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精

合集下载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6.舒某,女,58岁。

初诊:202*年7月10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1年前出现头晕,目眩,间断发作,近1周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纳差,不寐,多异梦,二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肝胆痰热。

治则:理气化痰,清利肝胆,平肝熄风。

处方:柴芩温胆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12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5g,白芍15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30g,石决明30g,枸杞子30g,桑叶15g。

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未再有视物旋转,无恶心,头痛消失,纳眠可,舌红苔白,脉弦滑。

方药: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为肝胆痰热,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均为肝经有热,肝阳偏亢,需清化肝胆痰热,肝胆互为脏腑,泻其腑即可治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以柴芩温胆汤化肝胆痰热,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风熄痰化,则诸症向愈。

肝胆痰热之论述欠妥,亦十分模糊,本案症状多,病机复杂,临证应抓主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提纲挈领,既见头晕目眩,观胆怯、心悸,多异梦,结合舌脉可知证属肝热胆寒,如此方证方得清利肝胆,理气化痰之法,余分析均无偏差且药证合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李永年治疗眩晕验案三则

李永年治疗眩晕验案三则
案 3 王某某 ,女 ,49岁 。1982年 3月 7日初诊 :头晕 目眩 ,耳 鸣 ,双 目干 涩 ,腰 酸胁 痛 ,舌淡 红 ,脉 弦 细 。处 方 :枸杞 20g,菊花 、茯 苓 、钩藤 各 15g,熟地 、萸 肉 、山药 、 丹 皮各 12g,泽 泻 20g,石 决 明 20g。7剂 。1982年 3月 14 日二诊 :见 效 。六君 子全方 。7剂 。
案 l 李某 ,女 ,32岁 。1978年 9月 2日初诊 :头晕 近 1月 ,面 色淡 少 泽 ,纳 少 ,时有 胃脘痛 ,舌 淡苔 白 ,脉 弦 细 。处方 :党 参 20g,炒 白术 、白芍 、葛 根 、麦芽 、黄精 各 15g,茯 苓 、佛手 各 12g、柴 胡 、枳 壳 、当归 各 lOg,炙 甘 草 3g。7剂 。水煎 服 。1978年 9月 9日二诊 :药 后 头晕缓 解 , 纳食增 加 ,时晨 起双 眼睑稍 浮肿 ,余 同前 。上 方加 黄 芪 15g,山药 lOg。7剂 。
按 语 :本 案 病 机 为 脾 肾 不 足 ,虚 风 上 扰 ,所 用 眩 晕 六 味 汤 由《普 济本 事 方 》治 头 痛头 晕 之 川 芎 散 化 裁 而 来 。方 中党 参 健 脾 益 气 为 君 药 ;山药 、山茱 萸 补 脾 固 精 养 肝 共 为 臣 药 ,助 君 药 补 益 之 功 ;葛 根 助 脾 升 清 ,茯 苓 主 降 ,淡 渗 健 脾 ,升 降 有 序 ,补 而不 滞 ,共 为
案 2 张某 ,女 ,54岁 。1981年 7月 14日初 诊 :眩晕 , 倦怠 乏力 ,胫酸 腰软 ,恶 心欲吐 ,舌淡 ,脉弦细 ,眩晕六 味 汤 全 方 。处 方 :党 参 、茯 苓 、山药 各 15g,萸 肉 lOg,川 芎 12g,葛根 20g。7剂 。1981年 7月 21日二诊 :见 瘥 。六 君子 全 方 :党参 15g,白术 、茯 苓各 12g,陈皮 、半 夏各 lOg,甘 草 6g。7剂 。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许某女 40岁主诉:眩晕头痛1年。

现病史: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

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

舌淡苔薄黄,脉缓。

血压正常。

既往史无体格检查:心肺阴性。

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墨氏征阴性,肠鸣音尚可,移动性浊音阴性。

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药:真武汤合小柴胡汤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0g 附子6g柴胡15g 黄芩15g 桂枝15g 白芍30g炙甘草10g 枳壳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30g益母草30g 豨莶草30g 夏枯草30g 珍珠母30g怀牛膝20g 川芎30g 龟板10g 党参10g麦冬10g 五味子15g 细辛3g 生姜30g6剂,水煎服。

按语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

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

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

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病例1.陈某某,男,41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公费588。

初诊:1965年8月7日。

患者素有哮喘,昨宵骤然眩晕。

迄今10余小时昏晕不能行动,视物飞旋,胸宇痞闷,面色觥白,四肢麻木,语言低沉,脉迟缓小弦,苔白腻质红。

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此例病者,肺气素虚,子夺母气,以致脾土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阻,真气不能上达,髓海空虚。

