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e45959bceb19e8b9f6ba17.png)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深刻理解天气及其影响,从而认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第二步,学会看天气预报;最后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对地理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了解天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其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熟记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视频播放------莫拉克重创后的台湾,到处洪水泛滥,泥石流肆虐。
设问:这些洪水和泥石流是什么引起的?学生回答:台风莫拉克引起的。
教师:台风,一种天气现象,居然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灾难,可见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天气有关的一些知识。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扩展其知识面。
<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天气及其特点教师:天气是我们经常说的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说到天气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雨、雪、风、晴、阴、气温、等等。
多媒体展示图片,请用一个字形容图片。
总结填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会、认识天气的概念。
3.1多变的天气-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3.1多变的天气-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712878da26925c52dc5bf98.png)
[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执教者:[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当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https://img.taocdn.com/s3/m/95ab7311856a561253d36f80.png)
判断空气质量的高低
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教具
多媒体
难点
分析具体的案例,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明确学习目标
展开学习目标
突破学习目标
深化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展开学习目标
(一)关注空气
(二)净化空气
过渡: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空气,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呢?
回顾本节课要点,帮助学生当堂巩固
5
板书
多变的天气
(一)关注空气
(二)净化空气
过渡:生产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污浊的空气,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污浊的空气呢?
处理这些污浊的空气,你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吗?
读图3.9 看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合具体的城市去学习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反映空气质量高低的
思考 互相交流
回答
看课件
看课件
课后网上查询本地空气质量
看课件
小
看课件
完成教材相应的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出“空气污染指数”这个知识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生活学习地理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温故而知新
突破难点
25
15
深化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
出示课堂小结提纲
补充练习
看课件
完成教材相应的活动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课题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课
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3_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地理上册3_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7fec830550e2524de4187ed4.png)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相关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能区分“天气”和“气候”。
二、能识别经常使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阻碍。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熟悉到天气是多变的,从而慢慢树立环境爱惜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利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风向的判定【教学手腕】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打开“中国气象在线”网站查找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至05月 29日 20时城市天气现象温度(0C)风向风力夜间白天最高最低夜间白天东京多云多云25 16 <3 <3新加坡雷阵雨雷阵雨31 24 <3 <3卡拉奇晴晴34 27 <3 <3 <开罗晴晴32 19 <3 <3开普敦小雨小雨12 5 <3 <3莫斯科晴晴20 7 <3 <3伦敦小雨小雨15 10 <3 <3旧金山小雨多云24 14 <3 <3纽约雷阵雨雷阵雨25 16 <3 <3悉尼阴小雨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刻不同地址天气状况不一样)(仿照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域的天气预报,其他同窗认真听,看是不是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那时天气状况的大体吻合)(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域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顶用各类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用意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利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识别,提示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样不在图中表示)(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尚未看到下雪,你能专门快地告知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什么缘故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专门快地告知他呢?(引导学生熟悉到,一个地址的气候是稳固的,是连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没必要看天天的天气预报也能够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域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要紧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点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专门大的转变吗?它与咱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总结板书)引言天气与气候天气气候定义区别联系实例(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能够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反馈练习)讲义活动【设计思想】依照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要紧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括的要紧内容,切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若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能够看出气温的散布是时刻、空间的散布都有不同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3892106c85ec3a87c2c523.png)
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 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一张图画纸,彩笔,录像、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录像机2.电脑教室(互动式教学)。
3.调查活动《活动手册》、《保护大气环境倡议书》,同学收集和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相关的其他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理知识:一名同学进行地理知识的演讲,并提出问题。
天气预报:一名同学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其形式要新颖。
其他同学对这两名同学进行评价。
教学新课一、天气及其影响1、天气及其特点提出问题:a.描述各种天气。
b.描述深圳这几天的天气状况。
c.这说明天气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
d.再描述今天深圳、北京、伦敦等城市天气状况是否相同?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板书:天气是多变的。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提出问题,创设情境:a.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b.你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针对其答案进行表扬式评价。
c.分角色:扮成农民朋友、司机朋友、游客、军人朋友谈对这些天气的感受。
学生回答,不同组谈论自己角色的感受,会设身处地地为这些人着想。
d.总结一下,天气都对哪些方面有影响?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联系历史课知识,谈谈历史上同天气有关的事例。
学生回答,老师也可补充俄罗斯二战时的事例。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日报过渡:我们每天都同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相接触,那么你们觉得现在的空气质量怎么样呢?(学生回答)空气质量好不好已有了衡量的标准,指导学生读图3.9回答用什么衡量空气质量的好坏?学生读图回答:用污染指数衡量,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级别越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5b29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2.png)
1. 教学重点:
(1)天气的定义和特征: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不确定性的特点。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
(3)天气的测量指标: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是衡量天气的主要指标。
(4)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包括晴朗、多云、降雨、降雪、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们对天气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描述天气的特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的测量指标。他们了解到了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天气测量指标的含义和作用,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天气情况,学生们提高了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关注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的天气知识解释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1节的“多变的天气”。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常见天气现象等。具体内容包括:
1. 天气的定义和特征: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不确定性的特点。
7. 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观点和互相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8. 生活应用能力:学生们将所学的天气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应用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5. 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自己的地理探究能力。他们主动探索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实证研究。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b9e2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0.png)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多变的天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幻莫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的基本要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知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认识天气的基本要素,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基本要素的认识。
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视频等,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观察、记录天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记录表,供学生记录天气现象。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或视频展示天气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基本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这些要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周围天气,记录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巩固(5分钟)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931e2b76eeaeaad0f33062.png)
