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整理山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道德判断和自律的能力。
德育原则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以亲身行动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品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敬,通过他们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另外,德育原则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原则则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首先,教学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根据这些因素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原则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此外,教学原则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德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
另外,教学也需要有德育的支持。
德育能够为教学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
总而言之,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德育原则通过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教学原则则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教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的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是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的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绘,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二、启发性原则(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应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好问、多思、深想的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用于实际。
启发性原则不仅要求学生动脑,而且要求引导学生动手。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让他们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民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口诀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口诀1. 德育原则1.1 尊重原则尊重,这可是教育中的金钥匙!想想,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学生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学习呢?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彼此,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就像古话说的:“尊人者人恒尊之”,只有相互尊重,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1.2 引导原则再说引导原则,这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时刻在你身边,告诉你哪里是歪路,哪里是正道。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就像我们教小朋友骑自行车,得扶着他们,慢慢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掌控平衡。
2. 教学原则2.1 因材施教接下来是因材施教,真是个高明的道理!每个学生就像一棵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则需悉心呵护。
作为老师,咱们得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式,才能让每一棵树都茁壮成长。
想想如果大家都用同样的浇水方式,谁能保证每棵树都能长得好呢?2.2 循序渐进说到循序渐进,这简直是学习的金律。
就像爬楼梯,第一步稳了,才能走第二步。
学习也得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到复杂,不能急于求成。
要是让小朋友们一下子就跳到高等数学,那可真是让他们哭笑不得。
我们得让他们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成就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教学方法3.1 互动教学然后是互动教学,这就像是把课堂变成一个热闹的集市,大家都参与进来。
老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授”,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伙伴”。
互动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们愿意发言、提问,氛围轻松又愉快。
就像古人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效果自然好得多。
3.2 情境教学最后要提的是情境教学,嘿,这可是个绝妙的主意!通过情境模拟,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就像电影里的场景,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不仅能记住知识,还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举个例子,让学生们演个小剧,讲解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又难忘,简直就是“学以致用”的最佳体现。
总结好啦,今天的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就分享到这里。
希望大家能在教育的旅途中,时刻铭记这些原则,像种树一样用心去培养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最终成就他们的梦想。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理论知识点梳理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理论知识点梳理教育学中,教学和德育是重要章节的知识点,考擦频率高。
而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即相似又有区别,是大多数考生容易混淆的考点。
今天主要梳理这两个知识点,希望通过今天的整理能加深大家的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因量循思理直发)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巩固性教学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量力性教学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德育原则(一尊观因正积极疏导知)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山香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山香引言:中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
教育界提出了许多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山香”。
本文将对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山香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山香”的核心理念是“致高远,持清修”。
在中学德育中,山香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追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行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内心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山香”注重培养高尚的品格。
在中学德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高尚的品格包括坚守正直、真诚待人、宽容他人、勤勉学习等方面。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平时的教育讲座、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正直品质,让他们明辨是非,有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真诚待人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宽容他人,并且做到实际行动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勤奋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力和毅力。
二、“山香”注重培养清静的内心修养。
三、“山香”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
中学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在培养学生的修养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信。
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与言论。
我们要通过制定适当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愿意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学科学习。
结论: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山香”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清晰内心修养的方法。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我们要尽力引导学生向高尚品质和清晰内心追求的方向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行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高尚品格的新一代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香中学教育基础知识之教学原则与教育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育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概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规律是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三)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
是知识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2)要求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通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的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
”“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2)要求A注重联系实际B引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培养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1)基本涵义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是学生获得生动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反应”(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一、教学原则1.针对个体: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别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2.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师应因材施教,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启发思维: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
4.体验性学习:教师应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设计得富有体验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
5.合作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互相扶持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6.激发兴趣: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示实际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7.问题导向: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践性。
8.评价促动: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二、德育原则1.以身作则: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培养责任感:教师应鼓励学生承担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3.关注情感发展: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4.独立自主: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5.尊重他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宽容和互助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人文关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关爱和支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困难。
7.公平公正:教师应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歧视或开展任何形式的体罚和羞辱。
山香教育教育学严慈相济原则要求
山香教育教育学严慈相济原则要求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一原则是日常中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做到严慈相济,首先相信、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严与慈相济并存,才是该原则的体现。
在日常中,不管是不信任学生还是过度严格地要求学生,都违背了该原则。
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则更多是在学生犯错以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既要坚持正面教育,还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二者要注意相区分。
例如,小A 在上课时做其他事情,老师在眼神提醒后并未批评她,而是在课后与她进行了谈心,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向她再次强调了班规,这样则体现的是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如果是老师在新学期开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严格的班规,并且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以信任与帮助,则体现的是严慈相济原则。
