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

合集下载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小腿转筋徐迪华医案: 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

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

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

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

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

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滑,脉软细。

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

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

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

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中医杂志1959)按语: 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

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王明如医案: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

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浙江个医杂志)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刘持年医案: 朱某,男,17岁。

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5克,甘草9克,3剂。

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验案

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验案

随着我国人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生 活 方 式 的
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影响,痛风在我
以增强降低尿酸之力,继服1周后,右下肢踝关节及跖趾
关节红肿疼痛消失.患者定期复查,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国的发病率不 断 升 高,且 呈 年 轻 化 趋 势.中 医 药 治 疗
按语:患者平素 嗜 食 辛 辣 肥 甘 之 品,损 伤 脾 胃,脾
眼支、眼 上 静 脉、脑 膜 中 动 脉 的 眶 支 及 眶 下 神 经、眶 下
动脉、眼下静脉分支亦分布在其周围 [2],针刺球后穴可
治疗 眼 部 相 关 疾 病,如 脑 梗 死 后 暴 盲、动 眼 神 经 麻 痹、
单纯疱疹病毒 性 角 膜 炎、干 眼 症 等 [2G6]. 研 究 表 明,通
过刺激球后穴,可 对 其 周 围 组 织 和 神 经 纤 维 的 相 关 功
地龙活血通络止痛,秦艽、秦皮祛风除湿.二诊见红肿
代医家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将该病分为湿热蕴结证、
方去金银花、连翘、黄柏,加土茯苓、土贝母健脾渗湿化
瘀热阻滞证、痰 浊 阻 滞 证、肝 肾 阴 虚 证 4 个 证 型 [5],急
痰,虎杖通络止痛,山慈菇清热散结、消痰解毒,预防再
性期 治 疗 注 重 清 热 解 毒、活 血 化 瘀、利 湿 化 痰 法,间 歇
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肢节肿痛,脉
药、生地黄补益 肝 肾,金 银 花、连 翘 清 热 解 毒,威 灵 仙、
因此,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历
疼痛明显减轻,痰湿尚未除尽,苔薄黄、稍腻、脉滑.原
涩数者,此是癖 血.”“寒 湿 邪 痹 阴 分,久 则 化 热 攻 痛.”

甘草附子汤加味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炎症指标及疼痛的影响

甘草附子汤加味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炎症指标及疼痛的影响

0 05) ꎬ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
后疼痛情况并记录ꎮ ③观察对比 2 组临床疗效ꎮ ④
2 2 2 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比较 2 组治疗后的
1 4 评定标准
0 05) ꎬBASFI 指数高于治疗前( P 均 < 0. 05) ꎬ观察
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ꎮ ②评估 2 组治疗前
积分减少 60% ~ 89% ꎻ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ꎬ脊
Pharmaceuticals LLCꎬ 进 口 药 品 注 册 证 号
次 / dꎬ连续用药 3 个月ꎮ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甘
草附子汤加味汤治疗ꎬ基础方为桂枝 20 gꎬ附子、白
术各 15 gꎬ甘草 10 gꎮ 随症加减: 疼痛剧烈者加元
低 5 ~ 10 cmꎬ炎性指标降低至正常范围ꎬ中医症状
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05) ꎬ具有可比性ꎮ
柱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ꎬ胸廓扩展活动度升高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 Pfizer
2 4 ~ 1. 0 cmꎬ枕 - 墙距降低 5 ~ 10 cmꎬ指 - 地距降
H20140106ꎬ 规 格: 200 mg / 粒 ) 口 服ꎬ 100 mg / 次ꎬ 2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均 < 0. 05)ꎮ 2 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BASDAI 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 均 <
0 05) ꎬBASFI 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 P 均 < 0. 05) ꎬ观察组治疗后的各疼痛症状量表得分均优于对
照组( P 均 < 0. 05) ꎮ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2. 6% (50 / 54) ꎬ对照组为 72. 2% (39 / 54) ꎬ观察组明显高
资料不全者ꎻ⑩正接受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者ꎻ

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在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在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Jul30(14)・2355・•华夏医学掠影・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在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王艳艳(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内二科,河南许昌461500)摘要:目的评价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在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中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78例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中医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以及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评价良好率、临床总有效率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用于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运动功能,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药汤剂;中医针刺;中风偏瘫;肩关节疼痛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174(2019)14-2355-02中风为中医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致残率较高,中风偏瘫初期进行功能锻炼时,若未做好肩关节功能的保护,容易并发肩关节剧烈疼痛、脱位,影响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⑴。

偏瘫肩关节疼痛作为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还会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如何采取措施防治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是当前临床康复治疗关注的重点。

当前中西医学者关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侧重点不同,中医更强调针对病机治疗,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应用甘草附子汤联合中医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患者。

纳入标准:均经MRI或CT确诊;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状况不佳,无意识障碍;有偏瘫症状、体征,合并肩关节周围压痛或肩关节自觉疼痛,或因疼痛而导致的活动受限。

85芍药甘草附子汤

85芍药甘草附子汤

8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 炙甘草9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

(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临证加减)l.本方芍药、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枣治汗后亡阳。