金虚木无所畏,厥阳升动,上扰清空,而致斯症。

治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

处方(1)取穴:太冲(双)一、足三里(双)干。

(2)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结合弩法,留针20分钟。

(3)操作流程:先刺足三里,先泻后补,运用阴中隐阳手法,在2分钟内针下感觉空虚,不断运用催气法,过4分钟出现针下沉紧,但无放散感觉,患者亦无明显反应。

将针轻轻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许,患者主诉酸胀感觉沿胫骨直透足背冲阳穴,胸脘顿觉轻快。

再将针提出1寸,照上述针向用力将针直插,弩针不动,约1分钟后,患者即觉针刺感应透达足趾,并有微微跳动,主诉胸脘压迫症状消失,胸襟舒畅,眩晕减轻,留针20分钟。

再刺太冲,进针得气后紧提慢按,并左右捻转约3分钟,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动10余次,患者顿觉头部轻松,俯仰旋转自如,留针20分钟。

起针后,即能行动,眩晕已平。

复诊:1965年8月8日。

昨天针后,眩晕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苔薄腻,脉细缓。

再施和胃清浊之法,以图巩固。

处方(1)取穴:足三里(双)十、丰隆(双)一。

(2)手法:提插补泻法,留针5分钟。

次日随访:眩晕平,体力渐已恢复。

方解:先贤沈金鳖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煽动。

”“木又生火”,“风火相搏”,“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

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夺母气,脾失健运,化生痰湿,兼以金虚木无所畏,而致肝风时动,厥阴气火妄行,真气不能上达,髓海因而空虚,遂为风痰所扰,眩晕之症顿作,诸总因故丛生。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11.张某,女,80岁。

初诊:202*年3月19日。

主诉:头昏沉不适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头昏沉不适,时有站立不稳欲倒,身乏力,心烦,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心慌,胃脘部烧灼感,现有口腔溃疡,纳呆,眠可,多梦,大便排解困难(质不干),小便可。

舌质红,舌边有溃疡,苔薄白,脉滑。

辨证:气血不足,虚火上扰。

治则: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处方: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黄柏10g,砂仁15g,钩藤30g,百合15g,黄芪6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木香10g。

7剂,水煎服。

静脉输液:1.生理盐水250ml+芬司汀针20mg ivgtt.qd。

2. 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针20mg ivgtt.qd。

二诊:服前方后头晕消失,悲伤欲哭症状基本消失,舌体麻木溃疡减轻,停药后反复,身乏力,舌体溃疡,胃脘部烧灼感,纳食一般,眠可,大便质软但排解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中药前方加夏枯草12g余药同前。

7剂,水煎服。

按语:病机:气血不足为本,气不足则乏力。

心主血脉,肝藏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阴不足则虚火旺而化风上扰。

方药:七物降下汤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封髓丹清相火
甘麦大枣汤养心缓肝。

百合润肺清心。

金匮百合病用。

头晕案【合小柴胡汤、桂枝汤、小承气汤三方并治,见效尚称满意】——高建忠

头晕案【合小柴胡汤、桂枝汤、小承气汤三方并治,见效尚称满意】——高建忠

头晕案【合小柴胡汤、桂枝汤、小承气汤三方并治,见效尚称满意】——高建忠张某,女,45岁,农民。

于2007年9月2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头晕3年余,头晕甚时伴恶心、呕吐,不发作时头昏欠清。

近一月来发作频繁。

伴见乏力,汗多,畏寒,畏热,睡眠欠佳,时有打呃,有时脘腹不舒,大便秘结。

月经15岁5-7天20-24天,量较多。

舌质淡红,舌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象细弦缓。

内科及耳鼻喉科相应专科检查未见异常。

证属阴阳失和,气机紊乱。

治以调和阴阳为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柴胡9g 桂枝9g 生白芍12g 黄芩12g生龙牡(先煎)各30g 炒谷麦芽各15g 姜半夏9g 茯苓15g酒军(后下)9g 党参9g 枳实9g 炙甘草3g4剂水煎服2007年9月6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酒军减为6g,党参改为人参4g,7剂水煎服。

患者带药返回老家,1周后电话告知诸症已无,精神、睡眠俱好,停药。

2007年11月4日三诊:近1月来“感冒”后杂药乱投,身体又感不适,自觉头昏,腹胀,全身不舒,自汗,便秘。

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弦。

证属三阳合病,治以柴胡桂枝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柴胡9g 桂枝9g 黄芩12g 生白芍12g厚朴9g 枳实9g 酒军(后下)6g 桔梗9g党参6g 炒谷麦芽各12g 生甘草3g2剂水煎服2007年11月6日四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全身不适感已无。

