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帛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内容提要:马王堆汉墓为20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共三座大墓,据考证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二号墓),利仓之妻(一号墓),及利仓之子(三号墓).墓中有大量随葬物品出土,如精美的丝织品、漆器、竹简、木俑等,在研究西汉前期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是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多数学者认为此帛画中所画内容自上而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其中的金乌、扶桑树、太阳、人首蛇身等图画更是广受争议,为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的绘画、丧葬习俗、信仰崇拜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一号墓的非衣帛画中天国部分图画的研究,来探讨其图画所要表达的意念。
关键词:嫦娥奔月人首蛇身金乌太阳扶桑树1.嫦娥奔月此非衣帛画天国部分的左上方有一月牙形,月牙形上方有一只蟾蜍,传说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
所以有学者认为屈膝坐在应龙的翅膀上的是嫦娥,表示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但此女子既未作奔月状,又不是正凌云奔来,倘使是嫦娥奔月,在月亮上又为何要画蟾蜍?所以就很难断定她是嫦娥。
汉及以前的著述,都认为升天可以“服应龙”。
《淮南子》高诱注“有翼之龙称应龙”,王充《论衡》中提到“龙无翼不能飞”。
帛画中的女子正坐在能飞的应龙翅膀上,这正与“服应龙”之说相符。
此女子与墓主人性别一致,所以此女子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的灵魂,表达的是灵魂升天的愿望。
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2.人首蛇身帛画的天国部分的中间有一人首、人身、蛇尾的形象。
学者安志敏为此形象应为烛龙,即烛阴。
所引文献为《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西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而孙作云认为是伏羲,根据是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修鲁灵光殿的壁画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首蛇身像头上无冠,头发显然经过仔细的梳理缠绕在蛇尾上,两手抄在袖中,面向左边而坐,很像一位女子。
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
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
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
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开头的几个字,将其定名为“物则有形”图,至于具体内容,一直没展开讨论。
今通过对上博楚竹书《恒先》篇和帛书《黄帝书》的研读,略有所得,故不揣浅陋,略加考释,以求正于大家。
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
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
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
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了左侧的一部分,但残存的中间和右侧文字基本可读。
我们先释读残存文字,再来讨论图式的特殊涵义。
11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
□淦无□,□无不行淦。
至而应和,非有入也。
蔡解而忘,非有外也。
在这个圆圈的北面单写了一个“淦”字、南面残存“应”字的一半,东面似是一个“无”字,按理西面也应有一个字,很可惜,这块拼上去的残片上没有,但根据这段回旋状文字来推断,西面所缺之字或许应该是“行”字。
如果可以这样推断的话,那这位于四方的几个字也许正好是理解这段文字的依据之一。
“淦”在汉语中是一个义项很单一的字,即水名或地名,用在这里,显然既不是水名也不是地名,应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
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有“淦池”一词,为星宿的专名,而且也不简称为“淦”。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中国历史悠久,同样也是世界上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其中,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之一。
本文将从马王堆帛书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名词解释。
一、马王堆帛书的背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指在湖南省岳阳市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一批由丝绸制成的文献书籍。
这批文献书籍的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历时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共发掘出五十多个墓葬,其中包括了数百件瓷器、玉器以及大量的帛书。
二、马王堆帛书的内容1. 包括丰富的文化素材:马王堆帛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医药、法律、卜筮、儒家经典、诗歌等等。
这些文献书籍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马王堆帛书中收录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如朱光庭、红楼梦诗人蒲松龄等。
这些手迹的出现不仅使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更加精彩,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才情和文化水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丰富的图文信息:马王堆帛书中的插图和图文信息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以及人物形象等等。
这些图文信息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物产、艺术样式和人们的审美取向提供了线索。
三、马王堆帛书的意义1. 学术价值: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研究古代文学、医学、历史等学科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
研究者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文化传承: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使得古代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这些古籍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语境,让我们更加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学问。
同时,对于珍稀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引发社会关注:马王堆帛书的亮相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引起了媒体和学者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关注。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和推广,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马王堆帛画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 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 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 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 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 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
帛画:
