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影评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9d7f977168884868762d6d8.png)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论电影《艺术家》的艺术之美《艺术家》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它不是黑白默片那么简单,它所展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电影艺术,对个人带来的艺术影响,导演把自己对电影情感转化成一种怀旧的艺术形式,它就像是一封情书一样,充满了浪漫的香气,还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在欢笑和泪水背后,你会默默的起立为它鼓掌。
然而众多艺术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娱乐性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
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
"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
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和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和艺术良知的彰显。
当然《艺术家》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艺术,它的形式或许大过于它的情感。
但是复古却是势不可挡的一种趋势,它好看不再于它拥有多么让人情绪起伏极大的故事,也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高深莫测。
《艺术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拍出来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勾起一种怀旧的思绪,《艺术家》的艺术并不是集中在那些拿捏精准的摄影上,它抛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影,是不是必须很花哨?”技术革新是好事,但是一味的追求技术,忘却艺术则是对电影最大的不敬,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你才终究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多么的高明,极简主义的《艺术家》狠狠的为当代的电影打了一剂强行针,在打破了时间的隔阂之后,《艺术家》用最古旧的手法还原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它最让人欣喜和动容的地方。
从艺术的审美性上讲,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c7492caec3a87c24028c4cc.png)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论电影《艺术家》的艺术之美《艺术家》这就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它不就是黑白默片那么简单,它所展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电影艺术,对个人带来的艺术影响,导演把自己对电影情感转化成一种怀旧的艺术形式,它就像就是一封情书一样,充满了浪漫的香气,还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在欢笑与泪水背后,您会默默的起立为它鼓掌。
然而众多艺术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娱乐性就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
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就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就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
"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
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与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与艺术良知的彰显。
当然《艺术家》并不就是我们想像的那么艺术,它的形式或许大过于它的情感。
但就是复古却就是势不可挡的一种趋势,它好瞧不再于它拥有多么让人情绪起伏极大的故事,也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高深莫测。
《艺术家》并不就是所有人都能拍出来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勾起一种怀旧的思绪,《艺术家》的艺术并不就是集中在那些拿捏精准的摄影上,它抛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影,就是不就是必须很花哨?”技术革新就是好事,但就是一味的追求技术,忘却艺术则就是对电影最大的不敬,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您才终究会发现这部电影就是多么的高明,极简主义的《艺术家》狠狠的为当代的电影打了一剂强行针,在打破了时间的隔阂之后,《艺术家》用最古旧的手法还原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这才就是它最让人欣喜与动容的地方。
从艺术的审美性上讲,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
对老电影艺术家和影视剧的评价
![对老电影艺术家和影视剧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c01ca9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f.png)
对老电影艺术家和影视剧的评价
电影《艺术家》是用默片向默片致敬,向被“淘汰”的传统致敬,向坚持自我的艺术家们致敬。
George Valentin是众多艺术家中的一位,刻画了众多默片经典形象,在电影首映上作弄脾气暴躁的女主角,带着玩世不恭的骄傲和孩子气。
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让他的事业和生活瞬间沧海桑田。
当BBC因为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时积极求变,思索更为顺应时代的媒体新形势而得以生存,当柯达公司因为数码相机的冲击而使胶片产品没有市场最终走向破产,人们都在歌颂数字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先进,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新的角度凝视这种变迁。
艺术家们该有自己的骄傲与坚持,这才是好作品诞生以及传奇人物出现的必经。