继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携方返回老家。

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确实是邪弥三焦,周身均病,但病机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

尽管不能贴近临床确切的证解、方解,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疗效是确认的,正如陆渊雷所说:“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经方配合之妙,诚非今日之知识所能尽晓也。

”临床体会,本方适应证确实是三焦俱病,诸症纷出。

这种病变可以有外邪侵扰但以内在气血阴阳失调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出入的紊乱与障碍,这种紊乱与障碍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调。

温氏奔豚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

温氏奔豚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

温氏奔豚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1.和某,男,70岁。

一年前开始耳鸣,9个月前开始眩晕,头部昏沉,步履蹒跚,13年前患脑梗死后遗症至今。

大便干燥,需用泻药方解,尿清。

舌淡赤胖润,脉缓滑,寸弱。

血压120/80mmHg。

观其舌脉,证属阳气虚馁,大便干燥乃阳虚失于运化所致,并非阳明里实,仿李可先生法,以温氏奔豚汤治之:附子15 g,肉桂10 g,白参10 g,山药30 g,茯苓30 g,泽泻30 g,怀牛膝20 g,白术90 g,天麻25 g,何首乌30 g,白蒺藜20 g,石菖蒲15 g,牡蛎50 g,麦芽30 g,砂仁10 g,沉香10 g,炙甘草15 g。

7剂后,各症均显著减轻,大便可自排,二三天一行。

原方去肉桂加黄芪30 g,火麻仁20 g,再进7剂告愈。

按:温氏奔豚汤为李可先生主所赏用,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而见水气冲逆各症,不一定俱见奔豚症。

本人看法,温氏奔豚汤乃真武汤的扩大方,长于温阳利水,但较真武汤多了补益之品如红参、山药,更适合高年虚弱湿盛之证。

此案眩晕乃水湿氤氲于头,故见头部昏沉,通俗点说,就是“脑袋进水了”,用本方治疗多例此类眩晕,屡治皆效。

壮年体实者可径用真武汤加味。

2.董某,女,82岁。

眩晕1周,乏力,左耳时鸣,尿频,夜间四五次,便干三五日一行,口干不渴,手足不温,下肢较甚。

舌淡赤润,脉滑软,左尺右寸弱。

高年阳气亏损,水湿壅盛,用温氏奔豚汤加味,注意温润通便:附子10 g,党参25 g,砂仁15 g,磁石45 g,牡蛎40 g,肉苁蓉30 g,麻仁10 g,肉桂10 g,山药30 g,茯苓30 g,泽泻25 g,牛膝25 g,麦芽25 g,沉香5 g,炙甘草10 g,大枣10枚,生姜10片。

7剂后眩晕已止,余症轻减,继续调理。

3.马某,女,39岁。

2012年9月11日初诊:眩晕反复发作1年,此次已经1个月。

自觉天旋地转,呕吐,纳差,耳鸣2年。

舌淡赤胖润,脉沉滑,右尺左寸弱。

温氏奔豚汤加味:附子30 g,红参10 g,砂仁10 g,磁石45 g,肉桂10 g,茯苓30 g,泽泻30 g,苍术30 g,川牛膝25 g,吴茱萸10 g,石菖蒲20 g,沉香10 g,炙甘草10 g,大枣10枚,生姜10片。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瘀化痰为治。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当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片、胶囊),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天麻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眩晕宁冲剂,一次8g,一日3~4次,开水冲服。

2.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当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罗布麻冲剂,或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夏枯草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3.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治眩晕秘方(7首)23.1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 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

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

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

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

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定眩汤【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周耀群主任医师医案精粹3

周耀群主任医师医案精粹3

周耀群主任医师医案精粹(3)———眩晕 周 毅1,金春慧2,指导:周耀群2(11本溪市中医院,辽宁本溪117000;2.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本溪117000)摘 要:周耀群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2008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第四批带徒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总结行医50年医案精粹,临床治疗眩晕医案,认为肝阳上亢、脉络阻滞是形成眩晕的主要病机,结合西医诊断多为高血压病及并发病等,提出以平肝潜阳、滋肾养阴、活血通络方法治疗。

应用自己创制清脑汤主治,对兼有心血瘀阻的胸痹,肺胃热盛、肝肾阴虚的消渴,肝肾亏损的冲任不足症等兼症不同,分别结合宽胸理气、活血通络、养阴清热、培补冲任等法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周耀群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1-0127-02收稿日期:2008-04-23作者简介:周毅(1969-),男,辽宁本溪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时余在本溪市中医院工作,看到对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并发症又较多,严重危害健康和寿命。

