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管观点上的异同

合集下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差异浅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差异浅析

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作者简介:史文璇(1988-),女,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差异浅析史文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师承于柏拉图,因此两人的学说有相同的内容,但也存在诸多差异:一、关于国家的起源柏拉图认为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物。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生成论”是其国家起源观的核心。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恰恰这一合群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因此“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凡脱离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无论是两性的结合、家庭的出现,还是村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自然”的精神,而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

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国民生活的千篇一律、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处处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角度发展、多层次需求、多阶层杂容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应有的特色。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作者:王栋梁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6期摘要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而历史上学者把柏拉图视为乌托邦主义者,并纷纷效仿。

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政治产物,同时也是对其老师柏拉图《理想国》的理想主义政治反思的成果。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认识和学习,对其政治思想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理想国政治学政治思想异同比较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85-02一、柏拉图与《政治学》任何一部作品或者任何的思想,我们都应该回归作者个人特有的时代,回归个人特有的经历,以便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和思想家之一,出身于雅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执教40年,直至逝世。

①《理想国》是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为了对政治思想进行阐述,柏拉图首先给我们描绘出了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只有这三个等级的人各自本分的干好自己的工作,不去干其它等级的工作,就可以实现正义之邦。

当然由于社会正义的复杂性,等级制度之外还需要各种体制的辅助。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五卷中还描绘共有三个方面体制:共妻共产、男女平等、“哲人王”作为统治者。

②共妻共产,也就是意味着废除私有制和家庭。

即柏拉图认为私有观念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财产私有事是对观念的肯定和鼓励,在这种制度中人们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而不关心他人,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维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维之比较

第29卷第3期2005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o.l29No.3M ay,200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维之比较*王馨(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柏拉图的政治学说是政治化了的伦理学,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偷渡。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维正相反,他通过批判其师柏拉图而回归到苏格拉底的立场,换言之,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维更接近于苏格拉底道德优先的原则。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政治思维更明显地趋向于形而上层面与形而下层面的对立,趋向于精神世界与行为世界的对立。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政治思维;偷渡与回归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05)03-0037-05在柏拉图(427-347B.C.)和亚里士多德(384 -322B.C.)生活的年代里,希腊的政治风气可以简单地被界定为伦理与政治的融合。

而要在这个总的趋势下解读二人的政治思维,就不能不谈到苏格拉底(469-399B.C.),因为柏氏与亚氏的思想都可以被看作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某一部分的批判或改造而来。

一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可以被定义为是政治化了的伦理学,这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的偷渡。

关于伦理与政治的融合,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表现为将政治统摄于伦理领域,使完美的政治形态成为对美德的渴求的自然结果,即由伦理而政治,将政治伦理化[1](P29~30)。

而柏拉图虽然受教于苏格拉底,但却将后者的思想进行了/篡改0。

后世的很多学者,只是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而忽视了二人之间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将柏拉图简单的看成是其师思想的忠实传承者。

其实不然。

而对于这一点的考察,也是分析后来西方思想的两大流派)))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必要之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区别1.政体形式的区别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形式是“贤人政体”,也就是“哲学王”的统治,即知识统治。

这是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则是一种中庸的模式,他认为由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

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2.法律的差异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的政体,也就是说,更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是轻视法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道德的力量,是人性中的善对人们行为的无形约束。

相对于法制来说,柏拉图崇尚的是人治。

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看重法律的。

他的思想大多继承了柏拉图《法律篇》的思想。

他认为,法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具有一种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质。

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端。

3.后期思想的演变柏拉图后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国家起源说承认了人过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政体理论中,已经不提起五个循环政体,而是将政体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种,颇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同时,开始逐步的承认并强调法律的作用。

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其晚期的这些变化,给了亚里士多德某种启示,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学说。

4.人治与法治的分野,贤人政治和共和政体的选择贤人政治——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们都对法治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法治问题上存在一些区别,本文将比较他们的法治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的定义有所不同。

对于柏拉图来说,法治是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力的制约和约束。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高于个人意志的超越性规范,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公正和正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法治理解为合法政治权力的正当行使,认为法律应当为国家和国民民主共同利益服务。

其次,他们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差异。

柏拉图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交给哲学家王者中的哲学家统治者,因为他们具有智慧和正义的品质。

他认为,智慧的统治者可以通过直觉和超验的方式制定公正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放在有能力和正直的公民手中。

