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化架起地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叶王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化”架起地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以《人口迁移》为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提高人生活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更高,更新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更进一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都突出生活的教育意义。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使教学氛围和谐、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生活的感受、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难以真正走进地理课堂,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常局限于地理教材,地理教育在某些课堂上已经异化为机械的知识点记忆与解题技能培训。如何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又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当前教学设计面临的难题之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活动比较丰富,但是,笔者在上第一轮教材时,即采用教材上的案例与活动,按部就班,效果不是很理想。个别材料来自久远的年代或遥远的国度,学生体会不到人口迁移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他们在学着与自己无关的知识,也体会不到当地人口迁移的情况。一次,去一个非常资深的老教师那里听课,发现,原来人口迁移在温州是特别突出的,温州是一个与移民共舞的城市。再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调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于是,我就尝试着使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用“生活化”的素材,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生活化”走进地理课堂。

二、案例描述

新课导入:学生展示

调查自己家族(3-4代)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并

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课前布置,讲清要求,学生制定计划,调查研究。)刚好班级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学生,我便选取了他们两个的真实个案作展示。并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

(1)什么是人口迁移?这两位同学的经历是人口迁移吗?

(2)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你的家人的迁移属于哪种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1:

学生在调查自己家族的人口流动情况时,对本课已有所预习,根据书本很快便能回答出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但在判断这两位同学祖孙三代的人口流动行为是否属于人口迁移时,班级里有不一致的声音。趁机我便给出了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

◆人口迁移的时间性。人们总是不断的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

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居住地各不相同。

◆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通常,人们以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区分某一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学生根据以上提示,很快就能判断出上述两个同学祖孙三代的人口流动行为是否属于人口迁移了。

同样,结合书本,关于人口迁移的类型,学生也很快回答出来,学生1的迁移属于国际迁移,学生2的迁移属于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上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如两个学生的爸爸都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培养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因为温州的人口迁移资料非常丰富,在学生自己家族的人口迁移实例基础上,我又提供四则文字资料。并让学生结合材料或自己了解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温州移民村风格古朴

“细砖黑瓦马头墙,游廊挂落花格窗”。在安徽歙县等地,散落着无数这样的古朴村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些村庄迎来了一批“外来客人”———浙江温州瑞安等地的一些农民为避饥荒,来到当时地多人稀的歙县等地开荒种田,并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个“温州移民村”。

材料二:温州人,我们共同的名字

在750万温州人民的翘首期盼中,承载光荣与梦想的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于昨天上午在新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在温州人的故乡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的温州人欢聚一堂。200多万在外温州人,不仅为温州,也为浙江争得了荣誉、树立了形象。多少年来,温州人漂洋过海,行走天涯海角。凡是太阳照射到的角落,都留下了离乡游子风尘仆仆的身影;凡是江河流淌过的地方,都印下了在外温州人历尽沧桑的足迹。

材料三:温州人在巴黎

尽管温州人移居法国已有80多年历史,但是,到现在他们中大多还属于第一代移民。除中法关系和法国移民政策等其他因素外,这与巴黎

温州人的移民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先是男性单身偷渡到巴黎,在那里站住脚后,把亲属或亲戚分批、分期地带到法国。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温州人利用随亲带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入法国。

材料四:金融危机催"留学热"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时,却刺激了国内学生出国热,温州学生也不例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国内也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所以选择出国留学,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求毕业回国时赶上下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班车。

材料看完,学生议论纷纷,显然兴趣盎然。在回答交流时,学生不仅能够结合我给的课外文字材料以及自己家族的人口迁移经历予以说明,学生还不忘利用书本上的材料,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各个击破,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予以补充说明。

通过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不仅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寻找一切相关信息的能力,还拉近了人口迁移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明确了其实在温州这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潮中,有一些问题存在。移民,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光鲜,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和分析实例的能力。

在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方向、类型、原因都已基本掌握的情况下,为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方向和影响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的了解,我趁热又联系当前的“民工潮”,利用音像播放短片:

《民工流》:

车站上拥挤的农民工,建筑工地辛勤工作的农民工……

讨论交流:(1)农民工流动的方向。

(2)农民工流动的原因。

这个音像材料就选自我们同学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城市一角,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一角忽略了,但是,这被我们忽略的一角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我们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明确农民工流动的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农民工流动的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剩余状态;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大量涌现提供契机;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