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概述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年份名义GDP(亿日元)名义增长(%)实际增长(%)名义GDP(亿美元)年平均汇率(美元兑日元)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1995 4,951,660.0 1.4 2 52643.63 94.06 1996 5,050,120.0 2.0 2.7 46425.08 108.78 1997 5,156,440.0 2.1 1.6 42618.73 120.99 1998 5,049,050.0 -2.1 -2 38568.86 130.91 1999 4,976,290.0 -1.4 -0.1 43686.16 113.91 2000 5,029,900.0 1.1 2.9 46672.54 107.77 2001 4,977,200.0 -1.0 0.2 40954.50 121.53 2002 4,913,120.0 -1.3 0.3 39182.71 125.39 2003 4,902,940.0 -0.2 1.4 42292.25 115.93 2004 4,983,280.0 1.6 2.7 46060.45 108.19 2005 5,017,340.0 0.7 1.9 43141.36 116.3 2006 5,073,650.0 1.1 2 45998.64 110.3 2007 5,155,200.0 1.6 2.4 43780.89 117.75 2008 5,051,120.0 -2.0 -0.6 48845.57 103.41 2009 4,709,367.0 -6.6 -6.3 50303.00 93.62 2010 4,792,231.0 1.8 3.9 54607.30 87.751955-199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使用的基期价格是1990年价格。
第一章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初期日本的“三大改革”
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同盟军占领当局认为,日本之 所以发动战争,与战前日本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为了铲除旧有的政权基础和经济体制,在美国方面的督促 下,战后初期日本进行以下三大改革:
1.土地改革
•1945年底开始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并不成功 •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干预下,1947年初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到1949年底,日本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财政金融政策 政府建立国民金融公库、日本开发银行、住宅金融公库、 输出入银行等,实行财政投融资计划,以对个人、企业提供低 息、长期信贷资金来弥补民间资金的不足,对金融机构充当最 后贷款人。 (3)行政指导 通产省被认为是“推动日本成为第一的手”,它制定的一 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对民间企业所实行的咨询、建议等“窗 口指导”,对日本产业、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出口产 品从纺织品—家电—小汽车的转变) (4)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 (从倾斜式生产方式开始,到后来的“贸易立国”战略均属 产业政策,在这方面公认日本是效果最显著最成功的)
• 金融系企业集团的共同特点: a,集团内企业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相互持股关系,银 行既是相互持股体系的核心,又是集团资金的供 应者; b,以大企业经理为核心组成“经理会” c,以综合商社为交易媒介 这种相互持股弱化了股东对企业的影响,可从长 远发展考虑,提高留利水平,企业间具有长期稳定关 系 • 独立系企业集团—以少数特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 团,如新日铁、丰田、日产、松下、日立、东芝等,集 团内均有一个特大企业,在日本甚至世界都占有重要 地位。
1951年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重建的加速
从1951年开始,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和侵朝战争 的特需刺激,使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的步伐明显加快 1.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 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形成和侵朝战争的发生,促使美国从 其全球战略出发,将对日政策由打击改为扶持,集中表现是— A,减少直至放弃索赔要求,使日本的850个大军需工厂基本上 被保留下来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日本政府对外贸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对 一些敏感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进行严格审批。
04
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三——地理位 置和国际环境
地理位置的优势
1
1.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受益于地缘优势和亚洲 地区的快速发展。
2
2. 海岸线长,港口众多,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和海上运输。
3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经济
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
我国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应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应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
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国际经济秩 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利益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利益,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密切联系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注重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 忠诚度。
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
01
强调人才培养
日本企业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发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02
注重员工福利
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有助于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03
强调诚信和社会责任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诚信和社会责任,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
声誉。
03
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二——政策因 素
产业政策
确定重点产业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常重视合作,积极参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例如,日本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竞争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 崛起也对日本经济形成了挑战。
日本面对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活力问题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劳动力等方面 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 改革医疗制度等。
