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VS莎士比亚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_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_安鲜红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_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_安鲜红
三、两位戏曲大师爱情观的特性
1.莎士比亚的乐观性 莎士比亚喜剧多半是在比较包容的思想氛围中 创造出来的,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种 繁荣景象。最关键的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气
116 2010 . 5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息,给他的创造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朝气。莎士比亚喜 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敢 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的青年男 女形象。首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一种乐观主义 精神,他认为爱情是伟大的,他相信巨大的爱情的力 量能够冲破一切阻碍,正义能够战胜邪恶。正如《维 洛那二绅士》 中开始恋爱的小姑娘裘丽亚表达她对 情人的爱情一样,“你越把它遏制,它越燃烧得厉害。 汩汩的轻流如果遭遇障碍就会激成怒湍;可是它的 路程倘使顺流无阻,它就会在光润的石子上弹奏柔 和的音乐,轻轻地吻着每一根在它巡礼途中的芦苇, 用着这样游戏的心情,经过了许多曲折的路程,而到 了辽阔的海洋。”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安痕拒绝 父母包办婚姻,密谋和情人私奔;《仲夏夜之梦》中的 黑美霞为了爱情毅然离家出走,等等。这些执著的爱 情故事使我们看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此外,莎 士比亚爱情观的乐观性还包含了他对人的缺点的宽 容,他相信人能够收到正义和道德的感化。《冬天的 故事》中,郝美温妮在遭到丈夫误解之后,在宝琳娜 的帮助下,以坚毅的意志生活下来,终于等到了丈夫 醒悟和悔改的那一天。面对妒忌成性的国王,宝琳娜 毫不畏惧,当面谴责他的荒谬猜忌以及对王后的残 酷与凌辱。她以自己的勇敢、机智,促使了奇迹出现。 西西里国王利翁替斯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自恨与哀痛 的折磨,真心悔过自己的过错。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
—— —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

汤显祖为何逊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为何逊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为何逊于莎士比亚?原创牛士纲文化哲学与人生“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这句话在中国流行许久。

因为两人生活同一时代(莎士比亚生卒:1564年-1616年,汤显祖生卒:1550年-1616年),且两人的文学作品之多,文学成就之高。

但是,汤显祖不是莎士比亚,也永远无法超越莎士比亚,他只属于中国,且属于数百年前的中国。

汤显祖剧作中的语言文字优美,故事情节也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其依然逃不出中国戏剧的软肋——语言的时代性、文化的地域性、缺乏普世性。

汤显祖之后,中国社会经历多次的剧烈动荡,而每一次动荡都是对文化的一种“杀戮”。

仅从语言的角度去看,对于中国戏剧文学影响颇大的是: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崛起与引进日语文字)、文学创作价值思维转变(意识形态或阶级斗争)、汉字改革(简体字)。

莎士比亚的语言,至今还“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语言中;而汤显祖所用的中国传统语言,却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

对现代的中国人,欣赏莎士比亚译本可能比领会汤显祖的作品更容易,因为莎士比亚的译本是现代汉语表述与部分西方典故组成的。

(即使英文原著,也变化不大)时代的变迁,形成了汤显祖时代与现代汉语文学的鸿沟。

汤显祖的戏剧文学则是古汉语,同时又存在大量典故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表现手法,对现代人来说是极其难懂。

多少年来,汤显祖的戏剧始终在小众文化中徘徊,这也是在传统汉语被遗弃百年后的真实写照。

但若汤显祖的戏剧文学,抛弃传统语言的表现手法(换做白话文),就变成一个普通的小故事,缺少了文学的艺术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封闭于一隅,没有了视野,也就没有了进步。

中国明朝是一个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时代,并视外族为蛮夷,对外族文化持鄙夷态度,何谈文化融合与发展?这个时代,更让民族精神严重扭曲变形。

中国文人大多似那“天朝上国”的帝国一样,只有耿直不罹,缺少谦和包容。

面对强权,阿谀奉承;面对弱者,冷漠无情。

中国戏剧自古至今落后于欧洲,且只属于地区性舞台艺术,而不像莎士比亚一样被全世界所接受,主要因为传统的道德思维对于剧作价值观的限制而变得狭隘,只从伦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缺少普世价值的哲理性。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在世界戏剧的璀璨星空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却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族的仇恨,展现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这种爱情是热烈而直接的,犹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

