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6)是一位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广泛采用和传承。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合肥,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小时候喜欢读书,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学业不如经商重要,坚持让他去学习实用的技能。

于是,陶行知在16岁时放弃了学业,去学习木匠技术。

但是陶行知的兴趣依然是学习,他通过自学,继续阅读各种书籍。

最终,他决定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为了一名民主运动的积极分子。

1913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很快被任命为教育实习生,从此开始了教育事业的探索。

1917年,陶行知被任命为江苏省苏州师范学校的校长,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之路。

他反对课本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能力。

他引入了新的教育方法,如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等,这些方法以前很少在中国使用过。

陶行知一直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感到担忧和不满。

他认为传统教育方法过于依赖考试和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他坚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

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创办了多所教育机构。

1946年,陶行知因患病去世,享年55岁。

他留下了众多的著作和教育成果,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大教育家,也是一位坚持自我追求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心怀理想,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日本友人斋藤秋男说:“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使我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不知该怎么生活,该走怎样的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篇11、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故事一: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陶行知这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陶行知啊,那可是真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在努力。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孩已经等在那里准备挨训了。

可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放到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瞧瞧,陶行知多有智慧呀,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比一顿打骂强多了!他真的是用心在懂孩子,爱孩子。

还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陶行知就是这样,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大家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2篇)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2篇)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____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

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

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

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

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

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

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

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

公鸡喔喔地乱叫。

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

鸡直叫不吃。

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

鸡挣扎着仍不肯吃。

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

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

”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实践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为后人所钦佩,他的故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陶行知经典的教育故事。

一、山里的小学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最让人传颂的要数他在山区创办了一所小学。

当时,这个山区没有教育资源,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于是,陶行知决定亲自去山区创办一所小学。

他找到了一个负责的村民,借用一间破旧的房子作为教室,然后通过广播和演讲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陶行知的意图,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处,但陶行知坚持不懈地向他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影响。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陶行知用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不久,这所小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赞扬。

这个小小的山区小学,成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生动典范。

二、授人以渔陶行知在教育中一直倡导“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有一次,陶行知被请到一个中学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向他提问:“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好知识呢?”陶行知笑着说:“如果你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我讲,那你们不会学到什么。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你们需要积极思考、独立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领取,而是主动探索。

”陶行知的话让学生们茅塞顿开。

他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更应该通过思考、实践和交流来巩固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那以后,学校的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用心去教陶行知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用心去做的。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陶行知被称为人民的教育家,他忠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教育。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吧!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我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二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陶行知的爱国事迹,接下来随着作者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的爱国事迹1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

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教师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

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

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

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

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

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未来的行知长廊现在我们的学校改名了,而且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今年,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个行知长廊,想知道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吗?不如让我们一起畅想一下吧!行知长廊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面种着许多鲜艳的花朵,有如发条似的菊花、鲜艳无比的玫瑰、火红似霞的杜鹃花……在行知长廊里有一块牌匾,牌匾上刻着八个朱红大字:行知合一追求卓越,牌匾下有一块模板,模板上有两个版块,分别是:陶行知故事集和陶行知连环画。

陶行知故事集里汇集了:四颗糖的故事、蜻蜓的故事、陶行知烧鸦片还有喂鸡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陶行知连环画上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画面生动。

哦!对了,长廊前面有一个小操场,我们在小操场上嬉戏,玩耍,做游戏,好像在快乐天堂中享受它的乐趣……我坚信,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肯定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长廓!让我们尽情期待吧!(2) [陶行知的故事]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字佩芬,号三湘,号子虚,又号三舍,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作家、文学家,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家。

陶行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今长沙市)东南郊。

他的父亲陶怀沅,官至湖南按察使;母亲刘筠。

陶行知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1893年至1896年,陶行知先后在长沙县第三小学读书。

1898年至1902年,他在长沙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1902年至1904年,他在长沙县立中学读书。

1904年,他考入山东府官立一中,后又转至长沙南风中学。

1905年,他赴京师根式学堂学习。

1906年,陶行知因参加慈善会活动,被学校开除,不得不回家。

随后,他通过自学成为一名教师。

1908年,他应聘到长沙县补笔小学做学监。

1909年,他考取湖南省立高等小学。

1913年,他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后三年为重修。

1917年,他赴美国留学。

先在康奈尔大学预科学校读书,后在康奈尔大学法律学院就读。

1919年,他获法学士学位。

同年夏,他回国。

1920年,陶行知在长沙创办岳麓书院。

1927年,他在北京创办秋石书院。

同年,他与张潜、冯景鸣等人创办星期刊。

1928年,他受该刊主编。

陶行知创办岳麓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兴办的学校,是现代中国小学的鼻祖。

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发扬民族学校,发挥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力量”。