因此决心专治高血压病,以研究解决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医院专门成立高血压病专科门诊,由余主持工作,每日诊治高血压病40余人,经3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治疗高血压病的清脑汤。

方中平肝潜阳、清头明目,妙在用地龙,除可平肝熄风外,尚可通经活血。

眩晕虽由于肝阳上亢,但必有血脉瘀阻,而使眩晕加重,地龙具有这两种功能,临证时要根据病情加减变化。

用处方药味少,价钱便宜,服用方便,疗效较好,此为主方。

根据临床经验不同,对有不同兼症,拟加减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案1 宋某,男,56岁。

就诊时间:1974年9月12日。

简病史:近1周来因生气后,常感头晕头胀疼痛,自以为是感冒,曾服止痛药,头痛虽有好转,但仍终日感头晕头胀隐痛不休,口苦不舒,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小郎中出品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目录何澹庵医案 (2)张聿青医案 (2)临证指南医案 (6)孙文恒医案 (8)续名医类案 (13)古今医案按 (17)丁甘仁医案 (19)也是山人医案 (20)诊余举隅录 (21)得心集医案 (22)剑慧草堂医案 (23)孤鹤医案 (23)幼科医验 (25)费绳甫先生医案 (25)沈俞医案合钞 (28)旌孝堂医案 (29)江泽之医案 (30)临证经应录 (32)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32)缪松心医案 (33)王九峰医案(一) (33)王九峰医案(二) (34)王孟英医案 (35)古今医案按选 (36)辨证奇闻 (37)薛案辨疏 (38)回春录 (46)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何澹庵医案眩晕头晕体丰,心悸脉动,类中之渐,须安养调治。

熟地茯神麦冬肉甘菊白蒺藜老桑叶归身枣仁石决明豨莶柏子霜质弱火炎,耳鸣头晕,膈次不宽。

先用疏肝清理,然后进补。

元生地青蒿石决明花粉泽泻制首乌甘菊老桑叶钩丁甘草耳鸣头晕,六脉弦滑不柔,肝火挟痰为患。

先清后补。

制首乌法半夏淮牛膝白蒺藜茯苓石决明甘菊花黑山栀冬桑叶头晕膈胀,阴虚肝络不舒也。

理气疏风兼治。

归身茯神甘菊花川郁金女珍子橘叶白芍枣仁白蒺藜制香附阿胶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心志不宁。

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川连辰砂拌麦冬枣仁丹参橘红法半夏云茯神龙齿橘叶竹茹张聿青医案眩晕右调气熄肝,眩晕不定。

左脉弦大,尺部空虚。

下虚上实。

拟介类潜阳,为进一层治。

生龟板(七钱)煅磁石(三钱)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阿胶珠(二钱)生牡蛎(五钱)朱茯神(三钱)池菊花(一钱五分)黑豆衣(三钱)钩钩(三钱)淮小麦(五钱)钱(左)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经之气,横扰不平,则腹胀胸闷。

在下则为气,上旋则为风,风阳上旋,则为眩晕。

今大势虽定,而根柢不除,牙龈胀痛,亦属风阳阻于胃络也。

脉象细弦。

宜为柔养。

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川石斛(四钱)大麦冬(三钱)生牡蛎(六钱)生白芍(二钱)白蒺藜(三钱)小黑豆衣(三钱)酒炒女贞子(三钱)阿胶珠(一钱五分)干橘叶(一钱)某头目旋晕,经久不愈,投滋纳减,此痰阻中宫。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眩晕一、医案导入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

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

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1.诊断:眩晕。

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中医医案——眩晕

中医医案——眩晕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平眩汤治疗眩晕病案:张某,女性,73岁,2014年3月19日。

主诉:头晕目眩4余年,加重半年。

病史:患者4余年来,反复发作头晕,目眩,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不能起床,起则头眩,在很多医院就诊,病情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作,故治于刘晓华主任医师。

初诊:头晕、视物旋转、眼前发黑、甚则扑倒、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纳呆厌食腹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甲不华,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补益气血,运脾和胃,化痰祛湿。

方药:自拟“平眩汤”熟地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15克泽泻3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天麻10克陈皮5克山萸肉15克生姜10克大枣5个炙甘草10克。