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在《仲夏夜之梦》里,爱情则带有奇幻的色彩,仙王的魔法让人们陷入了混乱的爱情纠葛之中,充满了巧合与意外。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汤显祖的爱情戏剧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

她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爱情并非是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在内心深处逐渐滋长,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情感洪流。

在《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历经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莎士比亚的爱情多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

剧中人物往往通过激烈的表白和勇敢的行动来追求爱情,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外放。

而汤显祖的爱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积淀,人物的情感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言行来传达,情感的表达较为内敛和深沉。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性格鲜明。

罗密欧勇敢热情,朱丽叶纯真坚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机智聪慧。

这些人物在爱情的驱使下,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杜丽娘的温柔婉约,霍小玉的忠贞不渝,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在戏剧结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冲突。

他善于运用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东西文化的历史错位郑培凯东西文化各自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有其相对独立演变的时间段,有其信仰的不同,有其人间处境与人世关怀的差异。

文人与艺术家生活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其独特的艺术感知,会探索自己熟知的人类处境,而凝聚出璀璨的艺术结晶。

一一般而言,在特定的历史环节上,不同文化传统会诱使心灵敏感的艺术家,专注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文化面向,发展出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思考他们关心的人类处境;通过思想意识的艺术虚构,凸显人生的悲欢离合,叩问生命的实存意义;进而追求与创作出理想的升华或幻灭,在精神领域上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提出突破心灵困境的艺术方案。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人所面临的处境也有相似的悲欢离合,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与死亡的悲怆,也同样会发出今古沧桑的感怀。

历史文化的发展是缤纷复杂的,也充满了偶然性的变数,因此,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展现,在特定的历史节点有时居然若合符节,甚至因为类似的外铄因素,而产生“历史错位”,使得本来是南辕北辙的艺术心灵,在同一个时间平台上,关怀相似的人生处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产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觉,从而加深普遍人性的艺术幻觉。

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就是一项探讨文化艺术产生历史错位的议题。

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我们到底想要比较什么?一般学者首先会想到,比较他们的文学作品,比较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充满优越感的普世化标准,基本上排斥了不同地域文明发展演化的意义。

普世化标准的绝对化,不顾及人类文明的时空性,其实是无限夸大了研究者与评论家的当前性与在地性,昧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以主观能动替代客观存在,可以把新石器时代文明肇始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文明认知混作一谈,放在同一杆秤上衡量,完全不管各地文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摒弃了文明认知与艺术审美的多元标准。

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我们想要知道什么?我们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框架下做这个比较?假如主观化了的普世框架不灵,采取多元文化标准,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会不会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我想,只要能够清楚分辨鸡是鸡、鸭是鸭,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各溯其源,各识其流,各安其位,比较不同文化的艺术产品,是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认知的。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

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

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汤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

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

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

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被阅览数: 205 次来源:中国文学网文字〖大中小〗)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

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试将莎氏喜剧和汤氏戏曲拿来做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爱情观异同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背景下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被公认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文学家。

他是演员、导演、剧院老板,也是诗人和戏剧家。

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这些作品涉及了历史、政治、社会、人生等广阔的领域,具有博大的人文主义思想。

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17部喜剧主要创作于1590年至1600年期间,“这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王权巩固,人民生活暂时稳定,社会矛盾还没有大量暴露出来,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快生活,追求真理,反对禁欲主义,反封建主义。

”①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描绘了人的情感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他被马克思称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正当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时, 东方也出现了中国戏曲的繁荣。

在中国戏曲史上,金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前后相辉映,明代的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把中国当时的戏曲推向了顶峰。