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 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 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 的旌幡,用以“引魂升 天”。也有人根据墓中出 土的“遣策”称之为“非 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 将其盖在棺上。
一号墓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 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 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 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之一,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 (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 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 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 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 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 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 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 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 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 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 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 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 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T 型帛中间部分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 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 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 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 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 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 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德经》⽼⼦的《道德经》(或云《德道经》),是古代道家的⼀部经典著作,也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罕有的⼀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著作。
中华民族上下⼏千年⽂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以蔽之”者,⽆容质疑,当⾸数⽼⼦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
其精炼的九九⼋⼗⼀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地,构造出了⼀个朴素、⾃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观、⽅法论的宏⼤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体的华夏⽂明基本肌⾻,随着中华民族的⾛向世界,《⽼⼦》也被越来越多的西⽅学者所推崇(摘⾃道教经典《道德经》(⼜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信仰⽽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长的宗教,相对⽽⾔也是东⽅宗教之⼀。
⽼⼦是道教信奉的教主,⼜称太上⽼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近2000多年来《道德经》这⼀中国古⽼⽂明,经过⼀代代哲学家、道学家、智者⾼⼈传承下来。
哲学家、道学家、智者⾼⼈对《道德经》都有⾮常独到⽽精辟的阐述,从⽽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华夏⽂明,他们为中国⽂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们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东⽅的骄傲。
现在所见《道德经》的最早⽂本,是1973年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两种帛书,即帛书甲本与帛本⼄本。
就内容看,两种帛书本与原通⾏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具有⼀些重要的差别。
即: 1.传世本⽼⼦⼀书有《道经》、《德经》两部分。
在通⾏本中,《道经》居前,《德经》在后。
两帛书本则次序相反,因此被称为《德道经》。
2.通⾏传世本分全书为⼋⼗⼀章,帛书本则不分章。
3.通⾏传世本中作为语助词的“兮”字,在帛书本中⼀律写作“呵”。
如“渊兮,似万物之宗”;写作“渊呵,始万物之⽰”。
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名称及局部内容探究
d飞飞 可4 揭
固 1 马王堆一号墓 T 形自画局部阴圈 38
态7 俨T嘀
与Lφ\\1\
:号i、 I 同回<ll> 11 I昌f手
固 2 马王堆三号墓 T 形阜画局部[9]圄 31
关于马玉堆一号墓 T 形吊画的探讨中,有一个不能 回避的问题,即图 1 中所绘画的场景是什么?学者也是 众说纷纭。顾铁符先生认为“从整个布局来看,可能是 厨房”。《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基发掘报告》认为,此处是 宴餐或准备祭祀的场面阴位。巫鸿先生认为此处反映的 是祭献的场面。有的学者认为,中间的这个物体为墓主 人的棺材,但巫鸿先生认为“它并非是一个长方形的盒 子,而是有着一个柔软圆滑的扁平外观,因此它很可能是 礼书中所描述的放置在灵床上被衣物和尸巾覆盖起来且
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人为长沙国互相利仓之妻) 和马王堆三号汉墓(基主人为长沙国主相利仓之子)均 出土了 T 形月3 画。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专家学者对 自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画的名称、性质、画面内容 进行考释,对吊画的神话内核进行考析,对吊画的源流、 发展、消失以及吊画和其他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学 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马王堆汉墓 T 形吊画的内容从上至 下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天国景象、墓主生活、地 下神怪。通过对学者有关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并结合文献 资料分析,现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两幅 T 形吊画为标准非衣”[匀。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刘晓路先生赞同马王堆的一、三号墓遣策中提及的“非 衣”就是指的这两幅 T 形吊画。同时,认为只有马王堆 的这两幅吊画才被明确地称为“非衣”。至于其他墓中 出土的自画,根据其内容、性质等进行推测,认为它们也 是“非衣”,但这只是推测,至于是否叫“非衣”并不能 确定。马雍先生根据。u己·檀弓》孔颖达正义中的“送 葬之搓,凡记三种:一曰乘车之挂,二曰靡车之搓,三曰铭 班。”阳。他通过对这三种挂分析排除,对铭班的名称演 变、圈画内容、尺度等进行考证,认为其名称必定是“铭 症”无疑。巫鸿先生在他的著作《礼仪与美术:马玉堆 再思》中更是直接将“铭症”作为标题用。由此可见, 对于“铭膛”这种说法巫鸿先生也是赞同的。此外,他 还在注释中谈到:“我们也可以否定把马玉堆吊画看成是 招魂用的‘裳’以及将其定为‘非衣’的流行理论,如 谢柏辆已经指出,马王堆 1 号墓中遣策记载了不是一件,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帛画是三号墓棺室西壁张挂的那幅。
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称其为《车马仪仗图》。
根据是全幅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土筑的五层台阶的高台,应是古代检阅或举行祭祀活动的“坛”。
图上的墓主人及其侍从正在徐徐登临高坛。
而方阵、车队、骑从、鸣金击鼓的乐队场面,都表现出所绘是一次盛大的仪式。
联系到墓主人生前应是防守长沙国南境的重要将领,画面又几乎全是武卒、车骑、随从,所表现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举行盛大检阅仪式的车马仪仗。