可是,这种坚持是痛苦的,会经历挫折、不解甚至必然的失败。
艺术终归是面向大众的,被大众抛弃的作品却也可能是大众的遗憾。
如果一个艺术家的努力错过了适合生长的时机和土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但失败是什么呢?现在不被别人认可,却可能在今后大放光彩,只要作品是经得起考究的。
但艺术家在被认可前,是孤独的,也就是这份孤独造就了他们的传奇。
他们在时代中摸索,想要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却总是被这个时代左右。
时代注定要向前,而那些真实和美好不能被遗忘。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86b90418fc4ffe473368abdf.png)
《艺术家》影评《艺术家》是一部在2011年所拍的黑白默片。
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主演。
早先就听说过这部片子被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但是一听是黑白默片,所以也就对它没有太在意,认为黑白默片是早已过时的电影形式,而且没有声音,肯定不会吸引我的眼球。
一次电影艺术欣赏课上,老师让我们欣赏了这部被评价很高的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搞笑的,但是没有声音,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真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在开头的戏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的那只小狗狗,感觉非常可爱。
慢慢的才知道,原来主角是好莱坞的当红黑白默片的电影演员,很受欢迎,而他的那只小狗狗则是他的黄金搭档。
本片采用了好莱坞的传统叙事手法,一次偶然的机会,男主角邂逅了是他影迷的默默无闻却想在好莱坞创出一片天地的女主角,由于男主角在好莱坞非常出名,所以他们俩的偶遇被媒体疯狂的报道,他们的合影也进了报纸的头条,结果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却超过了男主角刚演的一部电影。
这让导演非常生气,而男主角却是用一笑带过,说明了男主角的绅士风度。
还有就是当他的妻子看到他们两个的合影时有点吃醋,但是男主角却没有向他妻子解释,这也说明了男主角不喜欢说话,和他出演默片很出名,做了一个对应,也为后来他的妻子的离去做了一个铺垫。
又是一个巧合让追逐电影梦想的女主角来到了男主角所在的电影制片厂,因为一段舞蹈,不太出名的女主角被选来做电影演员,又是因为一段舞蹈,让女主角再次吸引了男主角,同时男主角学女主角跳舞也很有趣,照应了本片的以两人的舞蹈作为结局。
也是为了结局做铺垫,使本片以优美的舞蹈作为完美的结局更为合理。
当拿开屏风以后,两人再次见面,而导演却因为上次的时间,要把女主角赶出制片厂,由于男主角的坚持,得以让女主角留下来,并参与电影的拍摄,却由于女主角出现的原因,使得男主角在电影拍摄的时候频频出现NG,显得不能集中精力,这也说明了男主角对女主角产生了情愫,慢慢的女主角在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和男主角的关系越来越近。
【精编范文】艺术家影评-word范文模板 (5页)
![【精编范文】艺术家影评-word范文模板 (5页)](https://img.taocdn.com/s3/m/cc77e22fcc175527072208b7.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艺术家影评艺术家影评(一)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的《艺术家》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黑白片,给观众带来默片时代电影所表现的独特方式,滑稽的演技,夸张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情节的戏剧性发展等,在大银幕、彩色影片、3D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伟大的尝试也赢得了电影界的认可和好评,导演精心拍摄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展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发展和过度,影片没有过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朴实而幽默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创意上别出心裁。
导演大胆的拍摄黑白默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
《艺术家》更像是则隐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
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从无声到有声,正如现今从2D到3D的转变。
步入二十一世纪,《阿凡达》重新引发的3D洪流气势汹汹,传统胶片被硬盘取代,正当全球电影人集体钻营电影未来走向时,《艺术家》一记飞脚,让众神醍醐灌顶。
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没有语言没有对白但是观众依然能领会片子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这种黑白、默片的拍摄也是对现代电影技术的极大挑战,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或暗示,一个时代的逝去并没有淹没艺术的气息,反而应该更加了解艺术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给观众和黑白默片的一种邂逅。
电影的手法永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工具,艺术不在乎外在如何铺张,景观多么炫目,一个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内容依旧可以打动人心。
结构上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演员的曲折经历表现电影的发展变化。
法国男星让·杜雅尔丹这个角色历经起伏,有强烈的内心变化。
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时间只有配乐没有对白,这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表演。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1946fbcd360cba1aa811da55.png)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评《艺术家》主旨本片讲述了处于无声片和有声片转型期,正在走下坡路的乔治和正在走上坡路的米勒相遇,产生的爱情故事。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时代的变迁会淘汰许多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无声片时期的明星乔治则是时代变迁交接处的一个悲剧代表人物。
在有声片时期到来之前,电影中的“戏中戏”与他本身重合。
