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和完善监督旳方向和途径。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旳范围
3. 组织目旳。主要论述组织目旳旳基本概念, 分析研究组织 目旳体系旳一致性和矛盾性, 探讨实现目旳体系
一体化旳原则和措施; 阐明目旳在组织管理中旳作用和实施目旳管 理旳过程, 探索目旳管理旳方式措施。
4. 个体行为。个体是构成组织旳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 旳整体素质。对“共性”旳研究是组织决策主要旳根据条件。 对“特殊性”旳研究,如人旳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 价值观等差别旳研究,有利于更加好地利用鼓励机制,合理利用 人力资源和开发人旳潜能,提升组织旳效率。
想当然----没有提问,就觉得是(可根据学员出现旳 问题举例)
仅对对方提要求,不反求诸己----一样情况下,为何 有人做对了,有人做错了?我们为何不能成为作对了 旳人?!
不善于从别人旳提问中接受信息
对说者而言 要注意听众旳爱好所在 要对所体现旳内容有充分旳了解与了解 存在信息漏掉现象,要有很强旳沟通体现技巧 要先描述整体概念,然后逻辑清楚地讲解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旳范围
5. 群体行为 群体是一群人旳集合。 群体旳存在有一定旳目旳性。 群体中旳组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旳联 系。 对群体行为旳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旳基础上发展
起来旳,其内容涉及群体动力理论,群体旳决策、沟 通冲突、群体旳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旳研究有利于工 作团队旳建设,塑造高绩效旳团队。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旳范围
8. 挫折与行为。主要论述挫折旳基本概念, 分析产生挫折旳 原因和人对挫折旳行为反应; 探求人对挫折旳容忍力和战胜 挫折旳措施。
9. 组织变革与发展。主要概述组织变革与发展旳理论与模式; 分析研究组织变革旳阻力和动力; 论述组织发展旳内容和当 代组织理论旳发展趋势; 探求组织变革和发展旳对策。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一、单项选择题1.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及决定事业成就的关键是( A )A.领导问题 B.领导者素质问题C.职工问题 C.职工素质问题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D )A.组织B.团体C.事物 D.个体3.领导的实质是处理(C )A.人与事的关系B.个人与组织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 D. 组织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 C )A.经济学B.政治学C.心理学 D.管理学5.在组织行为学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是( B )A.心理反映行为B.心理指导行为C.行为指导心理 D.行为隐藏心理二、多项选择题1.人们对组织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哪些过程(ABCD )A.从物的组织到人的组织B.从静态的组织到动态的组织C.从封闭的组织到开放的组织D.从单个的组织到系统的组织E.从人的组织到物的组织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ACD )A.边缘性学科 B.纯理论性学科C.两重性学科 D.应用性学科E.传统性学科3.1988年,美国的哪几位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组织科学”的概念(AD )A.罗伯特·维卡B.西蒙C.泰勒D.富兰克林·斯克伯兹E.莱维特4.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哪几类(BCE )A.工业行为心理学B.工业个体心理学C.工业社会心理学 D.工业组织心理学E.工业消费心理学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ABC )A.边缘性B.两重性C.应用性 D.技巧性E.阶级性三、名词解释题1.组织:就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四、简答题1.人的行为具有什么特点?答:(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取因激并;虽然领导者作为普通个人,领导班子作为一般群体,有其一般性规律,但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角色身份、职责与功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专列课题来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领导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领导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领导效率服务;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组织又是个体和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效率;因此,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是具有两重性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把人作为劳动力和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把个体和群体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即作为劳动者来研究,是没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不断创造出物质产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个体的或群体的人绝不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的,因此人不仅具有一种生产力的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这种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一种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人的属性;调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鉴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2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管理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是其一般性和共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管理的共性方面不受社会制;,;一、近代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他他的人事政策和处事方法;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欧文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个;3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专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一文,指出劳动分工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4汤恩;美国人汤恩1886年发表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直接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他指出:管理问题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这个重要的论点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面临种种复杂问题;以往的管理者即工厂主,凭个人经验实行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管理一个大的企业,一个系统,需要有专门才能的职业管理人员,建立各项负责制,代替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汤恩认为,管理应当作为一门专之在更;,,,;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大大刺激了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主的利润收入;泰勒的一生,花了大量精力来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因此,许多人称赞他“在效率这条大河里游若蛟龙”;同时,泰勒认为一切管理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采用科学方法,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该通过考察并由管理人员决定;他把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四点:①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③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培养合作精神,确保工人按规定方法努力工作;④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使管理任务的完成有保证;对泰勒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所以他号召苏维埃俄国要研究泰勒制度,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泰勒于逝世前三周在,”布雷斯的多方面的帮助和合作;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工作行为的研究,给了吉尔布雷斯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结合,被称为现代管理学的运气;3莉莲·吉尔布雷斯,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而她的丈夫则关心效率;使人感兴趣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并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列宁曾称赞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