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谬尔森 (S-S)定理 (L和K都可以流动)
对出口行业(大米): Wr ( )= Pr(上升)* MPL(上升) Rr(?) = Pr(上升) * MPK (下降) 对进口行业(钢铁): Ws (?)= P S(下降) * MPL(上升) Rs( )= P S(下降)* MPK (下降) 进一步地: 贸易前:Wr = Ws ,Rr = Rs 贸易后:由于Wr 上升;Rs下降;又由于在新的要素 市场上,仍有Wr = Ws ,Rr = Rs,结果:Ws上升, Rr下降。
二、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P81-P82) 1、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种可贸易产品(X和Y,X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个国家(A和B) 4、生产技术相同
5、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 际贸易自由的障碍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对H-O理论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一、背景 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认为劳动不是 生产的惟一要素。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国际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1977年获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其老师发表的文章基础 上,著书《区域贸易与国 际贸易》,系统研究 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二人创建的理论简称为H-O理论。

均资本)来表示。如果美国K/L高于中国K/L, 显然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注意这里相对的两重含义)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的对应关系
Y
140
B国
120
100
80
A国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X



3、要素稀缺(factor scarce):与要素丰裕相 反的概念,是指一国(地区)某种生产要素的供 给量相对于另一国(另一地区)较少。 4、要素比例(factor proportion):指生产某 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5、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 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根据产品生 产所要求的不同要素的比例关系而定,将产品划 分为不同种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K/L较大的商 品,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为K/L较小的商品。

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国际分工与贸易
商品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商品的最终需求
技术 要素的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的分配
(要素报酬)
(五)对H-O理论的评价

要素禀赋继承了比较优势论,但又有了新的发展, 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1.贡献:
(1)该理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更 接近于实际; (2)该理论对于一个国家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 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具有现实意义; (3)这一理论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对于 促进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缺陷及局限性 (1)该理论与比较优势论一样,建立在一 系例假设条件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与现 实有一定距离; (2)无法解释更多的国际贸易现象; (3)坚持要素禀赋论可能使更多的发展中 国家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

三、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自学
(一)总体均衡分析(P83-P87) H-O模型在假设条件上与古典贸易理论的 两个不同。 1.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行业是资本密集 型产品,结果会使整个社会对K供给增加,对L供给相 对下降;结果使MPK下降,使MPL上升。
S-S定理: 在长期,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 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 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 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 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 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原因: 对于A国: Px(A) < Px(B) (因为A国劳动价格即 工资 低) A国分工生产X,减少Y的产量 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增加 工资率w 对于B国:分工生产Y,少生产X 资本需求增加 从而使利率r
表明:国际贸易倾向于缩小两国工资率
与利率的差异。
资料:工业国家真实工资水平的接近
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实际小时工资与美国实际小时工资 的百分比(%) 国家 1959年 1970年 1983年 1990年 2000年 日本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德国 11 23 27 29 29 24 42 41 35 56 51 62 62 53 84 86 79 102 85 142 96 85 91 84 140
H-O-S定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A国商品X(劳 动密集型)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因为A国是 劳动丰裕国家,其工资率较低。当A国分工 生产X并减少Y(资本密集型产品)时,对劳 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高工资率, 同时,对资本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利息 率。而在B国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反,因此, 贸易倾向于缩小两国间的工资于利率的差距。
--支持了H-O理论。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贸易壁垒(关税结构说) (2)自然资源说 (3)技能和人力资本说 (4)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5)跨国公司影响说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P130-P139/自学为主)
(四)结论(H-O理论的基本表述)


百度文库


一国出口的是那些比较密集地使用在本国丰裕因而 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那些需要 在生产上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而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 产品。 即: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 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状况) 即: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 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 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 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生产模式与贸易格局)
第二节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一、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的影响 1.短期影响 2.中期影响 3.长期影响 二、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要 素价格均等定理 是H-O的推论,内涵一样。萨谬尔森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证明了要 素价格均等定理,因此,简称H-O-S定理。
2.中期影响:
(L可流动,K不能流动)
出口行业的L需求增加,使MPL下降,K相对不足, 使MPK上升;进口行业中的L减少,使MPL上升,K相 对过剩,使MPK下降。
对出口行业(大米): Wr (?)= Pr(上升)* MPL(下降) Rr( ) = Pr(上升) * MPK (上升) 对进口行业(钢铁): Ws (?)= P S(下降) * MPL(上升) Rs( )= P S(下降)* MPK (下降) 结论: 在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商品)中的不流 动要素继续受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 不流动要素会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劳动力)的收益 不确定。
4.放大效应与实际收益变动 (1)罗纳德.琼斯把要素价格的变 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这 一结果称为“放大效应”。 2.只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 收益就会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中密 集使用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
二、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P127-P129)
2 .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
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
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
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
(K/L)X/(K/L)M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
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3.其他国家里昂惕夫之谜的研究
其他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格局的类似研究: 例如对日本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 (1)从整体贸易上看,日本是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但输出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的则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 --支持了里昂惕夫反论; (2)从双边贸易看,日本向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日本出口 到不发达国家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日本 的资本劳动供给比例介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之间)。

如:美国钢铁K/L比大米的K/L大,则钢铁是资本 密集型产品,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主要理论观点




(1)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的国际 绝对差异(同一商品的价格差异) (2)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不同的商品 价格比例(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 (3)各国不同商品价格比例的决定:各国不同的 要素价格比例(要素价格差异) (4)各国不同的要素价格比例的造成:由各国不 同的要素供给比例(要素供给量不同,即要素禀 赋不同)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和 绝对收入。 即:在要素禀赋论的假定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A、B 两国的工资率相等,利率相同,从而使相对要素价 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 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 等化,以致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 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租 金),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 何。
中国大米相对价格上升,美国钢铁相对价格上升。
2.国际贸易的总收益
消费点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且在生产可能性 曲线之外。
(二)局部均衡分析(P87-P94)
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2.贸易条件 3.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 的影响 4.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 的影响 5.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6.贸易双方收益分析

一、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的影响 (P119-P126)
收入的定义:要素回报 劳动收入:
W = P * MPL 资本收益: R = P * MPK
其中 P为产出的价格, MPi (i = L, K) 是要素i的边 际生产率
1 .短期影响:
(要素不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短期中, 要素回报的变化只取决于产品价格的 变化 ,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不变。 对出口行业(大米): Wr = P * MPL(不变) Rr = P * MPK (不变) 对进口行业(钢铁): Ws = P * MPL(不变) Rs = P * MPK (不变) 结论: 在短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该部门的两种要 素回报均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品价格下降,该 部门的两种要素的回报均下降.

(二)基本概念(P77-P78)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一国 (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2、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指一 国(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 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 注意:这里的丰裕是相对概念。用K/L(人
加拿大
42
57
75
84
90
思考
某国的资本所有者要求他们 的政府通过进口配额限制贸易, 你从中可推断该国的相对要素丰 裕状况如何?为什么?
第三节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里昂惕夫之谜
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
对H-O模型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得主)在 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 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 人富有成效的争论。 1 .实证检验的逻辑 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 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 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 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 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