纵使被电击,也绝不开口说话,侧面反映了他倔强、不因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性格,他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以及众人对他的追捧是为了与之后的他形成对比,当初他有多光鲜,如今就有多落魄,形成强烈反差。
不知名女孩与大明星的相遇,大明星给女孩的“那一点不同”是小女孩的标志,同时也在女孩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有声片的到来,像羽毛落地那么轻的声音却像炸弹爆炸般震的他呆滞。
他有他的自尊,不愿开口说话,但是时代不允许,观众不允许,观众始终会被充满新鲜感的东西吸引。
而女孩米勒的名字则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她顺应了这个时代,顺应了潮流,走到了时代前列。
如果说乔治是清代末期的中国,那么米勒就是17世纪的英国。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界失去了交流的机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主动进行海外贸易,让英国引领世界潮流,成为“海上霸主”。
乔治的“闭关锁国”,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接受时代的变化,让他只有被迫挨打的份。
他的自尊和骄傲就如同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思想,认为自己是最强的一样,当有声片如同外国的洋枪洋炮轰过来时,他还认为英国不会对他有威胁,只是签条约赔款,卖东西抵车罢了。
他认为危机只是一时的,对他不构成威胁。
当大火烧到他最珍贵的东西时,他开始慌了,命悬一线的经历让他犹如重生般。
但谁知道,有声片的冲击不止于此。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乔治与米勒因名望、金钱和自尊差了比银河还远的距离。
乔治失去了所有,但是那一声“嘭”撞醒了他,敲开了他的心。
新生的乔治与米勒一起,就如新生的中国与世界一起,他获得了新生,但新生是因为他的妥协。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64896f80bceb19e8b8f6ba63.png)
“If only he could talk!”整个影片寥寥数语,在观看的过程中,看着揪心,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能说话就好了”诚然,默片通过夸张的动作、夺人眼球的表演形态、刺激情绪的音乐节奏等,完美展现了除了台词以外电影的一切,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蒙太奇艺术,也为如今的有声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从选材构思、拍摄手法到主题风格,注定这又是一部极其叫好但十分不卖座的电影。
首先题材来说是相当俗套的爱情故事,按照起承转合按部就班的进行;加上无声黑白片配以夸张的表情,和音乐完全是怀旧怀旧再怀旧。
对于大部分玩惯高科技的年轻观众肯定会呼呼大睡。
据说是在英国,有人因为事先不知道是默片而大呼“上当”纷纷要求退票的事情,总之在21世纪的电影院里,这样的电影是很少人追捧的。
只有对电影越有研究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奥义。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男主角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
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
不管怎样,《艺术家》重现了淳朴老派的时代质感。
男主角炉火纯青的演技,发型、八字胡,言行举止都俨然是好莱坞黄金年代走出来的明星,把默片时代的大明星从星光灿烂到穷困潦倒的人生转折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娴熟的肢体语言,表演收放自如,把剧中的“老戏骨”演绎得惟妙惟肖,也为自己赢得了奥斯卡最佳表演奖。
另一方面,片中男主角处于无声片向有声片转换的时代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几乎被淘汰的命运在今天的好莱坞也具有一定警示意味。
毕竟在当今好莱坞,也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以大量的电脑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演员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还出现像《丁丁历险记》等这种完全模拟真人演出的影片。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e7eb5adfb14e852458fb5741.png)
《艺术家》影评对于《艺术家》这部影片,起初在看的时候还以为是拍摄于卓别林的那个时代:经典的黑白画面加上有点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没想到竟然是在2012年的奥斯卡满载而归的获奖影片。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只是单纯地模仿默片,它也加进了许多现代化的拍摄技巧和要素,使得它的成功成为必然。
这一部影片被定义为音乐喜剧类,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是轻松温馨的,当然影片中也有数个让人不禁随着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而潸然泪下的片段,不得不说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处理情节发展方面的杰出才能,竟使得这样一部可以说是复古的黑白片能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
下面我就浅略地谈谈我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的一些想法。
一、复古的形式蕴藏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实《艺术家》的拍摄也是导演迈克尔自己的一个圆梦过程,根据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阐述,这是一部向好莱坞默片黄金时代致敬的影片。
然而他拍摄这部影片更深刻的目的则是:“我们要做一个艺术品出来,让世界的观众,在看了影片后产生共鸣,向伟大的电影创始人致敬,向一直为电影的改革发展孜孜不倦的工作者鼓掌,引发观众对电影的发展历程有深刻的感悟和启示,让他们对电影以后的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期待”。
导演有意将影片的发生时间定为1927年,正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时期。
男主角没有跟上时代,被淘汰了,而女主角却乘风破浪,成为红星。
