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一章-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篇 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篇 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08657eeaaeaad1f346933fbf.png)
第一篇自然观预读范例•我们人类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自然界的呢?•×××坐的飞机在地球某地上空突然失事,他靠降落伞掉到一个小岛上。
小岛上居民对于自然界的看法根本不同,他们相信每一个动植物都有一个主宰它们的神灵,认为森林有树神,水有水神,他们敬畏它。
每一个类都有自己的一个神秘世界。
整个世界是浮在一个盛装汪洋的水盆里,而这个水盆也是由一个神灵托着的。
总之,这里的居民认为他们周围到处都有神灵,因此,他们过着一种敬畏神灵的生活,有着各种繁杂的敬神仪式。
而且那里的人因为他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也把他当作了天神崇拜。
•而×××则把自然界看作是由物理的四种力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无神世界,自然界一切都是经过长期的自然而然的自发演化而来的。
人类是自然界生命发展到现在为止的最高级的生命形式。
人类因此可以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例如,我们创造了各种人工制品,创造了城市,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
问题•为什么同处一个地球的人类的不同部族对自然界的看法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如此之不同的“对自然的看法”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历史上的我们的同族对自然的看法与我们现代的看法相同吗?•进一步的,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对自然界的看法都一样吗?你问过别人的看法吗?•进一步的,你童年或少年时对自然界的看法与现在的看法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进一步的,有一个客观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自然界吗?•更进一步的,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广阔无垠的自然界是从来如此呢,还是逐渐演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呢?*•自然观:通俗——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自然观:严格——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系统理论。
本篇内容介绍•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本篇内容框图本篇教学重点*•一、了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
张功耀自然辨证法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张功耀自然辨证法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52026914964bcf84b9d57b5e.png)
(1)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 中‛ 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2)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 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 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4)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 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臵的变 化而无质量变化 (5)时间和空间是绝对 的,它不依赖于物质 而存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工厂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 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促进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机 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 定了物质基础。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老子主张的‚反者道之动‛(道向相反的方面转 化)、相辅相成等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也成为辩证法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 (2)“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通,成为生态自然观和生 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1)自然哲学是在农业和手工业、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分工的社会条件下,以天文学、数学等为基 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 合的产物。
(2)自然哲学冲破原始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 从哲学角度凭借经验和观察思考自然界,为朴素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37f1695449649b6648d747fc.png)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5cdd1f650e52ea55189818.png)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2b2e0479563c1ec5da719a.png)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系的总观点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 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主张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 的整体,他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 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 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 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的人工自 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 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朴素的唯物主义 自发的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 2.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 缺陷 1、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被神学的自然观所冲击,经过文艺复 兴时期自然观的过渡,继而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所代替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研究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 3.和谐性。科技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有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2.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e0c2a467ec102de3bd894b.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观点。
它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子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物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的本性,是他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它是运动的。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1)、宗教神话自然观的观点2)、宗教神话自然观的作用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1)、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是指从哲学的角度,依靠经验和观察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自然哲学的作用:(1)冲破了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2)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知识基础(3)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7、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98f1363702d276a201292e7d.png)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040d5985fbfc77da369b108.png)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47179c1b55270722192ef71a.png)
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自然科学的革命 牛顿的经典力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1543 年《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揭开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变革:地球不是 不动的,也不是宇宙中心;摒弃了神创世的宇宙 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
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 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 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 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宇宙具有 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 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 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 识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泰勒斯)、无 限者(阿那克西曼德)、数(毕达哥拉斯)、气(阿那克希米尼)、火(赫拉克 利特)、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子、“四 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 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 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知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本原方面: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观点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源于自然界
宇宙观方面:中国注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希腊侧
自然辩证法第1章
![自然辩证法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8488fdd428ea81c758f57808.png)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 辩证法的自然观。 围绕三个问题对自然作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1、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家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 事物的起源和演化,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 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 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 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 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思韦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 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 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 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 成为历史的必然。
谢 谢!
