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7d8d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e.png)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一、了解地坛的背景和特点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地坛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1 地坛的历史地坛建于明代,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和祈求丰收。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祭祀土地神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地坛成为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也是农民们的信仰中心。
1.2 地坛的建筑风格地坛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精髓。
地坛的主要建筑包括环龙门、卧云亭、祈年殿等,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了檐下挂铃的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1.3 地坛的文化内涵除了作为农民的信仰中心,地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地坛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相继登坛观光,并作下了许多篇章。
地坛广场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物和雕塑,如圜丘坛、万寿山石刻等,都是地坛独特的文化象征。
二、地坛对我的启发和影响作为一个游览者和学习者,我在地坛的参观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影响,这些对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1 学习历史知识地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地坛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在地坛的环境中,我通过观看建筑物、雕塑和石刻,了解了不少关于明、清两代历史的知识,这对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2.2 增强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地坛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和艺术特点。
在游览地坛的过程中,我欣赏到了建筑物的风格和细节,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这对我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2.3 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储备地坛是一个集文化、历史和艺术于一体的场所,参观地坛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地坛的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细节,这些知识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资源。
三、如何将地坛的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地坛的学习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应用意义。
(人教版)《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与哲理警句赏析道
![(人教版)《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与哲理警句赏析道](https://img.taocdn.com/s3/m/ba56a1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b.png)
(人教版)《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与哲理警句赏析道
《我与地坛》是中国文学大师鲁迅的优秀作品,该作品展现了大量富有诗意的语言,
内容简单但充满深刻的哲理,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朴实而深邃;二是极具诗意的叙
述风格。
文中简练的句式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儿童,反映出他们在喧嚣世界中模糊的无奈
和思想迷茫,却让他们寻求自我赋予新的诠释:“在街上跑来跳去,在大地里奔腾。
”他
们在成长中慢慢领悟到生命的珍贵,经历种种考验仍旧坚如磐石:“一个小子,他腰里系
着刀,头上扎一个笠,胸前系一个绳,踩着一只船,在水里跳。
”整段语言中真情实感,
表达出孤独与动人的婉约之情,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小年纪却勇敢寻求自由的心灵,鲁迅
的文字使此篇文章蕴涵着浓浓的文学神采。
此外,这篇文章也突出强调“失去扛把子的无奈”的哲理警句:“失去扛把子的无奈,比什么都难了”,当孩子失去了自己拉着扛把子舒适地走在路上的灵感时,他就失去了自
由探索的广阔世界,这种对于自由的缺失,更应让我们重视给下一代带来的智慧及教育的
重要性,不能让他们一次星河梦让她们迷路。
总之,《我与地坛》的叙事风格与语言表达,栩栩如生的描述儿童成长过程中探索自
由的精神,教会读者不要给孩子施压,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句中蕴含的对于自由的忧愁,
以及对于智慧教育的强调,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需要为新时代担负起责任,把好孩子们
的心灵锭子。
我与地坛写作背景写作特色
![我与地坛写作背景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1900c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9.png)
我与地坛写作背景写作特色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坛作为北京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与地坛密切相关的人,我有幸亲身体验了地坛作为写作场所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受益匪浅。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的写作背景、地坛写作的特色以及对我的写作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对我个人的体验和感悟,旨在探讨地坛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及其特殊价值,并希望能够与读者分享这一独特的写作经历。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我将逐步展开对地坛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包括地坛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
同时,我也将详细描述我与地坛的关系,包括我首次接触地坛写作的经历以及我在地坛写作的频率和方式等。
此外,我还将着重探讨地坛写作的特色,包括地坛环境对写作的影响、地坛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地坛独特的氛围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地坛写作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地坛能够成为一个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写作场所。
最后,我将总结整篇文章,回顾地坛写作的特色以及地坛对我的写作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地坛作为写作场所的独特价值,并意识到它为写作提供的难得机会和创作灵感。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坛的写作背景和特色,以及我在地坛写作的亲身体验。
相信阅读本文后,读者们能够对地坛的写作环境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地坛的独特魅力产生共鸣和兴趣。
同时,本文也将对我个人的写作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引言、正文和结论。
其中,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我与地坛的关系以及地坛的写作背景。
在这一部分中,将详细描述地坛在文学史和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阐述如何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地坛写作的特色,并分析其对我的写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与地坛的哲理价值
![我与地坛的哲理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934de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2.png)
《我与地坛》给予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
知识拓展: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及艺术风。
答案:
主题:1。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交流中,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死获得了一些超脱。
生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因而作者从地坛里各类景物的变化中认识到与其痛苦地活,不如开心地活。
2。
关于母亲:与地坛的一次次邂逅,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用心,母爱的苦难、无言、坚忍,从而从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我”是一个残疾却不颓废的人,正如地坛荒芜却不衰败。
写作:运用象征,将地坛与母亲联系在一起。
表面上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实际上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无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给予作者强大的精神源泉。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地坛隐喻着母亲,对作者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与地坛》名家解读
![《我与地坛》名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7cdf3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5.png)