经济活力问题的解决
为提高经济活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创业,鼓励企业进 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此外,加大对年轻一代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经济活力。
贸易往来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 一。日本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同时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 高科技产品。
投资合作
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积极进行投资和合作。例如,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 总额中占比很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日本在战后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参加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推进了贸 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
日本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推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04
经济泡沫和破灭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
经济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
泡沫破裂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战后复兴时期的日本经济

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经济带来 的意想不到的景气。离战场最近的日本成了美军大 量军需物资的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于是1951年 “工矿业生产指数”“实质个人收入”“民间投资” 恢复到了战前1935年的水平。1952年,“实质 国民总生产”,制造业的“实际工资”也恢复到同 等水平。至1953 年日本的实际GNP 超过1944 年的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 的56%。从1946—1955 年的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9.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国对日扶植
战后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 针》,清除了日本经济体制中的封建和半封建因素,建 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体制,为日本的经济 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8 年日本经济逐步摆脱萎缩状态,但是大量的价 格补贴和巨额的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1949年美 国对日推行“道奇路线”,基本目的是紧缩政府开支 和加强税收来削减美国的对日援助,并使日本政府能够 尽快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从而摆脱经济困境。在对 外贸易方面,确定了固定的汇率。然而,推行紧缩的财 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 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新的危机。
战后复兴时期的日本经济
1945—1955
战后经济状况
通常,人们将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过程分为【经济 复兴期】【高度成长期】【安定成长期】等几个阶 段,下面介绍战后【经济复兴期】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年,日本开 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日 本的生产力锐减,1945-1946年之间,日本的生 产率降低到了展示生产高峰期的20%,工矿业生 产仅为战前的28%。而且由于战事大量支出军费, 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 同时还存在着失业人口众多、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 者露宿街头等严重问题。可以说,战后的日本的经 济复兴之路的起点是极为困难而悲惨的。
战后日本经济

停滞与低迷阶段:1991~2001
年度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1991 5.5 2.9 1992 1.8 0.3 1993 1.0 0.4 1994 0.4 0.6 1995 2.2 3 . 0 1996 2.9 4.4 1997 0.6 -0.0 1998 -2.0 -1.9 1999 -0.7 0.5 2000 -0.6 1.0
表1
1950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 美 西 德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GNP 国 增长率 GNP 增长率 英 GNP 国 增长率
随着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在整个90年代持续着低迷的经济发展 趋势,增长率不高,甚至出现长时期的负增长。 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然而, 90年代以来,日 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 为1.0%;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1.4%,个人住宅投资和 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等于说国民的收入消费能力和企 业的生产能力没有什么变化。
高速发展阶段:1955~1972
日本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 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 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 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 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 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 顶点。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指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
经济进步历史。
在二战中,日本经历了巨大的损失,赔偿金的支出源源不断,而国家经济也受到重创。
日本国家当时正面临着突然和巨大的负债以及物资荒、城市毁灭和当地经济崩溃的压力,源源不断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更加添加了额外的压力。
海外军事控制期间,美国有意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来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如:对外开放市场、实施经济强化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财政机构来制定政策。
日本政府在1946年通过了一项减赤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减少
政府出口,支出削减财政赤字,从而改善日本经济状况。
1951年,日本加入了《日美宪章》,承诺改革国民经济,并于
1955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此后,日本经济开始蓬勃
发展,温暖的“昭和时代”也拉开了帷幕,2013年,日本经济
仍占有世界GDP总额的3.9%,位列全球第三。
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也处于停滞状态。
日本未能摆脱
银行紧缩政策带来的低利率困境,消费者情绪也受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2010年的世界杯和2011年的福岛核灾难之后,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同时,当时日元的下跌也使得出口企业面临更多的困难。