汤显祖生活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明代中、晚期。

这个时代倡导尊经崇儒,奉程朱理学,顺从天意又不违背人伦的封建礼教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汤显祖的一生没有名利双收的莎士比亚那么好运,他有追求仕途的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一生不得志。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汤显祖弃官移居临川玉茗堂,先后完成他的杰作《牡丹亭》,以及其他的戏曲《南柯记》《邯郸记》,这三部戏曲和先前改编的《紫钗记》一起被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汤 显 祖 与莎 士 比亚 戏 剧 作 品 中的 1 3 0 0 2 1 )
作 者简 介 :王翠姣 ( 1 9 9 0 一) ,女 ,满族 ,辽 宁抚顺 人 ,吉林 艺术 学 院 1 4级研 究 生 ,戏 剧戏 曲学 专业 ,研究 方 向 :比较戏 剧学 。
由 ,春香 不得 不将 杜 丽 娘 园 中惊 梦 一 事 告 知 夫人 。杜 夫人 认 为 杜 戏剧 范畴 。所谓 戏 剧意 象 ,就 是 戏 剧 中 在 瞬 间呈 现 出 的变 现理 智 丽 娘一病 不起 ,是 因为 在 园 中 “ 着 了鬼 ” ,因此 要 为 其祈 福 。 《 麦 与感 情 的复杂 经验 的某种 具 体 的物 态 化 形 象 。可 以表 现 各 种 不 同 克 白》 中 ,麦 克 白为 了避 免 班 柯 的 预 言 实 现 而将 其 杀 之 。麦 克 白 的情绪 的 集合 ,也可 以表 现各种 的 观念 与 情绪 的更 为复 杂 的集 合 。 在 宴请 大臣 时 ,班 柯 的鬼 魂 飘来 飘 去 ,时不 时 的坐 在 王 位 上 ,致 从而 达到 戏剧效 果 ,使观 众产 生共 鸣 。 使 麦克 白惊慌 不 已 ,由于太 害怕 了 ,说道 : “ 你 不 能说 这是 我 干 的 l 自然意 象 :花园— —森 林 事; 别 这 样对 我摇 着你 的染 着血 的 头发 。 ”这 里 ,鬼 魂 的 出现 ,揭 1 .1 “ 花园 ” 意象 与 “ 森林 ” 意象 的相 同之 处 示 了宴会 背后 的无 限罪 恶 。 虽 然 汤剧和 莎 剧场 景 不 同 ,一 个 是 花 园 ,另 一 个 是 森 林 ,但 2 .2 汤 、莎剧 中 “ 鬼 魂 ”意 象 的不 同点 是 二者 都与 大 自然 息息 相关 ,象 征着生 命 与活力 。 汤显 祖笔 下的鬼 魂 意 象 大 多 是 剧 中 的主 人 公 ,而 莎 士 比亚 笔 汤 剧和 莎剧 中的 男女 主人 公 都 是在 花 园和 森林 中擦 出爱 情 火 下 的鬼 魂一 般不 是剧 中 的主 人 公 ,却 是 推 动 剧 情 发 展 必 不 可 少 的 花 的 。世界 文 学 史 上 的 永 恒 主 题 就 是 爱 情 ,在 汤 显 祖 的 戏 剧 中 , 人物 。 《 牡丹 亭 》 描写 了主 人 公 杜 丽娘 有 生 至 死 ,死 而 复 生 的过 花 园 内设有亭 台 ,回廊 ,涓涓 的流 水 ,五颜 六 色 的花 朵 充 斥 着 花 程 。描 写 了他 因情 而 死 ,在 冥 府 为 自己伸 冤 ,回到 花 园与 情 人 私 园 ,漂亮 的花 朵与 青翠 的树木 形 成 了一 幅美 丽 的 画 面 ,景 色宜 人 , 定 终 身 ,最 后 死 而 复 生 。 整 个 剧 本 围 绕 主人 公 杜 丽 娘 展 开 。而 给 人一 种生机 勃勃 的感 觉 ,这 像 梦 一般 的环 境 往 往 是 男 女 主 人 公 《 麦 克 白》 中 ,班柯 由于阻碍 麦克 自篡 位 被杀 。 之后 ,班 柯 的鬼 魂 共谱 爱情 的重 要场所 。《 紫 钗记 》 中,李益 邀 韦夏 卿 、崔 允 明二 人 注 视着 麦克 白的一举 一 动 ,并 没有 像 汤 显 祖 的 剧作 《 牡 丹 亭》 中 游 园畅饮 ,看 着 园 中美 景 ,又 想 到 自己如 今 孤 身 一 人 ,在 二 者 强 杜 丽娘 一样 起死 回 生 。莎士 比亚 的 《 麦 克 白》 是 以死 亡 的形 态 揭 烈 冲击 下 ,不 禁感 叹道 : “ 淑花 媚 晓 春 ,柏 叶传 芳 蕴 。愿 花 神 作 示 人性 的残 忍 与罪恶 。 主 ,暗催 花信 。 ” 在这 里 能 看 出 主人 公 对 爱情 的渴 望 。 《 牡丹亭》 2 .3 汤 、莎剧 中 “ 梦” 意 象 的相 同点 中 ,杜丽 娘长 期被 压 抑 的 情感 在 游 园 时 完全 爆 发 了 ,在 游 园 过 程 汤显祖 和莎 士 比亚 的 作 品 中 都有 预 言 之 梦 ,这 种 梦 会 推 动 情 中 ,看 到眼 前 的美 景 , 由此 想 到 自己还 无 佳 偶 相 配 ,伤 心不 已 。 节 的发 展 ,交 代后 文 的情 节。 《 牡 丹 亭》 中 ,杜 丽娘 在 睡梦 中,梦 爱情 意识 在此 萌发 。在莎 士 比亚 戏 剧 中森 林 也 见 证 了 爱 情 的 产 生 到 柳梦 梅 出现 在 园 中 ,两人 一 见 钟 情 、私 定 终 身 。实 际上 ,男 主 及发 展 ,森林代 表 着 浪 漫 。森 林远 离 喧 嚣 的 城镇 ,绿 色 代 表 生命 人 公一 出场 就讲述 了 自己作 了一 场 梦 。 因此 柳 梦 梅 做 得 梦 就 是 一 的活 力 ,在 这里 可 以展现 青春 的无 限活力 。 《 爱 的徒 劳 》 中 ,那 瓦 个 预兆 ,二人 因梦 结缘 ,因梦相 爱 。《 裘力 斯 ・ 凯 撤 》 中 ,勃鲁 托 王把 阻碍人 们进 步 的因素 归 结 于 人 的 情 感 和 世俗 的 欲望 ,他 为 了 斯 、狄 歇斯 的呢个 人 准 备 刺 杀 凯撤 。凯 撒 的妻 子 在 前 一 天 晚 上 梦 让 自己和 臣子们 专 注学术 研究 ,不 受外 界 影 响 ,下令 在 学 习期 间 , 到 了凯 撤 的雕 像 血 流 成 河 。其 妻子 劝 阻 凯 撤 不 要 出 门 ,凯 撤 先 是 与女 子断绝 来往 。不 料 ,法 国公 主 和 三个 婢 女 的 到 来 使 事情 发生 答应 了妻 子 的请 求 ,但 在 狄 歇 斯 的 引诱 下 冲 出 门 ,最 后 死 在雕 像 翻天 覆地 变化 。那 瓦 王将 其 安 排 在御 苑 中居 住 ,双 方 王 室 成 员在 前 。二 者的作 品 中的梦 有体 现 了这一 特点 。 御苑 见面 ,后来 。四对 恋 人 在 御苑 里 擦 出爱 情 的 火花 ,正 如 亚 马 2 .4 汤 、莎 剧 中 “ 梦 ” 意象 的不 同点 多所 言 :“ 绿 色是 情人 们 的颜 色 。 ”《 皆大欢 喜 》 中 ,人 们 因各 种不 在 汤显 祖 的 戏 剧 作 品 中,梦 的 制 造 者 都 是 剧 中 主 人 公 。 如 同 的 目的来到 亚登森 林 ,最终 都在这 里找 到 了爱情 。 《 牡 丹亭 》 ,杜 丽娘 和柳 梦 梅之 梦 ,此 梦 寄 托 了 他 们 冲破 现 实 的渴 1 .2 “ 花 园” 意象 与 “ 森 林 ”意 象 的不 同之处 望 ,同时为后 文 做 了铺 垫 。与 汤剧 不 同 ,莎 士 比亚 剧 作 巾 ,梦 的 虽然花 园和森林有很多相 同之处 ,但是也有不同与对方的特征。 制 造者不 是 剧 中 主人 公 。 如 《 特 洛伊 罗 斯 与 克 瑞 西 达 》 ,决 战 前 汤显祖 的 “ 花 园 ” 是 男女 最 终 的归 宿 地 ,而 莎 士 比亚 的 “ 森 夜 ,其妻 子 、母亲 和 妹妹 都梦 到 了他 最 终 战 死 沙 场 。但 是 赫 克 托 林 ” 只 是人 物 的一 个过 渡场所 ,他们最 终会 离开 。《 紫 钗 记》 中李 坚 持 出战 ,最 后 战 死 。 因此 ,梦 的 制 造 者 并 不 是 剧 中的 主 人 公 , 益 为 了考取 功名 离开 了花 园。《 牡 丹亭 》 中 ,柳 梦梅 由于不 顺 利来 而是 主人 公 的亲属 。 到花 园 ,在 此与 杜 丽 娘私 定 终 生 ,等 到 爱情 稳 定 后 ,柳 梦 梅 离 开 花 园 再次考取 功 名 。男 主人 公 最 终 还 会 为 了 花 园 中 的爱 人 回 归花 参 考文 献 : 园 。因为 ,花 园对 于 男 主人 公 来 说 是 逃 避现 实 压 力 的场 所 ,对 于 [ 1 ] [ 英]莎士 比亚著.朱生豪 等译 . 《 莎 士比亚全 集》 .北 京 :人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两部文学杰作中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跨越时空、文化背景迥异的作品,我们将揭示梦境和神话仪式如何成为两位剧作家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传达深层主题的重要手段。

