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合集下载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再版、或重译 ▪ 其他则主要是来自一些亚、非、拉的友好国家的新作品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我国翻译的历史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1]

中国翻译史[1]
第二章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翻译史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佛经 翻译) ; 三、明清两代时期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 四、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活 动(文学翻译) ; 五、改革开放至今的翻译活动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
(一)周代

(二)秦汉时期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 (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二)发展时期(东晋到隋) ; (三)全盛时期(唐代); (四)基本结束时期 (北宋)
三、明清两代时期 (科技翻译)
在这一时期,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 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 教三柱石”(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 提要》) “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 通之前,先须翻译。” (徐光启) “信、达、雅”(严复)
五、改革开放至今


黄龙:《翻译学》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 血的结晶,也是目前我国大陆惟一标明“翻译学”的专 著。 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中认为:无论直译、意 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 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认为:“翻译必须随文体之 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 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 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相比,这一次涉猎的领域之广,从事 的人数之众,译著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国 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中国翻译史讲义

中国翻译史讲义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 为译经。 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 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 语言。
• 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
•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 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 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 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 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
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 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 易解。
•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 支谦的翻译风格 •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 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 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 人共同辅导太子。
•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 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 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 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
唐代
❖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鲁迅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瞿秋白
▪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代-秦符时期; 2 隋-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4 五四时期;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基本结束时期)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 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 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 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 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 鞮”,“译”,总称“舌人”,主要 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 构。
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 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 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 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 “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 为“鬼”的。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好像他的情人,他的独子.他性情本有些狷介,
但为了立达,也常去看一班大人先生,更常 去看那些有钱可借的老板之类。他东补西凑 地为立达筹款子,还要跑北京,跑南京。有
一回他本可以留学去。但丢不下立达,到底
没有去。他将生命献给立达,立达也便是他 的生命。他办立达这么多年,并没有让多少 人知道他个人的名字;他早忘记了自己。现
得青年成见还少,希望最多;所以愿意将自 己的生命一滴不剩而献给他们,让爱的宗教 在他们中间发荣滋长,让他们都走向新世界
去。互生不好发议论,只埋着头干干干,是 儒家的真正精神。我和他并没有深谈过,但 从他的行事看来,相信我是认识他的。
在他看来,人是可以互相爱着的,除了一些成见之深, 不愿打开窗户说亮话的。
唐代达到顶峰,玄奘 考察翻译的历史一般都从佛经开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第二大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以传教为主,同时介绍西方学术,客观 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从延续时间以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 前的佛经翻译。最重要就是翻译了天文、 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得中国 人首次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 阔了眼界。
唐代 玄奘(玄奘、鸠摩罗什,真谛被 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提出翻译的标准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东汉至唐宋时期
梁启超把佛经翻译又分为三个时期: (1)外国人主译(自东汉至西晋)。译家为安清、
支谦、竺法护。 (2)中外人共译,又可分为前后。前期包括东
晋、二秦,译家有鸠摩罗什等,而道安与慧 远则是组织翻译的元勋;后期自刘宋元魏至隋, 译家有真谛、彦琮等。 (3)本国人译,自唐贞观至贞元。此为佛经翻译 的全盛时期,而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其 后则有义净、不空等。
想不到这么快就殁了。 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早点去。 Going earlier。 他一定不甘心,不瞑目。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

以下是中国翻译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的详细阐述:1.古代翻译:古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外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上。

早期的翻译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翻译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古代翻译注重忠实传译,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这对当今译学提醒我们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

2.明清时期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的翻译范围扩大到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李时中、顾炎武、严复等人的翻译活动。

他们注重翻译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在翻译中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近代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翻译家们开始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翻译,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胡适、鲁迅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强调翻译要贴近当代社会需求,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对译文的创造性处理,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4.当代翻译:当代中国翻译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翻译范畴更加广泛,包括文学、商务、科技、电影等各个领域。

当代翻译注重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文化素养和多样性。

同时,翻译研究也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

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对当今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翻译工作,并推动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时期,是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促使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随着这种交流,汉朝开始翻译外国文献。

最著名的翻译成果之一是《西京杂识》,它是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部学术著作的译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翻译之一。

唐朝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和学术的引进。

唐朝皇帝自己也很重视翻译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经典的翻译。

这些翻译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佛教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宗教之一。

