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2)能够分析并解读《谏逐客书》的文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2)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2)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3)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有关《谏逐客书》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2)让学生标记出文言文中不理解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单元测试评价:评价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谏逐客书》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3)学会如何对文章的论证进行逐层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并弘扬“忠诚、敬业、担当”的价值观;(2)学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谏逐客书》全文的背诵和理解;2. 文章的背景和历史地位;3.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及其地位,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4.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谏逐客书》。该篇文章是古代汉语文学作品,属于文言文范畴,主要通过谏诤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于逐客政策的反对意见。文章语言优美,论证严谨,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篇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例如,老师通过举例和解释,让学生明白论证的过程和方法。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论证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论证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例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5.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意表达欲望:通过欣赏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和形式美,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意表达欲望。例如,学生能够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产生自己进行创意表达的欲望。
6.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例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与组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支持教学,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文章的结构、关键词汇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视频:播放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统编版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4年统编版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统编版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的内容。
该篇文章位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述了作者贾谊对汉文帝逐客行为的劝谏,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谏逐客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忠诚、担当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观点和情感,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正确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谏逐客书》2. 主要内容:a. 作者:贾谊b. 背景:汉文帝逐客c. 观点:忠诚、担当d. 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下列句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君子行事,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b. 示例:对仗。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贾谊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正直的品格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谏逐客书》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李斯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性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典故、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2)分析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1)推荐与《谏逐客书》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2)让学生阅读其他历史人物的谏言,比较其异同。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文中角色进行扮演;(2)表演过程中,注意表达文章的情感和语气。
11.1谏逐客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1.1 谏逐客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荀子》等著作中关于“仁政”的思想,理解“仁政”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2.理解《谏逐客书》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掌握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谏逐客书》的文学鉴赏方法。
2.理解“仁政”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谏逐客书》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
2.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授课2.小组合作探究3.谈话演练4.教师点拨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形式化引入。
第二步:文本阅读教师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重点讲解:孟子“仁政”思想和《谏逐客书》的内容简介。
第三步:文本解析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将其抄写在笔记本上。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点评和批改,让学生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
第四步:文学鉴赏1.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理论知识,探究《谏逐客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受教育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步:思考与演练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立论演练,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表达。
第六步: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反思和提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五、教学评价教师从参与度、思考深度、思考广度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教学激励和引导。
通过评价,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谏逐客书》全文;(2)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4)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2)认识到了解历史、关注现实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谏逐客书》全文;(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把握;(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论证技巧。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阐述作者的情感态度。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2)组织课堂小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3)针对学生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全文;2. 整理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总结文言文语法特点;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看法;4. 结合课文,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5.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谏官制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合作意识等;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背诵、练习等;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程度;5.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翻译并背诵重点文言文句子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论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文字和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李斯的论证方法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与背诵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复杂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李斯论证方法的深度分析学生如何将文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斯的生平和《谏逐客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意义3.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与背诵技巧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过程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3.5 课堂小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翻译并背诵文中重点句子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背诵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翻译和背诵情况4.2 写一篇关于《谏逐客书》读后感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翻译和背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读后感写作的质量6.3 评估内容对文中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和阐述读后感中对文章的感悟和个人思考第七章:教学扩展7.1 扩展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欣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7.2 扩展活动内容观看与《谏逐客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文化遗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会7.3 活动组织与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第八章:教学资源8.1 资源种类教学课件和教案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8.2 资源使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8.3 资源管理教师负责教学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学生负责个人学习资源的整理和归档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调整原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可能需要调整教学计划由于特殊情况,如节假日或紧急事件,可能需要调整教学计划9.2 调整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或内容调整课堂活动或作业安排9.3 调整实施教师与学生沟通并说明调整原因和内容教师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难点解析:对文中深层次论证逻辑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3)分析《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