金维诺先生在《谈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文物》1974年第11期)提出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为《耕祠图》的新观点。
文章说:“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表现的主题是‘誓社’、‘耕祠’之类的活动。
这幅帛画虽有车马、仪仗,但不是一般在东汉壁画中常见到的《出行图》。
它画的不是正在出行的行列。
鼓乐、随从、属吏都由不同方位,面向墓主人。
在列队随墓主人前来的士卒的前面,有正在燃烧的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祭祀用的牛羊),这是燔柴主祭的场面。
《后汉书》记载:“……行祠天郊以法架,……诸侯王法架,官属傅相以下皆备卤簿,似京都宫骑,张弓带革建,遮出入称促;列侯、家丞、庶子导从。
”陈松长在《马王堆三号汉墓<车马仪仗图>帛画试说》(《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不赞同金先生的观点,认为所说“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不确。
所谓黄色火焰,实际是帛画残损较大之处,而且无论从什么角度都看不出有供祭祀用的牛羊和燃烧的火焰。
《后汉书》有关“耕祠”的记载,主要是讲天子行郊祀礼的仪礼规定。
三号墓主既非天子,又非列侯,既便由他举行耕祠,也不可能照搬天子行郊祀礼的排场。
陈的文章虽然同意将这幅帛画称作《车马仪仗图》,但不同意“似是表现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出征队伍或出行的重大场面”。
他认为,凡出征,都得旗旌猎猎,全副武装。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札記四則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札記四則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内容提要本文就《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所刊三號墓遣册的釋讀、書寫分類提出四則校訂意見:第一,三號墓遣册中的“遷蓋”不當讀作“僊蓋”,應照本字解之,即遷徙移動之蓋;第二,三號墓簽牌“柴一笥”即枇杷一笥,與出土實物相對應;第三,簡6和簡7部分字迹與前後簡文有异,當為校讀者補寫;第四,結合字迹和内容兩個方面,22—25號簡當改歸入兵器一類。
關鍵詞馬王堆漢墓遣册簡帛文字《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①刊布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全部簡帛材料,整理者做了精到的注釋與考校,爲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我們集中對其中所收的三號墓遣册做了研讀,研讀後發現尚有個别問題可稍作補充,故草此小文,略作補苴。
一遷蓋《三號墓竹簡遣册》7:“彳禺(偶)人二人,其一人操鶴(遷)蓋,一人操矛。
”《三號墓竹簡遣册》8:“遷蓋一。
”整理者注:“二、三號墓報告:‘遷'與‘僊'通。
鄭曙斌(2005):從同墓隨葬的《車馬儀仗圖》和T形帛畫墓主人及侍從操遷蓋緊承其後的形象來看,遷蓋是墓主人所用之物,偶人操*項目來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土文獻中上古漢語方言語料匯考”(15BYY111)。
①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o@)163遷蓋與矛可能是模仿墓主人生前生活狀態而出現的。
今按「禱’即下簡8之‘遷’,‘遷’‘僊’相通之例,見《天下至道談》:‘將欲治之,必害其言,腫(踵)以玉閉,可以壹遷(僊)。
’然‘僊蓋’似未見於其他文獻,此處存疑。
”①按:三號墓出土T形帛畫中有出行場面,墓主人身後隨侍二人,其中一人持蓋,一人操矛,這一情景正與7號簡所記契合。
此外,同墓所出《車馬儀仗圖》中也有侍者持蓋圖像,而且所持之蓋與T形帛畫中的相同。
具體如圖1、圖2所示。
②由此看來,整理者所引鄭曙斌先生的觀點可從,簡文中的“遷蓋”當與帛畫中所繪侍者執持之圓形傘蓋相類似。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文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文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
1. 漆器,如扇、圆奁、耳杯、方盒、枕等。
2. 帛画、帛书、帛诗等。
3. 乐器,如竽、瑟、笙等。
4. 兵器,如箭箙、箭簇、戈、剑等。
5. 织锦衣物,包括男女服衣、鞋袜、内衣、外套等。
6. 银器,如盒、碗、壶、釜等。
7. 铅器,如杯、盘、勺、钳等。
8. 木器,如梳床、几案等。
9. 陶器,如鼎、盒、杯等。
10. 竹器,如竹笥、竹灯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药材、香料,以及保存完好的保存完好的女尸。
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论述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历史价值
5、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历史价值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帛书中,载有二十九幅彗星图,记录着古人对彗核、彗尾形状的观测与记载。
根据彗星图上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值的。
从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不仅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还有华复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等。
价值极为珍贵,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轰动了海内外马王堆出土的数量庞大、内容重要的帛书和医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许多的学术观念和认识。
比如在马王堆帛书《黄帝书》和《老子》公布后,学术界对汉初道家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
《黄帝书》四篇与《老子》、《文子》、《鶡冠子》、《淮南子》、《管子》等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促使学术界重新审视许多传世文献。
一直被斥为伪书的《鶡冠子》,现在看来,是战国末年道家著作。
马王堆帛书中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和《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对于研究“黄老思想”和思、孟五行说都十分重要。
再如,关于《易传》几种著作的公布,促使我们反思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出土的帛书中,除写本《老子》外,另有古佚书四种,名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
约成书于战国末,流行于西汉初。
有学者认为此即《汉书·艺文志》提到的《黄帝四经》。
总体而言,出土的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王堆汉墓帛画
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共出土了5幅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了1幅帛画。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珍宝。
下面作一简单介绍:1.1972年1月发掘了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是封为软侯的长沙相利仓之妻的墓穴。
随葬品中,有一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
它为“T”字形非衣,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
画面可分三部分:上部为天国景象,有女娲、神鸟、扶桑树、金乌太阳与8个小太阳,弯月、蟾蜍、玉兔、乘龙飞入月宫的女子,天门双阙、守门人及护豹;中部为人间景象,画有墓主人老年贵夫人形象,她穿着华丽的服装,有婢女三人随后,并有侍者跪献物品,下面画有列鼎而食的奢侈场面;下部为地下的景象,有一裸体男子脚踏双鱼托起象征大地的平板,还有蛇、龟及其他一些水族形象。
构图工巧,内容丰富,色彩鲜丽。
是所发现的西汉帛画中,保存最完好的,也是艺术性极高的一幅。
2.1973年11月发掘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人是利仓之子、袭封软侯的利骑的兄弟。
此墓发掘的帛画共4幅。
其中一幅也是覆盖在内棺上的“T”形非衣,内容大体和——号墓相似,但画的是男墓主的形象。
又两幅分别张挂在棺室东西两壁上:西壁帛画22厘米×94厘米,内容可能是耕祠仪式,有车马、仪仗之属;东壁帛画残破严重,难窥全貌,从残片中可以看出车骑、奔马和妇女乘船场面。
还有一幅则叠藏于一具漆奁中,已破损,尺寸难详,内容是气功强身图解。
3.1976年5月发掘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墓主人姓氏已无从查考。