其特点是融汇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按照学生养身体、治学问、稻精神三大教育原则培养学生。

后在湖北蕲春、长沙、桂阳等地陆续创办了数十所分校,使岳麓书院成为中国现代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陶行知在岳麓书院中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学工作,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体裁新颖多样。

他的代表作品有《醒世词》、《三月光》、《背影》、《子夜》、《伤心秋雨》等。

他的教育著作有《说岳麓书院之办学》、《论三湘教育果实及其继续前进》等。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讲求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928年《星期刊》发表他的名言:“学习是什么呢?学习当然是拿人家的长处来学,把人家的毛病、缺点加以克服,必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负责。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被广泛认同和传承,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伟大先驱”。

陶行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从小家境贫寒,但他非常聪明好学。

他的家乡教育非常有名,所以他先后在私塾和公立学校接受了优质的基础教育。

1910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学习,后又在英国、美国和法国深造,并成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和校长。

从陶行知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人格,让人们有成为人的自由,有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的机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爱、实践、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而教学的最高理念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他主张个性教育,即因材施教,以发扬个人的特殊能力和潜在才华为目标,在非强制性、非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发挥才华,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宽松、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人。

陶行知还十分重视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此,他主张用母语教育,尽量避免外国语言对于母语的干扰,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逐渐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他还强调,学习语言必须注重实践,注重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陶行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会写诗、作曲、绘画等多种艺术,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

他曾经创建了多个学校和教育组织,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并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曾经翻译过好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在翻译领域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泰斗”和“教育家之父”。

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陶瓷家族,因此取名为陶行知。

他的父亲是陶瓷业主,但由于陶行知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色,他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陶行知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三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

他在日本生活期间,深受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到中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秉持着改革传统教育的理念,主张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他提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师要倾听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陶行知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创办了广州市实验小学和南京国民教育研究所,开展了许多教育实验和研究工作。

他在广州的实验小学中实行了“学生自治”的教育制度,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的决策。

这种做法一度引起了人们的诧异,后来证明,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陶行知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并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政治言论。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和教育改革,呼吁推动社会进步。

他关心劳动者的权益,参与工人运动,提倡工人合作社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他还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观念,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一):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人民教育家故事

人民教育家故事

人民教育家故事
那我就来讲讲陶行知先生的故事吧。

陶行知啊,那可是个超有趣又超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心里就像装着一团火,时刻想着怎么把教育这事儿给弄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陶行知早年留学国外,学了一肚子的先进教育理念。

但他没留恋国外的舒服日子,而是立马就回国,一头扎进中国的教育事业里。

他看到当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没学上,就特别着急。

于是他就搞出了“晓庄学校”。

这晓庄学校可不得了,就像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

它不在那种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里,而是在乡村。

为啥呢?因为陶行知觉得乡村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啊。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

啥意思呢?就是说教育不能光在书本里,生活里到处都是学问。

比如说,孩子们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就能学到关于农作物、季节、土地的知识,这也是教育。

他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做事情。

在晓庄学校里,学生们又要种地,又要打扫卫生,还得自己建房子呢。

这可不像咱们现在有些学校,啥都给学生准备好了。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辈子都在为教育奔波,他就像一个教育界的大侠,到处去拯救那些没有知识滋养的孩子,他的故事到现在都还激励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呢。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5),字亦非,号夏石,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教育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领袖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故事数不胜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下面,我们讲述几件关于陶行知的故事,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故事一:小小学生的大挑战在陶行知担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的时候,他有一个学生,名叫王小泉,是陶行知年纪最小的一位学生。

虽然年纪小,但王小泉却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一天,陶行知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王小泉写完作文后,却迟迟不敢交上来。

陶行知看到了这一幕,便走到了王小泉的座位旁,关切地问:“小泉,怎么了?为什么不敢交作文?”王小泉犹豫了一下,然后低声说:“教授,我的母亲是个文盲,她看不懂我写的东西,我怕她会伤心。

”陶行知听了,深有感触。

他鼓励王小泉勇敢地将作文交上来,并且向他解释说:“你的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她是你的养育者,是你的精神支柱,你写的东西是给她看的,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在陶行知的鼓励下,王小泉最终交上了作文。

第二天上课,陶行知给全班同学评阅了作文,而在王小泉的作文上,他特意在上面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字:“王小泉,你的母亲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

”从那以后,王小泉的母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常常对着王小泉的作文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一些基础的识字知识。

这件事情也成了陶行知课堂上经常讲的一则教育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学生。

陶行知通过这样的事情,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操。

故事二:玩中学习,学中娱乐陶行知在提倡学生们在玩中学习、学中娱乐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有一次,陶行知在班上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学习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每人从百宝箱里抽取一张图片,然后按照抽取到的图片,用五分钟时间编故事。

