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一)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5世纪~前11世纪)

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来说还比较简陋,主要由城内沟渠、 壕池,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组成,有的城市已经使用了陶 质排水管道。

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
设施建设的一座丰碑,城内已铺设了陶质排水管道。
偃师商西亳城的考古发掘表明,距 今3000~3500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统的

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 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 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 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 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 道。此外还有渗水井。 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 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秦咸阳湮灭于历史长河,文献记载欠祥,城址南部毁于 渭河冲刷,已难窥其原貌。


通过对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 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以想象当年咸阳城市排水 的完善程度。

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主要由 城壕和明渠组成。

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
约 8 米,深约 3 米,总长度约
为26000米。



唐长安城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
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


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
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 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 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 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砖砌的地下排水 道,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两边的水沟中,再流入城内大街 两旁的明渠内,最后排到城外。 有的坊内修筑了渗井。

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一个时代的城市排水系统只适用于特定时期的城市结构。

时代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和自然环境也就不同,排水系统也要相应改变。

南方一场暴雨,网络一片质疑。

除了见怪不怪的德国“防洪神器”,就是青岛人受益于德国的下水道。

当这些谣言一一被破解之后,一贯赞扬外国的某些人竟然也赞扬起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将古代的排水系统吹上了天,现代社会的排水系统反而成了笑话。

那么古代的排水系统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历程,真有这么神奇?前秦:排水系统简单却有效首先得肯定一点,那就是中国古人的脑子确实灵活,考古学家曾在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发现了将近9000年前的排水系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

虽然这个排水系统非常简陋,但的确有排水的效果。

在此遗址上的一些住房外有相连的小沟,有两条排水沟依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延伸,沟为斜直壁,下部内收,底近平。

9000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利用自然的地势来达到排水的效果,是挺令人惊讶的。

比较系统的排水设备是在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的,这里一座距今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堡中,南城门的路面上埋有排水的陶质管道。

这些管道口有榫口,可以套接,至今仍有5m多的管道得以保存。

陶质排水管道陶水管铺设在南城门的门道下面,在这里挖一条沟渠,北高南低,上宽下窄,沟口宽及沟深各约0.74米,沟底先铺设一条陶质管道,其上再并排铺设两条陶质管道,所以整个排水设施的横断面为倒“品”字形。

整个排水管道是套接形成的,每节管道都细端朝南,套入另一节的粗端内,北端略高于南端,与沟渠北高南低的方向一致,这样更有利于向城外排水。

管道的周围填上土,再加上沙浆以及石块,铺出来一条高于管道0.3米的路面。

大禹治水算是比较出名也比较早期的治水事件,而这一事件给后人在城市建筑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水在于疏而不在于堵”,因此后来的人们不管是建都立城还是农业生产,都基本秉承这个观念。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古代的社会也是由城市与农村两部分组成。

我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史

我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史

我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史河南偃师二里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存在时间约距今3800~3500年。

在早期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晚期宫城中大型宫殿建筑的院内,又发现了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和陶排水管组成的地下排水设施,二者的铺设都是为了向院外排水。

由于这类先进的排水系统仅发现于宫殿区,可知它并未走进大众生活,仍为当时的权力阶层所垄断。

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对于这样一座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的中国古代城市已发展到了封闭式的里坊制阶段。

隋唐长安城南北11条、东西14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10个坊。

排水系统就遍布于由“街”、“坊”组成的棋盘格状的都市中。

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

与汉长安城一样,隋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的两侧都修有水沟,有土筑和砖砌两种,均为明沟。

明沟外侧设人行道。

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

城门下则建有排水涵洞。

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人群的需求,宫室禁地中的排水设施也最为讲究。

如大明宫太液池岸发现的排水渠道内设置有横向砖壁,雨水在经过时可将较大的杂物拦截下来。

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

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

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中国古代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渠、井水灌溉农田和园圃。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灌溉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史前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灌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其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研究,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灌溉设施,如水道、水渠等,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水利初步发展的时期。

相传夏朝建立以后,开始有了农田规划,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按照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区分农田赋税标准。