《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巅峰之作,通过描绘杜丽娘与许仙在梦境中的相遇与离合,展现了生死轮回、爱情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而《仲夏夜之梦》则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瑰宝,剧中通过一系列荒诞幽默的梦境和神话仪式,探讨了爱情、欲望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两部作品中的梦幻元素进行梳理,分析梦境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将探讨神话仪式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强化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本文将总结两位剧作家在运用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方面的异同,并探讨这些艺术手法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文学经典如何运用梦境与神话仪式来展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追求。

二、《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汤显祖巧妙地运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浪漫情怀的世界。

在《牡丹亭》中,梦幻成为了情节推进的重要手段。

杜丽娘因梦生情,她的整个生命历程都似乎被梦境所主宰。

梦境成为了她与柳梦梅相遇、相识、相恋的场所,也是她最终得以还魂复生的神奇之地。

这种对梦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汤显祖对梦境的深刻理解,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

《牡丹亭》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仪式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杜丽娘还魂复生的过程,就融入了道教的炼丹术和魂魄复生的神话传说。

这一过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展现了汤显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被阅览数: 296 次来源:中国文学网文字〖大中小〗)三、两位戏曲大师爱情观的特性1.莎士比亚的乐观性莎士比亚喜剧多半是在比较包容的思想氛围中创造出来的,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种繁荣景象。

最关键的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气息,给他的创造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莎士比亚喜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的青年男女形象。

首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认为爱情是伟大的,他相信巨大的爱情的力量能够冲破一切阻碍,正义能够战胜邪恶。

正如《维洛那二绅士》中开始恋爱的小姑娘裘丽亚表达她对情人的爱情一样,“你越把它遏制,它越燃烧得厉害。

汩汩的轻流如果遭遇障碍就会激成怒湍;可是它的路程倘使顺流无阻,它就会在光润的石子上弹奏柔和的音乐,轻轻地吻着每一根在它巡礼途中的芦苇,用着这样游戏的心情,经过了许多曲折的路程,而到了辽阔的海洋。

”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安痕拒绝父母包办婚姻,密谋和情人私奔;《仲夏夜之梦》中的黑美霞为了爱情毅然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执著的爱情故事使我们看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 莎士比亚爱情观的乐观性还包含了他对人的缺点的宽容,他相信人能够收到正义和道德的感化。

《冬天的故事》中,郝美温妮在遭到丈夫误解之后,在宝琳娜的帮助下,以坚毅的意志生活下来,终于等到了丈夫醒悟和悔改的那一天。

面对妒忌成性的国王,宝琳娜毫不畏惧,当面谴责他的荒谬猜忌以及对王后的残酷与凌辱。

她以自己的勇敢、机智,促使了奇迹出现。

西西里国王利翁替斯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自恨与哀痛的折磨,真心悔过自己的过错。