五剂水煎两次300ml,分二次温服之。

二诊:2014年3月24日。

服药五剂,眩晕息止,纳食腹胀好转,恶心、呕吐消失,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

所谓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十剂。

三诊:2014年4月2日。

共服药十五剂告愈,为巩固病情,以益气血,运脾补肾为主。

熟地60克当归60克白芍50克川芎20克白术30克泽泻30克党参50克茯苓30克半夏20克天麻20克陈皮10克山萸肉50克炙甘草20克。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配为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一丸,温水送服。

上药服尽,随访一年眩晕未再复发。

按语“无虚不作眩”。

治眩重在补益气血,运脾和胃,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此乃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书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参验先贤论治眩晕之要,自拟“平眩汤”以治眩晕。

方中党参补脾气;当归、白芍养血;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味辛降逆,和胃化湿;白术健脾运水,燥湿擅治昡,泽泻渗水湿、起阴气,二药合用,一燥一滋,相得益彰;天麻辛甘质润,为治疗眩晕之要药,用于本方中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可加快症状的缓解,体现了“症因同治”的原则。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杭菊花 9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 克黄郁金 9克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中医医案——眩晕昏厥

中医医案——眩晕昏厥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化痰饮、泻厥阴法治愈眩厥病案:俞某,女,成年。

初诊:1970年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头眩耳鸣,甚则昏厥不省人事,逾时方醒。

心悸不安寐,胃纳不香,舌苔腻布。

治法:拟化痰饮、泄厥阳、安虚神法治之。

处方:辰茯苓四钱竹沥炒半夏三钱陈广皮一钱半炒枳实一钱炒竹茹一钱半珍珠母四钱穞豆衣四钱炒杭菊一钱半潼白蒺藜各三钱炒白术一钱半炒泽泻一钱半 3剂二诊:药颇对证,诸象均减,毋事更张。

原方3剂。

三诊:前方药两投,诸恙良已,惟心悸不安寐如故。

再拟原方加减之。

处方:珍珠母四钱煅牡蛎八钱辰茯苓三钱炒枣仁一钱半陈广皮一钱半炒松茹一钱半竹沥炒半夏三钱炒香谷芽四钱煅龙齿四钱潼白蒺藜各三钱炙远志一钱 3剂按语眠不安则神不宁,阳升之势不得平熄,时时可以复厥。

舌苔腻布,痰湿中阻,则又碍其升降之道,肝阳难平。

清气不得上升,头眩如何1能安?浊气不得下降,胃气如何能醒?生化之源告乏,则本益虚而难支。

本例肝阳与痰湿作祟为癥结所在,所以程老在一、二诊以化痰为主,痰化则升降之道自通,胃气可醒。

三诊则安神、平肝、化痰3法同用,而偏重于镇定,取效颇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98-499,程门雪医案。

程门雪,名振辉,号壶公(1902-1972),江西省婺源县人。

少年时代从安徽省歙县名医汪莲石先生学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拜江苏省孟河派名医丁甘仁先生为师。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教务长,兼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

1954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顾问,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曾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程氏主张把伤寒与温病学说综合运用于临床,临床善用叶氏(天士)之法,擅长以轻灵之剂治病。

程氏从事中医教育工作40余年,在培养中医人才、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程氏医术精湛,著作甚多,现存的有《金匮讲义》、《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和《程门雪医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
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五剂
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杭菊花 9
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 6
克姜竹茹 12 克黄郁金 9克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
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
安胃品以止呕吐。

桑叶 9克菊花 9克丹皮 9克栀子炭 9克夏枯草 9克苦丁
茶 9克细生地 18克大白芍 9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克干苇根 15克左金丸 4. 5克 (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
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 X X,男, 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
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 24克白术 10克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
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 X X,女, 74岁。

初诊日期; 1977年 5月 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
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
克代赭石 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
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


三诊:投药 3剂,血压降至 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
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 X ,女, 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 (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

玳瑁片 6克 (先煎姜半夏 9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菊花 6克竹茹 6克薄荷炭 3克 (后下炙僵蚕 9 克姜黄连 2. 4克钩藤 9克 (后下牛黄清心丸 1粒 (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 9克竹茹 6克竹沥半夏 9克陈皮 6克白蒺藜 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 9克炒枳壳 4. 5克菊花 6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钩藤 9克 (后下生苡米 9克朱茯苓 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 9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竹茹 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 10克赤茯苓 10克煅赭石(布包 10克枇杷叶 (生姜汁炒 10克旋复花 (布包 7克金铃子 (酒炒 7克左秦艽 7克广陈皮 5克酒黄芩 5克炒山栀 5克炒枳实 5克川黄连 (吴萸水炒 2克益元散 (布包 10克
[评按 ]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胃。

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