帛画为长方形旌幡,全长200厘米,宽42厘米。
内容也分画天上、人间、地下景象,与马王堆的非衣相似,就是描写人间部分的比重增大了。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参考书目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文物出版社,北京,1977。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地图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驻军图》侧重在居民点和兵力部署上,属于专用地图。河流用田青色绘制,河名注在源头。往北流的主流 为大深水,支流有条水、湛水、孑水、满水、陯水、蒥水、智水、如水、资水;往南流的有袍水、廷水、蕃水, 与地形图名称不同。山脉用单线象征性地绘成山字形,并加装饰,近似图案化的方法,有留山、昭山、蛇山、居 向山等 9处标出山名。图幅中央有三角形城堡,内注“莠道”字样。图上共有 9支军队的驻地,用黑红两色双线 勾框表示,分别注明为“周都尉军”、“徐都尉军”、“司马得军”等。四周防区界线用红色标绘,居民点除了 标志地名以外,还旁注户数及迁并情况。图幅右侧帛片破损比较严重,尚未完全拼复。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文物
01 简介
03 驻军图
目录
02 地形图 04 参考书目
西汉初绘制在缣帛上的古地图。共 2幅。1973年发现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3号西汉墓,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 的地图之一。该地图与其他帛书折叠存放在 3号墓东边箱的一个长方形盝顶形盖漆匣内,出土时已经断裂破碎为 若干帛片。在采取了一系列修复措施之后,将帛片一一揭开,并按顺序拍摄照片,根据照片拼接复原。
地形图
《地形图》经复原的图幅为边长96厘米的正方形。所绘范围,相当于今湖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广东省北部,即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及九嶷山邻近地区,比例约在十七万分之一至十九万分之一 之间。
219463535_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校读拾遗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卷!第$期##%#&年$%#&&&&!"#$%&'%(")&*%'"+,-+./0"#,01!2%&(2&''()*"#!+(*$##%#&$马王堆汉墓帛书 五十二病方 校读拾遗刘思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摘!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汉医验方书#该书载有#-&个医方&其中几则方子仍有探讨余地&甚至需要借助巫术思维予以解读#!狂犬啮人"方中所谓!恒石"即!常石"&亦即普通石头&取两石相磨而疗狂犬所啮&是以石屑像犬牙之粉为治(!)*"方中!毋敢上下"&是早期古人对蝎毒之类毒性善走的朴素认识(!肿囊"方中!酸浆"非本草!酸浆"&乃是古人饮品溲浆(!疣"方中!螩"即!翦"&为随手翦取的道旁荏属植物#关键词!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恒石(酸浆(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0$$收稿日期 #%#$0%.0$&(修回日期 #%##0%$0$$)作者简介 刘思亮'$,-,年生'云南省泸西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史等'2345)%)5F<5)549?$$##;$B&@>(3)基金项目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文献学科建设与中国古典学的当代转型,#项目编号%_#B%.$(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山海经传校理,#项目编号%#$h i EN %&,$)!!!下引马王堆汉墓帛书释文'均本自文献-$.'不再另注'特此说明)!" 恒石 即 常石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1B 行+狂犬啮人,方下载%狂犬啮人+取恒石两&以相靡)磨* #取其靡)磨*如麋)糜*者&以傅犬所啮者&巳)已*矣#,$-!关于+恒石,'诸家纷说)原整理小组及马继兴先生疑+恒石,即!神农本草经"所载+长石,)马氏云%+按2恒3与2常3二字古意相同'古籍通用'如!周易0豫"%2恒'不死)3虞注%2恒'常也)3恒石即常石)常又假为长'长与常上古音'均定母'阳部韵),-#.因辗转通假'且以长石治疗犬啮无方可征'除王辉等少数人信从外-&.'诸家多不取此说)尚志钧则疑+恒石,或即矾石'战国时称涅石'认为+涅,*+恒,形近'疑系传抄所致)魏启鹏*胡翔骅*张显成则认为+恒石,乃+黑石,%+恒,*+黑,系通假'黑石即胆矾'并引!本草纲目"卷$%引!济急方"以胆矾末治疯犬咬毒为证)-".按'尚氏*魏氏*张氏之说仍嫌理据不足)首!#"!自!然!科!学!史!研!究"#卷!先+黑,上古为清鼻音3j'+恒,则为匣母'声纽悬隔'二字无由通假)!其次+黑,字常用'无由以+恒,代替)再次'药物正确与否'往往关涉性命'所以历来医方所载诸药多用常名*通名'以便用药者能洞达其意'很少会用生僻通假甚至辗转通假)!五十二病方"中部分药名若非本地通名'还会特作说明'如+牝痔,方%+青蒿者'荆名曰 )者'荆名曰卢茹,#-$.'#B#页$)最后'尚氏+2涅3*2恒3形近,之说亦不可据'秦汉以上二字形体判然有别)!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者对马继兴先生意见持+可疑,态度'对魏启鹏*张显成等先生意见不取'态度谨慎)+恒石,并非无解'诸家之所以纷说'症结在于对此药方的定性上)我们知道'!五十二病方"是巫*医并存时代的产物'该书抄写于秦汉之际-1.'成书时间则更早'其间充斥着较多巫方*咒术'学者讨论已伙'无须赘述)其实此方并非+科学,药方'而是在巫术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巫方'所谓的药物+恒石,'自然不能以医理推求)诸家实在是受+药物,二字所蔽障)所谓+恒石,就是+常石,'即普通石头'而此方发生学原理也只能从巫术思维中去推求)+恒,*+常,互训'典籍中用例甚伙'仅宗福邦等编!故训汇纂"一书所列已不下百条'足供参详)-B.王凤阳更指出%+2恒3和2常3用法基本相同'它们很可能是同一词的时代变体或不同方言)在战国以前'2恒3用得比较多(战国以后'尤其是汉代避汉文帝刘恒讳以后'2常3就广泛运用起来了),-..所论甚允)新出天回医简凡涉+恒,义皆用+常,字--.'与此正相发明)药方意思是%拾取普通石头两块'相互磋磨'以所磨粉末敷在患处即能愈)这里使用的是巫术中的+相似律,原理)!五十二病方"中'很多医方都体现了这一原理'如BB行载%巢者+ )候*天甸)电*而两手相靡)摩*&乡)向*甸)电*祝之曰+!东方之王&西方 主Z)冥冥*人星#"#-$.'##.页$+巢,当读作+臊,'即狐臭一类疾病)众所周知'只有晴朗的夜空才会出现星辰'而雷电交加之时'星辰便隐而不见")+星,与+腥,上古同为心母耕部开口四等韵'二字同音(雷电既能避星'那么在雷电交加之时'借助双手摩擦模仿雷电产生'自然能除去或者遮蔽身体上的+腥臊,)#又如!五十二病方"中以土块*敝帚磨疣等#详见下文论述$'均是巫术歪曲联想的运用)同样的例子还很多'本文无法详述)之所以用两石相磨'是模仿?犬磨牙的生理特点'所磨石粉也不再是简单的石粉'而是具有巫术魔力的牙粉)考察巫方'不能以效验或者科学与否去衡量'应当回到古人文化*信仰和思维中去理解'即章学诚#$.&-&$-%$$所谓%+论古必恕11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五十二病方"既将+狂犬啮人,与+犬噬人伤者,分别单列'即如原整理者所说%说明古人对+狂犬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狂犬! "#此处蒙邬可晶先生提示'谨致谢忱)甲骨文+晴,字即作+星,'+星,*+晴,是古*今字关系)+晴,'!说文"又作+ ,'并云%+雨而野除星见),与此同义)日本学者赤堀昭*山田庆儿等读+星,如本字'并以为此方+人星,为天上某一星宿)#-".'&%0&$页$笔者以为不确)首先此方所祷对象为+电,而非星(其次以+人星,为某一星座'文句滞碍难通)故!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者亦不取其说)!$期刘思亮%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校读拾遗#1!!病毒能同时在猫*牛*马*羊*猪等群体中传播和感染(该病可分狂暴型和沉郁型两种!'其中狂暴型病态的猫*狗等发病时多伴有兴奋不安'磨牙不止'乱撞乱窜'流涎嘶叫等症状)-$%0$#.古人没有科学检测的手段'更无所谓+病毒,概念'他们认为狂犬啮人致病甚至死亡的原因是狂犬牙上有毒'而不知道真正感染伤口的是带有病毒的涎液)以双石互磨'乃是仿狂犬磨牙'以所得碎屑敷伤口属于中医中+以毒攻毒,的疗法)以牙粉疗?咬犬啮'医书中不乏记载)晋葛洪##-&&&B&$!肘后备急方0治卒有?犬凡所咬毒方"载+疗犬咬人方,%又方&刮虎牙若虎骨&服一匕#已发狂"如?犬者&服此药&即差#姚同#,$&-虎为万兽之王'能克制?犬'以虎牙疗犬咬'同时包含了+压胜,和+以牙制牙,的朴素观念)又有以狼牙*虎骨疗狂犬咬伤者'如唐王焘#B.%&.11$!外台秘要"卷"%+狂犬咬人方,引!小品方"%刮狼牙或虎骨末&服方寸匕&已发狂如?犬者&服此药即愈#,$"-又引+崔氏疗狂犬咬人方,%凡被狂犬咬&即急嗍去血&急吐之&勿错咽之#然后捣杏人&和大虫牙捻作饼子&贴疮上&顿灸二七壮&从此以后每日灸一两壮&贴杏人饼子灸之&须要满百日乃止&百日内必莫使疮瘥#..又取所咬犬脑&取大虫牙齿末&或大虫脂涂之更佳#,$"-大虫牙即虎牙'与!