《我与地坛》名家解读
《我与地坛》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男
人在地坛公园的长椅上度过了一生。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
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人们对生活、命运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小说
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
人生的深刻感悟。
余华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
的独特见解,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从文学角度来看,《我与地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
世界的深刻刻画,展现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地坛公园的长椅上度过了一生,这种特殊的叙事
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小说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同时,余华在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与地坛》通过对主人公一生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地坛公园
的长椅上度过了一生,这种特殊的叙事手法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人生哲学内涵。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对生
命的感悟,小说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
索和感悟。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哲学内涵和独特文学价值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一生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3篇)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9261dbccbff121dc368331.png)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3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1《我与地坛》以其忧伤沉郁的风格、流畅华美的语言、自由洒脱的结构、动人心魄的情感及人生超越性意义的执著追寻,感动了众多的读者。
如何在课堂内有效地让学生整体领悟课文的意蕴呢?笔者作出了“一话二疑三解读”的教学安排,即第一步,诵读一个句子;第二步设置两个疑问;第三步指导学生研读。
具体简述如下:找准课文的阅读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关键。
本文第一、二部分之间有个句子:“现在我才想起,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此句与其说是一个过渡句,倒不如说是研读课文的切入点。
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诵读该句。
之后,可播放《命运》交响曲,在凝重的音乐声中,教师及时向学生简述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借此引出史铁生坎坷人生,以营造一种悲凉的教学情境。
水到渠成之时,便进入第二步,即向学生设置两个疑问:当年作者为什么“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让学生围绕此二问进行自由研读。
第三步的指导研读,必须建立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
在倾听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语文课程标准》)当然,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限制,研读时或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就要利用自己的思想水平、阅读经验高于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及时做好启发点拨工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88d5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a.png)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讲述了他在自己的“心灵居所”——地坛附近度过的一段艰难岁月。
作者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史铁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所感染。
他笔下的地坛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地方。
他对于生活的细节和感悟的描写,让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特别是对于地坛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于这个地方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文中对母亲的刻画也尤为精彩,作者将那人间至爱的伟大都隐藏起来,只是用几件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展现了母爱的光辉。
也许,生活中的那通光芒本非琉璃之耀,而是人们在追寻过程中迸发出的不朽光芒。
史铁生在文章中对于成长、生命和时间的认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珍贵,也激励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时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努力将自己活成苍茫大海中那抹独特的风景。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511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d.png)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
一、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景象《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以北京地坛为线索,详细地描写了史铁生眼中的北京城市景象。
他以自然的手法,将城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深入挖掘城市内涵,体现北京的文化底蕴。
在文中,史铁生以他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概括地描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描绘了地坛的历史和景物,唤起了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回忆和思考。
同时,史铁生还通过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引领读者深入到他的感性世界里,感受到北京城市的美妙和厚重。
史铁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北京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底蕴和文化精髓。
二、史铁生亲身经历的北京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也作了详尽的描述。
它表达了他对北京的向往和热爱,并描绘了他在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和思考。
他用自己的经历,感性地挖掘和反映了北京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通过他个人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北京城市的风貌和文化,感受到古城的厚重和城市的人情味。
三、北京文化底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个城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绘了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底蕴。
其中,关于地坛历史的描述,不仅揭示了北京的历史渊源,还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雅庄重。
此外,史铁生还用丰富的文化典故和人物塑造,展示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智慧,以及人们在历史时代中的想象和生活状态。
这些文化内涵贯穿于全文中,突出了北京作为中华文化渊源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人文的厚重性。
四、史铁生的文学风格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表达了对北京城市的情感和思考。
他那细腻而不失真情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独有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我与地坛》的文学风格有着史铁生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风格以纯真和自由为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城市的感性诠释和情感表达。
《我与地坛》读后感(7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433c8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
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
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还有海伦。
凯勒,贝多芬,斯蒂芬。
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
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
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
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