工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列宁全集第39卷,第155页;4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1910年,埃默森在州际商务委员会为反对美国东北铁路公司提高货运费作证时,声称只要采用科学管理,铁路系统每天可节约100万美元;他的讲话对科学管理的价值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宣传;1912年,他发表了十二项效率原则,其主张完全但他一可能明确、公正;4统一命令;一个组织中的某一个人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否则,权力会受损害,纪律就有危险,秩序要被打乱,稳定将遭破坏;5统一指导;具有同一目的的集体,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指导下协同力量,必须统一行动;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领导应公正地协调每个下属同整个集体之间不同方面的利益,并经常地进行监督;7人员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地使个人与单位双方满意;特别要注意关心职工的健康、教育、道德以及收入的稳定性,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培训和教育;8集中;任何单位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能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应根据其规模、条件、经理人员的个性、道德、品质,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来确定;的组织机构模式”;这样的模式至少应该:①成员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②上下级间有职、权、责分明的结构;③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必须遵循共同的法规和制度;④上下左右是工作与职位之间的关系,不应受个人情感的影响;⑤选拔、任用任何人都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掌握标准;这样,行政组织体系就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2詹姆士·穆尼;根据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工作经验,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理一书中,认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据此提出了做好管理的三条原则:①以统一行动为目标的协调原则;②以授权、尽责为基础的等级原则;③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职能原则;穆尼还把工作职能分为三种:决定组织目标的职能、执行组织目标的职能、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职能;3林德尔·厄威克;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领导和咨询工作,他把穆尼的思想与泰,;只把,二、人群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大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资产阶级盘剥工人的加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管理学家已察觉到以往的管理理论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他们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出发,试图寻找新的管理办法;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做了把心理学引入管理领域的尝试;美国的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同年,美国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他们都明确提出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心理学被引入管理领域,无疑对传统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研究人的心理,必;月,例;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感到毫无意义,并纷纷退出实验小组;霍桑实验陷入了困境;1927年,梅奥率领的哈佛实验小组连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实验里程中更为艰辛的跋涉;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从此开始;2福利实验1927—1932;反工,,,工电器绕线组观察室实验;这项实验又称为群体实验;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有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和两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职工努力工作;但是结果出人所料,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绝不愿因超额而成为“快手”或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当达到定额产量时,他们就自动地松懈下来,因而小组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原因何在研究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组内存在一种默契,由此形成制约着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压力;当有人超过定额产量时,旁人就给他暗示:谁要是有意超过定额,便会受到冷遇、讽刺和打击,小组的压力就会指向他;那么工人为什么要自限产量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了,管理当局会提高定额标准,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员的行为;在感情和逻辑之间,人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多地受感情支配;4领导不仅要处理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使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保持平衡,使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人群关系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性”,即要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对待,主张对工人进行“友善的监督”,使工人保持很高的“士气”;人群关系学说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3.行为科学的诞生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20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了;;第,,在,上借助于“日本式的管理”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随之西方各国借助于管理的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当这股管理热传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像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伊朗等国,不仅纷纷成立了各种管理协会、研究会,而且创设了管理专业,研究院、所等,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抓住了管理这个经济发展的增效因素,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世界各国对管理的重视以及科学研究对管理的重视,使行为管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厚爱,并迅速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劳动性质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企业里,“知识性劳动”、“知识性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人们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外,有了更高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必然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这样,仅凭棍棒、皮鞭和纪律监督的控制式管理失去了效10,世类行为、人类心理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一般意义上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集中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的分析,这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也可称为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来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其实,把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只是研究上的一种方便;因为任何一个人是绝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他的心理活动必然是与群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生活连结起;;;;;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它过去集中在对原始社会及文化的研究上,但是近四十多年来,已逐步扩展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本能产生的;人的行为中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人类通过不断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使社会性行为超越了本能性行为;在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价值观念、规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等;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所熏陶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在一个组织中,其成员职工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也有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因此,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选择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文化对个人、群体、组织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影响作用极大;社会是由文化形成,;泰勒制等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偏重于对物的管理,把工人看成机器的附属品,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而组织行为学则认为,在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有三个基本观点:1.