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业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2.2 臭 氧
• 正常空气中:含臭氧0.04~0.1mg/m3
23
2.2 臭 氧
臭氧的危害:
臭氧有强氧化力,其危害是对眼粘膜和整个呼吸道都有刺 激作用,更高浓度可致肺水肿(>4mg/m3);
低浓度下,长时间作用能引起视力障碍、头疼、头昏、血 液红细胞减少、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
工业生产——电焊——臭氧——注意通风
14
1.3 毒性评价指标及中毒机理
•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即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即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即染毒动物中有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即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8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 皮肤 消化道
9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 气态和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 呼吸道各部分均能吸收毒物,其中以肺泡吸收速度最快、
量最大;经肺泡吸收的毒物,不经肝脏解毒和转化,直接 进入血液循环,散布于全身; • 工业防毒中最重要的;
10
• ③小肠——吸收后需经肝脏解毒后才进入血液循环,故 毒作用小于呼吸道和皮肤;
12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三种途径毒害作用对比
13
1.3 毒性评价指标及中毒机理
1、毒性评价指标
• 毒性——毒物剂量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一定量的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 计算单位——以化学物质引起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的剂量 表示; –固态和液态毒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用剂量表示; –如为吸入性中毒的气态和气溶胶态,则用空气中毒物浓 度表示;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 业中毒
1
本章内容
1
毒理学概述
2 工业环境中的气体毒物
3 常见金属与非金属毒物
2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1
生产性毒物 及其存在形 态
2
毒物进入人 体的途径
3
毒物的毒性
3
毒理学
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工业卫生角度,其任务是: 研究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接触的各种物质的毒性、作用机 理、代谢过程(吸收、分布、转化、排出)和中毒治疗 等问题。
臭氧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3mg/m3,相当于0.14ppm; 活性炭对臭氧有极好的吸附能力;
24
2.3 氮氧化物(硝气)
• 氮氧化物:N2O、 NO、N02、N203、N204、N205; • 工业生产——NO、N02; • 主要来源:
1.1 生产性毒物及其存在形态
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或工作岗位上由于防护
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2、毒物的存在形态及分类
存在形式:原料、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工 业三废等; 具体形态:固体、液体、气体、气溶胶等。
7
生产性毒物具体形态
气体 蒸气
雾 烟 液体 粉尘
CO、 CO2、H2S、SO2、NO、NO2等 苯、汽油、汞、溴蒸气等 电解、电镀或充电过程中形成的酸雾 炮烟中的碳及铵盐颗粒等 各类强酸强碱液,含H2S的积水等 直径0.1~10μm,如毒砂、辰砂等有毒矿尘
• 正常空气中氧含量是20.96%(体积比);
• 含氧量过高(>40%)时,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危险; –动物试验表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体内生成过氧化 氢,扰乱代谢,会发生动脉痉挛、视网膜剥离等症状;
• 接触机会:潜水、高压氧舱治疗、伤病员抢救、消防队员、 矿山救护队员等;
20
2.1 氧 气
• 中毒机理: –过量氧在体内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一般不稳定,很 容易释放出多余的氧离子[O],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机 能,出现中毒症状; –例:H2O2—→H2O+[O]
4
历史渊源
5
1.1 生产性毒物及其存在形态
1、基本概念
毒物——
进入机体的物质,能和体液及细胞结构发生化学或生 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 起可逆的或不可逆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工业毒物——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并符合毒物定义的 物质(原材料、辅料、三废等)。
6
• 预防:掌握吸氧时限
21
2.1 氧 气
2、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 石灰、水泥、砖瓦窑、冶炼炉检修、火灾、矿山采空区、菜 窖处;
• ——氧含量减少,氧分压降低;
• 缺氧造成机体全身细胞都有变化,但以神经细胞最为敏感, 延髓活动受到明显抑制,心血管和呼吸中枢反应迟钝;
• 氧含量低于17%时——呼吸急促、心率过速; • 低于12%时——昏迷; • 6%以下——心跳停止和死亡;
• 皮肤损伤处 –破损的皮肤可进入大量毒物,尤其与剧毒物质(砷、氰 化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是十分危险的;
11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消化道
• 具体途径:误食、随食物链进入、故意吞服; • 吸收部位:
• ①口腔——吸收量不大,剧毒除外,如氰化物; • ②胃——不太大;
• 因为胃是酸性环境,对酸性物质,具有阻止电离的作 用;而对于碱性物质,又具有中和作用;
15
1.3 毒性评价指标及中毒机理
• 急性毒性分级:
16
1.3 毒性评价指标及中毒机理
• 慢性毒物——阈浓度分级表示危险性大小
17
1.3 毒性评价指标及中毒机理
2、中毒机理
• 中毒机理——毒物对机体损害的分布及性质叫中毒机理;
1)化学作用——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如酸、碱、H2S、NO2等; 2)窒息作用——阻止氧的吸收和运输,如CO NOX、SO2; 3)生物作用——抑制酶的活力,如砷、汞、氰化氢(HCN)、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皮肤
• 具体途径:直接通过表皮屏障、毛囊汗腺、皮肤损伤处; • 直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表皮屏障
–脂溶性物质能透过皮肤而被吸收,吸收后同样不经过肝 脏解毒而进入大循环,对人体伤害很大;
–有机磷类毒物最易通过表皮并被吸收,农业生产中每年 都有大量人员中毒报道,其中多是由皮肤吸收造成的;
CCl4等; 4)神经-体液作用——破坏神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体
的免疫能力,如苯、铅、汞等; 5)致畸、致癌作用;
18
Diagr第am二节 工业环境中的气体毒物
——冶炼、化工、矿山井下等。
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臭氧O3
工环中 的气体 毒物
硫化氢H2S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CO
19
2.1 氧 气
1、超正常浓度对人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