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关于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和实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实践:
1.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阴阳两极和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认为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3.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4.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爱、中庸、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5. 农业文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经验和智慧,如轮作、休耕、施肥等。

6. 山水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水,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环境的诗歌、散文和画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中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

2、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点,体现了关注的不是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与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

我们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境法治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1)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归功于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

但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顺应应地利用自然,并逐渐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这一观点特别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多风情、多民族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

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建设好生态文明成为了时代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所引领的。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尽快建设起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实现,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认为,自然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着力科研和技术创新,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使得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积淀社会力量是促成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奖励等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性与多维性,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相结合,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方向性作用,更是对于全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指引。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对生态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传承性与稳定性,促进人间生态和平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 ,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实践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技术和绿 色消费模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 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监管和执 法力度。
绿色发展价值
绿色发展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 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和国际竞争力。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
总结词
尊重自然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这些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思想在《道德经》、《易经》等经典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 价值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 的应用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关系。
倡导绿色生活
总结词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提倡绿色、简约 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 。
VS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因此,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建筑、园林 、服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然而我们需要生态自然观来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自然资源消耗和短缺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前段时间的华东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及之前北京首都的雾霾天气都很能部分反映我国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在当代中国更显突出和严峻。

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自然观的演变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是人类对自然界本质的把握和描述。

自然观的演变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从最早的自然神秘主义到现代的科学唯物主义,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古人认为自然界充满神秘力量,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化,自然观逐渐由神秘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强调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现代的自然观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经济,提高生态效益;弘扬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培育生态伦理和价值观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 自然观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自然观将导致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

如果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那么就会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反,如果自然观是毁灭性的,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就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

2. 生态文明建设塑造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观的塑造和转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增强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推动了自然观的转变,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科学、理性的自然观念。

四、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自然观1. 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的基础。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遵循生态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界的固有价值。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重视环境问题,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在于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人们更强烈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实践的深入开展。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反对人类霸权主义和物欲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关系。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应该是可持续的,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资源。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提倡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注重健康饮食、生态旅游和休闲活动。

生态自然观的呼吁和实践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总之,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人们实践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行动。

通过培养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理论,将自然世界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追求对其本质和规律的全面认识。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则1. 统一观念: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与现象之间的密切关联,拒绝将自然界的事物割裂开来独立看待。

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不存在孤立的存在体。

2. 相互依存:自然辩证法意识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态自然观认为,任何一种物种的消亡或者增殖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3. 永续发展:自然辩证法注重事物的长期发展趋势,重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应当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二、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实践意义1. 生态保护: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理念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推行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 生态建设: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生态恢复工程,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为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做出积极贡献。

3. 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倡导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1.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

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高明的“天人”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

崇敬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质。

在儒、释、道以及其他学说中,都包含着不少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

天、地、生、人整体统一的自然观。

先贤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人“三才”理论,主张遵循“天行之常”,“地养之则”,“参赞天地之化育”。

虽然由于认识所限其中摻杂着天命观和迷信思想,但却包含着敬畏天地,师法万物,遵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奏等优秀的思想元素,蕴含着一种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思想。

护生、爱物的生命意识和生态伦理。

我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崇尚“生生之德”。

儒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以及物”,“恩及禽兽”。

佛教讲“众生平等”,“万物有情”。

道家称“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都包含着亲近自然和“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

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思想。

“生生之德”体现于自然是“生物”,体现于社会是“生民”,体现于经济是“生财”。

“生民”是治国之本,“生财”是富国之需,“生物”则是基础前提。

物质生产消费应与资源再生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

先秦两汉思想家已经清楚的论说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维持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性。

孟子、荀子甚至将其上升到“王道之始”、“圣王之训”的政治哲学高度予以阐述,主要精神是“节制物欲”、“适度消费”,对山川林泽“谨其时禁”,“以时禁发”,采捕生产避开生物孕育生长的关键季节,对幼小树木、鸟巢卵蛋、母兽幼兽予以保护。

使生物正常生长繁殖,反对竭泽而渔,童山而樵,围山而猎,赶尽杀绝。

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古人认为,土地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

包括人畜粪便在内的各种废弃物质皆有其功用,任意弃置污秽不堪,恶臭难闻,变为肥料二次利用则可“化恶为益”,“变废为宝”,土地得其“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对待自然的思想和态度,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宏观来看,生态自然观认为生命界的生命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其中的一员,地球是我们生存的舞台。

微观来看,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了解和尊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对待自然的行动和实践,它是生态自然观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标准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如果我们缺乏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尊重,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无从谈起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和宣传生态自然观,我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引导人们从绿色、可持续的角度思考发展问题,把握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只有深入贯彻生态自然观,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怎样理解好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好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提高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普及度和贯彻力度,推动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让绿色发展成为新常态。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公民意识。

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自然观,通过教育和宣传,培育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通过和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目标。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须尊重、合作和谐共生。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其次,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的节制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进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自然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生态自然观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推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也可以深化和丰富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理念转变,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必须以对象性、可持续性和历史唯物性为理论基础,认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圆融关系、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认识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活动之间互动关系,统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统一、协调地指导社会生活的一种观点。