肘后备急方"略同)总观马王堆汉墓医书所涉及的#1%余种药物'矿石类药物无外乎+长石,*+稍石#即+消石,$,*+蕃石,#亦作+番石,'即矾石$*+澡石,*+石膏,等数种'但也有以普通石头入药者)如+,方%+父乖母强'等与人产子'独产颓#$亢)乖巳#已$'操段石#击$而母),#-$.'#1&页$又+朐养#痒$,方%+取石大如卷#拳$二七'孰#熟$燔之'善伐米大半升'水八米'取石置中)石7 8孰#熟$即#陃$之而巳#已$),#-$.'#B1页$又+牡痔,方%+燔小隋#椭$石'淬醯中'以#熨$),#-$.'#B#页$诸方中所用均为形状稍异的寻常石头'说明用普通石头治病并非+恒石,一例)古人在长期巫医实践与探索中'发现普通石头的粉末#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对止血敛疮*治疗痈疽有一定疗效)后来又发现'这些石头在高温氧化作用下形成的氧化钙类物质'对疮疽效果更好'如!证类本草"卷&云%+烧石令赤投水中'内盐数合'主风瘙*瘾疹'及洗之)又取石如鹅卵'大猛火烧令赤'内醋中十余度'至石碎尽'取屑暴干'和醋涂肿上)出!北齐书"'医人马嗣明发背及诸恶肿'皆愈)此并是寻常石也),-$1.总之'以牙治狂犬咬伤渊源有自'有着中医+取象比类,的思想'而!五十二病方"以二石相磨取石粉治疗狂犬啮伤的手段还运用了巫术的相似律原理)方中+恒石,即普通石头'非科学意义上的药物)普通石头被用为药物'在医方中有迹可循'一些用法还具有较高科学性'是古人经验的结晶)!狂暴型因特征明显而极易察觉'故古人所谓疯犬*狂犬*?犬所啮'大概多指狂暴型)+狂,字原脱'据沈澍农校引!外台秘要"卷"%!狂犬咬人方"-$&.补)!#B !自!然!科!学!史!研!究"#卷!$" 父居蜀 母为凤鸟蓐 毋敢上下 新解!五十二病方"-"行+#$,方中载咒术%父居蜀&母为凤Z )凤鸟*蓐&毋敢上下&凤Z )凤鸟*/贯0而心##-$.'#&$页$马王堆汉墓医书所见咒术格式整齐'多先将作祟者父母兄弟遍举'表示受害者已充分掌握了作祟者的资料'有对付它们的十足把握(更重要的是'在礼法*孝道观念盛行的社会中'提父母*翻祖宗是极不客气的行为)在咒术中'这种+问候,本身多带有侮辱性质)这种指名道姓或者历数往事'本身就具有震慑功能'是压胜的一种语言形式)后世的呼名夺命*书名摄魂即是这种压胜巫术的另外形式)+父居蜀'母为凤鸟蓐,'应联系其他几则类似的咒术一并理解)+#$,方中另一则咒术云%)唾*之&贲)喷*+!兄父产大山&而居氏)是*谷下#/ 0系而& / 0而&凤Z )凤鸟*/ #毋敢上下0Z )寻Z 111寻&寻*&)喙*且贯而心#"#-$.'#&%页$又有+羏,方云%贲)喷*礢+!伏食 &父居北在&母居南止&同产三夫&为人不德#已&不已&青傅女)汝*#"#-$.'#&&页$第一条咒语+父居蜀'母为凤鸟蓐,'第二条+兄父产大山'而居是谷下,'第三条+父居北在'母居南止,'无一例外'作祟之物的兄弟*父母皆分散各方'别居各处)之所以言蝎*羏#即虺蛇$之类父母*兄弟或居上下#+兄父产山上,*+而居是谷下,$'或处南北#+父居北在,*+母居南止,$'所居之处空间*地域远隔'其实是说蝎*羏一族善窜'与古人对蝎*羏之毒易周身蔓延*上下流窜的医学认识相关)这是一种朴素的*歪曲的联想)+毋敢上下,中的+,字'整理者取裘锡圭先生意见'隶定为+寻,)裘锡圭先生云%+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行有2寻3字'帛书原文写作从2寻3从2舟3)11此字应该分析为从2舟32寻3声'当即23之异体'因音近而借为2寻3),#-$.'#&$页$从字形隶定方面而言'+,隶作+寻,毫无问题)+寻,'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作+,#简$%$*+,#简"%$-$B .(张家山汉简!引书"作+,#简B.$-$..(!周家台三 号秦墓0秦始皇三十四年"作+,#简1.$-$-.'构形与!五十二病方"相似)但此方中的+,却不能如字读作+找寻,之+寻,'而应当读作侵部之+覃,字)+寻,*+,和+覃,上古同为端纽侵部开口韵'并无通假上的障碍'且+,*+寻,*+覃,*+,本就音*义皆近)如!淮南子0齐俗篇"+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刘文典#$--,&$,1-$注%+寻'读为覃'#古侵*覃通为一韵)$即古遯字)!说文0火部"%2遯'火热也)3字亦作遲),-$,.又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简$B +葛覃,之+覃,字即作+,'为+寻,*+由,双声符字)-#%.!段玉裁#$.&1&$-$1$注!说文"+,字%+取舟行延长之意也),-#$.!尔雅0释言"%+流'覃也)覃'延也),陆德明#约11%&B&%$!释文"%+覃'本又作),-##.郭璞##.B &&#"$注%此蒙邬可晶先生提示'谨致谢忱)!$期刘思亮%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校读拾遗#.!!+谓蔓延相被及),-#&.!诗0周南0葛覃"+葛之覃兮,'毛!传"%+覃'延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申之'凡延长者皆训覃),-#".马瑞辰#$...&$-1&$!传笺通释"%+覃本延移之称'引伸为长之通称)延亦长也),-#1.所以+,读作+覃,'意为蔓延)+#$,*+羏,方下所收验方均是被蝎*虺之类叮咬以后采取的措施)!+毋敢上下,是呵斥蝎毒*羏毒+不要上下蔓延与流窜,)+,与+不,与羏方中+已,与+不已,同义'均是对毒液不停止蔓延的呵斥)被蝎子之类叮咬后'首先疼痛感会牵动全身'最容易关联到毒素蔓延)为何这类毒素容易蔓延/古人给出了一个巧妙又+合理,的解释%蝎*羏之族的父母*兄弟别处'其类善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蝎子尾刺中含有各种毒液蛋白'包括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神经毒素以及使心脏和血管收缩的毒素等)-#B .尤其溶血毒素会融入血液'随血液流走全身'轻者造成局部肿痛'重者会并发全身症状'包括头晕*困倦*乏力*吐沫*昏厥乃至死亡)-#..古代传世医籍中也有关于蝎毒的记载'如!医心方"引!诸病源候论"%蝎&此虫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节九节者毒弥盛&但中人毒热流行&牵引四肢皆痛&过一周时始定#,#--又引!集验方"云%蝎有雌雄&雄者只痛一处&雌者痛牵诸处##-#-.'.B"页$又!千金翼方"卷&%!禁经下"载+鮌蝎法,云%蹀蹀移移&八节九枝#公字腐章&母字蒿枝#缘他篱落&螫他妇儿#何不收毒&欲往何为2山鸡戴胜&食汝四肢#头破尾折&伏地莫移#急急如律令#-#,.咒中+何不收毒'欲往何为,即是被叮咬之后的呵斥咒语)收*止与流*蔓正反相对'与!五十二病方"+毋敢上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对待蝎蛰的疗法以冷敷居多'医方中常见'目的就是为了减小血液流速'防止毒液蔓延)现代人在野外不慎被毒蝎蛰咬'多会用小绳*长发或布条札缚'也是防止毒液转移扩散)-#B .中医正是在认识到蝎子毒液+善走,的基础上'又受+取象比类,思想的指导'所以常选择全蝎入药'以治疗风痹麻木之症)总之该方歪曲又真切地表现出古人对蝎*虺毒液容易蔓延*流窜的朴素认知'方中+毋敢上下,是恐吓或者命令蝎*羏之毒不要到处蔓延'是被叮咬以后的祝由之术)%" 酸浆 为溲浆 非酸浆草!五十二病方"第$,&&$,"行+肿囊,方下云%銼Z 囊Z )肿囊+肿囊*者&气实囊&不去 #治之+取马矢)?*者三斗&孰)熟*析&?以水Z )水&水*清&止(浚去汁&洎"以酸)浆*/ 0斗 &取芥衷荚#壹用&!"从+,下诸方用+傅,#-%行$*+舔,#-%行$*+封,#-$行$等手段对伤口进行处理也能看出是事后措施)#-$.'#&%页$+洎,本即增灌的意思)!说文0水部"%+洎'灌釜也),段玉裁注%+灌者'沃也)沃'今江苏俗云燠11!广韵"三十七号云%2燠釜'以水添釜也)3!周礼"士师%2洎镬水)3注云%2洎'谓增其沃汁)3,#-#$.'1B%01B$页$!五十二病方"+羏方,下云%+亨#烹$三宿雄鸡二'洎水三斗),原注%+洎'加水),#-$.'#&&页$意与此近同)药方+洎以酸浆 斗,'即将汰洗并挤干的马粪加灌一定容量的酸浆)!#-!自!然!科!学!史!研!究"#卷!)智1知*! (四五用&銼)肿*去#毋)无*禁&毋)无*时# 令##-$.'#1$页$关于方中+酸浆,一物'原整理小组以为%+酸浆'见!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2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3)上处以斗计量'当指酸浆汁),#-$.'#1$页$诸家多无异辞'张雷更是将+酸浆,分为灯笼草与酸酱草二种-&%.'均是将此方中的+酸浆,视为本草)按!五十二病方"载药同时载炮制*使用诸法的格式体例'此方若为酸浆草'必有捣碎浚汁之类说明)此方径言+洎以酸浆 斗,'表明+酸浆,非本草'乃是液体溲浆)古人不但有饮酒之习'还有饮用酸浆之风'酸浆既可入药'又为饮品'由来甚远)古人发明酸浆较早)按照植物命名的一般原则'应该是先有浆酒类的酸浆*酢浆'后乃有本草酸浆草之名)名+酸浆草,是因为其草有酸液'味如酸浆'得名之由乃是+取象于滋味,-&$.)酸浆在古代使用广泛'除了当作饮品使用外'还可入药*发面*发麦种等)!齐民要术"卷#+大小麦第十,引!?胜之书"%+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渍麦种以酢浆并蚕矢11酢浆令麦耐寒'蚕矢令麦忍冬),缪启愉注%+酢浆%即酸浆水'古人作为饮料'经乳酸发酵'带有酸味)用酸浆水调和蚕矢浸过的麦种'吸收了相当的水分'趁露水大时一起下到地里'能使种子较早发芽),-&#.同书+饼法第八十二,引!食经"%+作饼酵法%酸浆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着浆'迟下火'如作粥),#-&#.'B&#页$古人的酸浆大概有溲浆和酸酒两种)所谓溲浆'是以米*面汤或者熟米自然发酵而成)!本草纲目"引嘉谟#$"-B&$1.%$曰%+浆'酢也)炊粟米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有的地方至今仍有食用酸浆之俗)另一种酸浆是酿酒过程中产生的)旧题焦延寿#西汉中后期'生卒年不详$所撰!易林0小畜"云%+酒为酸浆'鲂臭鲍羹),-&".