他认为法律应该由民众参与制定,以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第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处理犯罪和惩罚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

柏拉图认为,犯罪是人性腐败和道德缺失的结果,应当通过教育和思想的方式来纠正。

他反对对犯罪者进行过度惩罚,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追求德行。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犯罪行为破坏了公正和正义,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他主张按照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惩罚犯罪者,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最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司法制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柏拉图认为,司法制度应该是一个理性和公正管理冲突的机构。

他主张通过行政机构来管理司法,并由哲学家王者担任最高司法审判官。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司法应该是独立的,法官应当是有经验和正直的人。

他主张法院应当是一个对各方公正和平衡的地方,以确保法律公正执行。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思想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统治者的智慧统治,认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是重要的法治手段,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虽然他们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法治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1.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 对智慧的运用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 对法律的 推崇 。

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柏拉图的人治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

这种统治的 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 治理国家。

《理想国》 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忽略了法。

柏拉图认为, 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

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 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 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 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 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 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 他又提出了法治, 并认为“法治国” 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 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 人们的不善行为。

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

的关键 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 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

法治的 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

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总的来说,他前期重视人治,后期重视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式的 城邦政治体制。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

他 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 首先, 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

其次, 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 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 。

柏拉图和阿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的异同

柏拉图和阿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的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两者虽为师徒关系,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却有所不同。

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关于自由城邦的思想是二人各自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引申会发现双方在政体、财产家庭、平等观念、法律地位、教育目的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关于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

这是两人的相同之处。

另外不同之处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

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是由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自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较之柏拉图硬性划分的三阶层集带有一定程度专制色彩的哲学王,更具有民主的成分。

第二,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政体思想和治国原则上的主要差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两人虽是师徒关系,但其政治思想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在这里分析一下他们在政体思想和治国原则上的差别。

要了解两人的政体思想,我们有必要先理清他们对政体思想的分类以及明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政体。

关于政体思想,柏拉图在不同的场合对政体有过不同的分类。

根据政体的内在原则或标准,他把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政体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其内在原则或标准分别是荣誉、财自由和专制。

它们都是不当政体,而且一个比一个更差。

而柏拉图把他所设计的、而且最为推崇的、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亦即通常所说的“贵族政治”。

但是哲学家既不以高贵门第为条件,也不是世袭的,这种政治的内在精神或原则是智慧。

柏拉图也曾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种:一个人统治的,少数人统治的和多数人统治的。

这三种政体也有好坏之分,一人统治的可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的可分为贵族制(贤人政治)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可分为共和制和平民制。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按统治者是否依法统治而把政体区分为两类:守法的政体,包括王制、贤人政治和民主政治;不守法的政体,包括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和僭主政治。

柏拉图认为,把全部统治权集中在一人手中是毁灭性的,结合有限的民主原则柏拉图提出了混合政体,即将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和群众统治的平民政体相结合。

在此种政体中,不存在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将全部统治权在若干方面之间换房权力,所有官员都由选举产生,而具体选举制度的设计有意使富人处于有利地位。

此之为柏拉图心目中的“健全政体”。

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

他为政体下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明显呈功能主义取向。

亚里士多德成熟的政体分类思想直接来源于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德性论的差异

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德性论的差异

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德性论的差异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德性论的差异一、问题的缘起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作为雅典的非正统“公民”,一方面经历了城邦的衰落和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另一方面,他又留恋那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共同体。

时代要求他对城邦制作一个总结,用思想的形式保留城邦的精神。

柏拉图也在做这个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就是柏拉图未竟的事业。

只是柏拉图试图用理想改造现实,亚里士多德则更注意从人的经验生活本身去论证人的德性和城邦的公正。

而生活经验无非证明:作为生活在城邦中的政治动物,人是一个多种质料的统一体;作为三个部分的理性、感性/ 欲望、营养/ 生长对于人的灵魂这一生命形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人的独有本性和功能是理性,但是,[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1/27页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在实际生活中,理性功能的发挥就表现在理性如何处理对待非理性的关系之中,德性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正如他把伦理德性界定为中道原理一样,他的伦理学也显示出一种“中道”的特征。

与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德性论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不可能挽回古希腊城邦的命运。

在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力山大的远征和马其顿王朝的兴起,希腊的城邦共同体无可奈何地纷纷瓦解,于是忠于城邦的德性也不得不返回到自我意识中,在个人内心深处找寻灵魂的慰藉和幸福的依靠。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并未就此消失,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中就得到过重新阐释。

