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波多尔提出。

它的最初思想是地壳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独特的结构,形状,组成和运动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和造山作用,它在地质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由大规模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之间移动,并相互碰撞。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壳运动,从而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变化。

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壳变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也受到地理构造仪器改变机制的影响。

当地球上新的活动板块形成时,它们可以沿着较深的断层,如西方大裂谷,东方大裂谷和中国大裂谷流动,这些断层整个流动,以至于地形的改变,形成大型的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受到实验室分析和地质学家的调查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分析来测量板块碰撞的速度,可以确定其准确位置,从而确定其长期的运动方向。

地质学家也可以收集当地的地质样本,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地质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都受到构造学家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新的构造模型和解释,即构造过程模型、构造作用模型、构造结构模型等,它们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变化的机理。

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与地质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地形的变化,如地貌的构成、断层的运动等。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变化,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地质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地球板块结构
4
历史演进
5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即莫霍界面。 •1913年古登堡发现了地幔与地核的交界(即古登堡界面),地球具有分层的现象,且能 具体说明分层的深度。
•1915年大气学家伟格纳根据地质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因缺乏飘移的动力来源而不 被接受。
•1929年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相信大陆地壳下的热对流是造成大陆分裂和飘移的原因,首 次提出聚合与张裂的想法。
•195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希森与地球物理学家萨普根据水深资料绘出第一张海底地形图, 清楚显示了中洋脊与海沟。
•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指出地幔的热对流导致海洋地壳从中洋脊向外伸张,隐没于海 沟,迫使大陆水平移动。板块学说于焉成形,由原本的水平移动思维进化成地球内部的 运动影响地表的想法。
•1960年代,得到陆地的古地磁逆转时间表,也认为中洋脊两侧交互出现的正反磁极,应 为海洋地壳侧向生长造成。
石炭纪晚期 中新世
11
白垩纪
三叠纪
大陆边缘类型
12
大陆边缘:位于大陆和大洋盆地 之间,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 隆等地貌单元组成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 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13
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
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 架﹑大陆坡和陆基所构成。无海沟发育。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 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 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 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 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 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 经受变形。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 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连接。

2.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分别是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边界;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边界。

3.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分别是构造运动、转换运动和扩张运动。

构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运动;转换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运动;扩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运动。

4.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质活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等。

5. 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研究板块构造对于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6. 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边界和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和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学这门学科也日新月异。

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关键理论,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解释了地球壳层的运动形态、能量交换和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

一、板块构造概述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地球表面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地质板块,每个板块都相对独立,在相互作用中,不停地平移、碰撞、分离和融合,从而构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

整个地球表面的板块活动,是由地下高温、高压的岩石的对流形成的。

地球上的岩石被热起来,然后随着热气体的上升再降低,这会造成岩石角度变动。

这种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可以是山脉、裂谷、岛屿或海洋之类的形状。

目前,全球共有20多个大板块,它们分别是:亚太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阿尔卑斯板块等等。

每个板块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4种关系,即:拆离、推挤、滑动、碰撞。

这些相互作用会形成种类繁多的地质结构,如地震、火山、地形隆起、盆地塌陷等等。

二、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按照相互作用类型不同,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1.双向运动边界,2.不对称运动边界,3.静止边界。

1.双向运动边界双向运动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向相反的方向平行移动,多数发生在两个海洋板块之间。

在双向运动板块之间,会形成大量的断层、海沟、蛇状地堑等地质构造。

其中比较有名的双向运动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这里发生了许多规模惊人的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2.不对称运动边界不对称运动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在相互作用中发生了不对称的海底扩张和收缩,多数发生在一海洋板块和一大陆板块之间。

这种边界中,比较典型的是环太平洋带和印度洋和亚洲板块的边界。

这些地区的地震、火山和地形隆起等自然灾害,都带有明显的不对称运动的特征。

3.静止边界静止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运动很小,经常处在止滑状态,形成许多深海海沟、海岭等地质构造,这类板块边界上也常发生双重遮盖式的地震。

普通地质学ecit09第九章 全球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普通地质学ecit09第九章 全球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 )的成因,提出了板块内部
和地球深部的活动性问题,深化、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
1. 地幔柱的概念 Morgan 最 早 描 述 的 地 幔 柱 大 致 意 思 是 , 地 幔 柱 (plume)是一种起源于深部地幔、能在地表形成“热
点”(hot spots)的相对原始热物质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
Alfred Wegner was a German Meteorologist in the early 1900s who studied ancient climates. Like most people, the jigsaw puzzle appearance of the Atlantic continental margins caught his attention. He put together the evidence of ancient glacia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ssil to formulate a theory that the continents have moved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sometimes forming large supercontinents and other times forming separate continental masses. He proposed that prior to about 200 million years ago all of the continents formed one large land mass that he called Pangea.
地幔的热浮性(thermal buoyancy)。 地幔柱(plume)可以说至今在地学领域还没有精确 的定义,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在不同学科里所 表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持续的演化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如山脉、河流、海洋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一项核心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上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火山、地形等。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板块构造理论。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地球物理学家摩尔和威尔逊提出。

