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学时:32

适用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动漫方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动漫方向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让学生充分掌握美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对美的本质作一些具体的探索,从纵的方面注意对美的产生,发展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从横的方面注意从美和真善,美和丑的关系以及美的各种形态去分析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美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在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两种类型。让学生了解美和美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的根源及其反映形式的特征,并试分析美感的多样性和审美的客观标准。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三、教学条件

普通教室。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综合理论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艺术实践及艺术欣赏,并联系美学史,突出重点,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索,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考核形式及评分方法

考核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

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期末考查占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美学原理(第三版)》杨辛甘霖著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3

参考书:

1.《美学概论》王朝文主编人民出版社 1981

2.《美学原理》(美)H.帕克著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学原理尔雅课作业答案

1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 B、西方美学 C、中国形而上学 D、中国美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 C、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D、美学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学科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B、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1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3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4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1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对 1【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 1750 2【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 文艺对话录 3【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 宗白华 4【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对 5【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对 6【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1.2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对 1【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审美活动 2【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 文化大综合 3【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 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4【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 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中的学科 5【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错 6【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对 1.3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他与道家美学有密切关系。对 1【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 王朝闻或王兆文。 2【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 主要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完善自身理论修养。还有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审美设计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等。 3【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错 4【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错

5【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对 6【多选题】美学的学习方法()。 立足于中国文化;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2.1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李泽厚认为美是主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错 1【单选题】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 典型性 2【单选题】狭义的“美”是()。 古希腊式的美 3【单选题】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李泽厚 4【多选题】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包括()。 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对美的社会性做出合理解释 5【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对 6【判断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多数学者支持朱光潜。错 2.2美的本质的定义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对 1【单选题】“慧能”强调的是()。 心物不二 2【单选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的。 张璪 3【多选题】“象”被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 物色、景色 4【多选题】美带有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共同性、差异性 5【判断题】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对 6【判断题】“物”就是知觉的世界。错 2.3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 《美学与哲学》作者是英国的杜夫海纳。错 1【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 意象 2【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用()来说明意象的性质。