到了商代,井田制下出现了原始的沟洫工程。

人们利用水利工程来进行灌溉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治水的记载。

西周时期,沟洫工程有了发展,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排系统,引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直接造福人类。

先秦典籍《尚书》《周礼》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如灌溉渠道、水库、水门等。

《周礼》记载,国家设有管理农田水利的官员——稻人。

《管子》则记载:齐相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这种“治国先治水”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秦国和秦朝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先后开凿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秦国成功地统一中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朝的水利工程与排水系统

宋朝的水利工程与排水系统

宋朝的水利工程与排水系统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水利工程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宋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排水系统,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灌溉工程水稻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宋朝正处于快速扩张和增长的经济时期,因此灌溉工程在宋朝的农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宋朝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渠道、水闸、水车和堤坝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今天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

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通过修建堤坝将西源、北源和南源三个源头的水汇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这个水库可以灌溉周围的农田,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西湖也是宋朝的重要交通枢纽,通过水上航道连接了杭州市和周边的城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防洪工程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国南方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胁,宋朝在防洪工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如堤坝、护岸和水闸等,用于控制洪水的流向和扩散。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建的闽江河。

宋朝在闽江河沿岸修建了堤坝,以保护周边的农田和城市免受洪水的侵袭。

这些堤坝可以防止河水泛滥,并引导洪水流入特定的倾泻区,以减轻洪水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通过这些防洪工程的建设,宋朝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并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排水系统除了灌溉和防洪工程外,宋朝还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集中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排水问题对城市的健康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宋朝的城市中,排水系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城市修建了排水沟渠、下水道和雨水收集池等设施,用于排放城市产生的废水和雨水。

排水系统的建设使城市的环境更加清洁,减少了积水和蚊蝇滋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结论宋朝的水利工程和排水系统建设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粮食供应;防洪工程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排水系统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环境。

水去了哪里? 城市排水技术发展史

水去了哪里? 城市排水技术发展史

滤, 简直跟唐朝人 的做法是一模一样 的。
上了 ……这 “ 十二 水窗” 论从原理 还是 用 无 途来看, 完全就是现代给排水系统里最常用
式, 就可 以适用于各种不 同的地 方, 过套 如 果你 觉得这 已经 很牛了, 通 单 , 那你 就错 了 要 的 “ 向止 回阀” 不得不让 人再一次被祖 ,
学请翻阅初中历史课本 “ 工业革命” 相关章 道 , 建设污水处理 研 究污 水处 理工艺,
“ 大沟渠” 由此可见, 。 这些简易的排水方式
据《 赣县志》 载:“ 记 福寿二沟, 昔人穿以疏 城 内之 水, 不知创 自何代, 或云郡 守刘彝所
都已经 很有年头了。
作。 话说这 刘彝绝 对是个标准的Ge k他 ” e, 在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 州知县, 他依据城市
地形特 点、 道布局以及发展 趋势, 街 主持建
水 管道 了 ( 那时 候陶 是主要 的生活 生产材 成间隔较 大的窗棂型, 拦截较 大的污物; 第
料) 直到现在的管道也 基本上沿用了那个 二道 闸门布满菱形镂空 的铁板 , , 用于过滤较
时候, 污水 水力 中 开木门, 顺利排放到江 水
中; 当江水 上涨 , 倒灌进 下水道 时, 依靠 江
还分别流不 同水质的水, 以方 便处理; 另外 盖 ) 就可以进行 清理。 污水水力一旦大于江水 水力时, 污水 又 , 到了科 技高度发 展 攒 ,
这些管道有着比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是一
的今天 , 有污水处理工艺最重要 的步骤、 所
会顶开木 门, 到江水 中去, 排 污水排到一定
最初的排水技术
据 历史记载和 考 古发掘证 实 , 在公元前 早
2 0 年, 5 0 古埃及就 已经建有污水沟渠。 后来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历史经验

马》),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建设了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从而综合解决了城市供水、排水、调蓄、航运等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壕和明渠组成,《三辅黄图》中记载:“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

”(图4)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图1 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引水和排水图2 齐故城排水管网示意图图3 齐故城排水道口于南端,利于向城外排水。