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现代规则伦理学离开德性论规则,使得伦理理论与道德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这是“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重要体现,于是,追寻德性成为了解决现代性道德问题的出路。

在德性伦理学的当代复兴运动中,亚里士多德[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2/27页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无疑是关注的焦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摘要: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二人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二人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由于两人在思想来源、历史思维和政治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位大师在政治领域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分歧。

通过两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二人政治思想的不同。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二人政治思想的比较,来回顾二人在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来了解当时希腊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以此来说明时至今日,二人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思辨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对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由于两人思想来源、历史思维和政治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位大师在政治领域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分歧,于是亚里士多德发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感慨[1]67。

本篇文章将从二人的思想来源及代表作来简要分析二人政治思想的不同。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来源比较柏拉图的思想总体上受到四位思想大师的影响: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

虽然几位大师在不同时期对柏拉图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柏拉图产生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将苏格拉底认为是“人类中最智慧的人”[2]。

由于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被处死,这使得柏拉图对当时的社会政体极其失望。

由于思想受其影响较深,这也为其后写出《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创造了条件。

相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来源更为复杂。

他的思想不但受到像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这样的哲学家的影响,更受到古希腊七贤思想的影响。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较多内容的阐述都是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此可见,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

二、柏拉图的代表著作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治思想比较1.关于城邦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第二卷开篇,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提到“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一个人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3]59,“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城邦”[3]60。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在西方政治思想的长河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师徒二人有着密切的学术传承关系,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混乱,这对他的政治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能够洞悉真理,从而做出最公正和明智的决策。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哲学家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和劳动者。

哲学家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武士保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从事生产劳动。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是基于柏拉图对人性和能力的判断,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应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

柏拉图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城邦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的和谐,他主张对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公民的品格。

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越界、不混乱。

亚里士多德则出生于一个御医家庭,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从现实的城邦政治出发,探讨可行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平衡贫富两个极端阶层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更注重财富和职业的差异,将社会分为富人、穷人和平民三个阶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而公民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包括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假设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在诸多领域都有着伟大的成就。

他们是师徒,在一些方面必然有着相通的见解,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发展其师思想理论的同时,也说过这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分歧的。

而柏拉图的《法律篇》和《共和国》,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也能体现他们法律思想方面的异同。

一、相同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正义论作为各自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都认为法律应同正义相一致,维护法律就死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正义,正义观念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前提,也是他们法律思想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法律就是一种社会规章,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尺”,更是一种正义的体现。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实现城邦的独立和自由,这才是城邦中公民个人自由的价值所在。

二、不同点1、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 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因此,社会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 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如此, 我们仍然不能遮蔽其重大的理论价值。 这是在西方第一定系统 的提出了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 也是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的思想, 从而 形成 “共产主义” 的思想传统, 后来发展成空想社会主义, 最后出现了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各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就是 都反对私有制, 主张公有制, 这是他们立论的逻辑基础。③ 二、 亚里士多德与 《政治学》 前 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一前 322, 思想家和科学家。17 岁时奔赴雅典, 师从柏拉图, 在阿卡德米学园学 习并从事教学工作达 20 年之久。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谢世后, 赴小 亚细亚各地讲学。由于对政治的兴趣日炽, 他于公元前 343 年, 接受 了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邀请, 担任年仅 13 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至亚历山大三世登基为止。其后即公元前 335 年, 返回雅典, 开办哲 学学校--吕克昂学园, 招收生徒, 从事讲学, 直至逝世。 《政治学》 是古 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 的专著"。它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本书具有多方面 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 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 法律、 伦理、 教育思想,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均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④学术见解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同样也存在很多分 歧, 亚里士多德一句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就足以说明。 ” 在 政治思想上也同样如此。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 不同的政治思想。 在其著作 《政治学》 全书在对 100 多个城邦政制 中, 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 系统论述 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 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经家庭、 村坊而组 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 分为正宗与变态 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 贵族、 共和 3 种, 后者为僭主、 寡头、 平民 3 种。 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论述现实中 的平民、 寡头、 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 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提出 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三、 主要政治思想的异同比较 (一) 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 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 不同,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在历史 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 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 生活,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 (社会性), 是人 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 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位哲学家在政治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目的与理想国不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他的理想国是一个由智者组成的精英统治体制,通过有教育优势的统治者来管理国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国家,智者将根据真理和道德来统治,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政治的目的归结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的社会,追求人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着重于个人的发展和全面的幸福,他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责任感,支持在良好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共同利益。