游戏开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忙碌起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石鼓,号稼轩,安徽合肥人,中国大教育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被誉为“中国启蒙教育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先驱者”。

陶行知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的母亲给他灌输了重视教育的观念。

陶行知的教育经历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曾在洛阳市立学堂和长沙县立学堂接受教育,但在毕业时,他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实践性教育。

1913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法律、哲学、教育等学科。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在中国进行改革教育。

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对教条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自由、民主和平等。

毕业后,陶行知先后在长沙县立中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燕京大学等多所教育机构任教,推行实践性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需要以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他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让他们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陶行知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日志士行列,一直坚持到战争胜利。

但战争的阴影让他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他不得不离开燕京大学,经过多年的治疗和恢复,最终抱病离世。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教育从封建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

他的著作《实践原理》、《教育的心理学》等,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现代教育的经典著作。

回顾陶行知的一生,他始终站在改革教育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可行的。

他永远铭刻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因为他的理念和实践,让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成为卓越的人才。

中国教育名人陶行知的故事【精选5篇】

中国教育名人陶行知的故事【精选5篇】

陶行知的故事篇一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二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

“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一生的奋斗中,有一个故事最能展现出他的为人和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当时陶行知担任福建漳州中学校长。

他知道学生们在战乱中生活困难,很多人家里不剩几个碗和筷子,饭都吃不上。

于是,陶行知决定主动帮助学生们解决吃饭问题。

陶行知找到了福州人民政府的前身,提出了自愿减薪,并把自己每月的一半薪水用于帮助困难学生。

当时正是抗战时期,福州人民政府的经济并不算富足,但他们听说了陶行知的想法后都非常支持,并自愿跟他一起减薪。

他们决定把所有减下来的薪水用于学生的伙食费。

不久后,陶行知在福建漳州中学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决定。

陶行知说道:“我们已经决定自愿减薪,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们。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不是施舍,而是对人民和学生的责任和关爱。

来自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陶行知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人,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入这个行动,用实际行动支持陶行知的决定。

不久后,全校师生的薪水都在减少,学校聘请了专门的厨师和厨房管理员,为学生们提供有营养的餐食。

这个故事展现了陶行知“拜人民为师”的精神。

他不仅不远千里去求教于名人大家,还深深地明白人民才是教育事业的主体,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不管是在教育事业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拜人民为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关心和尊重。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也象征着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他相信,真正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推崇,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作家,被誉为“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情是他在贫困山区任教的经历,这个故事被誉为“拜人民为师”。

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陶行知得知国家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来挽救危亡,于是放弃晋江中学校长的职位,自愿到贫困山区的云南彝族自治州任教。

他对这个贫瘠而落后的地方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当他第一次到达当地时,却深深感到了现实的困难。

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校的建筑简陋破旧,教室里只有一些板凳和薄薄的短凳。

学生们几乎没有书本和学习用品,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严重缺乏基础教育。

陶行知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决定要尽自己的能力改善这个情况。

他开始了艰苦的工作,整修校舍,改善教室环境。

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当地的富有人家、商人和爱心人士寻求捐赠,购买教材、教具和学习用品。

他还组织了一支义务教员队伍,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课外辅导和生活帮助。

陶行知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他更注重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他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组织学生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农田、工厂和学校,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和劳动的意义。

陶行知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很多孩子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学校的声誉也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来。

陶行知受到的挫折和困难也是不少的。

当时的云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非常落后,陶行知发现有些家长并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认为种地挣钱更实际,给孩子上学只会增加负担。

陶行知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从不气馁,他相信只要自己尽全力,改变一步一步的取得进展。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云南彝族自治州的教育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陶行知因为他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了“云南名誉市民”的称号,并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面试完后,起立,并向对方表示感谢,面向对方缓步退出面试室,不可走的太快,以免对方误以为你紧张、怯场。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执行能力”偏低?结论是企业家的个人水平偏高,而流程能力——企业组织化制度化的能力太低。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
学校已建成现代化的设施:班班多媒体、光纤入室、新建了行知艺术楼、综合开发楼、改建了行知教学楼及配套工程、教师宿舍楼、塑胶操场等。

同时配备了劳技、书法、古筝、科技、美术天光教室等特色专业教室以及生物标本室、演播室、监控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为师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条件。

职位:英语教师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巴罗
唐朝有一大半时间国家处在被异族凌辱欺负的时期,突厥、契丹、吐蕃、南昭、回纥都曾几万几万的掠夺唐人,甚至连西原蛮这样的广西野蛮小邦也曾掠走唐朝几万人。

这样的事情真是无以言语。

但今天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不会像中国某些朝代被外族、侵略者欺凌了。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

“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

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