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6: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相关的数学计算。
2、能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自己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应用。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粉笔四、教学设计活动2:二、探索发现,讲授新知问题1、作业本有平行线吗?请你找出两条平行线来?问题2、同学们你们将用什么方法在两平行线上来寻找同位角之间的关系?(1) 在我们刚才的一组平行线a∥b的基础上,再画一条截线c,使之与直线a、b相交,并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2) 测量上面一组同位角的大小,记录下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说出你的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平行线的西瓜汁探索过程,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动手参与活动,探索发现结论,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探索过程,总结相关结论,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猜想,请学生回答得到的结论,并根据学生的结论给出平行线的性质1,(幻灯片出示性质一)。
10分钟活动3:讨论: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你的猜想还成立吗?再任意画一条直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平行线的性质1(公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两直线不平行的时候结论是否成立,并在教室巡视,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角度或线段长度。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强调平行线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3.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以下几何问题:在三角形中,若两边平行,则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4.完成一份关于平行线性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设计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条跑道和两条平行的跳远沙坑,如果已知跑道的宽度为w米,求跳远沙坑的宽度。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疑惑,不断提升自己的几何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经典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及特征2. 平行线的性质3.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4. 平行线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平行线。
2. 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应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线的应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 练习: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3. 判定:讲解并演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应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三、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初中数学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
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教学设计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第三节“10.3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内容解析《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第四章《直线与角》后,第二次学习几何相关知识,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以及几何图形的平移。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首先研究了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以及它的特殊情形——垂直,而相交线的内容体现了几何图形的普通研究路径“定义——性质——特例”,这为平行线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套路”。
基于这样的研究经验,在研究完平行线的定义、基本事实、判定以后,自然想到接下来要去研究平行线的性质,这就需要研究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以“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惟独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为基础,容易发现平面内的其他直线ᵅ与两条平行线ᵄ,ᵄ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两类:平行或者相交(特例是垂直),如果ᵄ∥ᵄ,ᵅ∥ᵄ,则ᵅ∥ᵄ这就是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ᵄ∥ᵄ,ᵅ与ᵄ相交,则ᵅ与ᵄ也相交,进而就会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这里ᵄ,ᵄ的位置关系是确定的,而ᵅ具有任意性,即在与ᵄ,ᵄ相交的前提下可以在平面内任意挪移ᵅ,ᵅ与ᵄ,ᵄ相交形成一些角,其中不共顶点的角之间相等或者互补的关系是不随直线ᵅ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角之间的确定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几何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确定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就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它和几何图形的判定是几何图形研究的核心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关联也有区别,1它们都是研究组成元素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了位置,是互逆的命题,而利用判定(性质)去研究性质(判定),以及对图形中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的研究,也为我们后续学习一些特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的“普通套路”。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行线的性质集体备课个性化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集体备课个性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直观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平行线的性质,并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及运用。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拓展与提升1.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计划与调整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后续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安排适量的辅导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十、总结与展望1.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评一致性教案设计
9.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思想】目标导引下的问题驱动课堂,问题情境引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助教助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节选自青岛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和一些重要的角,如: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它是前两节的应用与延伸,同时也是学习“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
在此之后,还要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平行四边形的证明等知识,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考时常以选择、填空或大题的形式出现,地位举足轻重。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书写符号语言的习惯。
但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推理能力不强、总结归纳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可能在求解过程中会出现不会借助第三角将已知角与未知角联系起来进行转化,不会运用性质书写解题步骤等问题。
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助教助学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推理的依据,通过例题落实解题步骤。
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实际动手操作,探索得出“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的性质。
2.学生通过观察“三线八角”图猜想、验证得出“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
3.学生能在给出的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与“三线八角”有关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索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难点: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与“三线八角”有关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新技术教学、引导发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三角尺【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备课专业化、教材、中考试卷、多媒体课件校外课程资源:宝通街快速路工程规划图、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任务】自主阅读课本P35,完成预学案。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课评
《平行线的性质》课评在本次《平行线的性质》的课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探究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充实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师不仅讲解了平行线的性质,还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掌握平行线性质的精髓。
三、教学方法多样本次课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教师还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作业和测试环节中,教师能够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及时纠正。
这种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氛围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营造了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这种关注学生的教学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平行线的性质》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设计及评析
《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过程:
问题:我们能否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说出性质定理2、3成立的道理呢?
鼓励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推导过程。
【大屏幕】规范定理的推导过程。
思考、尝试
回答
观察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逐
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
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
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
的信心。
例题示范
活动四:
1、大屏幕展示“试一试”(幻灯片9)
【大屏幕】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
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
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
度?
2、应用:(幻灯片10)
3、巩固练习:(幻灯片11)
4、提高训练(幻灯片12)
思考、尝试
运用符号语
言进行推
理。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
质进行计算,只需算出所
求的度数即可。
初次计算
格式不一定很完整。
类
比
1、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有什么区别?