管道周围填以料礓石和土,其上再铺0.3m 厚的土作为路面。

排水竖向工程由原始就地散流进入排放型技术时代。

3000年-3500年前的偃师商城遗址的排水系统同样显示了较高的竖向设计水平(图1)。

每座宫殿均具有小规模排水系统,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微高,中部低洼,东端正对排水沟洞口。

宫城内各个宫殿之间的排水暗沟相互连通,构成小型排水网络。

另外,宫城排水网与城市排水主干道也相互连通,构成整座城市的排水系统。

城市中长方形池苑与护城河相连,池塘西侧注水渠道通过西城门下沟渠将水注入池塘,东侧排水渠道经东城门底部将水排入东护城河。

注水渠道、城中池苑、排水道、护城河等经过合理的竖向设计组织,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城市给排水循环系统。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城市大发展时期,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涌现出许多学说。

对于城市防洪排涝,《管子》主张因地制宜的竖向规划:“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 城内必须修筑排水沟渠,“内为落渠之写, 因大川而注焉”,排于大江河之中。

在城市选址竖向规划上,《管子》 主张: “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从春秋战国开始,用木棍穿在夹板之间、使之固定,在两板间夯土竖向筑城的办法已经普遍采用。

考古发掘证明:春秋战国时各国的都城均有较完备的排水竖向设计。

齐国的临淄城、燕下都、曲阜鲁国故城、楚都纪南城都是如此。

齐国故城临淄,东临淄河,西依系水(泥河),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

故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为郭,小城为宫,面积15km 2,东西城墙紧邻河岸,淄河、系水作为天然护城河,与大城南、北墙外,小城东、北墙及西墙南段挖筑的护城壕沟(全长11920m )相沟通,四面环绕城墙,构成完整的排水网(图2)。

古代排水系统

古代排水系统

秦始皇陵排水系统设计绝妙今人难解北京遭遇61年难见的大暴雨,整个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遭遇考验和问责。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大都市病,大城市频繁的填沟渠造楼房之举,破坏了自然水系对于城市排水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实社会浮躁,看的见的面子工程处处可见,我们宁建世界最高楼一览众山小,却不愿做看不见的地下排水工程。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对于城市规模、人口和现代大都市相比,相对可控。

但最重要的是,选址顺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因势利导。

一起看看古代建筑出色的排水系统是如何铸造的吧。

中国古代如何建设排水工程紫禁城排水系统示意图紫禁城紫禁城(1403年一1424年)占地72公顷,宫殿建筑连檐接栋,地面大都为砖石铺设,设有完整排水系统,加之历年的掏挖养护,五百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可见其排水效果之良好。

宫城内利用自然坡降设计营造了纵横交错、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包括干沟、支线、涵洞、沟眼(沟眼:明沟穿过台阶或建筑物等障碍物的出入口,通常为券洞形式。

)等众多排水设施。

紫禁城内总的排水走向是将东西方向的支线排水汇集到南北干沟内,再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

各排水分区既要适应总排水趋势,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以保障水流畅通无阻。

为此各院落地面多留有“泛水”,即预先确定的庭院水流落差坡度。

院落正中南北走向的御路或甬道,其断面多呈“熊背”式样,即庭院中的南北向御路或甬道断面通常呈中间略高、两边稍低的形式,工匠以此构造作为院落的分水线。

降水时节,雨水首先顺地面坡度流入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或直接通过“钱眼”状的雨水石板汇入暗沟,而后依次通过支线、干线排入内金水河。

除了排水干渠以外,紫禁城内外还布置有纵横如蜘蛛网般的二级排水沟(大街两旁的沟渠),三级排水沟(偏街小巷内)。

北京北海团城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15
后 汉 书 循 吏 传 》

孙 叔 敖 所 起 芍 陂
( 庐 江 郡 界 有 楚 相 )


这是一座在2600年前修建的真正意义上的 灌溉蓄水库。主持其事的是春秋时期楚国 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孙叔敖是 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十 分重视水利建设。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 597年),他主持修建芍陂工程。“芍”是 地名,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陂”就是 蓄水库的意思。芍陂位于大别山麓,这里 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只有北面较低, 向淮河倾斜。
17
18
19
20