美学原理

绪论 1【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A. 冯友兰——“乐道”; B. 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 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单选题】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4【多选题】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A. 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 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 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5【多选题】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 经济的头脑; B. 技术的眼光; C. 文化的头脑; D. 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原理考试参考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他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7.美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8.柏拉图观点: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是客观的。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 ①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②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 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 说,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 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不能脱离 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 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 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的命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 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 造性。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 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 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 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 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 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 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 观的“美”。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 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 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答: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 “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主客 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 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 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 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 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 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 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 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 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 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 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 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 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 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 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这是刹那 间的真实。这是“心物不二”。所 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万 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 现、敞亮。反过来说,“心”的存 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 目。 12.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 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 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3.梵高《一双鞋》能解释什么: 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 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 漫不经心的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 不存在,而只有梵高对它进行审美 观照时,也就是当他进入梵高的审 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 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属于这 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 界。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 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 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个完 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 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14.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 我之物”,真代表“有”。善是人们 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 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 便有了善的价值。人类社会体系 中,主要是“真”和“善”的价值, 经历了一个从真到求善的一个过 程。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 在真的前提上,美必须以善为前 提,真善并非都是美的。美是以真 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 内容。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 动中实现。 15.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用 “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说明美感的性质(美感的三个层 面): “现在”是当下的直接的感 兴,是“心目之所及”。“现成”就 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 蕴的完整的世界。美感是“显现真 实”—是真与美的统一。审美体验 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 的体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 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 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16.审美态度是什么及中国文化中 的审美态度? ①为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 超越主客观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 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 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心胸。瑞士审美学家布洛用“心理 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所 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 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 离。 ②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 论发源于老子,老子提出“涤除玄 鉴”的命题,“涤除玄鉴”就是把 关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 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 内心的虚静。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 子的思想。庄子提出“心斋”和“坐 忘”的理论。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 要人们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观念, 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平常心” 是禅宗的概念。所谓“平常心”, 一是要破除“功利心”,二是要破 除“分别心”。 17.什么是移情作用? 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 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 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 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 的这种错觉,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 和共鸣。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 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 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 成。 18.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 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 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第 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 生理快感则其与实用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 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 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 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 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但是不 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 加以绝对化, 要注意:第一,人的美感,主 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第二, 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 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 或加强美感。 19.高峰体验是什么?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 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 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特征: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 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 合的自我感觉。2,高峰体验的认 识是存在认识。3,存在认识和普 通认识还有一个区别。存在认识如 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 去时空的感觉。5,在高峰体验中, 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 种神秘和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 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 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6,高峰体 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是手段体 验。7,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 于存在价值的欢悦”。8,处于高峰 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 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情 怀。 20.美感的特征(综合描述): 1,无功利性。2,直觉性。3, 创造性。4,超越性。5,愉悦性。 21.为什么审美具有社会性: 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 史的存在;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2.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 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气质,而这种方式和精神气质 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风貌。梁启超提出两个论 点,①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 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②不同 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 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 两种不同的意向和风格。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①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 集中体现时代精神最时髦的中心 人物,必然会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 风尚,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以及艺术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 来。②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 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和风俗习惯。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社 会性。 23.审美趣味 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 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格调或 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 表现。审美趣味与审美格调在审美 价值的意义上有种种区别:高雅与 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的 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 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风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 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 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两者的区 别: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 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是多数人的 审美追求,而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 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 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 代特色。 24,自然美的性质: 1,自然美是在与自然物的属 性。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3,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4,自 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 的审美意象。自然美也是情景交 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自然美 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 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5,自然美的意蕴 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 与自然(自然风景)互相沟通、互 相契合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受审美 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 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 湖石之美的意蕴,北宋书法家米芾 用“瘦”、“漏”、“透”、“皱”四个 字评价太湖石。瘦,如留园冠云峰, 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 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漏,太湖 是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 通透与活络。透,与漏不同,漏与 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皱,前人 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 26,中国对于自然美的鉴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 (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 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 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 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 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 的精神愉悦。 27、社会美的形态: 1,人物美:人物美的第一个 层面是人体美;人物美的第二个层 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人物美的第 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 的人的美;2,日常生活的美,饮 食是一种文化,他和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 从社会风气到社会心态)紧密联 系,包含有历史的、审美的意蕴。 日常生活的美,是表现为一种生活 的氛围给人的美感。3,民俗风情 的美。北京城里的吆喝,是一种充 满感情的生活之歌,能够给人心灵 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 享受。4,节庆狂欢。节庆狂欢活 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 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 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狂欢节的 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5, 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休闲文化 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 自由的,是无功利的、无目的的。 28、什么叫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 29、什么是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 (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审 美范畴包括五个内容:1,“优美” 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 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 风格。2,“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 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山文化中以 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3,“沉郁”概括了以儒家 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4,“飘逸”概括 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 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5,“空灵” 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 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30、优美的审美特征: 古希腊的单纯、静穆、和谐的 美,就是人们常说的优美。优美的 特点就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 “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 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 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31、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 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 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 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 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 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 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 和音乐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 32、崇高的审美特征: 形式上,粗犷,激荡,刚健, 雄伟。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 审美感受。崇高的特征是无形的, 既无规律的,无限制,表面粗糙、 怪异、多直线、折线、常突破或违 背对称均衡,均匀节奏,和谐等形 式美法则,各部分不协调。可以调 节情感,清除忧伤、愁苦、郁闷的 心情,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以鼓舞, 使人心胸开阔。 33、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又称壮 美与优美。区别: 1,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在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 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 “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 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 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2, 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都源 于《易传》,而按照《易传》,“一 阴一阳之为道”,天地之道是阴阳 (刚柔)的统一,就是说,阳和阴, 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 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 但却不可以“偏废”。在中国古典 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意象不仅要 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 在的韵味;优美的意象不仅要秀 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 的骨力。 34、悲剧的代表观点: 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 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两 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尼采,日神 精神和酒神精神。悲剧的美感主要 包含怜悯、恐惧、振奋三要素。 35、什么是悲剧: (1)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 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 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 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 责任,这才构成悲剧。(2)正是悲 剧英雄这种独立自主、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给观众 以巨大的震撼和激动,使观众的精 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亚里士多 德说的“净化”。 36、悲剧的本质: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 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 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 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37、悲剧美感的特点: 1这种爱或同情,会产生一种 愉悦。怜悯还包含有惋惜的感觉。 这主要是一种痛感。2悲剧中的同 情并不是普通生活中的“同情的眼 泪”,或指向某个外在客体的道德 的同情,而是一种审美的同情。3 悲剧感类似与崇高感。(“在崇高感 中,这样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的 根源是崇高事物展示的巨大力量, 而在悲剧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 运”)。4悲剧引起观者的怜悯和恐 惧的情绪,但它在最后并不会使人 感到沮丧压抑,悲剧主人公有一种 敢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5、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 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他赞 扬艰苦的努力的英勇的反抗。它恰 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 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中国的悲剧核心是命运,是命运 不可抗拒的,有中国的文化历史和 内涵)。 38、喜剧的定义: 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 整个世界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 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 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 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 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 笑,于是产生了喜剧。 特点:轻松愉快地笑,有滑稽,机 智,幽默,反讽,诙谐,夸张等 39、丑的审美价值 (1)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 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 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丑” 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展现“生活 的本来面目”。 (2)十九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越 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现各种人物的 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示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 (3)优美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和谐,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 不和谐。 40、中国美学中丑的内容: 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 力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 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2“丑” 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3“丑” 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 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的意象 (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 义的丰满”。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 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 第一章美学纲要 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什么是美)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诗学》成了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XT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有三大特征:1)艺术独立于神学之外,使人的得以发挥;2)重新评价古希腊文化,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理论和技巧,强调人的尊严与个性;3)要求艺术描绘现实,不再描绘神。J 文艺复兴给美学思想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形成。T 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及法国的启蒙运动,都给美学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25年提出,1750年正式用Aesthetik作为专著名称,建立的美学学科。TX 中国美学源于先秦。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而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100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至陏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使中国近代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了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形成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TX 造成中西方美学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捷径,即一开始就把美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直击美学的本质,而中国的研究则从开始便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T。2)西方从1750年将美学独立为一门学科,而中国则在1840年前后才开始确立此观念。因而中国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J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M 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来进行研究,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称。2)美学又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自学科学想联系。3)美学是介于各种学科之间的独立的“边缘科学”。J 美之所以说不清楚,是因为从审美客体(客观事物)分析,美是到处存在却并非一目了然;从审美主体(人)的方面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理解有差异,是正常的。T 为什么说美最终会被认知的?1)先哲们的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思路;这笔巨大的财富,将使今日的学者起步更高,更迫近谜底;2)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足以克服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考察研究美,最终一定能解开美学中的难题。J