Back Next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物理系统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 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 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 定。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决 定论描述日臻完善。科学家采用牛顿的方法研究了 多质点体系刚体,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使力学 成了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二是在实践上引力 论获得了一系列光辉的确证,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 归、天王星的发现等等。 至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 顶峰。 霍尔巴赫: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宇 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c0482f647d27284b735155.png)
四、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 :由若干系统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 的系统再通过相干关系而构成的新系统的逐级构成 的结构关系 2、特点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纵向关 系] 同层次系统之间带有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 相干性[横向关系]使得[纵向关系]可以向更高层次 发展。如H O H2O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结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碳、氢、氧、 氮四种基本元素,在不同生命物质中98%) 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6 夸克,6氢子,107化学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转化定律证实了统一性 物质多样性来源于演化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2)演化 非细胞生命——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无脊-有脊-人 植物-菌藻-苔藓-蕨-裸子-被子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一)可逆与不可逆性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退化: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在近平衡附近,不 可逆过程的确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进化:若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 平衡区,则起到重要建设作用,产生有序结 构
(四)、系统的稳定性 1、涨落 由于要素性能偶然变异,要素耦合关系偶然起伏或 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使得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 难始终保持在平衡中。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落, 叫涨落。 2、稳定 对涨落的不变性。涨落发生后,能够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状态 3、涨落与稳定总是实现于一定条件下
3、根据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上分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人造系统,各种机器、交通工 具等 复合系统——部分地改造、参与:农业系统、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9faab6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0.png)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以作出自己的回答。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
●自然辩证法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自然辩证法》,1873年恩格斯形成提纲,至1895年去世,终未完成,实际建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
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进而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2、有利于理解科学,消除科学与人文冲突3、有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4,有利于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5,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科学知识在自然哲学中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
2020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2020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fde240102e3f5727a4e96235.png)
加油!加油 !
为什么要 加油?因为人 是机器。
1—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 性。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
※ 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 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 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 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 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自然观念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主要内容: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内容、特点与意义)
第一节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一、 自然及自然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足
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 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 低于希腊古代。 —— 恩格斯
※ 机械性
笛卡尔认为,动物虽然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能干,但这一事实 “并 不能证明动物具有心灵… … 这不过是大自然根据动物器官的排列在其中 发生作用而已。就象一架完全由齿轮和发条组成的钟表,能够比我们的 大脑更准确地显示和测量时间一样” 。
书馆馆成。据说晚年由于患眼病,导致双 目失明,他无法忍受不能读书的苦楚,竟 然绝食而死,时已年逾八旬。
夏至,中午太阳位于塞伊尼城的头顶,同一时间,阳光却在亚历山大 城形成7.5°的影子。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9ff101581b6bd97f19ea78.png)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所谓自然,是指非人 工的物理世界(包括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 界)
除了外部自然还包括 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 如肉体、感性、情意、无 意识等。
自然还有 本性、本来 就有的东 西之意思
(三)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 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在量上 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 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 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和相 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 和转化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 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 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 哲学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0d8e442add36a32d73758138.png)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开普勒行星三 定律(打破天 体正圆、匀速 运动的信条)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伽利略运动学(从思辨式的 质的研究到数学化的量的 研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牛顿完成第一次自然 科学的大综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 作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 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 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 了……这本体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别的东西是 从本体产生出来的,本体则是长存的。至于本体有多少,属 于哪一种,他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一派哲学的创始人泰利 士就把水看成本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二、人工自然观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 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 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根据人工自然中人为因素的多少,可将 人工自然划分为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 1、人类可以设想、推论到的自然 2、人类仅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 3、人类仅以身体涉及的自然
马克思说:“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 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 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美索不达比 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 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 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 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Ⅰ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 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 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 Ⅱ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 出对环境发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为自己的要素, 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 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 Ш 系统与系统的作用 环境中事实上有其他系统的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 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
(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系统存在观
系统演化观
系统存在观
1、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2、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 3、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 4、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1、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 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 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 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 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 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 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 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 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 二、人工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二)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注重研 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 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范畴, 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 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 间、空间与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用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 的思想基础。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①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 ③不彻底性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的 “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 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 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臵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 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 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 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 的、朴素的观念,有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 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 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 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 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 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 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3、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 (1)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 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 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2)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 的相互关系。
(3)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 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Ⅰ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 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需指出的是,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 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Ⅱ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 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反,系统的功能 则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 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 的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 要求。
第一,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任何一个系 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 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成其为系统 ;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 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 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 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 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 现出来。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70)的“原子论”。 他主张自然界最初来源于不可分割的原子的机械 运动,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2、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 (1)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3)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1)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Ⅰ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一般情况下,自然系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决定和支配要素;但要素对系统也具有反作 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影响或决定系统的存 在和发展 ; Ⅱ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 第一,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 ; 第二,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两者在一定条 件下可相互转化。
2、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元气、太极、“天人合一”等。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爱奥尼亚学派的观点;亚里斯多德“四因说” 等。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本 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都 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认识宇宙方面,中 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空问题,希腊侧重宇宙 的演化。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2、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 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 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使 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 果,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2)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在19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 在方式。他说:“和我们相接触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 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 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的存在,……只要一旦认识到 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 拒绝得出这个结论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2、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化学上: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5、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 面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 ”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 动着“;人事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 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机械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 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 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 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 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 “合目的性”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 怀抱中。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 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 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它动物 都来源于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