(2)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分析《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句子结构和语法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等经典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导入新课《谏逐客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谏逐客书》,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谏逐客书》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
2. 分析《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谏逐客书》的内容,思考李斯的思想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4. 期中期末考试:结合考试结果,评估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其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李斯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忠诚正直的品质。
(2)认识古代谏官制度,了解其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其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 文中某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3.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李斯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谏官制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 翻译并解释文中遇到的难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谏逐客书》为例,讲解古代谏官制度。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谏逐客书》与其他文章的异同。
4.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古代谏官,进行角色扮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是由于我对问题的设计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讨论话题,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李斯运用历史典故和事实的具体例子,分析其对论证效果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技巧。
4.通过对比分析现代文与文言文的表达差异,举例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美感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选择: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言文阅读策略和李斯的论证技巧。结合案例研究,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历史典故和事实运用。
课堂
1.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能力。
-设计随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谏逐客书》中重要文言词汇、句式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李斯论证方法的能力。
-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测验结果,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文言文阅读障碍、论证思路不清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辅导。
2.文章背景介绍:介绍李斯的身份、秦王逐客的原因,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3.论证思路讲解: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李斯的论证逻辑,引导学生理解逐客卿的危害。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提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论证思路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李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和事实进行论证,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
1.1.2 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1.1.3 分析文中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精神品质。
1.3.2 体会古代士人忠诚于国家的美好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2.1.2 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2.2.2 对文中李斯观点的理解和阐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斯及其作品《谏逐客书》。
3.1.2 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的解释。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4.2 分析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3.5 练习巩固3.5.1 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4.1.1 学生参与度、思考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学生翻译练习和心得体会的质量进行评价。
4.3 小组合作4.3.1 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阅读材料5.1.1 推荐阅读李斯的其它作品,如《论衡》等。
5.1.2 推荐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特点。
5.2 实践活动5.2.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5.2.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关于古代文学的讲座或座谈会。
第六章:课时安排6.1 课时6.1.1 本章节共计2课时。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谏逐客书一、课文分析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 -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 -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谏逐客书》优质课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课文简介: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
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
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
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办法: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节,利用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学生需要掌握阅读古代散文的基本技巧,如实词、虚词的辨析,特殊句式的识别等。
解决办法:教师示范解读,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难点:
1.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需要理解李斯谏言的深层含义,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忠诚、智慧等价值观。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谏逐客书》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谏逐客书》的教学目标和《谏逐客书》的重点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谏逐客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谏逐客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2.拓展要求:
-学生需要在课后自主选择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和阅读,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学生可以主动向教师请教或参与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答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拓展学习的时间,确保学习效果的达成。
-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分享学习心得等方式,将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
-学生能够关注古代散文的价值和影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谏逐客书》,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1 谏逐客书 教学课件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客卿于秦有功无负。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七页。
假设论证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 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史实:四君纳客用士,使国富利,秦强大
假设:四君却客疏士,使国贫秦弱 从史实的方向进行假设,得出弱秦的结果。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七页。
客 卿 《史记李斯列传》有“秦王拜斯为客卿”,秦本纪中又有客卿胡阳、客卿
灶。
《白起王翦列传》又有“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 《秦本纪》载为“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可见爵位左更与客卿可
换称。
《商君书境内》载“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 就为不更。故爵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 而为国治,就为大夫。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 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
“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
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 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
《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
文字,作《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
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
60%
39%
88%
第十八页,共五十七页。
整体感知第一段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私下
错误
臣闻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以为是一种谦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
译文: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意认为这是 错误的。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1《谏逐客书》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五单元第11课第一篇《谏逐客书》。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使命与抱负“。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习革命导师和志士仁人的精神品格,领会其襟怀与抱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学习观察社会生活。
本单元所选作品,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如,《谏逐客书》;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如,《与妻书》。
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要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的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对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二、教材分析本文名为“书”,实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