美学原理全部答案

《美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摹仿说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游戏说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 第一讲 什么是美学 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 (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故也称自上而下的范式。 第二,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重点是探究审美主体的情感心理结构和审美发生机制。康德美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都属于这种美学类型。这条更重视的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的个例分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 第三,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这种思路认为,艺术的统一性质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艺术哲学式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和丹纳的《艺术哲学》,属这种类型。 (3)中国美学研究概况 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有三条主线:西方本土、日本,苏联。日本的贡献最大的是中江肇民。西方和苏联对中国的影响相互消长,1949年以前是西方影响居主流;1949年以后主要是苏联的影响,1978年以后西方影响重占上风。 第一个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是王国维。他用西方美学的一些方式解释《红楼梦》和言说古诗词之美。 朱光潜把兴盛于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直觉说、内模仿说、距离说、移情说、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文艺心理学》《谈美》),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没有过的知识形态。朱光潜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源于审美心理学。 第二阶段,中国美学的倾向在苏联美学的基础上,苏联美学继承的是西方古典美学基础,是第一美学范:式。关于美的本质有几种主要观点:客观论(蔡仪)、主观论(吕荧、高尔太)、主客观统一论(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李泽厚)。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鲍姆嘉通:研究美。即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寓杂多于整一:即,对象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整体中需要有丰富的差异性。自然对象、人的形象或性格、艺术形象都需要这个条件。 2、第二,意象要明晰生动。这个意象包括现实中的意象,也包括人的情感结构中的意象。 3、黑格尔:研究艺术美,只有艺术美才是心灵的投射。 4、车儿尼雪夫斯基;研究现实美。也承认艺术美,但认为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替代品,艺术是现实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