虽然日本经济过去几十年来起伏不定,但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和稳定。
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日本经济将继续实施适当的改革措施,以期保持最高的增长率和最佳的社会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

出口海外旳日本汽车
四、泡沫经济时期(1985—1992)
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等 五国财政部长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协议 美元贬值,日元、德国马克升值 1988年初,240:1变为120:1 1986年11月到1991年4月,年均增长率5% 股票增长率31%,地价增长15% 国土面积美国25分之一,市价五倍 买世界名画,1990年支出33亿美元 金融资产大举进军美国
岸信介(1896—1987)
三町目旳夕阳 安藤百富
3、奥林匹克景气——池田勇人内阁 吉田学校旳优异学生,忠实执行吉田路线 “轻军备,重经济,在美国保护下发展” 宽容与忍耐,调整煤矿劳资纠纷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环游世界各国,半导体推销商 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增长公共投资 高速公路、城市列车、新干线 1963、1964年GDP年均增长率10%以上 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73年
2023年
2、稳定增长 三木武夫内阁开始连续发行赤字国债 增长公共投资、增进出口 政府推动开发新能源 企业开发节能产品 产业构造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产品“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 1979年人均GDP与美国相同 沃格尔旳《日本名列第一》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出美国
家 用 电 器 旳 普 及 率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
卡拉OK发明者——井上大佑
3、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5)
1、日本淹没——战后最大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田中角荣首相“日本列岛改造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石油危机 全国抢购风潮,卫生纸、洗衣粉等 73年批发物价上升30%,零售物价上升20 小松左京旳《日本淹没》 1973年11月到1975年3月 生产指数降20%,倒闭1200家、失业112万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战后日本经济史讲述的是从1945年“尽头之战”结束到当今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应对战后破坏,全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这一历程不仅标志着日本经济得以复兴,而且还宣告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在战后日本,由经济部长麻生义太郎担任首相的“太田内阁”长期执政,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经济改革政策,以重建日本经济。
其中包括政府对大型企业进行控制,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市场作用发挥,以及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借贷支持。
此外,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也得到了优化,以促进低价劳动力的适应性。
同时,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通过刺激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切都结合起来,让日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拉开了序幕。
1953年至1963年,日本实现了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将近1964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后来,由于对外贸易面临着挑战,日本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太平洋之声”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复兴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随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激励经济发展,比如政府提出了减税、财政政策优惠等举措,以及实施巨额建设、投资和改良等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
到19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受到长期低迷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被动增长”的期间,其中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最终,为了摆脱低迷,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税收改革等,从而使日本经济受到提振,实现了从“被动增长”到“自主成长”的转变。
综上所述,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日本经济从破坏中复兴起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加上发达国家的援助,使日本经济实现了跃升,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也是日本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日本战后经济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战后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国民财富45%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变为废墟。
然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经济就能崛起并且位于世界前列。
50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占领初期,美军通过解除军国主义武装,实行民主政治、制定和平宪法,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通过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立法等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向日本提供了21.28亿美元经济援助和贷款,支持日本复兴经济,重整军备。
1950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首先,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军事“特需订货”。
其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增长。
再次,“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业迅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了高额利润,反过来又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为己所用,推陈出新,成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战后初期科学技术落后二三十年,为尽快缩小差距,日本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革新”战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再加以模仿、消化与创新,从而走出一条“引进、改良、吸收与创新”的新路子。