2。

本方加乳香、鸡血藤没药治风寒腰痛。

3.本方加元胡、干姜、荜茇、白芍各用30g治肠痉挛。

4。

本方加太子参、桂枝治腓肠肌痉挛。

5.本方加鸡血藤、当归、透骨草、伸筋草,川断治风湿痛。

6.本方加大黄,治寒腹中拘急,恶寒甚,腰脚挛痛,睾丸胀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药甘草附子大黄汤。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疑非仲景方。

[提要] 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

[释义] 本条以“发汗,病不解”冒首,则应分析始初之病情及不解之原因。

始初之病既宜发汗,自必有可汗之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等。

若汗之得法,其病当解,即令未愈,亦应脉证不变,或有所减轻。

今发汗病不解,且“反恶寒”,是为学者提供辨证关键,盖以表证未解,则应发热恶寒并见,今日“反恶寒”是发热虽罢,而恶寒更重,知病不解者,非表证不解,而是造成变证。

变证如何?从“虚故也”及“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则辨析不难,盖汗后不发热,而恶寒为主证之一,知为发汗伤阳,阳虚不能温煦所致,因之曰“虚故也”。

又,芍药甘草附子汤,乃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而芍药甘草汤,为治阴虚脚挛急之主方,因知其虚,除阳虚恶寒外,当有阴虚,经脉失养,而致脚挛急等证(参见29条)。

60条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是汗下后阴阳俱虚之证,亦当与本条互参,即本条出现微细之脉,亦在情理之中。

[选注]成无己:发汗病解,则不恶寒。

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

甘草附子汤PPT课件

甘草附子汤PPT课件

.
7
甘草附子汤医案
三、久热不退 李一立医案:郑某某,男,50岁,发热三十五天,
体温持续于37.5~38.5‘C之间,恶风寒,肢体疼痛, 渴而不欲饮,短气汗出,周身困乏,小便短少。平素嗜 酒,酒后周身舒畅。察其舌淡苔腻,脉沉而细。此属风 湿相搏证。方用:
附片、桂枝各10克•白朮、甘草各8克,茯苓15克。 3剂药后,病获痊愈。(吉林中医药1986;(2)"30) 按语:本案乃表里俱虚、风湿相搏之证。表虚风侵, 而见发热、汗出、恶风;里虚湿存,故见短气乏力、渴 不欲饮、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沉而细。风湿相搏则 肢体疼痛。当用甘草附子汤解表温里,祛风化湿。药中 病机,三投而瘳。
,骨节烦疼,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 尤重。切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 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为疏:
附子15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 苓皮10克
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证亦佳。转方用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又服3剂,则病减其七。
按语:本案用甘草附子汤主要是在辨证中抓住了两 个关键:一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寒湿也;二是 心悸气短、胸满'阳虚也。据报导,临床用本方治疗风 湿性心脏病,效果理想。
.
6
甘草附子汤医案
处方:
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朮各10克, 桂枝6克。
服7剂,汗出恶风已止,关节冷痛减轻,胸痛若失。 继以前方为汤,朱砂养心丸成药常服,善自调 理。 按语:‘医门法律)云:“胸痹总由阳虚,故阴 得乘之。甘草附子汤中附子辛热助阳,桂枝辛温通阳, 二药合之,振奋阳气,以散阴寒之邪;甘草、白朮补土 培中,以提防下焦阴寒上乘。又恐本方宽胸理气之力不 足,故加薤白、元胡以助之。本方虽无治胸痹之记载'然 有治胸痹之契机,径用不疑,果获大验。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冷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冷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冷倪海厦,美国经方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

台湾计量:炮附子五钱;生白芍一两;炙甘草一两大陆计量:炮附子18.75g;生白芍37.5g;炙甘草37.5g。

如果本来就有胸闷心痛,或者吃了这个药有心悸,或心律不齐,就不要吃了。

“倪师曾告诫,胸闷心痛不用白芍”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寒症,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它是热的,就表示人体内没有瘀血块,如果是冷冰的双脚,就表示身体里面因为寒冷而在制造瘀血块,就如冰箱冷冻库一样的在不断的制造冰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是寒造成身体内产生瘀血块,而会生里寒的原因就是心脏太弱,也就是心阳不足,所以在经方中有一汤剂名叫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名去杖汤,所有酸味的药主收敛,故白芍酸收,能将所有静脉血液导流回身体内,同方中使用炙甘草可以温和小肠与强心阳,最后加入炮附子的目的,就是采用炮附子的热性,使体内与双足的温度上升,在附子这壮热的药物之下所有瘀血块自然由于高温就像冰块遇到高温一样而融解了,全方不见任何活血化瘀之药,但是效果却是一剂知而二剂已,不但清除动脉血管瘀血阻塞,同时又使人体不再制造血块,因此是预防与治疗同时进行。