二、对民主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对民主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政体易导致个人利益和自由主义的滥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民主容易由于对自由的过度追求而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智者手中,以实现公正和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民主持支持态度,他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将民主视为中等的政治制度,既不偏向上层精英的统治,也不偏向下层劳动阶级的专制。

他认为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并强调公民的参与和平等。

三、对教育和社会等级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政治治理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选拔和培养统治者,以确保国家的良好管理。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公民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青年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可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也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判断力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完善,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哲学思想, 提出了“ 衡平法原则” , 批判柏拉图的国家学说 , 提 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 东西, 只昂 首于真正的 存在, 所以 它 出了中庸治国之法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背叛了 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 具备一切知识。但后来灵魂附着于躯 柏拉图哲学,而是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的信徒, 体之后, 则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 , 因此而遗忘了一切。 只 跟随柏拉图成为了一个柏拉图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最终的哲 有经过合适的训练 , 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 学追求回归了神秘论正是验证了这一点。
与“ 形而上学” 。
守和依据这样一个尺度或 比例, 即“ 逻各斯( 1 o g o s ) ” 生成与灭
( 一) 柏拉图哲学。 作为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 亡。但这与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旨趣 “ 本体论的形而上学” 相


因此柏拉图从巴门尼德的“ 存在” 理论中找到了出路。 “ 本 柏拉图 建立了 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 哲学理论体系。 其理念 悖。
理性的 支配, 进行理智的 思考与行动, 既是功能的善, 同时 也 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 产生“ 哲学王” 。 这是因为, 柏 是目 的的 善。 人在 追求快乐与幸福之时, 去寻 求理性对自 己 拉图一方面看到了哲学能够真正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 另一方
的 指导, 这正是一个人正义德行的 表现。 是使人的 灵魂回 归 面他看到了 法律条件的 局限 性。 而亚里士多 德则认为, 在公
3 7
作用。他同样认为, 人之所以是区别于一般生物的最高级物
在“ 贤治” 与“ 法治” 的具体正义实现方式上, 柏拉图与亚
体, 正是由 于人 具有理性。亚 里士多德 将柏 拉图的正 认论展 里士多德仍有分歧。 柏拉图 谈到“ 除非真正的 哲学家获得政 开, 提出善 有两 种形式: 一是事物自 身的善, 亦即 止的 善或 终 治权利, 或者城邦中 拥有权力的人, 由于 某种奇 迹, 变成了 真 极善; 二是 事物作为达到自 身善的手 段, 即 功能善。 而 人按 着 正的哲学家, 否则, 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 简言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个人生活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他指出:“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请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做城邦”。

在这里,柏拉图看到了“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劳动必须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国家必须根据人们的性格、专长安排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

他说:“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使每种东西生产得更多又好。

;因此,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专司一事就是国家的正义,这种国家“我认为是真正的国家……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

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国家起源于分工。

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人类开始时是作为牧人生活于独居的家庭生活状态中,当时并没有使用多种多样的技艺,这种“自然世纪”是在家长权威的统治之下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各种新的技艺的发明,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增长,若干个家庭聚居在一起组成乡村,后来从中出现了政治家,把若干个乡村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可见,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可看到共同生活,分工合作的国家状态,不过这里更加接近于“自然生成论”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生成论”。

他指出,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

人类在演化史上,虽然经历了家庭、村落到城邦(即国家)的漫长发展过程,但真正体现人类本性的只能是国家。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最初为了繁衍后代就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就得先成为配偶……配偶出于生理的自然。

”困因此,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结合方式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生存和种的延续。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随之产生,社会团体由“两个以上群众所组成”,它有三种形式:家庭、村坊和城邦,而它们的产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是自然的,“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村坊则是“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组成的初级形式”f而城邦则是由若干村坊组合而成。

随着城邦的产生“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

只有到这时,人类的本性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两性的结合,家庭的出现,还是村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然”的精神,而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

显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观中,特别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与结合,看到了人的合群性的特点,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人类自然性的表现。

因此,“自然生成论”就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论的核心思想。

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产生定义为社团的自然发展。

由前者所产生的国家必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色,社会的整齐划一,国民生活的单调枯燥必然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后者所产生的国家必然处处体现出“自然”的特点,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更加适应人类本性的发展。