在日本人的经营思想中,没有“日本”这一概念,它的产品是面向世界的,引进观念也没有国界的分别,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都引进。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产业政策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 向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这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和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如钢 铁、汽车、电子等。
企业自主创新
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企业 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崩溃与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 经济遭受重创,国家经济陷入
崩溃边缘。
美国占领期间,日本政府开 始着手重建经济,通过恢复 生产、重建基础设施等措施
,逐步恢复经济秩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如土地改革、解散财阀等,为
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美国占领与改革
01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军事占领,并 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 改革。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石油危机与经济调整(19731985)
• 泡沫经济与崩溃(19851990)
•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模式( 1990-至今)
• 日本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贸易立国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将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手段。通过扩大出口、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企 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开放
日本政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吸 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这为日本经济的全球化进 程奠定了基础。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日本战后经济史概观

白黒テレビ 洗濯機 冷蔵庫
日本经济从废墟走向成功
• 高速增长(1960-1970):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
1964年开始的越南战争:军需生产 1964年东京奥运:国家统制经济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干线等。 1970年万国博览会:家电工业和汽车工业
彩电、空调、汽车之“新三种神器”。 岩户景气、奥运景气、伊奘诺尊景气。年均增长率10%以上。 新兴企业集团:汽车(丰田、日产、三菱、马自达)
家电(索尼、松下、东芝、日立)。 • “日本型经营”确立时期:终身雇佣制等的巩固。
国家统制和官民协调机制发挥巨大作用:全民养老医保 企业系列(Keiretu):看板生产、协丰会、协荣会。 企业集团(Enterprises Group):三菱集团等 稳定股东:60年代后期的资本自由化。
カラーテレビ クーラー カー
日本战败和投降:神风联、B29轰炸机。 美国占领日本和战后民主化改革:农地改革
财阀解体 劳动法 倾斜生产方式(1947年,吉田茂政府)
八蕃制铁公司
日本经济从废墟走向成功
• 初步的经济复苏(1950-1960):
美国占领军改变方针,转而扶持财阀势力。 道奇路线和日本企业的困难局面:丰田。 朝鲜战争和军需生产: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
日本经济从废墟走向成功
• 稳定增长时期(1970-1980):
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冲击西方世界。 日本政府的协调统制政策和公共投资政策。 1973年,本田思域(CIVIC),畅销美国。 丰田、索尼、松下等,日本企业掀起进军海外狂潮。 “金满日本”、“消费就是美德”、山口百惠现象(《血疑》75 年)
一、以日电本子战产业后和经汽车济产史业概为例观
旧日本企业文化
过渡期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1945-200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泡沫期
• 定义: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 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 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 因此主要表现在在宏观经济 层面上。 • 背景:85年9月22号,广场 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急速 升值,日本银行倾向于不动 产的融资,民众热衷于投机。 • 具体表现:股票和房地产
•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 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 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 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 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 经济崩溃。
• 1958年度的经济白皮书对这次景气衰退的评价是:“没有触及筋骨, 只是削去了脂肪,而且出血也很少。”
V型恢复
• 1957年6月开始的衰退,一年后的1958年6月达到底限。 当时对此有两种相反的评价意见: 积极意见:景气衰退只是暂时的库存调整,日本经济会 再次走向高速增长,所以称之为“V型恢复”; 消极意见:不是暂时的库存调整,而是由于神武景气下 投资热潮导致设备过剩所引起的,称之为“锅底景 气”,就是说,日本经济的强有力恢复已不可能,景 气就如同在锅底爬行那样,会长期停滞。 事实证明,“V型恢复”论得胜,日本经济开始了超过 神武景气的”岩户景气“时代。
C.修改日本国宪法
• 1946年11月3日以美国宪法为兰本的日本国 宪法公布,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该宪法 实行主权在民的君主立宪制; 明确宣布放弃 战争和战争准备;废除封建制度。
d.逮捕战犯, 进行整肃
• 1945-1948年间, 惩治战犯, 进行整肃。对象包括 职业军人、极端国家主义团体骨干、大政翼赞会 等骨干、对外扩张政策的金融机构骨干、在殖民 地任职的行政长官、及其它军国主义分子。1946 年1月4日, 盟总发布《关于整肃的指令》, 到1952 年整肃令废止。
神武景气
• 钢铁业,继1951-1955年的第一次合理化 运动后,1956年起用5年时间进行了第二次 合理化运动。包括建设一些巨大规模的先 进炼铁厂,如八幡制铁的户畑、富士制铁 的东海、日本钢铁的水江、神户制钢的滩、 朱友金属的和歌山等先进炼铁厂,总投资 近6000亿日元,是第一次合理化投资额的 4.6倍。而且当时最先进的LD转炉和带钢轧 级等被大量引进。
• 蓝色部分18年为经济高速增长期
二、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 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 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 9.8%。 • 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 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 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 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时代背景篇
一、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恢复经济政策 (1945-1955)
• 相关介绍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首先依赖于战后初期 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1945年10月11日,麦克 阿瑟代表盟国提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五项要求, 揭 开了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的序幕