它既是理论观点,也是指导事务的思想观念。

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重要的启示,如下:一是主动调节自然关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各种自然关系不可抗拒,必须以和谐关系完善、实施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把调节自然关系作为完善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环节,把自然关系的科学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自然关系的理性化调控,让自然关系的准确性达到我们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好人类的家园。

二是以“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为理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思想,其理念主要包括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理念,即尊重自然规律,以良好的功能性为基础,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因此,要综合运用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加强社会的科学性教育,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真正做到维护生态的有效保护。

三是创新生态经济观念,建立生态新经济体制。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生态与经济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破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冲突,通过创新理念,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生态新经济体制,从而使经济持续地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

此外,还需要注重生态经济的量子化发展,目标是提升国民经济效率和收入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输出。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的生态自然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生态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
生关系,强调的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更加注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两种观念存在的不同在于,在传统的生态自然观中,人类处于与自然平等的关系,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是主导力量,需要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和生产方式等来保护环境和生态。

在实际生态建设中,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也需要得到重视。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技手段等,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目标。

因此,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使其更好地在实际生态建设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 1 -。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尊重,
以及对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
会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础和前提。

只有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深入发展。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关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加环保、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调适、相互制约。

生态自然观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
心和律己,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考验,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因此,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加强生态自然观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谨慎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只有把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目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

以下是一份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阐述:
尊重自然是指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存在和价值,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不应该随意破坏和干扰自然的生态环境。

顺应自然是指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趋势,遵循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不应该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不应该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应该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是指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不应该随意捕杀和滥用自然资源,不应该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不应该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

在实践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采取以下行动:
1. 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3. 推动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

4. 倡导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1. 引言1.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这种观念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的理念,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伦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共同价值观。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种观念的提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上。

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正文2.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周易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周易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周易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首先,周易中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在周易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包容万物、运行有序的整体。

《周易》中的“易”字,即“变易”,意味着一种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理解。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从而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道理。

这种自然观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不可控制性,进而形成了一种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其次,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周易中,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周易中的“阴阳”观念也对生态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阴阳是指自然界两个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和谐是自然界运行的基本原则。

人们应该追求阴阳的平衡,避免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遵循自然的节奏和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周易中的“五行”理论也对生态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要素。

人们应该遵循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周易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转变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加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肆意地征服和破坏自然。

这种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我们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去看待生态文明建设时,就会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仁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也包括对万物的慈悲。

如果我们将这种仁爱之心延伸到自然界,就会更加珍惜和爱护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既能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又能保护土地、水源和生态环境。

“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物尽其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用电,还是在工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都应该秉持节俭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

通过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我们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也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启示。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只有保持这种平衡,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和健康。

比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花草、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如果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态危机的发生。

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 (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3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r.,2007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Vol.25No.2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¹张传辉,赵金玲(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 要]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事关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人类要想继续的安定详和的在地球生存下去,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此情况下顺应而生。

但是在我国生态教育的思想并不是近代的产物,我国早在两千年前有了儒道文化的时候就有了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家;儒家;自然观;生态文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114-0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生态思想传统的伟大民族。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我国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慧解和在人与自然关上的颖悟觉识,他们用非凡的智慧塑造了东方传统生态精神意蕴的典型。

中国古人的这些优秀生态思想和积极的理念给现代生态文明教育以巨大启示。

在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借鉴与学习是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是深化人们生态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涵1.道家自然观的内涵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

这是超乎人类的,又是人的最朴素的心境。

在这里/法0的意思,是指学习、效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规则行事,同时还有与之和平共处之意。

所谓/人法地0,其中的/地0就是指环境,地就是大地,/大地0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法地0就是说:人应该效法或遵从自然环境的法则,正确的认识生物圈和维生体系的法则,并根据这些法则来生存,而不是去加以破坏。

在/地法天0一语中的/天0,是指广义的自然,指整体宇宙及其中的法则。

换言之,在我们存在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圈,只不过是整体宇宙中一个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必须完全遵循整体宇宙的法则,因为宇宙的法则也规定并影响大地。

天体的运行,不论是太阳系、银河系或是整个宇宙的运动,都对于大地都有影响。

所以,/地法天0一语,就是表明大地环境不是唯一的判准,因为大地环境最后也还要遵从宇宙的规则,以整体宇宙为法。

/天法道0这话的意思是说,整体宇宙的运行是来自于/道0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

所谓/道0就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

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规则,是来自于道。

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所以/天0是以/道0为法。

/道法自然0所表示的,并不是在/道0上面又设立另一个/自然0的概念。

/道0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就应该是由道生发一切,主宰一切。

所以在此/自然0一词,应该是/自其本然0之意。

/道0是/自其本然0,是表示/道0的法则是来自于它自身。

老子关于自然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老子第一次把宇宙间的一切都看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人在自然面前应该作的就是/无为0,即尊重自然的自身规律,顺应自然的自在发展。

后来,庄子又升华了老子的学说,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0的生态观念,将人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不以人为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家其他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可以说是道家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色。