他也声称自己拍的并不只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剧,而是希望通过影片这种特殊的时间背景,影射在当今金融危机频发和急速变化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为在这个时代,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也看到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和鼓励下振作起来,再次获得了成功,一个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
二、简洁明了的结构亦能扣人心弦这部影片的结构很清晰,基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默片盛行下乔治·瓦伦丁的大受追捧以及与佩皮的初遇;第二个部分是有声片萌芽,乔治因为不肯变更顽固思想,受到有声片的严重打击,陷入低靡;第三个部分是乔治走出低谷,与佩皮合作拍摄有声片,重新被接受。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2c9ceefc360cba1aa911da12.png)
艺术家影评艺术家影评(一)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的《艺术家》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黑白片,给观众带来默片时代电影所表现的独特方式,滑稽的演技,夸张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情节的戏剧性发展等,在大银幕、彩色影片、3D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伟大的尝试也赢得了电影界的认可和好评,导演精心拍摄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展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发展和过度,影片没有过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朴实而幽默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创意上别出心裁。
导演大胆的拍摄黑白默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
《艺术家》更像是则隐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
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从无声到有声,正如现今从2D到3D的转变。
步入二十一世纪,《阿凡达》重新引发的3D 洪流气势汹汹,传统胶片被硬盘取代,正当全球电影人集体钻营电影未来走向时,《艺术家》一记飞脚,让众神醍醐灌顶。
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没有语言没有对白但是观众依然能领会片子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这种黑白、默片的拍摄也是对现代电影技术的极大挑战,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或暗示,一个时代的逝去并没有淹没艺术的气息,反而应该更加了解艺术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给观众和黑白默片的一种邂逅。
电影的手法永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工具,艺术不在乎外在如何铺张,景观多么炫目,一个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内容依旧可以打动人心。
结构上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演员的曲折经历表现电影的发展变化。
法国男星让;杜雅尔丹这个角色历经起伏,有强烈的内心变化。
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时间只有配乐没有对白,这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表演。
其实杜雅尔丹的表演确实如片中台词所说,有“挤眉弄眼”之嫌。
乔治;瓦伦丁的曲折演绎道路带来的人生变化就好像默片时代的逐渐消逝和取代,“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这句话就像是默片和有声片的关系一样,旧的事物终究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中外影视欣赏选修影评《艺术家》
![中外影视欣赏选修影评《艺术家》](https://img.taocdn.com/s3/m/3c64b1f2b0717fd5360cdceb.png)
黑白默片《艺术家》影评时移世易,随着有声电影的崛起,默片逐渐被淘汰、遗忘。
2011年,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主演的一部无声黑白默片的《艺术家》制作完成,全球票房不高的《艺术家》竟然夺得桂冠,并一口气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五项大奖,其在奥斯卡,金球奖等重大电影奖项中获奖无数,在电影工业如此发达、3D大片横行吸金商业气息浓重的今天这无疑彰显了这一黑白默片的巨大成功。
它是一部对电影艺术满怀敬意的影片,充满灵感与热情,敏感而动人。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一部2011年法国黑白浪漫爱情默片。
其主题在沉默是金怀旧是情的影片氛围下始终围绕“一个默片演员的跌宕人生”告诉了人们无声电影的伟大,更用无声向电影致敬。
一开始接触《艺术家》这部影片,兴趣不大,因其是黑白默片,也担心自己看不懂。
同时习惯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我们会看得懂没有一句对白的黑白片吗?又有多少人愿意走进影院为默片买单?但其在各大电影奖项的受捧通过媒体的报道,这部黑白默片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
看完影片后发现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贴心的导演迈克尔特意在剧情关键部分加了字幕,扮演默片明星乔治的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仅靠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传神的表情就足以征服观众,他的一颦一笑总能让观众分享角色辉煌时代的喜悦和跌入谷底的悲痛。
再加上让·杜雅尔丹参照了默片明星吉尔伯特、卓别林等巅峰时期的表演,这对一批有怀旧情结的影迷和老电影人而言都是最具杀伤力的。
而且影片另一大看点还在于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做支撑,影片讲述一位走下坡路的默片男演员和一位正在崛起的有声电影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情义交织的一对有情人,多番错过却又一再相遇,到底能否终成眷属的剧情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艺术家》采用默片时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通篇采用音乐加字幕的方式,只出现了两次现实场景的声音,100分钟的电影没有采用一个变焦镜头,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开始,叙事形式即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