他们认为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块(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是推动着地球表面的变化,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初步提出。

此后,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研究和验证这个理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

二、板块的类型和构造特征板块是指地球上的一个大块状构造体,按照地球的地理划分可以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是地球上的一种大面积均质和相对平缓的板块,而大陆板块则是地球表面的地壳组成部分。

两种类型的板块在构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方面,大洋板块是由海底岩浆喷发形成,并且处于相对稳态状态,而大陆板块则是由多年积累形成,其地壳厚度较大;另一方面,两者在形态上也有巨大的差异,大洋板块表面大多数情况下是平坦无比的,而大陆板块则是有山脉和海洋等地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高差。

三、板块构造的作用板块构造理论指出,板块的移动是地球变化的核心动力,它对地球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1.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最开始的提出就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的现象。

在本世纪初期,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地球上分布相同的化石,这表明它们在远古时期曾经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上。

于是,一种新的观点诞生了,就是大陆曾经是在一个整体上的,后来由于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化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和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正是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而产生的。

2.火山和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上的许多火山和地震都是由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引起的。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和挤压会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则会引起火山的爆发。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和认识。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扬·米尔斯(J. Tuzo Wilson)于1965年提出。

他根据大量的地震、火山和地球磁场数据,发现地球上存在许多类似于拼图般的地块,这些地块可以看作是巨大的地壳板块。

扬·米尔斯将这些板块视为独立的地质单元,他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俯冲说”两个重要概念,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入,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证实和发展。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地球科学家发现了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莫霍面,从而确定了板块的存在和运动。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特征也进一步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例如大洋中脊、地壳断裂带以及火山带的分布等。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地球表面主要由大陆和海洋两种类型的板块组成。

大陆板块相对稳定,由厚而密集的岩石构成,而海洋板块则较薄且富含玄武岩和较轻的岩石。

2. 海底扩张: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主要地质现象之一。

板块在大洋中脊的两侧相对分离,新的地壳物质从地幔中涌出填充空隙,使得海底扩张。

3. 板块运动和边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主要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聚合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或靠近的地区,例如海底扩张区和海沟。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移的地区,例如断层带。

聚合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例如大陆与大陆的碰撞造山带。

4. 板块俯冲和构造演化: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等地壳变动现象。

板块俯冲是指板块在聚合边界上发生的一种运动,俯冲板块从地壳表面下沉至地幔深处,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这种解释不被地质学家接受
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面漂移 潮汐摩擦阻力与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 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人们依然认为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大西洋以 前隆起,动植物是迁移过去的 大陆漂移说被搁置了20年 直到海洋科学的发展,才给大陆漂移说注入新的 活力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幔柱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体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大陆边缘
主动型 被动型
本章结束
洋底从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使洋底 不断更新。 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 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力量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裂 谷的形成。 地幔对流速度1cm/a,洋脊生命约为2—3亿年,整 个大洋3—4亿年,这就决定了洋底沉积物总厚不和 洋底缺少更老年代的岩石。
第三节 威尔逊旋回
地中海是大洋演化另一个阶段(终了期)的典型。这一阶 段大洋已不再增生,在俯冲作用下,大洋的规模急剧缩小。 今天的地中海只有很少的古特提斯大洋壳的残余,不久将要 完全闭合。 大洋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完全闭合,留下一条古大洋的遗 迹,结束了大洋的演化。喜马拉雅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蛇绿 岩带,代表印度次大陆块与亚洲大陆块之间的碰撞缝合线, 它也是古特提斯洋的遗迹。
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震P(纵波) 在地下56km处存在一个间断面,其上物质波 速为5.6km/s,其下物质波速为7.8km/s。这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2.古登堡。1914年,测定2900km处存在一个 间断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3.莱曼,1936年,分出内核和核 4.古登堡,1926年,发现100-200km处存在 地震波减速带,软流圈。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3.2 地台基本特征简介
●奥地利学者E.Seuss(休斯或徐士)于1885年提出。 ●指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褶皱变形的地区。 ●具双层结构:褶皱基底和水平的盖层
盖层:沉积薄;面形分布;地层平缓倾斜到水平;边界为正断 层;区域变质极弱;无火山岩;煤、石油、沉积铁矿等矿产发育。
●与地槽的关系:地槽褶皱上升-剥蚀夷平-活动性减弱并趋 向稳定-正断层使之下降-缓慢地接受沉积(地台阶段)。
海沟
b.古生物:三叠纪一种小的浅水爬虫中 龙,本身不能远涉重洋;但同种化石却 在相距6000公里的非洲和南美同时出现。
二叠纪的热带植物化石舌羊齿,现在 出露在寒带和非洲、南美、澳大利亚等 地。 推理:上述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c.构造: 挪威-苏格兰的加里东期造山带,越
过大西洋后பைடு நூலகம்在西岸的北美加拿大和美 国再次出现。
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舒良树
第九章 板块构造 Plate Tectonic
一.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1.定义:研究全球性地壳运动的学问称Tectonism。包括沉
积作用、 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规律等。 2.主要学说:槽台学说(30-60年代统治全球地学理论),
地质力学(李四光),断块学说(张文佑) 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张伯声) 板块构造:伟大的地学革命! (65-68年理论成熟。有突出贡 献的人物:国际级的Wilson, Le Pichon,上田诚也,都城秋 穗;中国70-80年代以尹赞勋,李春昱,郭令智为代表) 3.槽台学说: 认为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大陆、大洋的 位置不变.将地表分为地槽活动区(Geosyncline),地台稳 定区(Platform)二个主要构造单元.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第九章板块构造第一节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1912-1915年魏格纳提出,证据:海岸线弯曲形状、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古气候;此外还有重力、地磁、地震波、大地测量等方面。