多变的天气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以天气的定义及其影响为主,说明天气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教会学生怎么样知道明天天气的情况。
本节也为学习下面的小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会描述天气,并感受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对天气的特征的认识(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天气符号,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析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防风,防雷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为什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2、学会识别“天气符号”3、掌握识别卫星云图的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 2、学会运用符号“风”3、掌握“卫星云图的识别”方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动画片《海尔兄弟》片断导入新课。
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关键词“天气”,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2、新课讲授过渡语:请同学们看到ppt中展示的几X图片,你们知道他们分别代表那些天气现象吗?(1)怎样描述天气: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一阵讨论之后,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自己的答案,同时请他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气现象(“阴、晴、冷、热、雪、冰雹、沙尘暴”等方面答),最后由我总结得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气温,降水等词’来描述天气”,进而引导学生给出天气的定义: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过渡语:刚刚我们了解了天气的定义,那么这些天气现象到底有哪些特征呢?(2)天气特征: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则谚语,请同学们自行讨论这三则谚语体现了哪些天气特征!“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在旁边提示,然后让请几位学生代表起来回答讨论的结果,最后老师把同学的观点罗列出来,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成正确的答案,即天气特征1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快,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3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b40e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3.1《多变的天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多变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天气的变化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多变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天气变化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2.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2.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天气实例,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相关资料,用于教学讲解。
3.准备小组合作的相关任务和指导,用于教学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特点吗?那么你们认为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区别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天气的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天气会发生变化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并总结天气变化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请大家列举一些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 多变的天气(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 多变的天气(第2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f5e508e2bd960590c6773a.png)
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创设地理情景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周来,我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学生根据记录的情况回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质量状况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第一需要,人可以数日不吃不喝,但却不能不呼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空气质量的高低。
让学生理解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性。
教师:下面阅读51页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什么数量有关?用什么来表示?学生: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教师: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学生: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等。
教师: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间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一种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它们的关系如下表:[出示幻灯片]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0~50 优二级51~100 良三级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300 重度污染学生读表格理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状况的关系,并读图3.7找出2011年2月26日空气质量状况优的城市。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b9811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7.png)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天气组成要素,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湿度、气压等数据,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其观察、思考、实践、环保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地理学科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但在天气相关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尚处于初级阶段。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它是影响我们生活、农业、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暴雨对城市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天气预报来提前预防和应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天气组成要素和气象灾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
6.天气预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选择衣物、出行方式等。
-应对极端天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预防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应对措施:及时撤离、储备物资、救援等。
8.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天气观测中的应用
-实时查询、分析天气数据。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1多变的天气2-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1多变的天气2-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adcfb0caaedd3383c4d3fb.png)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个人补充栏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和目标
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技能和能力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小
组
合
作
指
导
联系生活---对照图例,探讨
教
学
准
备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认识有关的概念
教
学
过
程
包括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及学法指导
个人补充栏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两个特点:
(1)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2)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不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五个步骤:(1)获取情报、(2)接收数据、(3)制作图表、(4)得出结论、(5)制作节目
2.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教学过程
3.天气预报主要包括降水概率、风力风向、气温等几个因素
4.特别注意的几种天气符号
三.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2.空气质量级别分为五级
纬度:低纬高,海洋气温低
地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创新教案(第2课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创新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ba68d66804d2b160b4ec0c2.png)
《多变的天气》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课标要求】1.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从哪些途径得知明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观看视频后学生对天气预报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醒同学们注意,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问:你能看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吗?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气象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得到的。
那么你们想知道怎样读卫星云图吗?”(在这一环节,展示,一幅卫星云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中蓝色、白色、绿色的区域分别代表什么。
)进一步解释: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深,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大。
学以致用,判断:A、B两地的天气状况。
读懂“风言风语”注意:1.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1、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图。
2.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及大气环节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
法
1、通过学生预报天气预报进行比赛,是同学们熟练掌握各个天气符号,
看懂天气预报。
2、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分析,研究出人类的哪些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负
面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行为。
重点与难点重点:常用的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和空气质量预报图。
难点:天气符号的含义。
教法总结归纳主备人纪铖
课前准
备
地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主备人设计流程个性化设计流程
一自学新知
1、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和
等的情况。
2、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3、在卫星云图上(图3.4)绿色表示,蓝色表示
,白色表示。
云的颜色越,表
示的云层越,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4、为了便于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
5、天气符号一般与一起出现。
6、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
7、风向是指。
一共有基
本方向。
8、风力是,共分为级,级
数越,风力越。
9、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有关,可以
用来表示。
10、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
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合作探究:
1、认识书中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
2、完成p52活动,认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知识检测:
1、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白色越白,表示()。
2、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3、下列说法指天气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
B.昆明四季如春
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D.雷声大,雨点稀
判断题,挑一挑
哪些是描述天气变化的?哪些是说明气候特点的?请在描述天气变化的括弧里打√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2.明天大风降温()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昆明四季如春()
5.全年炎热干燥()
6.冬冷夏热()
7.长夏无冬()
8.狂风暴雨()
9.今天风和日丽()
10.海南岛全年皆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