中医认为肺法象天幕,主寒,心脏因为每天搏动次数超过十万次以上,所以很热,因此我们定义心为火,由于肺在心脏上方,所以金可制火,肺之寒可以将热气向下导入小肠中,是故小肠跟心脏之间就产生了有相同的温度相同的速度与相同的压力,所以内经云:心移热于小肠.当小肠受到来自心脏的火后,有了热,于是就有能力开始消化食物,并且让周边的脏腑如膀胱之水气化,使精华之热气再进入肝脏来协助肝脏清理里面的毒素(水生木),使大肠里的水气化进入肺脏,生成唾液滋润口舌,才好咀嚼食物,让肾脏里的水气化后再上升到脑部滋润脑组织,因此肾主脑,所以我们练习气功时都是吸气要引入关元(道家谓丹田穴),而脐下三寸之关元穴就是小肠之募穴,所以中医定义小肠与心是相表里的,其源自此。

甘草附子汤治疗关节疼痛

甘草附子汤治疗关节疼痛

甘草附子汤治疗关节疼痛陈某,女,42岁病史:2000年自觉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

2001年5月7晚,突然感觉肢体沉重疼痛,不能转侧,双手不能握物,双脚步行不了,衣食住行均需要他人料理。

第二日急送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风湿”。

经医院针灸治疗十多日,但效果不明显,所以在朋友介绍下前来求诊。

经按太阳证诊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时,患者由两家属搀扶着前来就诊。

自诉全身关节剧痛好似鸡啄一样,而且口干,但却不想饮水。

望诊:只见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薄白。

切脉:寸关脉浮虚,心尺微沉。

初步判断这是太阳证,因风寒湿邪郁久而成痹,所以治法宜温经逐寒,除湿止痛,因此以甘草附子汤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30克,制附片60克(久煎),白术12克,桂枝18克,生姜30克。

2剂。

附片先煎一个半小时,再加其他味药同煎约半小时,每日服三次,叮嘱其忌食生冷食品。

辩证:患者此证为风寒湿邪兼而有之,蕴积已久,郁阻成痹。

虽有恶寒、恶风、脉浮之表证,但不可单用发表的治法,虽有头晕耳鸣、四肢不温、口干但不想饮水、舌质偏淡而尺脉沉之里证,又不适宜直接给四逆汤治疗。

然而参之知脉诸证,此为风寒湿相搏,属太阳类似证。

《伤寒论》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方用治本例风寒湿痹,颇相吻合。

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桂枝祛风固卫,通阳化气,加生姜以助温散之力。

复诊:上方服2剂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减轻,并稍可转侧行动,于是用上方加麻黄、辽细辛,以增加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继续服用5剂。

第三次就诊:本次患者自拄拐杖前来就诊。

自诉关节疼痛及全身窜痛著减。

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

于是使用上方加茯苓以渗湿,继续服用5剂。

第四次就诊:只见患者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且略有沉重感。

从症状来看,今虽见初效,毕竟一时难收全功。

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邪,拟理中丸加味继服。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安廷华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4(000)003
【摘要】甘草附子汤为《伤寒论》方。

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四肢麻木或身微肿等证。

本方用附子温经散寒,定痛除湿,白术健脾燥湿以实卫,桂枝去风和营,甘草缓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现将临床运用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安廷华
【作者单位】枣阳县环城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相关文献】
1.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J], 李君依; 王诗卉
2.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释义 [J], 李宇铭;姜良铎;姜良铎(指导)
3.HPLC法测定甘草附子汤中甘草苷和香豆素的含量 [J], 高秋涛;毕开顺
4.HPLC法测定甘草附子汤中甘草酸和桂皮酸的含量 [J], 高秋涛;毕开顺
5.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J], 邱明义;曹远礼;俞良栋;李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甘草汤治疗腹水的原理

附子甘草汤治疗腹水的原理

附子甘草汤治疗腹水的原理
附子甘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附子、甘草、人参、白术、桂枝、干姜等组成。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水液代谢功能,增强机体排尿功能,减少体内的水液潴留,从而达到治疗腹水的效果。

具体来说,附子甘草汤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祛除水湿:附子具有温阳化湿的作用,能够温经通络,祛除水湿,促进水液代谢。

2. 温补脾胃:甘草有补脾胃、调和诸药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 健脾益气:人参、甘草、白术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气血循环。

4. 活血化瘀:桂枝、干姜等药物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腹水引起的不适。

综上所述,附子甘草汤通过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水分排泄、增强脾胃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治疗腹水,减少腹部的积液。

但需要注意的是,腹水的病因
各异,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附子甘草汤功效是什么?

附子甘草汤功效是什么?

附子甘草汤功效是什么?
甘草附子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汤剂,很多的药店都有甘草和附子这两种中药,还是非常常见的,而且还有很多的治疗效果,疗效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甘草附子汤主要是可以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今天来给
大家讲解一下吧!
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

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

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

均获治愈。

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风湿性心脏病: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
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

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

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

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

煎服。

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以骨节疼痛为主症的运动系统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质增生、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结核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腰椎炎、腰椎管狭窄等。

虽然甘草附子汤有这么多的好处,治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但是要注意的事,像这种中药药材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己随便买一些药回家服用,很有可能会有一些药物中毒的情况,自己要引起重视。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甘草附子汤,是一种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方剂,主治寒痹阴弱、筋骨拘急、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甘草附子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女性,45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僵硬,尤其是手腕、膝关节明显。