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七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第七章学校德育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本质、功能◆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定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品德方面所要达到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教育观(政治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功能:(1)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经济原则、德福一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体发展——个体主体性、德才兼备;个体享受——奉献、助人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2)正向、负向功能(3)显性、隐性功能(4)教育性功能:价值教育、对智、体、美等作用,动机、方向、习惯方法上的支持◆三大系统:受教育者的品德系统、德育内容、德育环境系统◆道德:(1)公德如相互尊重体谅关心、诚实上慈下孝、忠诚(2)公德(3)职业道德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及概念
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及概念中学的德育(德育即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原则和概念:1.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3.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重要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通过情感教育,中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交往能力。
4.道德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社会道德规范,引导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方式。
中学德育要求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5.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公民意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理解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6.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学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尊重他人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
7.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中学德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德育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实践中,并通过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8.人际交往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使其能够与人合作、共同成长。
中学德育要求学生学会宽容与尊重他人、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友善、善良的品质。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 尊重学生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尊重学生原则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逐步深入地进行教育。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5. 集体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通过集体活动、团队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6. 家校合作原则家校合作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应该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和需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自评表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2.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介绍优秀人物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品质和行为。
教师可以邀请优秀人物来校演讲、展示优秀作品等途径进行榜样示范。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智、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品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示范引领原则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良好的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
4.民主参与原则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育人格局。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组织机构,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德育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事例、开展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友爱互助等正面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2.案例教育案例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益,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道德讲座道德讲座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道德讲座,为学生提供深入的道德教育。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整理(山香)
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含义导向性原则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养成良好品德。
要求:(1)讲理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知行统一原则含义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德育原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则是指指导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育原则包括塑造健康人格、尊重尊严、促进和谐、培养责任感和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
塑造健康人格是指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尊重尊严是指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
促进和谐是指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以平和、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人和事。
培养责任感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和道德操守,使他们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
发展能力是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学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等。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是指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可以互相支持和促进。
德育原则为教师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准则,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正向品质和价值观。
而教学原则则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是学校在德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准则。
德育原则包括塑造健康人格、尊重尊严、促进和谐、培养责任感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教学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教学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和特点。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4.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将复杂的内容分解为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述、示范、实践、讨论、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德育原则:1.榜样示范: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通过良好的言行举止,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迈进。
2.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权益和价值,倾听学生的声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3.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5.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发展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学德育原则口诀
中学德育原则口诀中学德育原则口诀是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中学德育原则口诀的意义和内容。
中学德育原则口诀的意义中学德育原则口诀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中学德育原则口诀包含了中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学德育原则口诀的几方面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德育原则口诀体现了社会道德认同与自身道德思考之间的一个媒介。
通过遵守德育原则,学生可以从道德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中学德育原则口诀是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只有当学生遵循德育原则,才能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规范自身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市民。
三、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中学德育原则口诀对中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提出了基本要求。
只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好的品德修养,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德育原则口诀是对学校推进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提供了关于中学生德育教育方法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学德育原则口诀的内容中学德育原则口诀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个人品质的修养,也包括公民和社会伦理的准则。
接下来,我将对常见的中学德育原则口诀内容进行总结。
一、诚实守信说到诚实守信,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很基本的一点。
诚实是说话的基本准则,守信是防止言行不一致的保障。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在学术和生活中坚持诚实守信的形象,积极维护个人的良好形象和学校的声誉。
二、团结合作团结合作是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永远不能忘记的重要精神。
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合作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从彼此成功中受益。
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团体纪律意识,尊重他人,协商配合,并将团队的成功看做自己的收获。
三、尊重师长和父母学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师长和父母,因为他们的付出和支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
整理山香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的养成良好品德。
要求:
(1)讲理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知行统一原则
含义
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含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
教育工作者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含义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
(1)教育工作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含义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涵义
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
是知识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涵义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是学生获得生动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2)直观手段种类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涵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主动性,设置问题情景,启发独立思考,培养良好思维方法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地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等。
5、循序渐进原则
涵义
在西方常成为系统性原则,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要求
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复习,教会复习方法,通过扩充、改组、运用知识过程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
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
涵义
也称可接受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又有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把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