心经营,前后达28年之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待续)

(编辑:李泽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