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服用抗炎药物仍无效。

中医诊断为寒湿凝滞,肺脾气虚。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持续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男性,58岁,多年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是双膝、腰背部疼痛明显,关节红肿。

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为寒湿内蕴,气血不畅。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觉体内气血得到调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腰背部的疼痛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一个月后,关节红肿消退,患者精神状态和食欲明显改善。

案例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患者女性,60岁,近期出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乏力症状。

CT检查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为肾虚风寒侵袭。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到腰部疼痛减轻,下肢麻木感明显改善,乏力感减轻。

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少,下肢麻木症状几乎消失,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几例甘草附子汤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应用中药治疗时,务必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更改药方和剂量。

祝愿大家早日康复,健康快乐!。

麻黄附子甘草汤_伤寒论_减法方剂树

麻黄附子甘草汤_伤寒论_减法方剂树

麻黄附子甘草汤_伤寒论_减法方剂树麻黄附子甘草汤_伤寒论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2)1.2.功效: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2)1.3.来源:《伤寒论》。

(2)2.麻黄附子汤 (2)2.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2)2.2.组成: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

(2)2.3.功效:水病,其脉沉小。

(2)2.4.来源:《金匮》卷中 (2)3.鸡子汤 (2)3.1.减:附子 (2)3.2.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1分(炙)。

(2)3.3.功效:伤寒发汗后,2-3日不解,头痛肉热。

(2)3.4.来源:《外台》卷一引《小品方》 (2)4.甘草汤 (2)4.1.减:附子 (2)4.2.组成:甘草(炙,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

(2)4.3.功效:乳石发动,烦热胀满,身体生疮。

(3)4.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3)5.甘草麻黄汤(《金匮》卷中。

) (3)5.1.减:附子 (3)5.2.组成:甘草2两,麻黄4两。

(3)5.3.功效: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3)5.4.来源:《金匮》卷中 (3)6.甘草附子汤 (3)6.1.减:麻黄 (3)6.2.组成: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3)6.3.功效:风湿,掣痛不得屈伸者。

(3)6.4.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3)7.附子丸 (3)7.1.减:麻黄 (3)7.2.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锉)2两。

(3)7.3.功效:寒湿濡泻,久不愈。

(3)7.4.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3)1.原方1.1.组成: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1.2.功效: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芍药甘草附子汤临证探讨