人是企业的主体机器虽然可以代替人工,计算机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脑的功能,但设计和使用机器及计算机的仍是人;现代化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终要靠人个人及群体来达到企业的目标;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现代化生产,不仅在经营管理中,而且在生产操作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据统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90︰10;在中等的机械化水平下,是60︰40;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为10︰90;特别是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主二、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一面,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员工,都既有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在义上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一面,还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一面;既然企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还具有一般社会关系的一面,那么,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一个有效的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艺术和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提高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艺术水平,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五、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有效的组织设计在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有助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具有秩序性和预见性;有助于及时不企顾客满意的;全面质量管理对于组织行为学意义重大,因为它要求员工重新思考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地参与工作决策;在迅速而剧烈的变革时代,人们必须不断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它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是重新开始,工作应该如何做组织应该如何设计任何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努力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员工将不再只是执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而且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过程;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的启示;二、改善人际技能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方式;如何精于授;完全不同;其次,即使在你自己的国家,你也可能发现与你共事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是在不同年代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能够调动你的积极性的因素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灵了;你的沟通风格可能是直截了当和开放的,他们可能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甚至是一种威胁;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与这些人有效地共事,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弄清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人,学会使你的管理风格适应这些差异;五、授权当今管理者被称为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在许多组织中,员工变成了副手或助理;管理者与工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决策制定被推到了操作层,在这里,工人可以自长;足新的工作要求;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学会应付临时性;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组织行为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创造一种组织文化,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八、员工忠诚性减弱过去,公司员工相信他们的雇主会通过工作的保障、丰厚的福利和薪水的提高来报答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不友好的接管、组织行为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要建立一套能适用于组织与一切管理工作的统一原则;这些普遍的原则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要把组织和职工们管理好;现代管理学原则的奠基者们,其中最著名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亨利·法约尔和切斯特·巴纳德,都曾试图制定出提高组织效率的原则;他们以经济学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分配的效率和能获得最大利润的销售行为;1.泰勒研究法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倡在不同的工艺技术中利用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以及零件与工序的标准化,对工厂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泰勒研究法是对工人的操作进行研究,在仔细观察和实验之后确定一些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使操作过程按照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来完成;他力图建立一套依据工作成绩与产量来实行奖惩的制度;他还提倡要建立起一种管理制度,能使那些组以1.交叉学科方法组织行为学是跨学科的;它综合了社会学以及有助于研究组织行为的其他有关学科;它从各学科中吸取了改善人和组织关系的思想;“行为科学”是系统地研究关于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产生这种行为的系统知识整体;组织行为学尤其寻求把行为科学与正式组织结合起来;有人常说,正式组织的观点是把组织看成“没有人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家则把人看成“没有组织的人”;然而,组织必须有人,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必须要有组织,所以理想的办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人力资源方法人力资源法注重于使人朝向更加完善、富于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人是任何组织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的核心;人力资源法的特点是助动性;它帮助人学会自我控制,使人富有责任感,并创造一种气氛,使员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人力资源,如;1.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有目的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一般要求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作为旁观者或中立者,不改变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对其行为也不加人工的干预和控制,而只是等待被观察者的行为“自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是被动的“静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因为观。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懂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明确管理人员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把握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的概念。