2.儒家自然观的内涵儒家把天地的自然演化当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

它认为,天道刚健流行,是原始的创造力之源,它统摄万物,维持整个世界的正常秩序;地道柔顺宽容,顺承天道的创造性,养育、辅助和成就万物,具有厚德载物的慈善品格。

人与万物都来源于天地,人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产物,是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董仲舒在其5春秋繁露6中写到:/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0很明显儒家把自然界当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认为自然界不仅有生命,而且不断创造新生命。

对于人来讲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来源,而且还是人生命价值的来源。

人和万物皆具有价值,但人同时还具有为万物所缺乏的道德品格和智慧,因而人不仅能够沟通天地,而)114)¹[收稿日期]2007-01-20[作者简介]张传辉(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且能够把自己的内在德性开发出来,以协助万物潜能的充分实现。

人应该成为宇宙创造过程的辅助者和促进者。

张载基于他的气本体论和人性即天道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0的命题。

他把人与万物都比喻为由乾父坤母的阴阳二气聚合所生的子女,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同胞来看待,把万物都当成人类的朋友。

这个看法是对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与和谐相处状态最深切的表达。

人与人的关系是同胞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

人既是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也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

因此,人类之间不仅应当相亲相爱,而且应该爱及万物,这就把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同时,儒家认为,万物与人在价值的进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特性质,因而其价值有高低不同的区别。

由于人能够组成社会群体,有道德意识和目的性行为,因此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完善,其价值在万物中最高。

而且人类社会的秩序也高于自然界的秩序、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道德原则来利用和管理自然界的一切。

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0就是告诉我们自然万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人类也可以改变自然、治理自然为自己服务。

但人类更应当/爱物0,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中。

这些都表达出了儒家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出了儒家朴素的自然观智慧。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共通1.在对自然认识问题上的共通/道法自然0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思想,更是现在环境保护主义者视为自古就有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道法自然0中的/自然0明确显示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

当然,这里的/自然0与我们现代人呼吁要保护自然中的/自然0表面看完全相同,但二者实际的含义是即有区别又相通的。

前者指道家的/道0或/道0的样子,其实当老子论/道0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道作为无所不在,以及为天地万物之母的角度而言,很象我们今天谈论的/宇宙0这一概念时的处境。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0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是指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包括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两大类。

可以说,老子的/自然0大于我们今天的/自然0更包含了今天的/自然/含义。

老子的自然中有包含天地万物之意,而今人的自然又可以指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这二者的意义几乎完全相同。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上古人与今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共通。

2.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共通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而建立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偏重人与人的关系,由此而建立他的伦理学。

总之,老子是继承文化传统中自然主义思想线索而发展,孔子则继承着西周以来德治文化传统而发展,老子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德治主义是他们各自思想脉络的一个主要特色。

但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关系、奴役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也就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学说,这是古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表明了人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实现与天地的合一,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直至促进整个宇宙的进化。

这种天人合一论,在儒道两家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心固有的至善本性,认为人人都具有天地仁义的德性。

人们把内在的德性开发出来,也就实现了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体验到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贯通天地人三才,就可以做到物来顺应,无所不至,体物不遗,爱物不私,民胞物与。

这里充分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伦化的自我超越特征。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要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之化是生命之本源和宇宙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自然而为,去除一切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有意造作和加工,返朴归真,把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生态的大化过程中。

同时,由于天、地、人具有统一协调的关系,社会秩序亦为天道运行自然形成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社会只有依循天道运行的法则,才能治理好社会,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它们的宇宙生成论都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创造根源,它使天地万物和所有生命在宇宙演化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历程中统会为一,而这个根源是宇宙过程本身的内在律动。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与万物一样是宇宙动态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想目标。

这一点恰恰与我们今人强调的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对自然界及其生命承担责任,以及对自然界运用公正原则等的思想不谋而合实现了共通。

三、中国传统自然观在我国生态教育中的作用1.传统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优秀思想甚多,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参考榜样和借鉴资源,有的甚至还成为了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源头。

具体来说主要有:自然主义的知识观、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审美思想、绿色思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等等。

(1)自然主义的知识观。

这是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出发而提出来的知识观。

老子认为有些/文化垃圾0腐蚀了人们天真美好的自然本性,使人们陷)115)入了追名逐利的漩涡,从而受着欲望的支配,身心不得安宁。

所以,人们只有抛弃那些所谓的/文明0回到无知不争的自然状态,才能使人类淳厚质朴的本性得到复苏。

因而,他主张读自然之书,体味自然知识。

(2)反人类中心主义。

在传统生态观中还主张谦卑地对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构,人的产生和存在也是自然的过程,人和宇宙、自然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开来,即万事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更不是自然的中心,这就是道家提倡的无我性,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反人类中心主义。

也是我们今天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传统依据和理论基础。

(3)生态审美思想。

传统自然观主张用直觉方式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生态规律,认为合乎生态规律的就是美的。

把生态过程以及生态状态作为审美对象,这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即我们的生态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人们生态意识与环保思维,同时还应注重对人们生态美学的培养,提高人们在生态美上的鉴赏力与感悟力,以此来促进和增强人们的生态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