芍药甘草附子汤临证探讨

ʌ方药研究ɔ芍药甘草附子汤临证探讨❋郭小舟1,刘慧敏2ә(1.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㊀102208;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㊀100053)㊀㊀摘要: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伤寒论“中存在争议的方药之一,王叔和疑此方非张仲景方㊂芍药甘草附子汤所治病机为患者素体营血亏损,若以辛温发汗法解表,汗伤营血阳气㊂误汗后肝阴亏损㊁阴损及阳㊁肾阳虚衰,在肝营血不足,在肾阳气虚衰㊂芍药甘草附子汤中附子和白芍二药一阴一阳,附子温肾阳,白芍补肝阴,甘草甘平安中,取调和之意,附子㊁甘草辛甘化阳以益卫,阴阳两补,芍药甘草酸甘益阴㊁养营补虚,三药相合共奏扶阳益阴之效,其方证以症见恶寒伴有拘挛急迫为主㊂㊀㊀关键词:‘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病机;治则㊀㊀中图分类号:R289.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495-03❋基金项目:中央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能力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郭小舟(1974-),男,甘肃白银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肝病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慧敏(1980-),女,河北衡水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E-mail :huimin.l@ ㊂㊀㊀‘伤寒论“张仲景制方法度严谨,药少力专,配伍组合精妙,疗效卓著, 启万世之法程 ,为群方之源,其中芍药甘草附子汤仅由芍药㊁甘草㊁附子三药组成㊂原书指出: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㊂ 王叔和疑此方非张仲景方,清㊃伤寒学家柯琴则认为,此方为张仲景隐而未发之旨,清㊃名医陈修园也说此方为误发虚人之汗,另立一补救之法,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属阳,白芍敛肝和营属阴,一阴一阳,甘草居中调和,其组方思路及方法值得深思㊂现从病机和治则探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适应症和功效,并将其心得体会总结如下㊂1 病机探讨1.1㊀营血津液亏虚,肝阴亏损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条文精而少㊂‘伤寒论“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㊂[1] 此为重要条文之一,非张仲景莫能为之,为从至之典范㊂芍药甘草附子汤是在患者体质营血亏损㊁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外感风寒之邪,医家不详辨病情,给予辛温发汗之法解表,汗伤营血阳气,致肝阴亏损㊂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首要病机是患者营血亏损㊁组织失养㊁筋脉肌肉挛急,为肝阴亏损㊁肝风之变㊂营血是人体内正常的液体,‘素问㊃痹论篇“说: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2],指出 营 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㊂‘灵枢㊃邪客“也说: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3], 血 为营气化生[4]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营血津液可相互转化㊁互相渗注,脉中的营血渗出于脉外可化为津液,津液进入脉中可化而为血[5]㊂营血津液实属一体, 营气 与 血 异名而同类,营血津液对人体的组织器官起着滋荣和濡润的作用[6]㊂正如‘素问㊃五脏生成篇“所说: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㊂[2]21 患者或脾胃虚弱㊁运化失常㊁化生营血津液减少,或内伤七情㊁郁而化热㊁营血津液暗耗,或久病不愈,慢性耗损,也可致营血津液不足㊂营血津液亏损可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养,若肝阴不足㊁肝体阴而用阳,非柔润不能调和,筋脉失濡,血虚风动,可见腿足挛急㊁腹中拘急而痛者,是为肝风之变㊂正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肝 在变动为握 [2]10㊂芍药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㊂[1]30 其方证特点为脚挛急,小便数,腹挛痛,或四肢挛急疼痛㊂从‘伤寒论“条文分析可以看出,患者自汗出,小便数皆伤营血津液,用桂枝发汗后更伤营血津液,故其病机为营血津液亏耗㊁肝阴不足,人体组织筋脉失营失养,血虚生风而筋急,故肢体强急拘挛甚至抽搐㊂足厥阴肝营血不足,络脉空虚,筋脉肌肉牵掣不和,种种变乱是阴不制阳㊁肝阳内动所致,实为肝风之变[7]㊂芍药合甘草汤由芍药甘草汤加附子组成,观其具有养阴益血㊁舒挛缓急的功效,可养血柔肝和络而息风木㊂已故前辈蜀中名医陈潮祖强调肝主筋膜,这种营血不足的挛急应从肝论治,提示中医临证之时,在对素体营血不足的病人使用攻邪治疗时必须顾护好阴液[8]㊂1.2㊀汗伤营血阳气,肾阳虚衰芍药甘草附子汤的主治是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㊂从条文的分析来看,无汗太阳病用温热药发汗,患者具有营血亏损的体质,误汗更伤营血阳气,阴损及阳,肾阳虚衰,卫阳不足,肾的寒气太过出现恶寒加剧等肾阳虚衰症状㊂‘黄帝内经“所谓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2]189,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㊂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人体津血经阳气蒸腾气化形594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成汗液,排出体外,汗是由津血化生而来[9]㊂正如‘素问㊃阴阳别论篇“所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 [2]15-16;‘素问㊃评热病论篇“也说: 汗者,精气也㊂[2]65 营血津液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有形之营血津液而存在,阴阳互根,人体营血津液属阴而根于气,气属阳而根于营血津液㊂营血津液皆为汗出之源,汗出太过可伤及营血,所以‘灵枢㊃营卫生会“概括血汗关系时说: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㊂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㊂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㊂[3]5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强调 亡血家不可发汗 ,发汗不得法,汗出伤阴营血阳气, 汗出则寒栗而振 ㊂如果汗出过多,营血津液损伤,气随津脱还可出现阳亡之危重证候[10]㊂成无己释‘伤寒论“该条时也说: 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㊂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㊂[11] 可见发汗不得法,汗出伤营血,若误发营血津液虚人之汗,病情则更加严重,反恶寒者提示汗后阴液亏损,阳气大伤㊂‘素问㊃宣明五气篇“谈到五藏所恶时说 肾恶寒 [2]49,恶寒为卫阳虚,而卫阳根于肾阳,肾阳又称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卫阳虚终因肾阳不足, 虚故也 ,即指阴损及阳的虚证,在肝营血不足,在肾阳气虚衰㊂2㊀治则探讨2.1㊀养血和营柔肝从前文的病机分析可以看出,患者素体营血亏损,组织失养,筋脉肌肉挛急,为肝阴亏损㊁肝风之变㊂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芍药和甘草功效类似,配伍有其妙理,主治阴血不足㊁肝阴亏损㊁津液受损㊁筋脉失于濡养之挛急风动之象㊂‘灵枢㊃营卫生会“说: 营出于中焦 [3]54,中医学认为营血津液均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㊂方中的甘草为甘药,‘神农本草经“说: 甘草味甘平,无毒 ,可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 [12]㊂甘者属土,甘味可充实胃气,健脾胃和中,甘草有培补中土㊁养血生津之功㊂甘可缓之,缓急止痛,甘草还可主治急迫症状,有兼治挛急和疼痛的作用,可治疗突发性的急剧疼痛和痉挛[13]㊂甘草的补虚重在甘缓调中㊁保胃存津,还能够调和药性,居中宫而和众药,使诸药并行而不悖[14]㊂关于芍药有学者认为,张仲景所用为赤芍,但‘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中明确为白芍且争论不断,尚无定论㊂魏晋时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出芍药分白芍和赤芍,以产地划分二者,明清以后将赤白二芍的功效区分开来㊂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白芍和赤芍可以同出一源,白芍是来自芍药的干燥根并经一定加工而成[15]㊂根据当前临床对芍药功效的划分, 白补而赤泻 ,白芍敛阴益营㊁主补无泻,故本方中应以白芍较妥㊂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主要体现了芍药养血和营㊁敛阴㊁缓急止痛的功效㊂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酸寒,益阴养津,柔肝解痉,平抑肝阳;甘草甘温,缓急补中益气生津,两者相伍酸甘化阴,可益阴缓急㊁润养止痛,使患者津液得复㊁风木得息㊁其脚即伸,筋脉肌肉挛急可解[16-17]㊂这种保津治疗思想为‘伤寒论“治疗大法之一㊂正如清㊃著名经方学者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所说: 长沙室,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㊂[18]2.2㊀温补肾阳近代陆渊雷指出: 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㊂ 由此可见,真正的阴阳两虚重证治疗中,扶阳才是救阴的关键[16]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8,说明阳气的重要性,而扶阳是必不可少的中医治法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也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4-6㊂发汗不得法,汗出可伤营血,若误发营血津液虚人之汗,病情更加严重,患者出现反恶寒者,提示汗后阴液亏损,阳气大伤,肾阳不足,已经陷入阴证㊂肾阳是五脏阳气根本,气赖此阳生化不息,血赖此阳环周不休,津液赖此阳升降自如㊂若肾阳不足,寒从内生,脏腑形体等均失温养,气血运行迟缓,寒主收引可加重筋脉痉挛拘急甚至疼痛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㊂[2]188 反恶寒者,虚故也 ,是肾阳火衰的虚证㊂故张仲景用回阳救逆第一品的附子温肾助阳㊁振奋阳气,调动机体驱邪外出[19]㊂附子为纯阳之品可归肾经,为命门之主药㊂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百药之长[20]㊂气味大辛大热,有毒,其性浮而不沉,走而不守,可升可降,通内彻外,通行十二经,有回阳救逆㊁补火助阳温肾㊁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阳虚阴极之证皆可用其治疗,临床在阳气虚衰㊁阴寒内实等危急重症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㊂但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液[21-22],临床可适当运用甘药牵制其温燥之性,以使阴阳平衡㊂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甘草正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㊂3㊀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证‘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说: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㊂[2]4-6 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扶阳每兼护阴,滋阴不忘扶阳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还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2]177 张仲景遵循此意而调治阴阳不足之证㊂阴阳并伤之证,养阴则阳气难复,助阳又燥伤阴分㊂对此‘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说: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㊂[2]4-6 芍药甘草附子汤中附子和白芍一阴一阳,相互配伍,双向调节,临床治疗阴虚血亏之人感受风寒收效颇佳[23]㊂近代名医施今墨谓: 附子与白芍相伍,一气一血,一肾一肝,一刚一柔,一燥一润,一走一守,刚柔相济,燮理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调气血,调寒温,理虚实㊁散恶血㊁69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破坚积,开痹止痛之力益彰㊂[24] 本方养阴补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并补㊂甘草甘平安中,取调和之意,附子㊁甘草辛甘化阳以益卫,芍药甘草酸甘益阴,养营补虚,三药相合共奏扶阳益阴之妙[25]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应是在素体营血亏损的基础上,或感风寒之邪,医以辛温发汗法驱邪解表,病不解陷入阴证,反而出现恶寒症状加剧等诸症㊂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方证以恶寒伴拘挛急迫为主,患者症见恶寒肢冷,腹中拘急,手足挛急,或手足麻木,或腹痛,或关节疼痛,或筋脉僵硬,得热痛减,遇寒加剧,其脉多见沉迟或沉细或弦细紧㊂临证可根据疼痛痉挛的症情㊁部位㊁性质的不同,对三药剂量进行加减㊂本方适用于过汗㊁误下所致的阴阳俱虚之证,凡属肝阴不足㊁肾阳亏虚㊁筋脉既不得阴血滋养又不得阳气温煦且虚实兼夹者,均可使用㊂临床坐骨神经痛㊁痛风㊁痛经㊁关节强直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均可凭证选择本方[26]㊂参考文献:[1]㊀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42.[2]㊀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3]㊀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4]㊀魏玉琦.试论‘内经“营卫气血理论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0,1(1):14-16.[5]㊀谷峰,赵明山.津血互渗理论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890-891.[6]㊀臧敏,包素珍.‘黄帝内经“荣气与营气辨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4):252-253.[7]㊀刘宾,牛乐.对芍药甘草汤作用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6):812-813.[8]㊀陈烨文,许琳,龚一萍.论‘伤寒论“ 脉迟 的病机[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6):6-8.[9]㊀芦少敏,张雅娴.同病异治论汗证[J].新中医,2014,46(4):241-243.[10]㊀吕永慧.浅析血汗同源[J].新中医,1996,11(11):50.[11]㊀张机.注解伤寒论[M].影印本.成无己,注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0.[12]㊀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4.[13]㊀崔国宁,刘喜平,董军刚,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脾胃病治疗中甘草用药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278-2279.[14]㊀张丹丹,谢志军,范永升,等.从张仲景大方组方思路探析慢性难治病的辨治[J].中医杂志,2016,57(8):653-656. [15]㊀李金洋,张月月,王君明,等.芍药同源异用理论依据和研究策略[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4):803-805.[16]㊀陈辰,石玉丹,陈丹.浅谈‘伤寒论“如何存津液[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5):313-314.[17]㊀宁云红,郭承伟.以21篇临床文献综述芍药甘草汤应用概况[J].中医药导报,2017,23(3):83-88.[18]㊀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M].梁宝祥,李廷荃,王新民,等,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2.[19]㊀梁家祺,李圣耀,史大卓.‘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9,40(4):67-69.[20]㊀李心愿,蒋小敏.‘伤寒论“附子运用初探[J].江西中医药,2018,49(429):15-16.[21]㊀李琳,平静.附子毒-效关系探析[J].河南中医,2015,35(1):171-172.[22]㊀刘田园,白明,刘保松,等.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J].中医学报,2019,34(253):1343-1347.[23]㊀郭继臻,刘桂荣.张志远先生应用白芍药对经验举隅[J].四川中医,2017,35(5):14-16.[24]㊀涂东明.芍药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体会[J].山西中医,1997,13(3):33-34.[25]㊀赵志恒,方宜梅.‘伤寒杂病论“ 三附子汤 运用浅析[J].河南中医,2019,39(1):1-4.[26]㊀陈圣华,齐方洲,王磊,等.柴可夫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31(7):2596-2598.收稿日期:2020-04-09(上接第410页)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3):321-323.[6]㊀王振涛,常红波,吴鸿,等.抗纤益心浓缩丸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3):394-396.[7]㊀魏景梅,王振涛,柴松波,等.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195-197.[8]㊀黄荣杰,刘唐威,伍伟锋,等.呋喃唑酮制备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11):2147-2150.[9]㊀魏伟.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0-562.[10]㊀侯王君,庄贺,庄慧魁,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扩张型心肌病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5):1244-1246.[11]㊀AGUIAR P,AZEVEDO O,RUI P,et al.Biomarkers ofMyocardial Fibrosis:Reveal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Fibrogenesis in Fabry Disease Cardiomyopathy[J].Journal of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CerebrovascularDisease,2018,7(6):e007124.[12]㊀SHENG J,SHIM W,WEI H,et al.Hydrogen sulphidesuppresses human atrial fibr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to myofibroblasts[J].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Medicine,2013,17(10):1345-1354.[13]㊀ZHANG C,ZHOU G,CHEN Y,et al.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leviate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cardiacdysfunction in a dilated cardiomyopathy rat model by inhibitingTNF-αand TGF-β1/ERK1/2signaling pathways[J].MolecularMedicine Reports,2018,17(1):71-78.[14]㊀BORNE S W M V D,ISOBE S,VERJANS J W,et al.Molecular Imaging of Interstitial Alterations in RemodelingMyocardium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8,52(24):2017-2028.[15]㊀TSOUTSMAN T,WANG X,GARCHOW K,et N2playsa key role in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 expression in severe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2013,62:164-178.收稿日期:2020-05-16794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看少阴病本质