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429a1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9.png)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我与地坛》是我在初中时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它描绘了我与地坛的真实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地坛的历史、文化和我的个人体验,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一、地坛的历史与文化地坛作为中国古代的祭天场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祭天坛。
地坛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福的地方,而今天它已成为一个融合了古代文化和现代休闲的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
二、地坛的建筑与布局地坛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包括祈年殿、皇穹宇、断桥、门楼等。
祈年殿是地坛最重要的建筑,它的屋顶形状如同一个圆形的盖子,寓意着岁岁平安、丰收吉祥。
而皇穹宇则是祈年殿的顶部,它高高耸立,给人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感觉。
整个地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每一个建筑都与其他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和平的画面。
三、我与地坛的缘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与地坛有着特殊的缘分。
自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参观地坛,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地坛不仅给我带来了美丽的景色,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当我漫步在地坛的石板路上,我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先贤们虔诚祈福的氛围,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
四、地坛的游览体验每次我来到地坛,我都会按照特定的顺序游览。
首先,我会来到祈年殿,向这座古老的建筑致以崇敬之情。
接着,我会登上断桥,眺望远处的风景,让思绪在这宁静的环境中飘荡。
最后,我会绕着地坛的中心纵横交错的小路漫步,欣赏四周的奇花异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地坛的文化活动地坛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还是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地。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地坛都会举办盛大的文化庙会,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在这里,我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美食,观看非常精彩的表演,体验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六、地坛给我带来的启示在我长期的与地坛的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地坛所蕴含的东方智慧。
地坛以其独特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模板
![《我与地坛》读后感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a1244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b.png)
《我与地坛》读后感模板标题:《我与地坛》读后感导语:《我与地坛》是北京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以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白浪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地坛的历史和人文景观。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震撼,感受到了地坛背后的沧桑与历史。
以下是我对《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情感共鸣:寻找心灵的归属《我与地坛》通过主人公白浪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地坛的经历和成长。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白浪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对家庭、对亲情、对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在这个物质与纷争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归属感在哪里。
白浪也是一个迷失的人,他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历尽艰辛。
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亲情的渴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执着。
通过读《我与地坛》,我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在这个荒芜的时代里,当我们面对各种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又该如何坚持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呢?二、历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地坛作为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景区,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与地坛》中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方的特殊意义。
地坛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一个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地坛是一个祭天的场所,历史上,天子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和祈祷。
然而,在现代社会,地坛的意义被人们渐渐遗忘,渐渐被商业化所替代。
在小说中,白浪与地坛的温暖互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作者通过白浪的眼睛,将地坛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我认识到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之道。
我们应当怀有敬意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找到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
三、社会问题:对现实的警示与思考《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个人成长的小说,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小说中,白浪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是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
《我与地坛》课文解析
![《我与地坛》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17096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1.png)
《我与地坛》课文解析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与研究。
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这篇课文进行解析,带你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地坛的历史背景地坛,又称地天坛,最早建于明代,主要为封禅祈谷的场所。
地坛建筑群由祭天坛、祭地坛和环境附属建筑组成,是祭祀和仪式活动的中心。
它不仅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祭祀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第二部分:地坛的文化内涵地坛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祭天坛为圆形,象征圆满和无穷无尽的祝福;祭地坛为方形,代表四季和中土万物的丰收。
地坛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人和谐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每年农历春分,皇帝会亲自来到地坛,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这不仅是一种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更是一种承载着人民期望和希望的仪式。
地坛成为了表达人们情感和期盼的象征。
第三部分: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作者在课文中描述了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情感。
他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到地坛游玩的回忆,以及自己在地坛中悟到的哲理。
地坛对作者来说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启发。
作者通过描述地坛的雄伟壮丽和历史文化价值,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认为地坛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是一本活字典,记录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亲密接触,深入体验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部分:地坛的现状与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坛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保留着其特有的魅力。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地坛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它面临着环境破坏、游客过多等问题,急需加强保护与修缮。
为了保护地坛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历史遗产,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限制游客数量、修缮古建筑,加强文物保护等。
