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

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二简答

1 简答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二简述

1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布莱士的观点

a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

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现实的舆

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

的过程,以报刊为核心的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

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

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2)塔尔德的观点

a 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

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

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

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

a 库利在《社会组织》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

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

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背景

a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

为少数人操纵的工具。

b 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众的神经负功能。(3)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大众媒介一方面作为“营

利企业”,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使大众淹没于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丧失了对重

要公共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类似于“心理暴力”。

(4)格林认为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退化

到只会“边看电视变吮吸手指”的地步。

2 简述对传播媒介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1)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

(2)我们不能幼稚的认为大众传播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民主和自由,同样也不能简单断定

它必然会导致法西斯专制或独裁;既不能断言它肯定会促进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也不能断

言它只能导致人性的退化或堕落。

(3)归根到底,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

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

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因此,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单纯地谈论大众传播的“善”与“恶”是没有意义的。

3 简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四个基本要素

a 客观环境本身。

b 人对环境的认知。

c 人的行为。

d 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2)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客观环境。

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必须通过大型媒介系统

去把握。大众传播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是简

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新闻——客观环境。

4 简述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间的关系

(1)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

环境。

(2)原因如下

a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

b 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

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c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3)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4)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

a 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在短期内给将同类信息传遍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b 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5 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

等论著中提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2)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供给机构”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2)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3)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这一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4)藤竹晓日本传播学者

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许多“拟态事件”,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演化成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