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看少阴病本质

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看少阴病本质原创【泓少】胡希恕经方医学 2017-02-17收录于话题#马家驹老师系列课程87个【按语】上一期发布了胡希恕先生少阴病一案,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

为更好说明少阴病及其诊治,现将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马家驹博士曾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理解少阴病有所裨益。

文章共3188字。

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看少阴病本质【北京中医院马家驹】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一般认为是太少两感,为少阴兼表之证。

即外有太阳表邪,里有少阴阳虚。

而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则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病的本方。

这里虽然都是少阴,但二者含义不同,前者少阴涉及脏腑概念,指的是少阴肾,而后者少阴的实质在八纲看来是表阴证,不涉及脏腑概念。

哪种说法更贴近临床,笔者试做探讨如下。

【表证分阴阳】证的确立,依赖于病位和病性的确立,如经纬相交方能确定坐标一般。

六经来自八纲,与八纲密不可分。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其中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表里为病位,实、热为阳,虚、寒为阴。

凡是人体功能亢奋者,皆属于阳证,而功能沉衰者属于阴证。

在同一病位可以分阴阳,如里证,可分阴阳,同样表证、半表半里亦可分阴阳。

邪气侵袭人体,在表证范畴中,因邪正力量的不同,导致出现有阳证、阴证的不同反应。

正如《伤寒论》所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热恶寒,因正气能与邪气相争,故机体功能相对亢奋,属于病位在表的阳证、实证、热证,简称表阳实热证;而无热恶寒者,因正气不足等原因导致不能与邪气相争,故属于病位在表的阴证、虚证、寒证,因虚证、寒证属于阴证范畴,故可称为表阴虚寒证。

即表阳证、表阴证。

【表阳证与表阴证治法不同】表证有表实热证(表阳证),亦有表虚寒证(表阴证)。

有表当解表,表阳证者,正邪斗争剧烈,邪盛正不衰,所以可以直接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即可,如太阳病麻黄汤证可以一汗而解;而表阴证由于机能沉衰,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抗争,故无热恶寒,甚则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而使表证入里传变。

甘草附子汤经典医案、方论

甘草附子汤经典医案、方论

甘草附子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甘草炙,二两(6克),附子炮,去皮,破,二枚(10克),白术二两(6克),桂枝去皮,四两(12克)[服用方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始。