行为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二)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1.多学科相交叉性,哪些学科相交叉。

2.多层次相交切性,哪些层次相交切。

(三)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理解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它是怎样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的模式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的表述: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特点)B=f(Pa、b、c…·Em、n、o…)(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文化的功能。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三、考核知识点(一)组织(二)行为(三)组织行为学(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八)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关系(九)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四、考核要求(一)组织1.识记:组织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实用性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管理科学的发展p2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 p4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

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

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5.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6.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7.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

(简答)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

(简答)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名词解释: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v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 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v 组织行为学实际是以组织中的人为中心的现 代管理学。管理人员处理人的问题时,必须 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制定出有针对 性的组织人事政策。
v 工程心理学重视设计合适的工作程序与工作 环境。
v 个体心理学对组织行为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的研究。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
v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区别, 这就是交往。
v 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 了解人际关系、群体内的意见沟通、群体的 凝聚力,对研究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对生 产率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都对组织行为学 的研究和应用能产生很大的帮助。
绩效的影响。 v 人们承受工作压力时,身体会作出心理和生
理的反应。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真题练习—单项选择题
v 1 .(2007.4)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
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

v A.心理学
v B.社会学
v C.社会心理学
v D.社会行为学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v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 的反应。
v 行为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v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
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v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
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自考第1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
1. 具有适应性 2. 具有多样性 3. 具有动态性 4. 具有可控性 5.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

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有

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有

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有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介绍一、学术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二、主要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表现: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这种两重性主要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1)是多学科性决定的。

(2)是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3)是由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

三、主要分支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支有23个:经营政策与战略、事业、冲突管理、企业家精神、性别与多样化、医疗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国际管理、管理教育与发展、管理历史、管理咨询、管理精神与宗教、管理与组织认知、运营管理、组织与管理理论、组织发展与变革、组织行为、组织沟通与信息系统、公共与非盈利、组织与自然环境、研究方法、管理的社会问题、技术与创新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立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规律性的科学。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1.2.,增加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3.,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6.(知人本质,环境绩效)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能力、性格等的知觉。

B的知觉。

CD的知觉。

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晕轮效应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x理论与y理论(A)x理论认为:1;2,希望奉命而为;3)一人中心(对自身的经济安全看得很重);45(理性而“必”抱成“就”)(B) y理论认为:1)人并非2。

3)个人组织4,自理能力。

56)大多数人有较高的(“多”责结合,两力自成)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特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人的态度都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态度的间接性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寻找机会及时同员工一起(改创“意”,“利”目标)个性概念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差异与管理a)知人善用。

b)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c)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1. 首创性(不是重复)2. 有用性3. 适应性4. 互动性创造性行为的类型1. 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资料、新材料等。

2. 科学客观型的创造性行为——发现事实、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3. 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主要靠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4. 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是扩散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产物。

事业生涯(职业生涯)概念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

事业生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生的连续经历。

◆成败取决于本人对终生事业生涯的设想和考虑◆由行为和态度两方面组成。

◆事业生涯是一个过程。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活动。

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要学习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与主管人员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群体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称为群体。