同时,也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地坛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79b1d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c.png)
《我与地坛》读后感“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梦里我听见,灵魂像一只飞虻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眺望就是回想。
”似是于恍惚之间,白日唯唯诺诺地隐去,夜色张牙舞爪着降临。
此时,夜黑暗得无比苍凉。
二十一岁便瘫痪在轮椅之上,这样的史铁生也许不幸,但幸好,他还有地坛。
这一生,便有了寄托之所。
那是第一次,一个孤独的灵魂与一个孤独的荒园碰撞。
史铁生先生,二十一岁那年进了医院,没有死却再也不能站立行走,对未来充满恐惧又怀着希望。
地坛,一段孤寂的历史,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褪淡,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两者的相遇似乎有些宿命的味道:地坛似乎是专为史铁生而设,为他历经了这四百年的孤独,为这样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了这一切。
让史铁生能在其中或呆坐,或呆想,可以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么一个长满荒草的废殿颓檐,仿佛一只温柔的大手,从先生的痛楚之处轻轻绕过,细细触摸,滋润平每一条皱褶,而后带来了澄明的希望。
这地坛里又最纯澈的自然之景,有相依相偎的夫妻二人,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有漂亮却弱智的女孩和守护着她的哥哥。
当一份孤独与另一份孤独相逢,两份孤独的相依相偎,让结果却变得温暖起来。
可是究竟是什么让地坛有了如此力量,将一个二十一岁高位截瘫的小伙子哺育成了一代大家?然后,先生写道“我想那就不必去地坛中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先生所说的“我与地坛”绝非那样一个荒芜破落的古建筑群,或者说绝不仅仅是那样。
地坛,该是先生心中的地坛。
史铁生参悟了地坛上的每一寸景物,以轮椅上的坐姿,谛听亘古不变的古柏诉说生命之渺小,苦痛之微不足道;仰望盘醒的燕蝶,诉说生命的奇妙。
凝视残垣断瓦,看它们展示历史的风尘与博大。
从它们这幼小却伟大而神性的景物中,先生有所明悟,构造出自己心中的地坛,豁然开朗。
我与地坛的表现手法
![我与地坛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ca15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5.png)
我与地坛的表现手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坛作为北京市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坛的互动经历和对其表现手法的思考,探讨地坛表现手法在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方面的重要性。
地坛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祭祀建筑群,其建于明代,用以祭祀土地神。
地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然而,仅仅是对地坛的历史背景和外貌的了解远远不足以体验到地坛的真正魅力。
在我与地坛的互动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地坛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地坛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设计,让人在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祭祀的场景中。
每个建筑和祭坛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象征意义,通过参观和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坛的文化内涵和祭祀仪式。
地坛的表现手法不仅仅停留在建筑和布局上,还体现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上。
在地坛的博物馆和陈列馆中,珍贵的历史文物被精心展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赏和学习。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地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示和保护,地坛成功地将其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地坛表现手法的思考使我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地坛作为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其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传播地方的文化遗产。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展示手法,地坛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传达给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地坛的价值。
总之,地坛的表现手法在展示地方特色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坛的互动经历和对其表现手法的思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地坛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地坛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地坛的独特魅力,并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我与地坛的表现手法的互动经历:第一部分,引言。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对地坛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还将阐述本文的文章结构和撰写目的,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的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ad662ab8e9951e79a892787.png)
《我与地坛》的风格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
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自然是一个关键。
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
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
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
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文无定法,史铁生大难之后对许多东西已看得很透,有做人的,也有作文的。
他曾说创作是没有什么规矩的,他做小说如此,他做散文也是如此。
(选自《名作欣赏》1993年第1期)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b75e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c.png)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三篇短篇小说。
这三篇小说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首先,从主题上来看,这三篇小说都以情感为核心。
《我与地坛》通过描绘男主角与地坛的渊源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的感伤与怀念。
《荷塘月色》则以荷塘中的一次华丽重逢为背景,表达了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回忆。
而《故都的秋》则以一个女子与她男友的分别作为情感线索,通过对北京秋季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逝去时光的不舍。
其次,从叙事风格上来看,这三篇小说都以细腻而抒情的文字描写著称。
《我与地坛》运用了回忆的手法,通过男主角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往事的情感世界。
《荷塘月色》则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男主角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与矛盾。
《故都的秋》则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对北京的秋日景色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寂寥而充满回忆的氛围中。
最后,这三篇小说都带有浓郁的时代背景色彩。
《我与地坛》以清末民初为背景,展示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状态。
《荷塘月色》则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为背景,展现了都市人的个体境遇与情感追求。
而《故都的秋》则以解放后的北京为背景,表达了战争年代过去后人们无法抹去的记忆与感慨。
综上所述,这三篇小说在主题、叙事风格以及时代背景上都有不同的异同点。
作者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不同时代背景的巧妙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人性细腻与情感矛盾的世界中。
对于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情世态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情感体验的启示和指导。
我与地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我与地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3a3e5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f.png)
我与地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主题意蕴《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作品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将近一万五千言,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到这篇作品的份量非同一般,可以体会出它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作家显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中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