《艺术家》:华丽的“逆袭”
![《艺术家》:华丽的“逆袭”](https://img.taocdn.com/s3/m/af12ea2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6.png)
《艺术家》:华丽的“逆袭”【摘要】在电影《艺术家》中,主人公经历了华丽的“逆袭”之路。
从外表光鲜亮丽的明星,到才华被埋没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名艺人,再到勇敢重返舞台并获得认可的过程,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最终,通过展现真正的艺术家魅力,他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认可。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和执着,就能逆风翻盘,实现自己的梦想。
《艺术家》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能量和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坚定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艺术家》、华丽的“逆袭”、外表、才华、重返舞台、勇气、认可、努力、艺术家魅力、结局。
1. 引言1.1 《艺术家》:华丽的“逆袭”在电影《艺术家》中,华丽的“逆袭”故事令观众们为之动容。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好莱坞电影明星,在声音电影时代的到来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却最终在剧情的发展中重新回到舞台,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影片通过精湛的表现和细腻的情感处理,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的华丽逆袭过程,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故事中的主人公不仅有着华丽的外表,更拥有着深藏的才华。
由于时代变迁和困境的打击,他的才华逐渐被埋没,沉寂多年。
直到有一天,主人公决定重新回到舞台上,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往和困境,这种勇气和决心是他华丽逆袭的关键。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主人公最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喝彩,展现出真正的艺术家魅力。
《艺术家》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才华、勇气和努力的故事,引人深思。
在这个华丽的“逆袭”过程中,主人公不仅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更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魅力。
这部影片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追梦的力量,更让人们体会到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勇敢与毅力。
2. 正文2.1 华丽的外表华丽的外表并非艺术家真正的内核,却是他们引人注目的外在特征。
从华丽的服装到精心打扮的发型,艺术家们总是在舞台上展现出完美无缺的形象。
艺术家 影评
![艺术家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8681e81fa2161479171128c8.png)
艺术家影评本片作为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的影片在现代的荧幕上不得不说是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作为奥斯卡的宠儿,《艺术家》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诠释了亘古永恒的理念——艺术之于生命。
影片讲述了1927年到1932年之间,电影事业由无声时代逐渐向有声时代的发展,由此引出了男主人公——乔治,默片时代的巨星,由盛转衰,又再次寻回人生方向的故事。
全篇黑白无台词的形式展开,默片中经典的跌宕起伏的音乐,加上演员们夸张,富于幽默的表演组成了这部影片,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绚烂的舞台与特技效果,却将艺术这一命题提到了视觉的前沿,影片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倾向,将一切都留给了观众,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了。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接连不断的一系列矛盾的产生逐渐将艺术家的内心剖析了出来。
首先是艺术家与商人之间的矛盾。
艺术家追寻的是文化发展,商人寻求的是经济利益,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而文化可以为经济指明方向,二者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但二者又是始终矛盾的,商人的眼中一切都是要为金钱让路的,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是在给经济利益服务。
而艺术家又都总是固执的,他们知道艺术对于文化的价值,知道人类一切的发展的本身都在于文化,他们追求的是自我对艺术的诠释,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们相信艺术家的灵魂只能在漫长的里程中孤独的旅行。
影片中电影公司的老板可算是商人中的典型,因为女主人公抢了他们电影的头条而大发雷霆,在无声向有声的过渡中,果断的抓住了观众的喜好,电影在他们的眼中或许只不过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形成的娱乐产物,只是他们捞金的手段,除了赚票房之外根本没有其他作用,他们也根本不会理解艺术家的苦苦坚持究竟有何价值。
而男主人公也代表了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艺术先辈,他们无视权贵与利益纠葛,他们的眼中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只有对艺术事业的不断追求,他们或许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观众的口味会改变,为什么他们的努力在观众的眼中是那么廉价,他们不懂。