大陆漂移学说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地球表层存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活动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漂移,年均漂移速率可能在米级以上(快速)。

古生代晚期全球大陆连成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其周围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自中生代开始,在某种作用力影响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和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大陆漂移:由于大陆硅铝层在硅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漂移,从中生代开始,使晚古生代泛大陆分裂、漂移,并形成现今海陆分布基本轮廓的过程,叫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生物学证据、蒸发盐、珊瑚礁、红层和煤等古气候证据、古冰川、南美和非洲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第二节海底扩张一、海底地质考察二战结束后,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学者更多关注。

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地质考察主要集中在:1、水深探测2、深潜器探测3、海底地球物理调查二、海底扩张的论证1、洋中脊的发现2、洋脊地震的特征3、洋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①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甚至缺失,向两坡方向呈对称式逐渐增厚。

②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m。

③洋底沉积物的形成不会早于侏罗纪。

4、海底热流值和重力值的分布规律三、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要点归纳为:①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

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

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②洋地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

③洋地扩张表现为刚性岩石圈块体托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四、海底扩张说催生的新成果1、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发现2、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3、洋壳剖面的发现4、洋底海山与地幔柱5、海底转换断层的发现与确认第三节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的含义是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部地球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场里,地球的外壳被分成了好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是演员们,时不时地就会“碰撞”一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哎呀,听起来好像挺复杂,但其实没那么难理解。

简单来说,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块坚硬的铁板,而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幔上漂浮着,像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你想,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板块就是一块拼图,合在一起又会变得千变万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有点像打麻将,可能在角落里慢慢移动,有时候又突然重重地一击。

哦,提到这儿,就得说说这些板块的分类了。

其实,板块主要分为两种: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就像咱们脚下的土地,海洋板块则是海底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会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啊!2.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1 板块运动的类型说到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向彼此靠拢、相互远离和侧向滑动。

想象一下,两个朋友在拥挤的地铁里,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肯定会互相碰撞;如果他们保持距离,就像是守着个人的“小空间”,那就没事了。

再加上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侧身而过,这就像板块之间的滑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逗呢?其实这些运动的结果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哇,那可是大场面!山脉就此诞生,像是大自然的礼物;而当板块远离时,海洋就会形成,咱们的海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地球的面貌真是变化多端,谁能想到呢?2.2 板块边界的现象再说说板块边界,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在这里,碰撞和滑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的诞生几乎都是在这些边界上,简直就像是个地震派对。

靠近这些边界的地方,往往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居住在那里的人可得多加小心,尤其是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人。

想想看,万一爬山时正好遇到小地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些边界中,有些地方叫做“俯冲带”,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板块会在这里互相“打架”。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大地构造和板块构造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地构造及其发展过程以及板块构造的演化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板块构造是由内部动力驱动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是由内部动力驱动的,即板块构造主要是由地壳内部的深部热力作用而形成的。