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出来的:他在腿残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
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有一丝禅意。
它让人一下想起了里尔克、瓦莱里和荷尔德林等德国诗人们如作者一样面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时的一往情深的浪漫歌吟。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如行尸走肉的人是不可能对世界有如此敏感入微洞幽察深的感觉的,地坛成了史铁生的再生地,所以,作者从心底里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aa6d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3.png)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异同点《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三部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它们分别展现了作者对不同场景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感情表达方式。
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不同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下面将分析这三篇作品的异同点。
首先,从主题内容来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文传统的珍视。
《我与地坛》以北京著名的地坛公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此游玩时的心情和感受,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荷塘月色》则以荷塘为背景,通过月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故都的秋》则以故都的秋天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敬畏和怀念之情。
从这些作品的主题内容来看,它们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和思考。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在描写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我与地坛》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抒情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情感真挚而充沛。
《荷塘月色》则以诗情画意的笔墨,通过月光和荷叶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领悟和赞美。
而《故都的秋》则以典雅含蓄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独特感悟和怀旧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三篇作品各有千秋,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都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达。
《我与地坛》中,作者借助地坛公园的景致,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荷塘月色》则通过观赏荷塘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审美情感。
而《故都的秋》则以故都秋景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这三篇作品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慨之情。
我与地坛概括总结
![我与地坛概括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32e6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e.png)
我与地坛概括总结引言地坛,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地坛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
作为一名北京本地人,我对地坛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总结并概括我与地坛的经历和感受。
历史渊源地坛建于明代,最初是明成祖朱棣为祈祷丰收而修建的,后来成为清朝帝王祭天之所。
地坛的建筑风格充满古代中国文化的痕迹,红墙黛瓦、宫殿式建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我的亲身体验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人,我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接触和体验地坛的机会。
年幼的时候,我曾经跟随家人一同前往地坛,聆听长辈们讲述历史故事,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
那时候的我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深意,只觉得地坛是一个庄重而神秘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主动前往一些历史景点进行探索和学习,地坛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目的地之一。
每次到地坛,我都会仔细观察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地坛的魅力地坛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在地坛内,我曾经参观过多个展览,了解了许多古代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展览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丰富,而且也激发了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此外,地坛的环境也是其魅力所在。
整个地坛公园被绿树环绕,湖泊和花草点缀其中。
每当我步入公园,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就让我放松下来,忘却外界的喧嚣和烦恼。
这种静谧的氛围让我能够集中精力,思考人生和未来。
对地坛的思考我认为地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地坛将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让我明白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深化对传统价值的理解。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觉得文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创造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总结地坛是我与北京文化的紧密联系之一,从我童年时的浅薄认识,到我现在对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地坛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我相信,地坛不仅是北京市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的风格
导读: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
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自然是一个关键。
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
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
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
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文无定法,史铁生大难之后对许多东西已看得很透,有做人的,也有作文的。
他曾说创作是没有什么规矩的,他做小说如此,他做散文也是如此。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
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
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思考题:
1.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2.文中,⑴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⑵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慈爱、坚强。
2、(1)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
(2)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
在结构上,照应上文。
合欢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
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赛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
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蹬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个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
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蹬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橱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一九八二年
思考题:
1、“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
2、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
树,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尽一切力量医治“我”身体,精神上给“我”鼓励,为儿子写作到处奔忙。
2.合欢树为母亲亲手栽种,想到树就想到母亲;合欢树也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是唤起他们母子希望的所在,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在对合欢树的叙述中,语气平淡,而情寓于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