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国画教学如何从“临摹”到“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国画教学如何从“临摹”到“创作”

摘要:“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即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是前人总结出的学习国画的一般规律。如何遵循这一规律,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是国画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艺术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地从“临摹”走向“创作”,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能力。本文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即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是前人总结出的学习国画的不同阶段和一般规律,是中国画入门的必经之路,然而从临摹到写生,进而到创作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如何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是中小学国画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对艺术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地从“临摹”走向“创作”,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能力。

第一步:师古人,即通过临摹学习传统。临摹是学习中国画入门的必经之路

临摹在中小学的国画教学中一度被认为是“成人化”“模式化”而遭遇批判和否定,然而实践证明,临摹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

重要学习方法,这是由中国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决定的。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中国画的程式作为绘画媒介的表现语汇,不通过临摹,直接到自然界中去找是找不出来的。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是通过临摹进入中国绘画艺术殿堂的。

中小学生处于生理上逐渐发育、心理上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对待事物全凭兴趣,意志力不强,对于国画的理解力偏低,且思维活跃不愿受约束。临摹如果是反复枯燥的技法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冷却,对中国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关键在于“临什么”以及“怎样临”。

关于“临什么”。在范本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地选择他们喜欢且接近他们生活的、容易出画面效果的内容。

关于“怎样临”。国画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程式化,应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摹。如:对于构图的多少对比,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们可以用打比方和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和领会。初级班《画葡萄》一课,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公路边树木排列均匀、教室里桌椅排列整齐,这些都是秩序美;画面上同样的东西排列有多有少,这是艺术美。”然后可以示范一张一串一串排列整齐的葡萄画面,一张安排有多有少的葡萄画面,一经对比,学生就会很快发现“有多有少”的这张更加灵动、有节奏感,这样“疏密”关系的处理就通过浅显的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再如,学生往往只看到局部,看不到画面的整体,对“势”的

把握,我们可以把一些名家国画作品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故意冲洗得“模糊”一点,让学生临摹,这样可以使掌握了一定笔墨造型能力而缺乏构图能力的学生,能通过这样的“意临”,一方面不再依赖原作笔墨而锻炼了用笔用墨的造型能力,另一方面又因为“模糊”而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势”,训练了构图技巧。

第二步:师造化,即写生。写生可以加深对传统图式的理解,也是从临摹过渡到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掌握一些规律和技法之后,就应该进行写生,如何把习得的传统规律与技法转为己用,是写生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业繁重,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学生不可能为了“师造化”而经常出去写生,即使有机会写生,由于他们生活阅历短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不深,因此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无法从茫茫大自然中找到“画面”。因此,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可以运用一些有主题、构图完整、能打动人的优秀摄影作品,帮助学生把握怎样从大自然中捕捉到美的“画面”,让学生处于一种“半临摹半写生”的过渡阶段,既解决了不能经常出去写生的困难,又可以通过这种训练让他们不再对写生望而生畏。

如《画葫芦》一课,运用一些构图完整的摄影作品,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到“大自然”在摄影作品中“画面”的链接和表现;然后通过老师的示范,进而让学生领会到”画面”和“自己作品”是怎样通过取舍、构图、取势、处理而完成“再现”的,

从而使学生达到“半写生”“半创作”的训练。

再如,对于国画的虚实处理,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摄影作品里的虚实处理他们是很容易接受的。有些摄影作品,为了突出中景,特意使前景显得虚弱模糊,看到这类摄影作品,他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面的景可以画得虚一点的道理了,而且也知道了通过“虚”的对比作用,“实”的东西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了,主题更突出了。

实践证明,运用现成的构图完整的摄影作品训练学生的写生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第三步:师心源,即个性创作。创作是中国画学习的最终目的创作是高于写生,高于生活的,是艺术化的形象。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临摹阶段的经验,通过写生实践,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养成“寄情于物,状物抒情”的思维习惯,是创作的前提。

掌握了技法,通过“半写生”“半创作”的训练,学生基本学到了一些选景方法,这样就可以带领他们真正走进大自然写生、创作。然而中小学生人生阅历短浅,对生活及自然界的万物感悟不深,且主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对于国画的研究和深入还很欠缺,因此,在教学中:

首先,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任何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感悟,只有不断融入个人感情,再进行艺术加工与锤炼,这样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在纯真、淳朴、天真烂漫的学生眼里,世

界是另外的一种面貌,他们对大自然的直觉和纯朴的情感随处可见。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进行绘画表现时克服创造形象的概念化,能够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自身的内心活动,画出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意象,能将对象的气质、特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使情感“明朗化”。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大胆尝试,注重观察、思维、想象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力求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收获,感受中国画的创作乐趣,使他们从实践中体验出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心情。

最后,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个性不同,作品风格不同,有的画风细腻,线条疏密处理得当;有的奔放大胆,以用大墨块画大感觉为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单一的教学和评价标准,多给学生介绍探索的思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多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用自己掌握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达。

综上所述,临摹、写生、创作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临摹”是对传统的借鉴;“写生”是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创作”是发挥能力和展示才华的综合体现,也是临摹、写生教学的归宿。在每个单独部分中,都包含有另外两部分的要素于其中。比如,临摹不仅仅是单纯的临摹,而是要提倡创作性的临摹,并要把临摹应用到写生中去或在写生中同时参照临摹。

对于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在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