二、板块构造的动力是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的动力来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即板块间的位移、旋转、翻转和断裂等相对运动。

三、板块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板块的形成、分裂、旋转和碰撞等多个过程。

四、板块构造的过程是循环性的。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的过程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板块构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循环性的过程。

五、板块构造的发展具有演化趋势。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的发展具有演化趋势,即板块构造是一个从原始板块到当今板块构造的演化过程。

六、地壳结构是板块构造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结构是板块构造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即地壳的结构对板块构造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七、板块构造发展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发展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内部动力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物理因素等。

八、板块构造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即板块构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其结果也可以不同。

以上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表明,板块构造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内部动力、外界环境和物理因素的影响。

此外,板块构造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不断发生变化,具有多样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地构造的发展过程以及板块构造的演化历史。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全球洋中脊延伸总长为64000Km,洋脊宽达1000~4000Km,
高出洋底2000~4000m。洋脊横切面为平缓的等腰三角形,两侧
呈地垒型隆起,中间为地堑式陷落的裂谷。火山活动,以基性岩
浆作裂隙式喷发。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洋中脊地震
五年内发生的地震分布图
洋中脊是全球 重要地震带之一。
震中沿脊顶轴部呈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六十年代晚期板块构造的诞生,它标志着地球科学的革命。 1968年地球科学家把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系列进展和发展宣布为 “新全球构造论” ,它的重要性可与天文学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 论” 和生物学上达尔文的 “进化论” 相提并论。
板块构造是全球构造理论。它将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块的
(4)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可与巴西的
同类地层对比。
(5)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
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
(6)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发现石炭纪-二叠纪的冰川遗迹、
而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均符合大陆漂移的结论;
(7)部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海的延续
部分。坡度3°~ 6°,平均 4°。它是海底地形的转折带。其宽度20~90Km不等, 基部水深1400~3200米。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③ 陆隆:环绕大陆坡的基部 并过渡为洋底,沉积物厚。 坡度小于1/400。宽度不等, 最大宽度可达1000Km。
环太平洋洋底缺失陆隆。 大陆架、大陆坡、陆隆是大 陆的水下延伸部分,统称为 大陆边缘。 ④ 大洋盆地:是海水最深的地区,水深4600~5500米。大洋盆 地中的平坦部分为深海平原,起伏坡度为1/1000以下。大洋盆 地是洋壳的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板块构造学说(platetectonicstheory)是地球科学的基石,它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研究工作最终形成的一种完整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地球内部质量分布、地壳运动、大陆配置变化以及地壳上地质过程等方面。

它为研究地球和其他行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完整而又更清晰的视角。

第一个“板块构造”理论是在1960年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及哲学家等学者提出来的,它将地球表面分割成一些独立的板块,并认为这些板块是以相对速度移动的。

据此,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便可以更为清晰的理解,从而使当时的地质学家扫清了古生物史中的许多谜团。

由此,“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特征。

通过对地壳的内部构造,特别是对其上不断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由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热能,从而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构造变形,以及火山活动、地震等强烈的地表行为。

这些活动都与板块构造有关。

板块构造学说也有助于解释世界上许多不同时期的大陆漂移。

据科学家们推测,大陆最初是从一块大陆拼图上漂移而来的,而随着板块的活动,大陆运动的轨迹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洋流模式。

此外,板块构造也可以解释控制海洋深度分布的大陆构造运动,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质活动所产生的全球变化。

另一方面,板块构造学说也为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好处。

由于地壳运动的存在,岩石的构造变形就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使资源的开采及其转移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这些可能性又帮助人类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并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今世界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不仅可以解释大陆及海洋地质活动的机制,还能够解释地质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人类不仅可以利用它来改进技术,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的灾害,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引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各大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和相对运动之中,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这就是学界所称的“六大板块说”,它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说揭示了各大陆是如何分离、漂移的;板块学说则说明了各大陆及其附近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欧亚板块几乎全部是陆地,南极洲板块几乎全部是冰雪;板块与板块相撞后,又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产生了许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全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各个板块可以运动,而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就会发生地震、火山、海啸等现象。

为了更好地阐述板块构造学说,下面介绍一下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不断地向西北方向移动着。

亚欧板块主要是由亚欧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组成的,东部有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板块等。

大约在10亿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开始分离,这个过程叫做印度洋板块的开始,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大洋板块逐渐裂开,成为几个大板块。

美洲板块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是由北美洲和南美洲所组成的。

美洲板块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接触处,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两个板块发生了张裂,成为几个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一些与岩石圈有关的地质现象。