意为酒酸了反而制成了酸浆'鱼臭了反而味道更美)此酸浆即是酸酒之浆)!齐民要术0作酢法"称这种方法为+酒动,#-&#.'1%B页$'即酿酒过程中不慎造成其他非酒精发酵物入侵而使酒变酸)赵玉莲等认为%+由于浸米过程是在自由流动的空气环境中进行的'一些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11随着浸米时间的延长'氨基酸与乳酸也不断增加)从而使浸米浆水变酸'故有浸米酸浆水之称),-&1.酸浆供药用的历史也比较早)葛洪!肘后备急方"卷"附+膈壅风痰,方%+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中晒干'捣为末'浆水搜#笔者按'同+溲,$饼子'日中干之'再为末'每五两'入生脑子一钱'研匀'以浆水浓脚'丸鸡头大'纱袋贮'通风处阴干'每一丸'好茶或薄荷汤下)#-$&.'$",页$方中所用+酸浆,即溲浆'而+浆水浓脚,即溲浆沉淀物)凡酸涩之物'多有收敛之功)囊肿多为风热客于肾经'造成水停所致'需以行水*收敛药物治疗'而酸浆正可消肿行水*杀毒开胃'药性与醋相当)!神农本草经"+酢酒,下云%+酢酒'味酸'温'无毒)主消*肿'散水气'杀邪毒),-&B.后世药方中也常用+酢酒,来治疗阴囊肿痛之症)如!肘后备急方"+治卒阴肿痛颓卵方第四十二,下载+葛疗阴囊下湿痒皮剥,方%+乌梅十四枚'钱四十文'三指撮盐'苦酒一升)于铜器内总渍九日'日洗之),#-$&.'#$#0#$&页$+苦酒,与+酸浆,*+酢酒,同类)!释名0释饮食"% +苦酒%淳毒甚者'酢且苦也),毕沅#$.&%&$.,.$疏证引!御览"%+淳毒者'酢且苦!+知,即奏效)原注引!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又引!素问"%+一剂知'二剂已),#-$.'#1$页$!$期刘思亮%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校读拾遗#,!!也),-&..!齐民要术0作酢法"专门有制作+苦酒,之法'缪启愉校注%+苦酒'醋的别名' !食经"*!食次"的名称)!名医别录"2醋3%2以有苦味'俗呼为苦酒)3唐梅彪!石药尔雅"卷上!释诸药隐名"%2酢'一名苦酒)3,#-&#.'11,页$+酸浆,与+苦酒,在治疗囊肿之症上'药性*药效基本相似)医方中还有以+醋,治疗囊肿者'!肘后备急方"+治卒阴肿痛颓卵方第四十二,下+!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云%+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页$!外台秘要"卷#B载+阴囊肿痛方五首,%+又方%醋和面'炙令熨之)又方%以醋和面涂之),#-$".'1%1页$宋代!太平圣惠方"卷.$载%以葶苈*赤芍等捣细为散'以酸浆水调匀'摊于故帛上使用'治疗女性乳痈疮肿* 热疼痛之症'有下气行水*透肿消臃的功效)-&-.总之'+肿囊方,中的+酸浆,非酸浆草'乃是液体溲浆)古人发明和使用酸浆有着较早的历史'!五十二病方"中以酸浆治疗囊肿'而后世医方中亦常以+酸浆,*+苦酒,*+醋,等治疗囊肿及其他肿痛'皆渊源有自)&" 螩 即 翦!五十二病方"$%,&$$%行+疣,方下载除疣巫术%有以朔日&葵茎靡)磨*又)疣*二七&言曰+!今日朔&靡)磨*又)疣*方中+螩,字旧误释为+根,'后经陈剑先生更正)+螩,的释读'!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亦采用陈剑先生意见'以为是二物%+23字亦作23'!说文0巾部"释为2幡帜也3'段注%2之言笺也'笺谓表识)3如将23字按其本义作解'2道旁3即路旁的幡帜'用作祝由方的巫术用品'就很自然了)11螩意为作标记用的小木桩),-"%.按'方中所谓+又以杀本若道旁螩二七,是对+葵茎二七,的替换'意思是+还可以用?本或者道旁螩二七,施咒)葵茎*?本和+螩,均是作为实施磨疣巫术的物品'+若,即选择性副词+或,'+道旁螩,不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物品)陈剑先生将+,*+螩,视作+幡帜,* +标识,类仪式之物'应该是不对的)首先此方为简易巫术!'并无设置仪式*插标识等繁!疣病并非致命疾病'故磨疣并不需要繁复而隆重的巫术仪式)巫术相较于汤石*方剂的另一大优点就是简便易操作'古人治疗疾病的巫术也多遵循+经济性,原则'这也是巫术能在中医实际治疗中得以久存的原因之一)!&%!自!然!科!学!史!研!究"#卷!复步骤'甚至无常见的+禹步,等形式)其次'总观!五十二病方"+疣方,下所用磨疣诸物'无非+敝蒲席,#第$%#行$*+敝帚,#第$%"行$*+块#即土块$,#第$%1&$%.行$之类'均是寻常易得之物)再次'所取诸物中'除+敝蒲席,为医方中常见药物不属于巫方范畴外!'其他如+敝帚,*+土块,*+葵茎,*+?本,都是巫术用具'选择物的背后都潜藏着古人原始认知与巫术原初逻辑)选用+敝帚,'是取其+扫除,功能'且多选择+月晦,即每月最后一日施行此术'是取+月尽,之义")选用+土块,'是取其+溃坏,之义'+块,*+坏,* +溃,古音同在微部'声音相近'是想通过语音触染功能达到溃坏赘疣的目的)选用?*葵则是取其形似'是借用巫术相似律原理去疣)如果+螩,释为+幡帜,*+标记小木桩,'则难以解释选用此二物的原逻辑'况且幡帜等物也不能与植物茎秆葵*?并列和替换)此外'无论葵茎*?本还是+螩,都有一个在疣上磨擦的步骤'很难相信古人会在道旁插上旗帜又用旗帜来磨疣)所有这些说明'陈剑先生的释读仍嫌理据薄弱)药方之所以言+又以杀本若道旁螩二七,'是为了增大施术时的选择余地'降低巫术难度'使之更易操作'而非增加幡帜之类使之繁复)+,当读作+翦,'+翦,*+,并从+前,得声'二字并无通假障碍#)!尔雅0释言"+剂*翦'齐也),邢籨#,&#&$%$%$疏% +翦'齐断也),-"".!诗0鲁颂0?宫"+实始剪商,'郑玄#$#.&#%%$笺%+剪'断也),-"1. !礼记0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郑玄注%+翦'割截也),-"B.药方中+螩,之+,正通+翦,'是截断之义)+螩,则当读作+,'即道旁随处可见之荏属植物野苏之类)+螩,中古为群母'+,为匣母'匣*群母上古关系密切'上古匣母字中古大半归入群母'且+螩,*+,上古同为月部开口韵'字音非常接近)传世文献中+曷,与+害,通假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可详参!古字通假会典")#-"&.'B$1页$出土文献中'也常见通假的相关例子)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孔子诗论"+2醂#怀$尔#明$鰆#德$3'害/,!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日之+#食$也'害为/,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尹诰"+今句#后$害不蓝#鉴$,云云'+害,均读作+曷,)-"..以+曷,*+害,为声符而通假的例子更是例不胜举'无需详列)+,即野苏'是长沙一带的方言称谓)!方言"卷&%'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 &自关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芥# 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 &或谓之荏#周郑之间谓之公?#沅湘之南或谓其小者谓之 #郭璞注%今长沙人呼野 为#,"--!广雅0释草"%! " #敝蒲席不宜视作巫术用物'它作为医方中常见药物'内服以治霍乱转筋*折骨淤血等#见!肘后备急方"等$'外用治脓溃疮肿#见!千金要方"等$)且疣方是以破败蒲席结绳燔灸的方法拔疣'具有较强科学性)在古人认知中'+疣,为赘余之物)!庄子0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山海经0北山经"%+#滑鱼$食之已疣),郭璞注%+疣'赘也),-"#.乃是借用月尽除余的思维'除去赘疣)+前,字声系通假例颇多'无需详列'可参!古字通假会典"-"&.)另外'+翦,同+剪,'古籍多用+翦,'今则多用+剪,'字义无别)。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至今有三个版本源头:一个是相传从河上公传下来,魏晋人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祖宗。
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残编。
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残篇得知,现传世之《道德经》并非是老子书的原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
两版本的书体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
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
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
过去多以为隶书出现在秦篆之后,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从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余枚隶书秦简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两件隶书战国木牍的情况来看,隶书的出现与流行应早于秦篆。
现代大量考古发掘证明,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于以竹木为书写材料的简牍上。
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
三国时魏人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
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
文字也多所不同。
以下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的简体字复原文本。