唐朝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在佛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中国翻译学的奠基人之一魏晋时期的孔安国曾说:“不译不经,不经不广。

”唐朝时期的翻译家也奉行这一原则,在翻译外国著作时,他们注重传播外国知识,丰富中国文化。

他们尽力使译文忠实于原作,并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宋朝、元朝和明朝等后期的翻译活动在文学、历史、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些跨领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翻译家开始关注国际新闻、学术著作和商业文献的翻译。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加强了对外语培训和翻译工作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总的来说,中国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从古代的汉朝和唐朝,到近代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
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泰特勒(Tytler)
• 《论翻译的原则》 • 优秀译作标准 •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雅正,以便阅读”--“雅”
鸠摩罗什反对直译,倾向意译。
“天见人,人见天。”(竺法护译)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鸠摩罗什译)
4)彦琮(557-610)
彦琮(557-610),俗姓李,十岁出家,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着作家。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583年,西域来经,彦琮奉诏翻译;592年,到大兴善寺管理译经事务。前后译经23部,100多卷。
《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如何理解“文”和“质”?“文”与“质”孰重孰轻?
何谓“文”?“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贴切。
何谓“质”?“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质”重“文”
2)佛教首领巴结统治者。
3)佛教内部形成了各个宗派,彼此竞争,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2.唐朝佛经翻译的特点
1)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且都精通梵汉,深晓佛理;
2)译经计划性强,节译少,全译多;
3)译场制度完备;所译佛经,忠实原着。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
1)译主2)证义3)证文(或称证梵本)4)度语5)笔受6)缀文
7)参译8)刊定9)润文10)梵呗11)监护大使
3.玄奘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贡献
唐朝的佛经翻译主要集中在贞观-贞元(即627-805)期间。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以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开始译经(即645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
玄奘(600-664),原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长安大慈恩寺和尚。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法句经序》:我国最早带有佛经译论性质的文章
法句经中与翻译有关的词句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翻译名义集》卷一中法云原文抄录如下:
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
1)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2)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
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4)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
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4.佛经词汇翻译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3.佛经翻译第二阶段的特点
1)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翻译活动由此前的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第一阶段的佛经翻译分口授、传言和笔受三人,有时口授兼传言。现阶段则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以及校对等三道工序。
2.)此阶段翻译的原本往往不止一种,便于相互校勘。译经不必由胡本(于阗、月支、龟兹)传入,而是直接译自梵文。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1、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桓帝末年-西晋,即公元148-316年)
由东汉末年到西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2、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3、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唐代,即公元618-906)
为佛经翻译之大成。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一、Buddhist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
“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舍利弗秋露子
般若明
涅盘无为
浮屠佛
轮回生死
文质之争:“质朴”和“文丽”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
支谦受中国文化(如老子等)的影响很大。支谦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给译文加注的人。
支谦的翻译风格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发去___求经,_____年后回国。他不但把佛经由____译成汉语,还把_____着作的一部分译成______,是第一个把汉文着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印度17梵文老子梵文
玄奘的翻译技巧
1)A.补充法;B.省略法;C.变位法;D.分合法;E.译名假借法;
F.代词还原法。
2)玄奘的“五不翻”
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宝云。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有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
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
法显(334-420)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横穿中亚、南亚次大陆并由南洋海路回到中国的第一人。着有《佛国记》(即《法显传》),是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和南亚各国中古史以及东西交通史、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公元400年,法显65岁始往天竺;403年进入中天竺,404年参观访问了净饭王故国、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伽罗卫城(今尼泊尔南)。后在达摩竭提国住三年,在多摩梨国住四年,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文。413年回到建康。
3)翻译方法:
多采用直译甚至音译法。
4)本土的哲学概念(如道家、玄学)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遇到佛学的名词或概念,往往会从道家着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或概念来比附。
比如,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
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2.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八备”说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罗什译经74部,384卷,今存39部,313卷。他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三项翻译标准:“信”、“达”、“雅”
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达”
总结翻译经验,着有《辩证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辩证论》
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
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翻译要例“十条”:“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
寄send; entrust; rely on
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
译translate; interpret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2)支娄迦谶
支楼迦谶(约2世纪),西域月支人,简称支谶,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
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辞质多胡音”
3)公元3世纪:支谦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故姓支。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
佛梵文为Buddha
“菩萨”“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
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
Lecture 1佛经翻译
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