原周长有60公里。为纪念孙叔敖,北堤外 建有孙公祠。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 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 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如今 的安丰塘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灌溉着 江淮大地420平方公里良田,堤坝内坡由石 块铺砌,塘内烟波浩渺,堤岸绿柳成荫。
29

要使船只从湘江经过北渠、南渠进入漓水, 还必须保持两条渠道有合适的坡度。由于 湘江水位已被大小天平抬高6米,所以在开 挖北渠时,故意将它挖得婉蜒曲折,以减 缓坡度,便于航行。南渠过了分水岭后, 河道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因此沿渠在 水浅流急处设置了许多斗门,船队来到时, 先在斗门处挡住河水,抬高水位,船队驶 入后再放水下行。宋代已发展到上下斗门 同时运用,这和现代船闸原理一样,比欧 洲船闸的出现早了七八百年。
21
22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桂林之北70公里。 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渠道,把长江水系和 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于祖国的统一和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长江 和珠江两大水系中,隔着崇嶂叠岭的南岭 山脉,要沟通它们谈何容易。灵渠做到了 这点,其巧妙的规划和高超的建筑技术至 今受到中外人士的赞扬。长江上的船只经 湘江,穿灵渠,入漓江,进珠江。

明排水法名词解释

明排水法名词解释

任务名称:明排水法名词解释1. 引言明排水法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排水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的排水系统中。

它采用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设施,旨在有效地引导和处理雨水、污水等排放物,以确保城市的卫生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明排水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

2. 名词解释2.1 明排水法明排水法是指在古代中国城市中采用的一种排水系统,其特点是通过人工开凿沟渠、修建池塘、建造下水道等措施,将雨水、污水等排放到指定的地点或处理设施中。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并为后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2.2 沟渠沟渠是指人工开凿或挖掘出来的线性通道,用于引导和收集雨水、污水等流动物。

在明排水法中,沟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分为主干沟渠和支线沟渠两种类型。

主干沟渠通常负责收集和引导大量的排放物,而支线沟渠则连接到主干沟渠,用于收集周边区域的排放物。

2.3 池塘池塘是指人工建造的水体,用于暂时存储和处理排放物。

在明排水法中,池塘被广泛用于收集雨水和污水,并通过自然沉淀、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处理。

池塘还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环境。

2.4 下水道下水道是指埋设在地下的管道系统,用于收集、引导和处理雨水、污水等排放物。

在明排水法中,下水道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将收集到的排放物输送到指定的处理设施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自然环境中。

下水道可以分为主干管道和支线管道两种类型,主干管道负责整个城市范围内的排放物运输,而支线管道连接到主干管道,并负责收集周边区域的排放物。

2.5 排放物排放物是指城市中产生并需要处理的各种废水、污水、雨水等流动物。

在明排水法中,排放物需要被有效地引导、收集和处理,以确保城市的卫生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排放物可以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它们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6 处理设施处理设施是指用于处理排放物的各种工程设备和建筑结构。

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

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

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排水设备是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而被发明出来的,它在城市建设和卫生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

古代城市没有现代化的排水设备,主要依靠土地的自然坡度和人工劳动来解决排水问题。

例如,古代罗马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最早的排水设备之一,利用了罗马城市的地势优势,利用山区的自然坡度,通过地下排水渠将雨水和废水排到大海。

这种排水系统的建设为古代城市的卫生状况提供了很大的改善。

在古代水利技术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排水设备来解决排水问题。

例如,中国古代的地下排水渠是第一种用于城市排水的设备,它是一种人工挖掘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将废水和雨水排放到河流或溪流中。

这种排水设备在古代中国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排水设备迅速出现。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污水排放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和设计更高效的排水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

1858年,伦敦的"大粪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排水设备的重视。

在此之后,英国工程师约瑟夫·贝祖瓦开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新方案,他设计了用于处理废水和污水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一系统迅速被全球范围的城市采用。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城市废水和污水。

污水处理厂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设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过程,将废水转化为可以安全排放到水体中的清洁水。

这种设备的出现,使得城市废水得以有效处理,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排水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人们提出了诸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新型的排水设备,用于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排水设备,如智能下水道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下水道的流量和水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