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上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1.辛追夫人古尸:辛追夫人古尸出土时,因皮肤润泽有弹性,脉络清晰可见而震惊世人。
2.素纱单衣:这件单衣衣长14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9克,轻若烟雾,是历史年代最早最轻薄的一件单衣,代表西汉丝织品纺织织造的最高水平。
3.T型帛画:这幅T型帛画使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通过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描绘人神共乐的美好景象,体现古人追求永生的美好幻想。
4.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5.车马仪仗图: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
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
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6.玉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7.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以上就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信息。
《马王堆汉墓帛书》英文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英文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概述
2.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历史价值
3.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内容
4.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英文版的意义
正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英文版的出版,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
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重要发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是于 1972 年至 1974 年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批古代帛书。
这批帛书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2 世纪,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文化、科技、医学、地理等方面的重要文物。
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周易》、《道德经》、《诗经》、《春秋》等一批重要的古籍,以及一些医学、科技、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对于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化、科技、医学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近日,《马王堆汉墓帛书》英文版的出版,将这批重要的文化遗产推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
英文版的出版,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能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汉学研究。
第1页共1页。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马王堆⼀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纵205厘⽶,上部横92厘⽶,下部横47.7厘⽶,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号汉墓帛画》1972年出⼟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是中华⼈民共和国禁⽌出国(境)展览⽂物之⼀。
帛画覆盖在⼀号墓即⾟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上部宽92厘⽶,下部宽47.7厘⽶,制作精美、⾊彩鲜艳,画⾯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是接引死者⾛向天国,即“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活虚幻的妄想。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法多样⽽协调,正象⽤多种乐器合奏出的⼀⾸奇变⽽和谐的交响乐。
同时,⾼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特⾊。
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分饱满,⼜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
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平。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活完美地统⼀起来,⽆处不体现了古⼈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另外,在墓中还出⼟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使⼈们⽿⽬为之⼀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上部: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上部的画⾯,内容既有⽇⽉、神⼈,⼜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
右上⾓绘⼀轮红⽇,⽇中有⼀只⿊⾊的鸟,应为“⾦乌”。
其下有⼀扶桑树,枝叶间挂有⼋个⼩太阳。
左上⾓绘⼀弯新⽉,⽉上有⼀只⼝衔流云的蟾蜍,还有⼀只⽟兔。
踵武前贤营巨帙——《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出版侧记
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研究三十年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 2007年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研究三十年湖南省博物馆 王树金内容提要: 本文是对近三十年来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和综述,并重点介绍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最新的整理研究成果。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帛书 天文气象杂占 研究综述1973年11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是马王堆帛书中一件朱墨彩绘、图文并茂的珍贵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文气象杂占》既是帛书又是帛画。
它是一种集日、月、彗、云、气等图于一体的占验吉凶的书,原是一个整幅,包括完整或破缺的共约三百条。
《天文气象杂占》向人们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的天文气象占卜的情况。
《天文气象杂占》中的每一个图下面都纵向排列着说明文字,插图与文字的编排井然有序。
帛书末尾部分是专文论述。
这幅帛书图文并茂,从上到下可分为6列,每列从右到左又分成若干行,每行都是用墨或朱砂、或朱砂和墨并用画成的云气、星图,图下写有一两行文字,其内容或是标出名称,或是解释图像。
从总体内容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利用星象和云气变化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书籍。
虽然多为迷信的内容,但全书有图250幅,整体看来仿佛一幅天象图。
特别是其中的29幅彗星图,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关于彗星形态的描述,它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及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它科学地画出了彗核、彗发和彗尾,而且都是头上尾下,这个规律欧洲直到1531年才发现。
