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文言文,本课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自主预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其次,研究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研究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最后,通过研究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预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研究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研究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通过研究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3课时。
在课前预积累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字音识记、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
同时,在改写每段话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XXX写作《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是XXX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繁荣,但他也存在着“忘本”和“忘危”的问题。
XXX以政治家的眼光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写下了这篇疏文,希望XXX能够居安思危,规劝他在政治、用人和生活方面要注意戒奢以俭、慎始敬终、虚心纳谏、赏罚公正、知人善任、XXX择善、崇尚节俭等方面。
三、阅读理解1.XXX写《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是什么?答:XXX写《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是规劝XXX在政治、用人和生活方面要注意戒奢以俭、慎始敬终、虚心纳谏、赏罚公正、知人善任、XXX择善、崇尚节俭等方面,居安思危,避免“忘本”和“忘危”的问题。
2.疏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XXX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属于哪一种疏?答:XXX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属于分条陈述的疏。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点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
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
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
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
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
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精选14篇)《谏太宗十思疏》示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标显示屏幕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4. 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
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
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
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结构】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结构如图:根本固则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则流远德义积则国安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纵情傲物守之难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十思)………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疑难指津】·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XXX《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一、研究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研究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研究重难点:【研究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研究难点】:研究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XXX)、《谏逐客疏》(XXX)、《论积贮疏》(XXX)等。
2、作者与作品XXX,字XXX,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XXX反隋的起义军,XXX失败后降唐,XXX 时拜谏议大夫、XXX大夫,封XXX,世人称XXX。
死后赠XXX,XXX。
XXX死后,XXX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XXX没,朕亡一镜矣!”XXX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夫叛逆中毁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XXXXXX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XXX。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主动纳谏。
XXX开初听不进XXX直谏,发誓要杀他,厥后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度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XXX十一年写给XXX的。
其时,经过战役后的疗摄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对外战役连年成功,边防巩固,XXX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XXX呈上此文的当年,XXX先下令修飞仙宫,厥后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答案】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参考答案】1、“振”通“震”,震慑2、“无”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愿陛下亲之信之()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自可断来信()【参考答案】安: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动词,享受信:形容词,忠诚动词,信任副词,实在随手名词,媒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而不持()不念于居安思危()【参考答案】形容词,高形容词,站不稳形容词,危险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安步以当车()【参考答案】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对着,面对动词,当作赢粮而景从()景承天景命()【参考答案】通“影”,像影子一样形容词,大生乎吾前()乎而况明哲乎()【参考答案】介词,在此语气助词,呢必固其根本()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恕乎()【参考答案】代词,指代树木代词,那些副词,怎么(四)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参考答案】(1)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而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5篇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5篇第一篇: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苏教版第三册教案浦培根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谏太宗十思疏》师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性默写,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自主梳理并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如“诚、下、简、以”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3.挖掘写作素材,理解并应用。
一、重点实词释义《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牢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挖深)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管)神器(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之重,居域中(天地之间)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用、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的确)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推测语气)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深)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别人、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
虽董(监督、督察、管理)之以严刑,振(通“震”,震慑、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修养、约束),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居……之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谏太宗⼗思疏》导学案学习⽬标1.积累⽂中重要的⽂⾔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对⽐论证和⽐喻论证的⽅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1.字词及⽂⾔现象的把握。
2.“⼗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课时⼀、导读:解题、介绍作者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史称“贞观(guàn)之治”;⼗思——是本⽂内容,即⼗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下向君主议事进⾔的⼀种⽂体,属议论⽂。
2、.作者与作品:魏徵,字⽞成,唐朝下曲阳⼈。
隋末,因避乱⽽出家做道⼠,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夫,左光禄⼤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贞。
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治,⽽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并对侍⾂说:“⼈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镜矣!”⼆、⾛近⽂本,基础积累分析课⽂第⼀段(⼀)读准字⾳求⽊之长.()浚.其泉源()塞.源()(⼆)重点字词解释求⽊之长.者(⾼)欲流之远.(长远)浚.其泉源(疏通)积其德义..(道德仁义)虽在下愚..(最愚昧⽆知的⼈)⼈君当.神器之重(主持)居域中..之⼤(天地间)塞.源⽽欲流长者也(堵住)(三)词类活⽤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法,使........稳固。
2、⼈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形容词活⽤作名词,重权,⼤位。
3、⽽况于明哲..乎?:形容词作名词,明智的⼈。
4、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
(四)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名词,树根今义:副词,完全2、⼈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五)⼀词多义1、固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求⽊之长:牢固2、长1)⾂闻求⽊之长者:⾼⼤2)根不固⽽求⽊之长:⾼⼤3)塞源⽽欲流长者也:与“短”反义3、居1)居域中之⼤:据有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4、以戒奢以俭(介词,⽤)伐根以求⽊茂(连词,表⽰⽬的)(六)判断⽂⾔句式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7(苏教版必修3).doc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学习要点1.作者、写作背景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浄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写作背景'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 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 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 — 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
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
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弘兹九德(zī)二、阅读第一段1.解释字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形容词使动,使……稳固)其根本..(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其愚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将崇.(推崇)极天..(指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3.理解文段大意:(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①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三、阅读第二段1.解释加点字词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道著..(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成功),则纵情..(放纵自己的情感)以傲物..(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在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翻译重点语句:(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实现治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四、阅读第三段1、解释加点字词:君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自己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以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光大)兹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不言而化....(不用多说话(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管理)职,役.(役使,劳损)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翻译重点语句:(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会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像神仙那样的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话(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违背无为而治的大道呢?3、理解文段大意:(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 (第1、2条)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第3、4条)乐盘游忧懈怠戒放纵(第5、6条)虑壅蔽想谗邪戒不听忠言(第7、8条)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第9、10条)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五、艺术特色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①人君当思(比喻)引出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②为什么思总结历史(对比)说明道理→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反面警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③思什么正面提出十思并预想达到的效果: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成语积累】卑以自牧:牧,养。
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
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资料链接】鹞死怀中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君臣恩怨魏征本来是李世民的政敌。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但太宗却重用了这位前太子的心腹。
在李世民夺权成功后,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时,魏征却神色自若的表明,如果太子能听他的话,早就登基了,没你李世民什么事。
李世民听了没有生气,反而很赏识魏征的坦率,毕竟各为其主,于是马上重用魏征,魏征也吃惊于李世民的度量,于是对李世民知无不言。
魏征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贡献了杰出力量,他向李世民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使得贞观年间形成兼听纳谏的风气。
唐太宗也在魏征的建议下大办“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会,邀请百官一同参与,力图寻求一条实现天下盛世的途径,并最终采用魏征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万分悲痛,宣布罢朝五日,令文武百官均要参加魏征丧礼,出殡之日,太宗登上皇家禁苑西楼遥望魏征送殡队伍,悲痛不已道:“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可见太宗对这位倚仗的大臣是何等的感情,后对百官说起魏征时讲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