2.汤显祖的妥协性和莎士比亚相比,汤显祖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思想比较禁锢。

资本主义虽然有所萌芽,但根本没有动摇封建主义这棵大树。

汤显祖虽受到王学的影响,但是最终没有完全摆脱正统儒学的影响。

“中国的浪漫主义仍然不脱古典的理性色彩和传统。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三、结论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中英文化宝库中的两位杰出戏剧家,他们的戏剧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两位大师的戏剧意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 现,他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都表达了对人性的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两 位大师的戏剧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平背 景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朝末年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 汤显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诗词、古文、书法等多种学问,在戏剧创作 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他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英国中 部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戏剧,经常 参加当地剧团的演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等。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意 象比较
1、人物塑造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人 物性格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 的形象柔美温婉,情感丰富,她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得到了细腻的刻画。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则更加多样化,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展现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他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果敢的一面,他的性格变化和情感经历更加丰 富多样。
相似之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作品都展现 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 价值观念,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则呈现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两位戏剧家的作品都人性、情感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来打动观众。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都存在着许多梦境和幻境。

然而,两位大师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却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莎士比亚的梦幻通常是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纠葛。

在《仲夏夜之梦》中,赫密欧斯和束缚她的家庭的矛盾、卢
西恩与海伦的互相爱慕、谷仓里幻境的混乱,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
主题:爱情的真实与虚幻。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
梦到了死去丈夫,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的怀疑和探究,形成了故事
的又一个转折点。

而在汤显祖的戏剧中,梦幻多用来描绘历史和神话传说。

比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因为访梦牡丹亭,与潘母的传奇相会,
才有了后来的爱情传说。

而在《汉宫秋》中,武则天的梦境则揭示
了她对江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此外,莎士比亚的梦幻情节多以手法繁琐著称,如《仲夏夜之梦》中的变形和变色,而汤显祖则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如他笔下
的太真,和白石道人所说的人间虚幻。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各有
千秋,都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第 41 卷摇 第 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 41摇 No. 4
摇 2021 年 07 月
JOURNAL O1摇
二、取材与主旨的梦境相似
作品的取材与主旨包含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于汤显祖与莎士 比亚来说,虽然两人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但通过对两人作品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取材 与主旨所传递出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相似性,都有对“ 梦冶 的相似体现,一是聚焦伟大时代背景与 人物命运,二是推崇以人为本的启蒙思想。
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比较。 本文将从梦的角度切 入,通过对文本内部脉络的基础性解读,联系时代背景与文学传统,来比较分析汤显祖与莎士比 亚作品中梦之异同背后的文化与文学世界。 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梦创作进一步审 视,创新研究内容,丰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
阴文学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冯英善,孙来法
( 安庆师范大学 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摇 要:通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之剧的情节梳理,总结两者在创作思想与主题表达的相似与不 同,进而阐述在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影响下,相关作品均以各自文明中的伟大时代为背景,聚焦梦境 与现实中人物命运对比,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建立起一种时代隐喻;同时两人在主题的书写 上不约而同地融入时代启蒙思想。 不同的是汤显祖以戏剧为手段来折射社会现实,但缺乏直接的 批判,神佛思想的介入弱化了作品的现实性;莎士比亚则借助戏剧以实现直接批判现实的目的,呈 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在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上,汤显祖表现出对六朝文风的沿袭与挪用,呈现 一定的时代闭锁性,而莎士比亚则是在英国中古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造。 关键词:比较文艺学;汤显祖;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 ;“ 临川四梦冶 作者简介:冯英善(1994—) ,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戏曲文学研究;孙来法(1971—) , 男,安徽霍山人,教授,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明代传奇戏曲文体批评研究冶 (17BZW107) 。 DOI 编码:10. 13356 / j. cnki. jdnu. 2095-0063. 2021. 04. 008 中图分类号:I206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4-0066-08摇 收稿日期:2021-04-08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与被遮蔽的汤显祖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与被遮蔽的汤显祖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与被遮蔽的汤显祖莎士比亚毕竟是幸运的,他的时代虽然也有“野蛮之处”,但却并不与他为难;而他的天才,也可以像以狂风开道的阳光一样,自由地将自己的灿烂光芒,投射在自己祖国的精神大地上。

相比之下,汤显祖显得更了不起,因为他的时代更野蛮,更摧折人的个性、激情和才华,而他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这可怕的野蛮,写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和美丽诗意的伟大作品。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写作需要最低限度的自由——安全地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自由。

在一个极端野蛮的时代,只有少数极为勇敢的人,才敢在积极的意义上写作;而大多数人,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满足于虚假的或不关痛痒的写作。