例如,位于非洲板块内的红海在中生代时期是陆地,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并插入到亚欧板块之下,原来的大洋底逐渐变为陆地,从而使红海成为半封闭的海洋。

又如,科迪勒拉山系,即安第斯山脉,这个山系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

在两大板块的挤压下,这个山系也向北缓慢地移动着。

又如,我国的台湾省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而台湾省的基隆至台北的海岸线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学说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一、从“大陆漂移”到“海底 扩张”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1915年魏格勒公开发表了“大陆 漂移”假说:
他提出: 地球上的大陆曾是一个统一的 超级大陆--“泛大陆” 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泛大 陆解体成较小的陆块,并漂移 到了它们现今的位置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观察:大陆外形的吻合性(南美-非洲)
海岸线吻合(当用大 陆架边缘拼合时吻合 性更好)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大陆架
相似的古代 岩石组合
主要证据之一:古生物分布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分离的不同大陆上有同种淡水爬行类动物 整个南方大陆上都有蕨类植物舌羊齿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 板块可在其下伏的较塑性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移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大陆
地幔柱之上的拱起
板块构造学说
三叉裂谷系:一种 特殊的板块边界
裂谷
坳拉谷 海洋
三叉裂谷系
洋壳
的形成与演化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可在其下伏的较塑性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移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 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地震
老海底在海沟 处的俯冲形成 贝尼奥夫地震 带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二、板块构造学说
A、主要思想
•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板块碰 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澳大利亚西南部上二叠统地层中的舌羊齿叶化石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对同种生物在不同大陆上分布的可能解释
-漂游? -“大陆桥”? -“岛屿垫脚石”? -大陆漂 移!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主要证据之二:古气候及古冰川证据
在现今气候条件极不相同的大陆上,发现了反映相似 古气候条件的沉积与生物特征。
冈瓦那大陆冰川遗迹的分布及特征
主要证据之二:古 气候及古冰川证据
2
在现今气
亿
候条件极不
年 前
相同的大陆

上,发现了

反映相似古

气候条件的

沉积与生物
特征。
煤沼 沙漠砂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盐类沉积 生物礁
冰川 沙漠 热带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主要证据之三:冈瓦那大陆的地层分布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完全相同 三叠系-侏罗系岩层极为相似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地震分布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贝尼奥夫带
海沟
大洋
火山
大陆
贝尼奥夫地震带
地震分布
赫斯(1962):
“海底扩张”
由于地幔对流的结果,海底 由洋脊处分开向两侧运动
位于运动前端的洋壳最终插 入大陆或岛弧之下而消失
在洋脊(扩张中心)处,海 底的离散运动将裂谷撕开, 引起浅源地震
老海底在海沟处的俯冲形成 贝尼奥夫地震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Harry Hammond Hess
海底扩张
海沟
位于运动前端 的洋壳最终插 入大陆或岛弧 之下而消失
海沟
洋脊顶部的裂谷
洋脊 裂谷
由于地幔 对流的结 海沟 果,海底 由洋脊处 分开向两
侧运动
在洋脊(扩张中
心)处,海底的
离散运动将裂谷 撕海开沟,引起浅源
主要证据之四:造山带分布
一个大陆上的造山带与另 一大陆上的造山带在岩石构造和 年代上类似。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阿帕拉契亚山脉(美国东部、格陵兰) 英伦诸岛、斯堪的纳维亚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 力+造成潮汐的引力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C、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 板块碰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汇聚型
平错型
离散型
汇聚型
大陆裂谷带(年 轻的板块边界)
洋-陆 洋-洋 陆-陆
板块构造学说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圣安德列斯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圣安德列斯断层
魏格勒的“大陆漂移”说 除了受到一些非洲和澳洲 的地质学家支持外,就地 质学界整体而言,受到了 怀疑和否定。其中“驱动 力”问题是其一个致命弱 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60年代中期…… “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
Glomar Challenger JOIDES Resolution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相当新的沉积物
距今
(百万年)
更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白垩纪
早侏罗世
现代海底的年龄:在洋脊处最新,向两侧依次逐渐变老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沿大西洋 一段洋中脊 两侧对称分 布的磁异常 条带
-具正极性和反 极性的海底岩浆 岩条带以洋脊为 对称轴相间分布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海洋中古地磁分布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现今
正向极性 反向极性 洋脊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距今年代(百万年)
假定海底扩张计算 得到的磁性剖面
根据海洋勘测得 到的磁性剖面
岩石圈
岩浆上升、冷凝和 地磁极性“固化” 带
海底调查及全球地震台网工作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