对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研究与整理,可以说自1979年10月《中国文物》第一期最早把其全部图版和释文刊布以后[1],一直未停止,国内外学者对其释文及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试将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一回顾,并加以简略的评述,侧重介绍帛书整理小组对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整理的最新成果。
一 论 著在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研究方面,刘乐贤先生的成就可以说是最大的。
2003年刘先生撰写了《简帛数术文献探论》一书,书中在“出土天文类文献研究”部分,作者提供了研究成果《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补注》[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一、概念解读——非衣帛画
非衣帛画是古人出殡时使用的一种旌幡。(旌幡——前。 亡者入葬时非衣帛画将作为随葬品覆盖在棺椁上, 所以非衣帛 画一般和棺椁的长度相仿。
二、画面解读
二、绘画技法
1、对比: ①三个层次的对比; ②色彩上的对比; ③人所居住和活动地方的狭小与神怪充斥的世界的 无边无垠形成鲜明对比。 2、用笔: 在线条的应用上,墓主自额上至下颚以一笔勾勒, 挺劲流畅,人物的面部和衣冠,画得精细、准确, 龙、帷帐等,则画得粗犷、豪放。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赏 析
推荐理由:
1、研究西汉初期社会风俗的有力凭据; 2、汉时期帛画的代表作之一; 3、古代绘画中的真品。
名画档案:
名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创作时间:西汉 尺寸:纵205厘米,顶端横92厘米, 下端横47.7厘米 材料:布帛 收藏:湖南省博物馆 这幅帛画是当时出殡时张举的铭旌,1972年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画面呈T字形, 依据内容和构图分天上、人间、地府三部分。
小结
这幅帛画,天上、人间、地府相互贯通; 神、人、兽互为关联,奇异瑰丽,蔚为壮观, 透出浪漫奔放的气势和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执着 追求。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 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转化为对神的无限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推荐理由
1:研究 西汉初期社会风俗的有力凭据;
2:汉1号墓帛画,
❖ 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 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 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上 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烛龙;画 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 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 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 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 体现三界神(物)对墓主人的眷顾,应是墓主人魂归幽冥 平稳 通往阴间的场景;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 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 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 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 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 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 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 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 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
颜色描述
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 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 其形象特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 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 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 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 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 效果。
评价
观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 明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 合理。画上段两条翼龙的向内动态,紧凑地牵领着这一华 采部分;中段两条穿璧长龙呈H状,龙首部分为墓主及其随 从在这个画面中心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墓主形象在以密 为主的画面上突出醒目,龙尾部分将下段众多形象合拢, 并促成境界的自然过渡。以4条龙为构图取势,全画上下 呈“开合”节奏,左右呈均衡变化,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 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3号墓棺室西壁帛画 通过分区布局, 使基本处于静态的人物、车骑因队列的 方向性变化隐含有动的趋势,右下方的乘骑作朝内的造型 是新的表现手法。
3号墓帛画,
3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此幅尺寸、 形制、内容都相近。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 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 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帛画出土之前分别置放在两墓内棺的板 上,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因而,其主题 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 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发现于3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 仗场面。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 队列前有5层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 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 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认为描绘的是誓社、耕祠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 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身为军事将领的墓主检阅的仪仗。同一棺室东壁也 有大小与两壁相同的一幅帛画,因破损严重难辨全貌,根据残片中的建筑、车骑 和妇女划船等形象,推测描绘的是墓主的家居生活。
3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描绘了4排共44人。人物有 男女老幼之别,衣饰简朴,有的上身裸体,所有的人物动态均是当时称为“导引” 的健身动作,屈体、伸肢、跳跃、回旋,姿态各异,十分生动。根据人物动作与 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运动范围式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绘画特点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 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 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 特点。 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 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 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实的创作方法也 在发展,3号墓西壁帛画对社会活动场面作了 记实性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