而最终商人把握了市场的形势收获了利益,艺术家颓废之后重新回到了荧幕,他似乎选择了屈从,也似乎商人取得了胜利,但艺术家却是找到了另一种诠释艺术的方式,他在思想上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这是商人所根本不能够理解的。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9c5d4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2.png)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尽管我理解不了其中所有的情节和画面,但是我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艺术家,一个是位老画家,另一个是一位年轻的模特儿,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奋斗历程。
老画家的精湛技艺让我惊叹不已,他在画布上纵横挥洒,仿佛重新创造了整个世界,而年轻的模特儿则借助自身的美貌和才华,成为了聚光灯下最亮眼的人物之一。
对我来说,这些画面非常美丽和华丽,但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把艺术作为内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
同时,电影也讲述了其他方面的情节,比如说生活的艰辛和因时代背景而被压抑的自我表达,这些也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潜在的价值。
最后,我相信我会对这部电影的视觉美学和情感共鸣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才华和信念,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最高的境界,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27f0b25ef7ba0d4b733b14.png)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电影《艺术家》对外宣称是一部黑白默片,但是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笔者认为电影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默片,导演更多的是借助默片这一电影形式和概念进行故事的表达,即“默片”的工具意义重于形式意义。
首先,在默片时代“默片”就是电影呈现的唯一形式,当时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在之后的时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默片逐渐被抛弃,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
不管是在默片时代还是之后,无声电影里都不会出现与影片场景设置或者人物动作同步的声音,这一点在《艺术家》里产生了颠覆。
在这部影片中除了音乐之外涉及两处声音的运用,一处出现在影片第31分钟男主角的梦中,一处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
在男主角的梦里出现了来自周遭环境的声音,影片结尾处剧中人物甚至可以开口说话,这些都是在真正意义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
这两处声音的运用使《艺术家》有别于默片时代因为技术问题所拍摄的影片,所以《艺术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无声电影,这种默片形式并不纯粹。
其次,导演通过影片中两处声音的运用让“默片”工具化。
第一处,在男主角的梦里身边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有椅子倒地的声音、有狗叫的声音、有电话铃声、有舞女的笑声,唯独男主角是不会说话不会发声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这个梦对于观影者来说其实有着巨大的冲击力。
因为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导演就刻意营造出一种默片的氛围,他在影片中设置播放默片的场景以及影片所采用的默片形式都在向观影者传达一种信息:默片是什么样子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部默片。
但是,男主角梦中出现的声音却将导演之前刻意营造的默片氛围打破,瞬间让影片变得滑稽可笑却又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担心之后的剧情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这是导演采用默片形式的直接结果,这种结果让我们明白并非导演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只是导演不想实现罢了,导演是要借助于默片的形式增强影片的表现力,达到他想要的某种电影效果。
影片的最后,导演彻底放弃默片的电影形式,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声音,男主角也可以说话,这更是对影片之前部分的颠覆,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家》中“默片”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形式,导演要借助默片这种形式来表达些什么。
艺术家 影评
![艺术家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e2ee6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b.png)
艺术家影评
《电影艺术家》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内心的挣扎和创作过程。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描绘和艺术创作的表现,深刻地触及了观众的内心。
首先,影片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空间。
这种视听的体验让人不仅仅是观看电影,更是在感受和体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其次,影片对艺术创作的描绘也让人深有共鸣。
主人公在电影中经历了创作的高潮和低谷,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孤独和坚持。
影片通过对创作过程的真实展现,让观众更加理解了艺术家内心的世界,也让人更加珍惜艺术家的作品。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主演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坚持,也更加理解了艺术家的内心挣扎。
配角们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增添了不少亮点。