多角度发展,多层次需求,多阶层杂容并包就成为这种国家应有的特色。

但无论是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生成论”,都突破了过去国家宗教起源说和国家神造说的束缚,没有从社会以外、城邦成员以外寻求国家的成因,而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这显然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作者简介:王栋梁,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政法论坛·186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最初为了繁衍后代、生育子女,就发生了两性结合,这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求得人类的生存和衍续。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随之发生。

社会团体有三种形式:家庭、村坊和城邦(国家)。

这三者的产生都是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随着城邦的产生“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

⑤而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也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公有与私有的争议无疑,公有制是柏拉图的选择。

柏拉图谴责私有财产,认为私产之下无好执政者甚至会毁灭社会,而理想国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的看法不同。

而亚里士多德首先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思想进行了强有力的批评。

他认为,公有制的结果不可能导致社会的治理,只能够引起社会的损害。

均产必然在财产所有权上产生重大纠纷,且不合人类天性,不能消除人类罪恶本性,不能确保国内安全。

因为“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事物而忽视公共的事物”。

这是人类自私的本性。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人类的各种美德。

如果一切归公,人们也就无法表现这种美德了。

亚里士多德在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公有制理论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私有制构想他认为,他向往的财产制度是“产业私有而财产归公”。

他说,这一制度的特点是财产“在某一方面(在应用时)归公,一般而论则应属私有”,故可兼顾公产与私有两方面的利益。

在实践上,亚里士多德主张把城邦划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公产,一部分为私产。

这两部分又各划分为两部分:公产中以一份供应祭祀,另一份供应公共食堂所需;私产中以一份配置在边疆,一份在近郊,以使大家利害相同,满足平等与正义的要求。

(三)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在国家治理方面,师徒出现了人治与法治截然不同的法国原则,如上所说,柏拉图强调人治,认为哲学王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

因为哲学王是除上帝以外的“更善的模范”,国家和个人只有经过哲学王的治理才能达到至善。

而他同样也认为对于优秀的人,把许多法律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

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抹去了法律的作用,并宣布了法律的无效。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渊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法治而反对人治,因为法治与民主、自由是分不开的。

他主张实行奴隶主共和国,提倡自由民内部的自由与平等,坚决主张中产阶级主政,因此,法治成为其整个政治学的逻辑必然。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行法治,就要有良好、健全的法制,而普遍的服从则是实施法治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在系统论述了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观,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

第一,人治容易尚私,而法治则可秉公。

第二,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因而具有更大的可取性。

第三,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尤其是世袭制更加如此。

第四,实行一人之治管理国家也实属困难,他实际上不能独理万机,他还得任命若干官员帮助处理各项政务。

他强调法治,但不否认自由,良好的法律既有权威而又不专断,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他不反对自由,但他说自由不是放纵,人人都为所欲为将造成城邦的混乱,结果对公民本身也属不利。

这种认识上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国家政体的看法上的差异。

柏拉图的理想政体——贤人政治,哲学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政体形势的选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其治国之道——“人治”与“法治”出发,把议论的中心转到理想国的主体——“理想政体”的模式上。

采取怎样的政体形式才是他们各自政治哲学的合理归宿呢?对此,两者的风格也是南辕北辙的。

共和政体正是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根据以上标准,亚里士多德把现存政体划分为六种,并指出了六种政体各自的特点。

他指出,君主政体崇尚勋业;僭主政体崇尚私利;贵族政体崇尚才德;寡头政体崇尚财富;共和政体崇尚中庸;平民政体崇尚自由。

这六种政体,唯有共和政体才是理想政体。

亚里士多德崇尚中庸。

在他那里,中庸是人、社会和国家的最佳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而这两种政体各有弊端,不利于缓和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因为富人掌权建立寡头政体,以压迫平民为职责;平民掌权建立民主政体,压制富人也不遗余力。

这样,他们各趋极端,远离中庸,使社会趋于不平衡。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缓和贫富两极的对立,必须有一个两极之间的平衡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产阶级。

他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组成的理想政体——共和政体可以兼顾贫富两者的利益,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取两者之所长,因而它就成了由多数人掌权并能照顾全部利益的理想政体。

中产阶级主政,是抗衡贫富两个阶级,保证政权不演变为民主制或僭主制的有力保证。

一、关于国家的起源柏拉图认为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物。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