2、大屏幕展示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的区别见(幻灯片13、14)
思考、讨论、
解释结论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
区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
质。
范例【大屏幕】范例:(见幻灯片15)
积极思考、
展开讨论、
踊跃回答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
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
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
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
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课题:平行线的性质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平行线的定义;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 能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 利用平行线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板书工具;2. 教学PPT或手写教案;3. 板书内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了解平行线吗?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行线吗?步骤二:引入平行线的定义(10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2. 展示平行线的示意图,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模拟两条平行线。
3. 与学生一起观察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
4. 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三:引入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2. 展示两组平行线的示意图,并在示意图上标注对应角。
3. 与学生一起观察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对应角的特点。
4.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一。
步骤四:引入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二:平行线与一条横截线所夹的内角相等。
2. 展示示意图,并在示意图上标注内角。
3. 与学生一起观察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内角的特点。
4.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二。
步骤五:引入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三:平行线与一条横截线所夹的外角互补。
2. 展示示意图,并在示意图上标注外角。
3. 与学生一起观察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外角的特点。
4.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三。
步骤六:小结与巩固(10分钟)1.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2.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并思考如何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解答学生的问题。
步骤七:课堂检测(5分钟)1. 出示几道关于平行线性质的选择题,让学生在纸上答题。
同课异构杯《平行线的性质》省优精品教案1
本资源为2021年制作,是一线教师经过认真研究,综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而来。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资源。
资源以课本为依托,以教学经验为蓝本,经过二次备课和实践研究,将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化,综合同课异构的课堂结构,统一编写而成。
欢迎您下载使用!《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4、品质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品质。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
平行线和垂直线辨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平行线和垂直线辨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平行线和垂直线。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2. 学生能够使用工具(如直尺和量角器)来识别和绘制平行线和垂直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 垂直线:相交成90度的两条直线。
2.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 垂直线之间的夹角是90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使用图片或实际物品来引入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
2. 探究-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绘制和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3. 展示- 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 引导学生解释和讨论他们的发现。
4. 练习-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 练习题可以包括绘制平行线和垂直线,以及解决与平行线和垂直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5. 总结- 总结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性质。
- 强调平行线和垂直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形成性评估-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总结性评估- 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测试,评估学生对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 直尺、量角器、白板或黑板。
- 图片或实际物品示例。
- 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平行线和垂直线辨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1年同课异构市级比赛《平行线的性质》一等奖教案 (6)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2)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 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会简单的几何推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讨论,推理、归纳等活动,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严密性,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夯实基础;第二环节:层层递进,推理论证;第三环节:独立探究,步骤规范;第四环节:及时巩固,深化提高 ;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夯实基础活动内容: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复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
问题1: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几条?问题2: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几个?你现在一共有几个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 问题3:在应用二者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第二环节:层层递进,推理论证活动内容:问题1:如图2.3—1,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当∠1=∠2时,你能结合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a ∥b 吗? (2)若∠2+∠3=180°呢?问题2: 如图2.3—2 :(1)若 ∠1 = ∠2,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若∠2 = ∠M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3)若 ∠2 +∠3 =180°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 什么?问题3:如图2.3—3, AB ∥CD ,如果 ∠1 =∠2,那么 EF 与 AB 平行吗?说说 你的理由.第三环节:独立探究,步骤规范活动内容: 问题1:如图2.3—4,已知直线 a ∥b ,直线c ∥d ,∠1 = 107°,求 ∠2, ∠3 的度数.2.3-1 2.3—2 2.3—3 2.3—4问题2:如图2.3—5,AE ∥CD ,若 ∠ 1 = 37° ,∠D = 54° ,求 ∠2 和∠BAE 的度数.第四环节:及时巩固,深化提高 活动内容:问题1:如图2.3—6,选择合适的内容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3平行线的性质(1)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
主题:平行线的性质(1)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2.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3.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对其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在学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
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些直观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同时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初中生本身好胜、好强的特点,也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目标
1. 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灵活解决问题。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检测题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2.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展示结果;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验证猜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得性质。
3.独立完成跟踪评价题和当堂检测题。
4.运用对比的方法区别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性质。
教学过程
学习
环节
评价要点教学流程二次设计
探索新知1. 回忆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
角的概念及两直
线平行的条件;
2.通过练习,巩
固概念。
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
平行的条件;
任务一:完成课前评价练习
(1)因为∠1=∠5 (已知)
所以a∥b()
(2)因为∠4=∠ (已知)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4+∠ =1800 (已知)
所以a∥b()
评价标准:
全部做对得一颗
(评价任务1)
自主探究1.用量角器测量
角的度数并展示
结果;
2.根据测量所得
的结果作出猜
想;
3.验证猜测;
4.用自己的语言
归纳平行线的性
质;
思考: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任务二:探索、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 ∠2 ∠3 ∠4 ∠5 ∠6 ∠7 ∠8
度
数
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
量关系?同旁内角呢?
3.验证猜想.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
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学生在一张纸上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类比刚才的学习过程得出结论。
(学生先独立完成、师生交流)
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运用所得性质。
性质2: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5.运用性质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因为a∥b.
所以∠1=∠5 (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评价标准:
1、活动1表格数据全答得一颗
2、活动2全答对得三颗
3、活动3、
4、5全部答对各得二颗
(评价任务2)
再探新知1.借助物理情境
运用平行线的性
质解决问题;
2.运用平行线的
性质。
任务三:运用平行线性质,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
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 =∠2,∠3 = ∠4.
(1)∠1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2 与∠4 呢?
(2)反射光线BC与EF 也平行吗?
学生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推理过
程。
教师巡视,借助小颖的推理形式,利用多媒体
展示推理过程。
评价标准:
全部答对得三颗
跟踪评价:
如图所示,AB∥CD,
AC∥BD,分别找出与
∠1相等或互补的角。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综合解决各种问题。
平行,同位角相等)
B.因为AB∥CD(已知),所以∠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因为AB∥CD(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因为AC∥BD(已知),所以∠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如图,直线a∥b,若∠1=118°,则∠2=_________.
4.如图,已知AB∥CD,BC∥DE,那么∠B+∠D=_________.
评价标准:
答对一题得一颗星:
作业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
生可以得到自己
的收获。
基础题:
课本第51页习题2.5 第1、2题.
提升题:
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
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
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
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
∠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