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家》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展现,触及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的视听体验、对创作过程的描绘以及精彩的表演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家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艺术家影评(一)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的《艺术家》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黑白片,给观众带来默片时代电影所表现的独特方式,滑稽的演技,夸张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情节的戏剧性发展等,在大银幕、彩色影片、3D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伟大的尝试也赢得了电影界的认可和好评,导演精心拍摄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展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发展和过度,影片没有过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朴实而幽默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创意上别出心裁。
导演大胆的拍摄黑白默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
《艺术家》更像是则隐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
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从无声到有声,正如现今从2D到3D的转变。
步入二十一世纪,《阿凡达》重新引发的3D 洪流气势汹汹,传统胶片被硬盘取代,正当全球电影人集体钻营电影未来走向时,《艺术家》一记飞脚,让众神醍醐灌顶。
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没有语言没有对白但是观众依然能领会片子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这种黑白、默片的拍摄也是对现代电影技术的极大挑战,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或暗示,一个时代的逝去并没有淹没艺术的气息,反而应该更加了解艺术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给观众和黑白默片的一种邂逅。
电影的手法永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工具,艺术不在乎外在如何铺张,景观多么炫目,一个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内容依旧可以打动人心。
结构上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演员的曲折经历表现电影的发展变化。
法国男星让·杜雅尔丹这个角色历经起伏,有强烈的内心变化。
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时间只有配乐没有对白,这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表演。
其实杜雅尔丹的表演确实如片中台词所说,有“挤眉弄眼”之嫌。
乔治·瓦伦丁的曲折演绎道路带来的人生变化就好像默片时代的逐渐消逝和取代,“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这句话就像是默片和有声片的关系一样,旧的事物终究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镜头的运用是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这部影片不同于现代影片之处就是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最具有视觉传达能力的就是镜头的运用,比如影片一开始特写镜头一张狰狞的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演员所受到的痛苦,从而给观众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惧感。
这种镜头在影片中曾多次运用,给演员脸部的特写,表现情绪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
镜头的切换是影片更加流畅而且更具紧张感,比如影片中男主角乔治·瓦伦丁跑回烧坏的屋里拿枪自杀的片段,镜头在小狗和乔治之前不断的切换,一方面表现小狗阻止乔治自杀,一方面表现乔治的无奈和绝望,无声无息却让观众都能看懂,这也不仅显示了剪辑师熟练的剪辑技巧,更表现了镜头强大的魅力。
特写镜头让演员的面部表情表现的更加具体形象,让观众更能从中发现玄机。
片子接近尾声处男女主角拥抱在一起,特写乔治对自己演艺事业的绝望,表现出内心复杂的情绪,米勒则流下一滴眼泪对于乔治还活着而且她想到了一个主意,虽然脸上挂着泪水但是却扬起了嘴角。
镜头是暧昧的,它总是传达给我们某种信息,有些寓意并不只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虽然没有对白没有斑斓的色彩,但是观众依然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就是镜头的魅力。
小狗的出色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只狗似乎能听懂人类的语言一般在片中和乔治配合的很默契而且赢得了观众的芳心,在乔治遭遇火灾时小狗很聪明的帮乔治解围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小狗的存在使影片不在显得枯燥乏味而且更具喜剧色彩,当小狗听到枪响是便一头倒地装死去了,本来悲伤地场面变得很是幽默,让主人破涕为笑。
所以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是很细心地照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元素的选择,狗并不会向人类一样能懂的导演的意图,但是这部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狗很出色的完成了表演。
当大部分人在议论默片时代的没落时,都不可能否定这个曾经辉煌的时代确实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气息。
这部影片的成功将会给更多的影片制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商业大片的创作确实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日益发展的今天,观众更加需要回归本心,需要一些更具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影视制作者所不断创作和探索的方向。
艺术家影评(二)一个艺术家总是要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抉择:维护传统亦或是创新进取。
尤其对于那些有历史,有规范的艺术行当来说:什么时候是与时俱进,什么时候是数典忘祖;什么时候是传承经典,什么时候是顽固守旧,往往很难评判。
这成了许多艺术家一生绕不过去的坎。
对于《艺术家》中的默片电影艺术家乔治·瓦伦丁来说正是这样。
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然成为了好莱坞的招牌和最流行的娱乐方式。
瓦伦丁和他的狗就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默片电影明星。