总之,排水设备在城市建设和卫生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

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

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古代城市居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工程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水利与排水系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城市水利与排水系统的演变、主要构成以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演变过程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阶段,人们依靠天然水源,如江河、湖泊和泉水来供应城市居民的饮用水需求。

然而,随着城市扩展和人口增长,这些天然水源往往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将水引入城市,建造供水系统和水渠。

古代城市的次阶段涉及排水系统的建设。

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生活垃圾产生,排水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系统,将城市的废水排至城市周边的河流或湖泊。

这些下水道由石头或陶瓷管道构建而成,为城市的排水提供了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还发展了排污沟系统,将生活垃圾和粪便收集起来,防止城市的污染传播。

二、主要构成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包括供水和排水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1. 供水系统古代城市的供水系统主要包括取水源、输水渠道以及储水设施。

取水源可以是江河、湖泊、泉水或人工开凿的水井。

输水渠道是将水从取水源输送至城市内部的管道或渠道,通常以重力为动力。

储水设施用于储存城市供水所需的大量水源。

2. 排水系统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下水道和排污沟组成。

下水道由石头或陶瓷管道构建而成,用于排放城市的废水和雨水。

排污沟是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粪便收集起来,避免城市成为污染源。

三、水利与排水系统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古代城市的水利与排水系统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供水系统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饮用水需求。

古代城市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饮用水,供水系统的发展满足了这一需求,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排水系统有效地处理了城市的废水和雨水。

古代城市没有现代的污水处理设施,但通过排水系统的建设,将废水和雨水排至河流或湖泊,减少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深埋于地下的智慧__中国古代排水系统

深埋于地下的智慧__中国古代排水系统
的原始 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考古发现
•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发现的排水涵洞。
• 我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中十分讲究一个城 市的供水与排水系统的规划。根据史料 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发现早在春 秋时期的城市营建中就开始注重供水排 水系统的规划建设。 • 我国古代有关下水道的名称有好几种, 诸如沟、窦、续、石渠、埔墁等。所用 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种,有用陶管铺设, 有用石块修造,或用砖块砌成。
沉埋于地下的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排水系统
主讲人:韩春阳
古人的智慧向来不单单存 在于高等学府之中,亦不仅在 名家著作的经典才能觅得芳踪, 它无所不在,他静默于建筑物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於廣 凡立國都, 凡立國都 非于大山之下, 天长地久的守候,也流转于百 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 姓细水流畅的生活中。 水而防澇省” 水而防澇省”。 ——《管子》 《管子》 时至今日,再回首看那些 旧时留下的设施,除却赞叹古 • 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 人之精妙外,更需思索其在当 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 下的意义。
千龙吐水
• 宫内七十二万平方米的面积,大小院落九 • 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 十余座,各有自己的排水渠道,宫内大小 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 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 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从历史记载,不 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 管下多大的雨,宫内从没有雨水阻塞的现 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 象。

承德避暑山庄铜钱型排水孔 排水孔内水道
• 福寿沟的可贵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体现了古人的 •第二大特点是它的12个水窗(即排水口)。水窗 高妙思维。 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十分巧妙。原闸门均为 • 首先,巧借外力,因势利导。福寿沟的一大特点, 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 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 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 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今人使用 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抽水机的麻烦。

雨水在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排水要求

雨水在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排水要求

雨水在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排水要求古代中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对于排水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毋庸置疑,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排水系统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雨水在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排水要求,并对其影响进行研究。

一、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城市的道路建设通常存在以下情况:狭窄的道路、高密度的房屋以及缺乏合理的排水系统。

这样的条件导致城市面临降雨时水患的威胁,给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排水系统的安排变得至关重要。

二、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古代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涉及到道路的建设和排水设施的设置。

首先,道路宽度的合理规划对于雨水的排放非常重要。

狭窄的道路在降雨时容易积水,增加了城市内部的水患风险。

因此,古代城市的道路往往会考虑到合理的宽度,以便更好地排水和通行。

其次,排水设施的设置也是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城市往往会构建排水沟或排水沟渠,以引导雨水的流动。