即便那些勇敢的写作者,也不得不选择一种隐蔽的写作方式,例如隐喻和象征的写作方式。

就此而言,汤显祖象征化的“梦境叙事”,就是一种不自由环境下的美学选择;而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极大的自由感和明朗感,则彰显着写作者与写作环境之间积极而健康的关系。

是的,自由度和安全感是文学创作最起码的前提。

只有在作家的生命权和人格尊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正常的文学创作才有可能。

司汤达说:“如果我们从事文学而又安全无虞,我敢预言:法国的新悲剧不久就会出现;我所以要讲到安全,这是因为想象受到威胁,被损害的仍然是想象。

”他说得很对!在以极端恐怖的方式压制思想自由、遏抑创造活力的环境里,不仅作家的人格会受到扭曲,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因为受到威胁和干扰而降低。

如果说,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和人格,会极大地影响普通公民的道德和人格,那么,这种影响对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深入。

在不同的社会,诗人、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因为受到最高统治者不同的对待,会在思想和激情、人格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严酷的专制不仅降低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而且,还不可避免地破坏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而一个智慧、谦逊、仁慈的君主,则不仅让人们普遍感受到做人的基本尊严和自由,而且还会给自己的时代创造最健康的环境和风气。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文艺生活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52南风 south wind戏剧意象不同于戏剧形象,它富有象征意义,戏剧原型通过原型象征或原始意象得到呈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剧作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比如《暴风雨》中的荒岛、《仲夏夜之梦》中的森林;《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南柯记》中的孤槐、《邯郸记》中的邯郸古道等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寄托着剧作者的主观情思。

1 “花园”、“森林”——爱情的伊甸园花园与森林分别为汤显祖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所运用的一类自然意象,都是人文化自然的呈现,在剧中均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文本中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均在此生发并觉醒。

花园与森林都是剧中男女主人公逃脱现实世界而幻化出来的理想世界,见证着主人公爱情的发生发展,带有极强的虚幻色彩,它们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存在象征,是超然现实之外的真实之地。

汤显祖戏剧中的花园花朵缤纷、莺飞燕舞,充满了勃勃生机。

花园总是见证着人物情感的冲突变化,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从小生活在父权制家庭中而备受管制,花园的出现却改变了她原本的想法唤醒了她的少女情怀。

其笔下的花园经常出现“花、柳、梅”等景物暗合作品中的人物,如“柳”和“梅”暗指柳梦梅;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在绝对父权统治下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爱情得不到肯定,于是他们选择逃离现实私奔到森林,四个人在森林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自由的恋爱充满了浪漫气息。

其戏剧中的森林中常出现的“树”意象有着独特的涵义,树意象的内涵早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就已显现出来,“树”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因素以及神秘因素。

汤显祖剧中的花园多半是适应季节的,展现的是天时的变化,暗合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

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森林所呈现的是盛夏的景象,它只是单单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并不承载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

花园可称为是家庭和社会的结合体青年男女爱情的最终归宿,是超越家庭又不超越社会秩序的一个存在。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分析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分析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是伟大的戏剧家,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他们的作品广泛被世人所熟知。

它们是两位不同国家的文学大师,而他们的悲剧作品被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位文学家在悲剧主题上的异同。

1.主题的共同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都强调了命运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对抗。

命运是一种既定的力量,它超越了人的意愿和决定,以某种方式制定了人类的命运。

在两位文学家的作品中,命运是每一个角色的注定。

然而,这种科学或宗教上的人类其他力量的东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和汤显祖作品的主题之一。

同时,两位文学家都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它使人克服一切的障碍。

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内在力量的源泉。

2.主题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主要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他们注定的命运。

他们的行为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例如,哈姆雷特被他的不信任和对疯狂的恐惧所困扰,所以他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这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相反,汤显祖的悲剧就强调了主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他的悲剧人物往往是被压迫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由于环境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他们无法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比,汤显祖的作品更加强调社会、人性和文化背景对人物的影响。

3.表达方式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常属于典型的欧洲戏剧,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发展为主要手段。