每次在舞台和银幕上,他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赢来极大的成功。
一次出席活动中,他无意邂逅了来好莱坞闯荡的佩皮·米勒,佩皮立即被乔治的风度所征服,当众亲吻了乔治的脸。
这场风波立即成了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惹来妻子的嫉妒以及老板新片发行新闻被挤占而不满。
乔治也发现自己对佩皮产生了爱意。
很快,佩皮依靠出色的上镜表演赢得了配角的戏份,和乔治的戏里,佩皮十分开心,乔治却变得十分紧张而拘束了。
很快,有声电影开始试验成功并且步入拍摄,即将成为电影业的一个革命。
老板希望新面孔和电影的新面貌一起亮相,以获得极大的成功,佩皮很快被选为新一代电影巨星,成为有声电影的女王。
乔治十分反感这种电影的变革,认为是一种忤逆,于是干脆自立门户,用自己的大部分积蓄自导自演拍摄自己的默片。
但是,有声电影的风潮还是带走了观众,佩皮的电影总是排长队买票观看,而乔治的电影则门庭冷落。
1929全美的经济危机开始,股市崩盘,乔治一夜之间破产了。
他穷苦潦倒,变得十分苦闷抑郁。
似乎全世界都遗忘了这个曾经伟大的艺术家。
只有佩皮,虽然早已如日中天,心里却依然爱慕着乔治。
终于,她开始处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乔治,乔治终于开始慢慢接受和走进有声电影的新世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两人的爱情也渐渐深厚了起来。
电影是什么?它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这是这部电影很容易引发的思考。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是以技术为驱动的,从默片时期开始,就着力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有声化、宽荧幕、大制作、特效化妆布景、电脑技术引入等等诸多次大的革命。
电影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剧本的构架,叙事的安排,声音,画面,摄影等等诸多方面,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的诸多奖项,就是依靠电影的各个技术指标设立的。
从默片向着有声电影的突进,是电影产业第一次大的技术飞跃。
技术革命的特点,就是后来的技术不断取代之前的,旧的东西,都会被淘汰——这和欧洲重视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正好相反。
默片只有黑白的影像,有的甚至没有台词,就是纯粹的画面,有的为了服务剧情需要插入了一些简洁的字幕,而音乐则多半是放映现场来演奏的,日本的默片还会有一个类似说书人一样的角色负责现场讲解电影故事。
默片最重要的核心也就在于其表演了,默片演员一般和舞台剧演员是相通的,没有声音,所以需要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它是远离现实的。
而有声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可以朝着更加自然和贴近生活的方面演进,演员的表演也就更加专业化了。
乔治苦恼和愤恨的地方就在于,他无法接受这样改头换面的电影,也许这早已不是电影了。
电影的定义被改变了,带来的就是电影艺术家的苦恼,也就是开头说到的对艺术的两难困境。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的电影,怀旧之风盛行。
2011年的几部重头戏,斯皮尔伯格的《战马》仿佛90年代的温情,《丁丁历险记》则是一段童年的旧梦;雷弗恩的《亡命驾驶》则带有浓烈的80年代B 级片的味道,并且致敬了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和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这部法国的《艺术家》,则一下子把人带回了八十年前的好莱坞。
既是对那个早已被遗忘的默片时代的一份回忆,又是对曾经的经典名片《雨中曲》的一份致敬。
当然,怀旧的电影虽然带有旧日的烙印和情怀,却并不见得总是那么陈旧。
如果《艺术家》完全按照八十年前的调子和手法来拍摄,也许现在的观众也难以欣赏下去了。
从节奏和剧情上,这还是一个现在的电影。
只是其中的服饰、某些段落的表演带有浓烈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罢了。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某些共性,那个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电影总是乐观积极向上,剧情简单的大团圆故事——这些元素被很好的移植到了《艺术家》身上,同样是为了在这个低迷的环境下,赢得观众的芳心,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找到心灵的释放和安慰。
但是《艺术家》里还是有几处神来之笔,点亮了尘封八十年的记忆。
电影中曾经两次出现过真实声音,一处是乔治的梦境里,另一处是结局的地方。
前一处表现了乔治对声音和变革的恐惧,最后则一下子点出了创新的魅力,拉近了时代的距离。
不过最妙的还在于,这就像克里斯马克的《堤》里全片静止的画面中有唯一一个运动的眨眼镜头,亦或是《十分钟年华老去》里的某个短片,这里无声和有声的巧妙转换,带来了一种时空和观众审美的变迁,非常值得玩味。
电影的历史并不漫长,默片虽然早已被淘汰了,但是《艺术家》还是巧妙的从过往里挖掘出了诸多美好的记忆。
和《雨中曲》一样,这就像是一份浪漫的爱情一样甜蜜,时间流逝,美却依旧。
从这个角度去看,《艺术家》就是一首写给默片时代的情歌。
艺术家影评(三)《艺术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个电影明星乔治,将小影迷带入电影圈,最终有声电影开启,乔治和小影迷帕蒂的身份调换,帕蒂事业蒸蒸日上,而乔治穷困潦倒,甚至想要自杀。
结局用东方人所喜爱的大团圆结局收尾,乔治和帕蒂重上舞台,完美收场。
《艺术家》告诉观众一个永恒不变的准则——新的事物出现,必定会代替旧事物,而若是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只有和乔治一样,被世界遗忘。
但是,不仅如此,这部电影更是对旧时好莱坞的一种回顾,以及对默片时代的怀念,当然还是对当时明星的致敬。
色彩,往往能体现一部作品的风格。
《艺术家》的导演大胆采用黑白镜头,描述全片,打造默片时代的效果。
通过黑白的画面,演员夸张的表演,重现几十年前的好莱坞风貌。
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想要隔空,对遥远的好莱坞发出一声“别来无恙”的问候。
再则,黑白画面引人入胜,对描述乔治与帕蒂两人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有相当大的帮助,重温《雨中曲》等众多著名经典作品。
整部电影都是以黑白画面拍摄而成,为定立主题,纪念默片时代,有巨大帮助。
细节,电影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细节构成的。
《艺术家》里,许多细节都充满意趣,使人回味。
男主人公起先隔着挡板幕布跳踢踏舞,步调轻快,而影评末尾的踢踏舞与开头交相呼应,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有头有尾,叙述故事一圈,又回到原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