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利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1.组织战略2.权力结构——集权和分权结构3.正式规范——规则、议事程序、政策等4.组织资源——资金、原材料、时间、设备等5.人员甄选过程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7.组织文化8.物理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外观、设备的安装、照明水平等二、群体成员的资源1. 能力2. 性格特点三、群体结构——性别、个性、观点、能力、技能和视野方面是异质的,就会增加群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特征。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1.正式领导2.群体规模3.群体结构四、群体任务——群体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受群体任务要求的影响。

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概念: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影响凝聚力的因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以前的成功经验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社会惰化效应——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智力水平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

●情绪的稳定性:情绪高涨和低落时都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自信心:自信心强,不易从众。

●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易从众。

2.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

●群体的竞争性。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群体目标。

●群体的规模。

群体决策的利与弊1.优点●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3.效果与效率——效果好、效率低群体决策技术1.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2.命名小组技术——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3.德尔菲法(德尔斐技术)4.电子会议——是命名小组法与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混合。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作用a) 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b) 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c) 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际反应特质1.包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来往、社交、想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 控制的需求——在权利上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3. 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有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1. 相互依赖性a) 联营式依赖关系b) 顺序式依赖关系c) 互惠式依赖关系2.任务不确定性3.时间与目标取向什么是冲突⏹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

⏹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处理冲突的策略1. 运用竞争2. 运用合作3. 运用回避4. 运用迁就5. 运用折衷冲突管理技术1. 解决冲突的技术◆问题解决◆目标升级◆资源开发◆回避◆缓和◆折衷◆官方命令◆改变人的因素◆改变结构因素2. 激发冲突技术⏹运用沟通⏹引进外人⏹重新构建组织⏹任命一名批评家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领导的概念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环境适应性领导的功能1.创新功能2. 激励功能3. 组织功能4. 沟通协调功能5. 服务功能威信的概念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工作能力和交际艺术。

●持久性领导威信的作用◆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有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工作的实绩☐以身作则第十一章领导理论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1. 把领导行为归纳的两个变量(维度)——以工作为导向——以人为向导2. 把领导行为方式分为四种类型a) 俄亥俄洲立大学的研究b)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认为:高工作绩效群体的领导要把管理的中心转向员工;而低绩效群体的领导应该更多地关心工作和生产。

c) 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为研究领导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集权型领导方式主要特征:◆独揽决策权◆单纯命令主义◆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费得勒的权变导论1. 基本原理: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领导效果取决与三个条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任务结构。

(组织任务是否明确)●职位的权利。

2. 测定领导者习惯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的LPC量表。

一种反映人行为类型的心理测量量表。

LPC值从18分~144分18~58分——工作导向型59~63分——混合型64~144分——人际关系导向型3. 情景因素与领导行为方式的配合关系a)在团体情况极不利和极有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

b)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

途径——目标理论1. 基本原理和指导原则a)含义:领导应指明达成目标的途径。

b)指导原则:●阐明对下属工作任务的要求。

●帮助下属扫清到达目标的通路。

2. 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指令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1. 概念——在管理方格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被领导者的工作成熟度。

2. 应用——领导者应根据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的变化来选择领导方式。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决策的概念——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领导决策的原则一、信息健全原则(日本发现我国找到油田)二、可行性原则(宝刚的引水工程)三、系统分析原则(都江宴水利工程,阿斯旺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四、对比择优原则(大庆输油管道)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a)决策观念的民主化b)决策体制的合理化c)决策研究的公开化d)决策的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特征a)决策思想科学化b)决策程序科学化c)决策方法科学化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动机的基本概念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影响人的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a)爱好和兴趣b)价值观c)抱负水准激励的意义1. 激励涵义——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的作用绩效= f (能力·激励)在一个人能力已定的条件下,激励水平越高,工作绩效也越高。

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概括a)强调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b)强调需要的层次性。

C)强调主导性原理——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

该理论的不足a)忽视了后天环境对人的需要。

b)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a)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

b) 激励因素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要点:——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