a.实施农地改革
• 1945年12月9日,盟总发布《关于农地 改革的备忘录》, 1946年10月21日, 日 本国会通过了第二个农地改革法,沉 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发 展资本主义。
二、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 • • • 神武景气 锅底萧条 岩户景气 高度经济成长(奥林匹克景气-证券萧条-伊 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 神武景气(じんむけいき)是指日本1955年 至1957年出现的战后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 是高度经济成长时期的开始。
• “已经不是战后了” (风靡一时的流行语) 1956年(昭和31年)2月中野好夫(战争协力 者)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已 经不是战后了》的随笔。
神武景气
• 石油化学方面的第一期计划也于1955年开 始实行。三井系列的岩国石化联合企业、 日本石油公司的川崎联合企业、三菱的四 日市石化联合企业、住友的新居滨联合企 业等陆续建成。 • 此外,电力五年计划也于此时起实施。
家庭电器化时代的开始
• 洗衣机 1954年:27万台 1台/332人 1957年:86万台 1台/106人 电冰箱 1954年:1万7千台 1台/5188人 1958年:42万台 1台/221人 “三件神器” :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 (后来成为电视机)
b.打击和解散财阀
• 1945-1947间, 盟总先后发布了《关于解散财阀的 声明》(1945.10.15)、《关于控股公司解体的备忘 》(1945.11.6)、《关于排除日本经济力过度集中 状况的计划案》(1947.5.13)。1948年9月11日,盟总 集中排除审查委员会发布《关于经济垄断集中排 除法四原则》,1949年又修改了禁止垄断法。
e.制定劳工三法,实现劳工平等 • 1945-1947年间, 日本制定了劳工三法, 即 1946年9月27日的《劳动关系调整法》、 1945年12月的《工会法》和1947年9月的《 劳动标准法》。此外, 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有 关教育改革的几个文件。
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沉重地打击了军国 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为资 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东西两种文化 的兼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 对日本的控制,由于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 ,不久由打击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转向扶持财阀和 军国主义势力政策,致使军国主义及其经济基础没 有得到彻底清算,而为日本在走向政治大国途中的 某些与和平发展潮流背道的现象种下了祸根。
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
伊奘诺景气
• 伊奘诺景气指日本经济史上自1965年到1970年期 间,连续五年的经济增长时期。1964年日本举办 东京奥运后,曾一度陷入经济不景气,政府于是 决定发行战后第一次建设国债。1966年后,经济 景气持续畅旺。 • 期间有不少大企业合并,而私家车和彩色电视亦 快速普及。日本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当时有 所谓的“新三神器”(即汽车、空调、彩色电视 机)。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生产总值若以美元汇 率换算,日本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神武景气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1954年:2.8% 1955年:12.1% 1956年:8.5% 1957年:9.7%
神武景气
• 原因 1.以美国为手的西方各国都处于景气时期,因而使 日本的出口大幅度上升,并不是由于内需而引起 的。 2.民间设备投资的高涨(神武景气的最大牵引力量)
国内民间总资本形成(实际)的增长率看: 1954年:-6.5% 1955年:23.6% 1956年:23.2% 1957年:17.2%
锅底萧条(1957~1958年)
• 锅底萧条(なべ底不況),也有称锅底景气,是指日本1957年(昭和 32年)至1958年(昭和33年)的一次短暂的经济萧条。
• 这次萧条发生在神武景气之后(1955年-1957年),当时由于景气过 猛,国内物价高涨,加上政府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局势误判,导致投 机性的进口剧增,出现外汇危机。政府于是采取了紧缩金融、紧缩财 政和一只进口的政策,使景气陷入停滞状态。政府的库存投资大幅减 少,工矿业生产明显下降。经济企划厅判断设备投资过剩引起的萧条 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经济白皮书》称之为“锅底景气”,即 比喻为像在平底锅中前进一样。 • 不过这种预测并不准确,虽然萧条在1958年依然持续,但是进入1959 年4、5月,工矿业生产已经显著增长,库存也趋向增加,外汇储备也 十分充裕,至此,萧条状态已经摆脱。
岩户景气
•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1959年:11.2% 1960年:12.5% 1961年:13.5%
岩户景气
• 现象: 1.追求规模效益。岩户景气和神武景气一样, 起主要作用的是设备投资,这两个景气上 升时期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率都达 到了年29%的水平。设备投资的中心又是技 术革新投资。 2.投资促进投资。
岩户景气
• 岩户景气(いわとけいき)是指1958年6月 至1961年12月起,日本战后第二次经济发 展高潮。日本大量生产汽车、电视及半导 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钢铁取代纺织品成 为主要出口物资,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经济 发展高潮,称为岩户景气(Iwato boom)。
• “岩户”在日本传说中,是皇室主神——天照大神开辟岩 石,神临人世,开创了日本历史的神话。“岩户景气”意 为开天辟地的繁荣。
经济高速增长期、泡沫经济期、 近期日本经济
小组成员:姜高速发展时期 • 石油危机 • 泡沫经济 • 日本“失去的十年”
• 日本金融危机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56-1973
前言
战后初期日本处在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她成功地推 行了民主化改革和恢复经济的重点倾斜政策。50年代中 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 西方国家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稳定经 济增长、新科技立国和全球贸易战略,缩短了和美国的 经济差距,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与超级大国 美国展开激烈竞争。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转入慢车 路长期低迷,近年来开始复苏,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和模 式成为许多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 “伊奘诺”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主要神祗,由他生下了天照大神。“伊奘诺景 气”意为开天辟地的繁荣
日本泡沫经济
1973-1975石油危机
• 直接原因: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价 格暴涨。 • 影响:对日本的打击最严重。 • 措施:日本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 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 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日本既有效地 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 年-1982 年世界 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大致背景阐述完毕
战后日本的经济
• 一、重整复兴期(1945~1954年)
• 二、高成长时期(1955~1973年)
战后日本的经济(细分)
• 战后混乱期-战后复兴期-特需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