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也是一篇议论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88第五单元11 谏逐客书 李斯(一)教案
XX中学语文科 XX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2.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了解李斯文章的艺术特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了解李斯文章的艺术特点。
李斯(?—前 208 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关于厕鼠与仓鼠、黄犬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
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
公元前237 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即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逐客——驱逐客卿书——上书,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西、东: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来:招徕。
并:吞并。
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拔:攻取。
包:吞并。
从:同“纵”,合纵。
施:延续。
向: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遂散合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充分陈述客卿之功,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做好了铺垫。
11-1谏逐客书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谏逐客书》原文的理解与解读。
2.文中重要词汇、句式的掌握。
3.李斯论证方法与修辞技巧的分析。
难点:
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
3.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逐句解读、翻译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韵律和谐;排比则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这句话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地位,表达了李斯对秦国统一六国的信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题三:
题目:请结合《谏逐客书》的内容,谈谈李斯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如“齐桓公之用管仲,晋文公之用咎犯”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典故,他论证了任用贤能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排斥异己的危害。这种运用历史典故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令人信服。
然而,在情感态度方面,我感觉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仍有待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情感态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分析文章的结构,使用思维导图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谏逐客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过程:
选择《谏逐客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李斯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一、课文分析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 -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 -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
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面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蛋”“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泰所产。
秦王却“说之"。
为何?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
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窃窕起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
这是反面设辞。
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
节奏明快,语气坚决。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设问“亦"“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同可否,不论曲直”。
“为客者”全在驱连之列。
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
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
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理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
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
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润,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
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
随后再分析“逐客资敌”是“籍寇兵面资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此段回扣第1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全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面不用”的不当做法:“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
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国有力,掷地有声。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体现了“实用价值”一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
那么。
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普遍认为,这篇奏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在论证秦国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就逐客的具体问题而就事论事,也没有论及李斯个人的处境进退,更没有着力抨击秦国的宗室贵族,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弊得失。
李斯基于写作的背景、上疏的对象和个人的身份,深思熟虑后选取了这个极佳的进谏策略。
又在行文中进行了巧妙设计,最终圆满达成了劝谏的效果。
先说背景。
逐客的大背景表面上是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遂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
文中提到的缪公、孝公、惠王、昭王时代的秦国,偏处一隅,定然需要广纳贤才,壮大国力。
而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的战路日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而因此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存亡而对秦不利,全部驱逐,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李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暗藏的主要矛盾,以此为突破点集中火力论述。
李斯深知,直接为客卿辩护或是极力批评宗室贵族挑唆,都不能涤清客卿私通偏帮母国的嫌疑,唯有极力论述在秦国不断壮大过程中的客卿之功,以及在统一过程中逐客的危害,才能让秦王明白客卿之利大于弊,若想吞灭六国,逐客是一条错误之路,须存容天下之心,才能统一天下。
这样秦王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放弃逐客。
再说对象。
奏疏不同于一般书信,是写给君王的,且此文为“劝谏"意,更是要抓住君王的心理,注意叙述的策略、语气。
首先,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 -天下之心迫切。
李斯极力论述留客有益于统- -大业而逐客有损之,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
第二,李斯在劝谏时语气委婉,力求“顺情入机"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如文章虽开]见山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意为逐客是更之过,而非王之过。
这样就顺了秦王的“情”,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
第三,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极尽劝说之能事,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最终才能说服秦王收回已下达的逐客令。
最后说个人身份。
李斯作为客卿亦在被驱逐的行列,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劝谏略显尴尬且难度颇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
李斯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_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
这样李斯好似置身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其观点也更容易被秦王所采纳。
此外,李斯在文中展现出了颇高的文采,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谏逐客书》语言优美,修辞讲究,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错杂出之,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
优美的语言能够提高奏硫中观点的接受度,秦王读罢此疏,感李斯之才华,念客卿之功劳,会不会陡增惜才之心,动播逐客之意,也未可知。
前人在高度肯定《谏逐客书》的写作艺术的同时,对李斯其人的评价却比较负面。
一方面,李斯虽然有远见卓识和出色的政治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贪恋高官厚禄,不惜放弃原则,取媚胡亥,一直为人诟病,陷害韩非更是他无法洗刷的人格污点;另一方面,李斯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统-的政策,但也是秦朝苛政的重要帮凶,秦统- +天下他有功,二世而亡他也有过。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的赞语中既高度肯定李斯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贡献,又批评他“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认为“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迁所持的观点与上面所说的比较接近,但是司马迁较少从个人私德的角度评价李斯,更多地还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他。
我们今天看待李斯,不妨也采取与司马迁类似的方法。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在历史语境中- -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我们今天评价李斯,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不宜搞成王败寇式的评价,或简单地作道德批判。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李斯其人,给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不必花过多时间进行探讨,否则易导致偏离本文的学习主线。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其写作目的如何,都表现出了他对历史趋势和自我诉求的清楚认识。
分裂在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汇海。
他自觉地投入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天下出谋划策。
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担任丞相,成为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他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
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二、单元任务中关于《谏逐客书》的部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2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针对性)。
这里以《谏逐客书》为例略加解析,具体的详细解析请参考“课文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