这些排水设施往往会被考虑在城市道路的两侧或中央,以确保雨水能够有效地排出城市。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甚至还会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

三、古代城市排水要求的实施在古代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首先,必须选址有利于水流的顺畅排放。

例如,避免城市建设在低洼地区或河道旁边,以免雨水滞留和水患发生。

其次,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清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年都会有定期的维护工作,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

古代中国城市排水要求的实施还需要对居民起到教育的作用。

建议居民不要乱扔垃圾,防止堵塞排水沟渠。

此外,当降雨较大时,居民应采取措施减少水患的危险。

比如,在房屋建设中使用透水材料,以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四、雨水对古代城市的影响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内部的洪涝风险,保护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 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 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 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 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 道。此外还有渗水井。 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 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 度约为9000米。

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约35公里,由此估算城 内河道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市水系有昆明、镐、太液等池,均有调洪蓄水的 作用。据估算,仅昆明池即可蓄水3549.7万立方米,相当 于一座中型水库。

汉长安城考古发现
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发现的排水涵洞。



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
琼林、玉津4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 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 典范。

赣州古城在宋代中叶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曾规划建设城中街市 和“十二水窗”(即下水道出口闸门)。


紫禁城的排水
•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 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 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
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
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 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 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 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 城市排水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 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由于古代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支柱,世界上大多数古代文明也就缘水而起。

相应地,除部分有着浓烈军事性质的要塞和城堡外,大部分城市都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近水的城市虽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但水灾的隐患威胁同样增大,有关水患洪灾肆虐,水淹城市的事例经常见于史书记载。

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

如公元前1526年,商代第十三位君王祖乙就为了躲避黄河水患,将国都由耿(今山西省河津市)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

但为躲避水灾而迁都的毕竟只是极端个例,大部分时候古人更多将精力放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给排水系统建设上。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管子》对都城选址原则有着科学建议,“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还论述了建设城市沟渠排水设施的原则:“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就是说,古城城市在选址时已充分考虑了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航运和防火等各方面需求。

与现代城市管理者动辄向水面要土地,填河修路、填湖建房不同,古代城市管理者更多侧重于充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规划并开挖许多人工沟渠、湖池,共同组成发达的水系。

如汉长安城内河道密度达到1千米/平方千米,明清北京城则达到了1.07千米/平方千米。

“7·21北京大暴雨”发生的时候,北京故宫和其身后的北海团城之所以无积水发生,除其内部的干线、支线,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完善的排水系统发挥作用外,其自身的因高选址,以及内城护城河、西苑太液池、后海、外金水河、筒子河等河渠的作用更不可小觑。

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是一组距今4000多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

它们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

有学者推测这应是一处贵族专用的“门禁社区”,因而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

中国北方古代城池的排水特点

中国北方古代城池的排水特点

中国北方古代城池的排水特点咱们聊聊中国北方古代城池的排水特点,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你想象一下,在古代,北方的城池可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啥都得齐全,排水系统自然也不例外。

那时候,雨水不像现在有下水道一吸就走,而是得靠古人的巧手和智慧来安排。

他们因地制宜,根据城池的地势、土壤、降雨情况,设计出了一套套既实用又美观的排水方案。

北方的城池,排水系统往往采用砖石砌筑,那叫一个结实耐用。

你想啊,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的,一般的材料早就冻裂了,可这些砖石排水渠,愣是屹立不倒,历经风雨,仍然发挥着作用。

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手艺和材料选择,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且啊,这些排水系统可不是简单的沟渠,它们往往明暗交织,如同城市的“血管”一般,既美观又实用。

明渠呢,就是咱们能看得见的,一般设在路边,雨水直接流进去,方便清理;暗渠呢,就藏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但作用可大了,能把雨水悄悄地排走,不影响人们走路。

这明暗结合的设计,真是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兼顾了美观,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当然啦,除了砖石砌筑和明暗交织,古人还在排水系统中巧妙地设计了各种排水设施,比如排水井、涵洞之类的。