(治则方解]病机:风湿留着关节,凝滞不解,表里阳皆虚。

治则:温阳散寒,通利关节。

方义:此方在“去桂加白术汤”方后,仲景自注“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之补出方。

方中附子辛热以温经散寒,白术苦温以健脾燥湿,桂枝辛温,与附子、白术同用,既能温阳固表,又能祛风湿、通经络。

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且补益中焦,有助于扶正祛邪。

[辨证要点]现代临床常用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肩周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肾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疗效确切。

具体应用之时,需先辨风寒湿之偏盛及病位,灵活加减药物。

然后,审正气之偏虚,酌情选加温阳益气,补血填精之品。

如人参、黄芪、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胶、鸡血藤等。

此外,还应选用活血通络药如桃仁、红花、丹参、地龙、蜈蚣、全蝎等以提高疗效益。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

2.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即桂枝附子汤加白术去姜、枣者也。

前症得之伤寒,有表无里。

此症因于中风,故兼汗出身肿之表,短气小便不利之里。

此《内经》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之症也。

然上焦化源不清,总因在表之风湿相搏,故于前方仍重用桂枝,而少减术、附。

去姜枣者,以其短气,而辛散湿泥之品,非所宜耳。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用附子为君,除湿祛风,温经散寒;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

疏风去寒湿之方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节烦疼,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尤 重。切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虚, 寒湿留于关节之证。为疏:
附子15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 苓皮10克
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证亦佳。转方用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又服3剂,则病减其七。
按语:本案用甘草附子汤主要是在辨证中抓住了两 个关#39;阳虚也。据报导,临床用本方治疗风 湿性心脏病,效果理想。
第3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方解
风寒湿伤于心脾肾三脏,侵 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 涩,以筋骨剧痛拒按,不得屈伸 为特征。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盛,
治宜两顾。朮附同用,则健脾燥湿,温阳化 气。桂甘同用,振奋心阳,治短气、小便不 利。桂枝、甘草顾表化风。
第4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医案
一、寒痹 刘渡舟医案:杨某某,患关节炎已三年,最近加剧,
第8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医案
四、便血 黄道富医案:庞某,男,55岁。患者素有上腹部阵
发性隐痛反复发作5年,近3日来,感受风寒引起发热汗 出,恶风,全身酸痛,脘腹隐痛喜按,得热则舒,小便 清长,大便色黑而溏。证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 不华,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 中焦虚寒,气血亏耗。治以温阳散寒,养血止血。
第6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医案
处方:
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朮各10克, 桂枝6克。
服7剂,汗出恶风已止,关节冷痛减轻,胸痛若失。 继以前方为汤,朱砂养心丸成药常服,善自调 理。 按语:‘医门法律)云:“胸痹总由阳虚,故阴 得乘之。甘草附子汤中附子辛热助阳,桂枝辛温通阳, 二药合之,振奋阳气,以散阴寒之邪;甘草、白朮补土 培中,以提防下焦阴寒上乘。又恐本方宽胸理气之力不 足,故加薤白、元胡以助之。本方虽无治胸痹之记载'然 有治胸痹之契机,径用不疑,果获大验。
第5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医案
二、真心痛(冠心病)
黄道富医案:林某,女,55岁,1984年9月 6日初诊。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前区疼痛, 胸中闭塞,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更甚,气逆痞满, 心悸,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四肢冷痛,尤以左 臂内侧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小便不利'下 肢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沉迟。此风湿相搏, 日久不愈,邪从寒化,累及心阳,上焦之清阳不宣'中 焦之浊阴上逆。主以宣畅心阳、通降胃浊之法。
第7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医案
三、久热不退 李一立医案:郑某某,男,50岁,发热三十五天,
体温持续于37.5~38.5‘C之间,恶风寒,肢体疼痛, 渴而不欲饮,短气汗出,周身困乏,小便短少。平素嗜 酒,酒后周身舒畅。察其舌淡苔腻,脉沉而细。此属风 湿相搏证。方用:
附片、桂枝各10克•白朮、甘草各8克,茯苓15克。 3剂药后,病获痊愈。(吉林中医药1986;(2)"30) 按语:本案乃表里俱虚、风湿相搏之证。表虚风侵, 而见发热、汗出、恶风;里虚湿存,故见短气乏力、渴 不欲饮、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沉而细。风湿相搏则 肢体疼痛。当用甘草附子汤解表温里,祛风化湿。药中 病机,三投而瘳。
甘草附子汤
学习纲要
“中医老班长”整理
第1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
四物附子汤
附子二枚 君
除湿祛风,温经散寒
臣桂枝四两祛风固卫
使白朮二两去湿
佐甘草二两(炙)健脾,则湿不生
【煎服】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 升,
第2页/共9页
甘草附子汤主治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 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 微肿。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 味。
处方:白朮、炙甘草各10克,炮附子6克(先煎), 阿胶15克(烊化),田三七5克(磨兑服),桂枝3克。
按语:寒邪直中脾胃,中阳不及反搏,便虚于 寒威。中焦虚寒,脾阳不固,则大便色黑而溏,又兼有 发热、汗出、恶风表证,故以甘草附子汤温阳解表,加 阿胶、三七以止血,是属固本之中兼治标之法。
第9页/共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