另一方面,汤显祖的作品则在国粹的框架下,以多种形式表达悲剧主题,可以在大戏和演唱场景中看到不同的表达方式。

除此之外,汤显祖作品中的舞蹈、歌唱和音乐元素都是很重要的。

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戏剧形式。

4.戏剧表达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戏剧。

而汤显祖的作品则以表演方式为主,通常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来表达戏剧。

比如,音乐、舞蹈、书法和武术等元素就经常出现在汤显祖作品中。

汤显祖的作品强调了形式和表现力。

莎士比亚更注重对话和性格细节。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的美学观念之比较。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的国宝,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同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二者在戏剧创作上展现出的独特美学观念却具有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分析他们各自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接着,通过比较两者的美学观念,揭示他们在戏剧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他们美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等。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为当今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莎士比亚戏剧美学观概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深刻的美学观念,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璀璨明星。

他的戏剧美学观,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蕴含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上。

他的剧作常常以人性的复杂多面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欲望、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冲突与交融。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洞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注重戏剧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正义、善良、爱情等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邪恶、贪婪、自私等丑陋行径的批判。

这种对戏剧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还强调戏剧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应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韵律、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力求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

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

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

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

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

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

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

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

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

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

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

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

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南柯记》与莎士比亚的几部浪漫剧都涉及了复活的母题,《牡丹亭》和《波里克利斯》中的开棺场景有许多相似之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复活和《冬天的故事》里赫迈欧尼的复活都借助了艺术形式:绘画和雕塑。

然而,从对“至情”的处理来看,两位大师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汤剧中的情不仅超越生死,而且超越人与动物的界线;而对莎士比亚来说,悲剧中的情止于死;浪漫剧主人公虽然得以复活,但在“死亡”期间恋爱活动基本停止,不会出现人鬼恋的情节。

其原因之一在于,古代西方的男女相对自由,至少在结婚之前能够见面;而中国古代的男女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中国古代文学有人鬼恋的传统,而西方文学在这方面相对缺乏。

此外,西方的悲剧传统以死亡为最高境界,而中国戏曲常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第三战:不同之处:
1.人物塑造:
同样是塑造在封建社会下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柔中带刚,忍辱坚韧;莎翁笔下的朱丽叶热烈奔放,坚贞不屈。

2.情节推进比较
在情节的推进中,“梦”是汤显祖主要运用的手段。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深闺少女,她的行住坐卧较多地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家宅以外的世界。

即使在自己的家中,杜丽娘受到的约束也是很多的,她不能荡秋千,不能去花园,所有民间少女应有的快乐都离她非常遥远。

在这样的处境,失去人身自由的杜丽娘只能在梦境中或者化为游魂后才能自由自在成全自己的爱情追求。

因此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始于昏睡中梦见柳梦梅,她自己也因为对这个缠绵悱恻的梦境思恋不已而消瘦卧于病榻,最终香消玉焚。

数年后,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游魂重遇,杜丽娘死而复活,也因为当年的一席春梦。

可以说,梦境是汤显祖情节推动的主要工具,这也使得整个故事在铺叙中充满了烟水妖娆的迷离景致,艺术特色接近于虚化与空灵。

与汤显祖不同,莎士比亚在情节推动时更多借助了家族仇恨和政治斗争等现实因素。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刚刚萌芽之际,家族的仇恨便如影随形,最终导致了两个年轻人的剧烈殉情。

从一开始朱丽叶心里暗自思量自己偏偏爱上家族的仇人,罗密欧认为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将抓在仇人的手里,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结为夫妻后由于家族仇恨被迫杀死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而遭遇驱逐命运,家族的仇恨始终是主人公命运变化的背后黑手。

这种现实因素的介入使得故事情节的铺排更加真实可感,与汤显祖的虚化情节构造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3.语言修辞比较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皆是爱情剧的经典代表,在语言修辞上也有可比之处。

与虚实相生的戏曲风格相适应的是,《牡丹亭》的语言修辞特征也是缠绵典雅,在修辞上多采用暗喻、象征等手法。

例如杜丽娘在游园的时候感叹自己青春年华王妃,所唱的叹词为:“原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①在这里主要用繁花和良辰美景暗喻青春,以断井颓垣比喻年华荒废青春凋零,叹词行云流水,高出流俗,带有东方的含蓄美。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风格热烈奔放,较多地采用明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主人翁的爱情。

例如在描写朱丽叶的容貌时,作者就用拟人手法说朱丽叶的光芒足以让星星害羞,又用了明喻手法说这种场景正如朝阳光彩让平淡的灯光失色。

类似的例子在作品中多不胜数,明快而华丽,带有明显的西方率真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