这些设施啊,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水管家”,时刻守护着城池的排水安全。

一旦遇到大雨暴雨,它们就能迅速发挥作用,把雨水导入排水系统,防止积水成灾。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城池的排水系统还往往与城市的绿化、水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比如,有些城池会在排水渠旁边种上大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及时分流雨水。

这样一来,即使遇到大雨,雨水也能迅速被大树吸收和分散,不会造成积水。

这种设计理念,真是既环保又实用,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远见卓识。

另外啊,古代城池的排水系统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他们往往根据地势和降雨情况,巧妙地设计排水方向和排水口,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流入附近的河流或湖泊,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砖砌的地下排水 道,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两边的水沟中,再流入城内大街 两旁的明渠内,最后排到城外。
有的坊内修筑了渗井。
(四)宋元明清时期 (公元960~1840年)
东京城水系十分发达,包括3重城 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 以及城内外湖池。
外城城壕称护龙河,宽80米,深 4.8米,过水断面约372平方米, 长约30公里,里城及宫城的城壕 分别长12公里和5.4公里,3重城 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
(一)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5世纪~前11世纪)
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来说还比较简陋,主要由城内沟渠、 壕池,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组成,有的城市已经使用了陶 质排水管道。
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
设施建设的一座丰碑,城内已铺设了陶质排水管道。
偃师商西亳城的考古发掘表明,距 今3000~3500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统的 规划建设,比之平粮台古城有较大的进 步和发展。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曾规划建设城中街市 和“十二水窗”(即下水道出口闸门)。
他依据城市地形特点、街道布局以及发展趋势,主持建造 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系统,寿沟受城北之水,福沟受城 南之水,纵横纡曲,条贯井然。
福寿沟为合流制下水道,设计断面较大,其宽约0.6~1米、 高约1.6~2米,总长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 11.6公里。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 城市排水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 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
• 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 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
新郑唐户遗址
这个处于九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 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 同时进行的。排水设施的建造先于或与城市道路、宫殿、 城墙的建设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根据地形,因势利 导,体现了先进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水平。
元大都排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保留 并疏浚了大都城的排水沟渠。
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 水4河。
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 琼林、津4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 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 典范。
赣州古城在宋代中叶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 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唐长安城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
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
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
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 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 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
明朝有记载的排水干渠有内城的大明壕、东沟与西沟和 通惠河故道,以及外城的龙须沟、虎房桥明沟、正阳门 东南三里河等。
到了清朝,又增辟了一些新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 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 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亘东西的花市街 明沟。
紫禁城的排水
•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 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 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 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 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 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 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 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 出故宫。
汉长安城市水系有昆明、镐、太液等池,均有调洪蓄水的 作用。据估算,仅昆明池即可蓄水3549.7万立方米,相当 于一座中型水库。
汉长安城考古发现
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发现的排水涵洞。
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
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 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 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 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 道。此外还有渗水井。
通过对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 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以想象当年咸阳城市排水 的完善程度。
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主要由 城壕和明渠组成。
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 约8米,深约3米,总长度约 为26000米。
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 度约为9000米。
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约35公里,由此估算城 内河道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
“十二水窗”,能“视水消长而启闭”,其做法是在出水 口处装一扇木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江水低于下水道水 位时,借下水道的水力冲开闸门,使雨水污水顺利排入江 中;江水高于下水道闸门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阻止 江水倒灌。福寿沟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内的主要排水干道。
元大都城不仅充分利用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 善的明渠暗沟排水系统。
东西城墙紧邻河岸,淄河、 系水作为天然护城河,与大城南、 北墙外,小城东、北墙及西墙南 段 挖 筑 的 全 长 11920 米 的 护 城 壕 沟相沟通,构成完整的排水网。
临淄排水系统示意图
据勘探城内设有三大排水系 统,并探明四个排水道口。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秦咸阳湮灭于历史长河,文献记载欠祥,城址南部毁于 渭河冲刷,已难窥其原貌。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已逐步完善,下水管道 得到普遍应用,与城内沟渠和城壕一道构成完整的城市 排水系统,将城内污水、雨水及时排到城外的河、湖中。 春秋时期的陶制管道
齐国下水管道青铜兽首接头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 镇,东临淄河,西依系水(泥河),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 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